汽车材料中多溴联苯(PBBs)和多溴二苯醚(PBDEs)的检测方法 QC/T 944-2013

汽车材料中多溴联苯(PBBs)和多溴二苯醚(PBDEs)的检测方法 QC/T 944-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材料
  • 阻燃剂
  • 多溴联苯
  • 多溴二苯醚
  • 检测方法
  • 环境监测
  • 化学分析
  • QC/T 944-2013
  • 标准规范
  • 有害物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311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2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5-06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材料中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含量的检测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适用于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筛选和快速判定汽车材料中溴的含量。“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适用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汽车材料中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含量。
  
  本标准包括两个分析方法。
  方法一“X射线荧光光谱法”参照GB/Z 21277-2007 《电子电气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铅、汞、铬、镉和溴的快速筛选 X射线荧光光谱法》编制。
  方法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参照IEC 62321:2008 Ed.1.0《电子电气产品—六种限用物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含量的测定》附录A和GB/Z 21276-2007《电子电气产品中限用物质多溴联苯(PBBs)、多溴联苯醚(PBDEs)检测方法》编制。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慧娟、刘彦戎、高俊华、王静、郝艳红、张春荣、陈丽萍、郭淼、郭勇、李卫东、宋薇。

目录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X射线荧光光谱法 1
 3.1 原理 1
 3.2 试剂和材料 1
 3.3 仪器和设备 1
 3.4 样品制备
 3.5 分析步骤
 3.6 结果分析
4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
 4.1 原理
 4.2 试剂和材料
 4.3 仪器和设备
 4.4 样品制备
 4.5 分析步骤
 4.6 结果计算
 4.7 测定低限、回收率和精密度
5 试验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分子量、定量和定性选择离子及测定低限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标准样品的总离子流色谱图







前言/序言


汽车电子电气系统中的先进材料与可靠性工程 图书名称: 汽车电子电气系统中的先进材料与可靠性工程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位或多位行业内资深专家的姓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家权威的工程技术类出版社名称] ISBN: [此处可填写一个假设的ISBN号] --- 内容简介 《汽车电子电气系统中的先进材料与可靠性工程》 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专业技术著作,专注于当前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所依赖的关键——电子电气系统(E/E System)中所使用的先进材料科学、结构设计优化以及确保系统长期可靠性所必需的工程方法论。本书紧密结合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产业趋势,为汽车工程师、材料科学家、质量控制专家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实用的技术指导。 全书结构严谨,从材料基础到系统应用,再到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评估,层层递进。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涵盖了超过二十个核心章节,旨在全面剖析现代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下材料选择的复杂性和工程实施的挑战。 --- 第一部分:现代汽车电子电气系统概述与材料需求分析 本部分首先为读者勾勒出当前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宏观蓝图,特别是针对中央计算单元(如域控制器、高性能计算平台)、动力总成控制单元(PCU)、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传感器集群等关键子系统的架构特点。 核心内容包括: 1.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 从分布式架构到域集中式、再到中央计算架构的转型,以及这对内部材料和连接技术提出的新要求。 2. 极端环境下的材料性能基准: 详细分析汽车运行中面临的温度梯度(从极寒到高温烘烤)、高湿度、盐雾腐蚀、机械振动与冲击等严苛工况,并确立不同功能模块材料必须达到的基础性能指标。 3. 功能性材料的分类与选择原则: 系统梳理用于电磁兼容性(EMC)、热管理、绝缘保护、结构支撑等方面的关键材料类别。 --- 第二部分:高性能热管理材料与技术 随着电子系统功率密度急剧增加,高效、轻量化的热管理成为保障系统寿命和性能的重中之重。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用于高功率密度模块(如逆变器、车载充电器、高性能处理器)的先进热管理解决方案。 重点章节包括: 1. 导热界面材料(TIMs)的最新进展: 对导热凝胶、导热垫片、导热结构胶等材料的导热机理、老化特性及长期界面接触电阻变化进行量化分析。 2. 热沉与散热器的轻量化设计: 探讨使用新型铝合金、镁合金以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在保证散热效率的同时实现结构轻量化的设计策略。 3. 相变材料(PCM)在瞬态热负荷管理中的应用: 分析如何利用PCM技术平抑电池包或功率模块在启动和高负载瞬间产生的热峰值。 --- 第三部分:电磁兼容性(EMC)与屏蔽材料 汽车电子系统日益密集,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敏感性(EMS)问题已成为影响整车安全和功能可靠性的主要障碍。本部分聚焦于材料层面的EMC解决方案。 深入探讨了: 1. 屏蔽材料的选型与结构设计: 比较了导电涂层、金属网格、导电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屏蔽效能(SE)。 2. 接地与滤波技术的材料基础: 分析了接地平面设计中的铜箔、导电衬垫的性能要求,以及铁氧体材料在抑制传导和辐射干扰中的优化应用。 3. 高频信号完整性(SI)的材料考量: 讨论了PCB基材(如高频/高速覆铜板)的介电常数(Dk)和损耗角正切(Df)对信号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信号速率选择合适的层压材料。 --- 第四部分:结构完整性与环境防护材料 电子控制单元(ECU)的机械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驾驶安全。本部分关注结构材料的疲劳寿命、防护涂层及密封技术。 关键主题包括: 1. 振动与冲击下的封装材料选择: 分析了环氧灌封胶、聚氨酯等电子灌封材料的力学性能、粘接强度及对内部元件的应力释放效果。 2. 连接器与线束的材料优化: 探讨了高性能工程塑料(如LCP、PPA)在连接器外壳中的应用,以应对高温、高湿和化学腐蚀环境。 3. 耐候性与防潮防护: 详细介绍了用于IP等级防护的密封技术,包括硅胶、氟橡胶垫片的老化曲线预测及应对腐蚀性流体(如冷却液、制动液)渗透的屏障材料技术。 --- 第五部分:智能系统中的先进传感与封装材料 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对光、电、声传感器的精度和耐久性要求空前提高。 本部分关注前沿领域: 1. 光学传感器的封装挑战: 激光雷达(LiDAR)和高清摄像头的窗口材料(如光学级聚碳酸酯、玻璃)的抗刮擦性、耐紫外线老化性能及镀膜技术。 2. 半导体级材料与封装: 对车载功率半导体(SiC/GaN)的键合线材料、底部填充胶(Underfill)的应力管理特性进行深入探讨,这是实现高功率密度模块长期可靠性的核心技术。 3. 柔性电子与可穿戴传感器的材料体系: 初步探讨了柔性PCB、导电油墨在车内人机交互界面中的应用潜力与材料限制。 --- 第六部分:可靠性工程与材料的生命周期管理 材料的可靠性评估是整个工程流程的闭环。本部分提供了从设计阶段到售后服务的材料验证和管理方法。 核心方法论包括: 1. 加速老化与寿命预测模型: 介绍了基于阿伦尼乌斯模型、幂律模型等对电子封装材料和连接点热老化、湿气渗透速率进行预测的工程方法。 2. 失效分析技术在材料诊断中的应用: 强调了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发生热失效、电击穿或结构断裂的材料部位进行精确溯源。 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材料管理: 讨论了汽车报废回收中电子电气模块的材料可回收性评估,以及对限制使用物质(RoHS)标准在汽车供应链中执行的最新要求。 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保了其成为汽车电子电气领域材料工程师和系统集成专家的必备参考手册。通过对材料科学前沿与汽车工程需求的精准对接,本书致力于推动下一代汽车安全、高效、可靠运行的实现。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与材料分析打交道的化学研究者,我更倾向于从分析化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角度去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分析,通常涉及复杂的萃取、富集步骤,继而是高分辨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我非常好奇,相较于传统的GC-ECD或早期使用的HPLC方法,这本书所依托的“2013版”标准,在方法学上引入了哪些针对性优化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度?例如,是否推荐了更环保、更快速的萃取技术,如微波辅助萃取(MAE)或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来替代传统的索氏萃取?在质谱的选择上,是侧重于对目标物的选择性识别,还是兼顾了对未知溴代物的初步筛选能力?对于痕量分析而言,基体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书中对内标的选用、回收率的评估标准,以及结果报告的统计学处理,是衡量其专业深度的重要标志。如果它能深入探讨不同检测平台(如GC-MS/MS与LC-MS/MS)在处理不同汽车材料样品时的优势与局限,并提供详尽的验证数据支持,那么它就能为实验室方法选择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而非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执行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沉的蓝与金属质感的标题字体搭配,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可能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化学方程式和复杂的分析流程图,毕竟“汽车材料”、“多溴联苯(PBBs)”、“多溴二苯醚(PBDEs)”这些词汇本身就带着一股冰冷的科学气息。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心中那种对枯燥技术手册的预设开始松动。我注意到编排上似乎花了心思去平衡理论深度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这对于身处汽车制造供应链中的工程师或者质量控制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我特别期待看到它如何处理不同基质材料(比如塑料件、内饰织物、电子元件封装)中目标污染物的痕量分析,毕竟在实际工作中,复杂的基体干扰往往是最大的拦路虎。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真实的、来自生产一线的“疑难杂症”案例分析,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那就更完美了。我对其中关于样品前处理步骤的详述抱有极高期望,因为大家都知道,在痕量分析领域,样品前处理常常决定了最终结果的成败。这本书的出现,似乎预示着行业对环保和材料安全标准的日益重视,不仅仅是满足法规要求,更体现了一种对最终用户健康负责任的态度。我希望它不仅是工具书,更能成为行业内提升检测水平的标杆。

评分

我是一位关注产品质量可靠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经理。对我而言,一本技术标准的好坏,直接关联到我们能否高效且经济地通过客户的严格审核。这本书必须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追溯性”。我最关心的不是最高检出限能做到多低,而是这个标准是否能无缝对接我们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如IATF 16949)。具体来说,书中对仪器校准、日常维护、人员资质的要求是否清晰明确?如果标准中提到采用某种先进技术,那么它是否同时也提供了针对中小型实验室也能负担得起的替代或简化方案?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是,不同实验室之间,即使遵循同一标准,检测结果的偏差也可能很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尽的、经过多方验证的“典型结果集”或“盲样测试数据”,以便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检测能力与之对标。如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用更接近于“流程图”和“清单”的方式来组织核心操作步骤,那将极大地方便一线操作人员在面对高压的生产检测任务时,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执行每一个步骤,确保每一次检测都是有效且符合规范的。

评分

从一个注重历史演进和行业趋势的观察者来看,我试图理解“2013”这个时间节点对标准内容的影响。溴系阻燃剂的管制历史非常悠久且复杂,各国和地区(如欧盟的RoHS指令)的法规迭代速度极快。这本书的标准出台于一个关键时期,彼时全球对电子电气产品中的特定溴系物质的限制已经非常明确,汽车行业作为重要的下游应用领域,必然在同步收紧要求。因此,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检测步骤,更能体现出标准制定者对当时国际最新动态的吸收和消化。它是否反映了从关注“特定几种”PBDEs向更全面评估“所有”溴代阻燃剂趋势的过渡?此外,汽车材料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新材料的引入可能会带来新的干扰物。一本“2013”年的标准,在指导我们进行“未来”材料检测时,其前瞻性如何?我希望书中能包含对标准未来修订方向的探讨,或者至少在方法的通用性上,能为未来检测新型阻燃剂提供一个坚实的分析框架。这能让这本书的生命周期更长,避免刚出版就因技术快速发展而落伍的尴尬局面。

评分

我从一个侧重法规遵从和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待这本技术规范。在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对“绿色制造”要求愈发严苛的大环境下,任何关于禁用或限制物质的检测标准都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我关注的重点不在于那些高精尖的仪器原理,而在于标准本身在实际应用中的普适性和强制性。例如,QC/T 944-2013 究竟在哪些具体环节——原材料进厂检验、中控过程监控、还是最终产品出厂放行——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它是否清晰界定了不同风险等级的材料应采用何种检测限度(LOD/LOQ)?如果规范的描述过于依赖理想实验室环境下的条件,那么它在车间快速筛查或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交叉比对中,可能会出现执行上的偏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标准制定背后的逻辑,特别是针对PBBs和PBDEs这类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特殊管控要求,是如何融入到这个汽车行业特定标准中的。一个好的标准,应该是既能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又能确保操作的统一性和结果的可比性。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清晰的合规路线图,帮助企业规避因检测不达标而导致的召回风险,那它的价值就远超了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成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