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木材材积表大全(第2版)》根据最新国家标准,增加采样数据密度,在《木材材积表大全》一书的基础上完善而成。《木材材积表大全(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原木及各种木材产品检量方法、国内木材材积表、木材材积换算表、国外原木材积表等。本书内容丰富翔实,条理清晰、简洁明了,方便从事木材生产、加工、流通、贸易等企业技术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1 木材产品检量方法
1.1 原木检量
1.2 原条检量
1.3 锯材检量
1.4 木枕检量
1.5 人造板产品检量
2 国内木材材积表
2.1 原木材积表
2.1.1 原木材积表(检尺长2.0~10.0m,检尺径14~120cm)
2.1.2 小径原木材积表(检尺长2.0~10.0m,检尺径4~16cm)
2.1.3 短原木材积表(检尺长0.5~1.9m检尺径8~120cm)
2.1.4 超长原木材积表(检尺长io.i~20.0m,检尺径14~120cm)
2.2 原条材积表
2.2.1 原条材积表(检尺长2.0~37.5m,检尺径4~100cm)
2.2.7 小原条材积表(检尺长3.0~6.0m,检尺径4~7cm)
2.2.3 杉原条材积表(检尺长5.0~30.0m,检尺径8~60cm)
2.2.4 小杉原条材积表(检尺长3.0~6.0m,检尺径4~14c)
2.2.5 马尾松原条材积表(检尺长5.0~30.0m,检尺径8~60cm)
2.3 椽材材积表(检尺长1.0~6.0m,检尺径3~12cm)
2.4 檩材材积表(检尺长3.0~6.0m,检尺径8~16cm)
2.5 锯材材积表
2.5.1 普通锯材材积表(材长0.5~8.0m,材宽30~300mm材厚12~100mm)
2.5.2 专用锯材材积表(材长2.5~8.0m,材宽80~320mm材厚30~320mm)
2.5.2.1 木枕锯材材积表
2.5.2.2 铁路货车锯材材积表
2.5.2.3 载重汽车锯材材积表
2.5.2.4 罐道木和机台木锯材材积表
3 木材材积换算表
3.1 小杉原条材积换算表
3.2 小径原木材积换算表
3.3 人造板材积换算表
3.3.1 胶合板材积换算表
3.3.2 纤维板材积换算表
3.3.3 刨花板材积换算表
3.3.4 细木工板材积换算表
3.3.5 旋切单板材积换算表
3.4 计量单位换算
4 国外原木材积表
4.1 俄罗斯原木材积表(检尺长2.00~9.00m,检尺径3~120cm)
4.1.1 尺寸检量
4.1.2 材积表
4.2 美国原木材积表(检尺长8~48ft,检尺径4~60in)
4.2.1 尺寸检量
4.2.2 材积表
4.3 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地区原木材积表(检尺长1.5~20.0m,检尺径10~199cm)
4.3.1 尺寸检量
4.3.1.1 马来西亚原木检量
4.3.1.2 菲律宾原木检量
4.3.1.3 印度尼西亚原木检量
4.3.1.4 非洲、南美洲等热带国家原木检量
4.3.2 材积表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材积计算方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古建筑木构件的材积计算原理与实践,聚焦于提升计算的精准度和科学性。全书围绕“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三大核心理念展开,力图为古建筑修复、测绘、鉴定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一套严谨、系统、可操作的计算方法体系。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古建筑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艺术成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侵蚀、人为损坏等因素使得大量古建筑面临不同程度的损毁,修复工作刻不容缓。木材作为古建筑最主要的结构材料,其用量统计和材积计算是修复工程规划、造价估算、材料采购以及古建筑价值评估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的古建筑木构件材积计算方法存在诸多不足: 缺乏统一规范: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项目可能采用各自的计算方式,导致结果不一致,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和整体评估。 计算方法粗糙: 许多传统的计算方法依赖于经验估算或简化的几何模型,对于形状复杂、连接多样的木构件,计算结果的误差较大。 理论研究滞后: 针对古建筑特有的木材种类、加工工艺、使用状况等因素,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来支撑材积计算方法的改进。 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不足: 传统的计算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工程管理的要求,数字化、三维建模等技术在古建筑材积计算中的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 因此,对中国古建筑木构件材积计算方法进行系统性研究,不仅是应对古建筑保护与修复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本书的研究旨在填补现有理论和实践中的空白,为古建筑保护事业贡献一份科学的力量。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国内外对于木材材积计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木材与商品材的计算: 主要依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侧重于规范化、标准化、效率化。这些方法相对成熟,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古建筑木材的特殊性。 古建筑测绘技术: 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的发展为古建筑本体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为精确材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结构分析与力学计算: 侧重于木结构的安全性和性能分析,其中涉及构件尺寸和材料用量,但其核心目标并非材积的精确统计。 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 对古代木材使用、建筑技术的研究,为理解古建筑构件的原始形态和尺寸提供了参考。 未来,古建筑木构件材积计算的研究趋势将是: 集成化与系统化: 将测绘技术、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结构分析软件与材积计算方法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智能化与自动化: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对古建筑三维模型数据的自动识别、分类和材积计算,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精细化与个性化: 针对不同类型的古建筑、不同等级的木材、不同部位的构件,发展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计算模型。 可持续性考量: 将材积计算与古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利用、替代材料的研究相结合,实现古建筑保护的绿色化。 1.3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本书在深入分析现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古建筑的特点,提出了一套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材积计算方法。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古建筑木构件的分类与结构特征分析: 详细梳理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木构件类型,分析其在不同建筑类型、不同结构体系中的应用及其结构特征,为后续的材积计算提供依据。 传统材积计算方法的溯源与评价: 回顾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木材材积计算的历史演变,剖析传统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指出其在古建筑领域的适用性问题。 古建筑木构件形体特征的量化描述: 提出基于三维扫描和建模技术的木构件形体参数化提取方法,实现对复杂曲面、异形构件的精确几何描述。 基于形体参数化的材积计算模型: 建立适用于不同类型木构件的材积计算数学模型,突破传统基于简单几何体的计算模式,实现对构件实际形状的贴合。 古建筑木材的特殊性与材积修正: 考虑古建筑木材的自然缺陷(如节子、裂纹、弯曲)、人为加工痕迹(如榫卯接口、修补痕迹)对材积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修正方法。 数字化材积计算流程与软件应用: 探索将材积计算方法集成到三维模型或 BIM 平台中,构建数字化的计算流程,并介绍相关软件工具的应用。 案例分析与应用推广: 选择不同类型的古建筑,通过实例详细演示本书提出的材积计算方法,并探讨其在古建筑保护、修复、鉴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本书的框架设计如下: 第一章:引言 (如上所述) 第二章: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类型与结构分析 第三章:传统材积计算方法回顾与评估 第四章:古建筑木构件形体特征参数化提取 第五章:基于形体参数化的材积计算模型构建 第六章:古建筑木材特性及其对材积的影响 第七章:数字化材积计算流程与工具 第八章:古建筑木构件材积计算案例分析 第九章:结论与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类型与结构分析 2.1 木构件分类体系的建立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其构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为了系统地研究其材积计算方法,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科学的木构件分类体系。本书借鉴了建筑史、木工学及工程力学的相关知识,提出一种基于构件功能、形态特征及连接方式的综合分类体系。 2.1.1 按功能分类 这是最基础也最直观的分类方法,将木构件按照其在建筑结构中的作用进行划分: 承重构件: 承担主要荷载,并将荷载传递给下部基础的构件。 柱(Column): 垂直支撑构件,是木结构的基础。根据其所处位置和承受荷载的不同,又可细分为: 角柱(Corner Column): 位于建筑物的角落。 檐柱(Eave Column): 位于建筑外檐,支撑屋檐。 金柱(Central Column): 位于室内,承托梁架。 童柱(Jack Column): 较短的柱,用于支撑特殊结构或连接其他构件。 梁(Beam): 水平承重构件,横跨在柱之间,支撑楼板、屋架或其他梁。 明梁(Exposed Beam): 显露在屋顶结构外的梁,通常具有装饰性。 暗梁(Concealed Beam): 隐藏在结构内部的梁。 蜀柱(Short Post Supporting Beam): 介于柱和梁之间,用于抬高梁的高度或连接构件。 平梁(Floor Beam): 用于支撑楼板的梁。 桁(Truss Member): 屋架结构中的斜向构件,常与梁、柱配合使用。 枋(Tie Beam / Traverse): 通常比梁更细,用于连接柱或梁,起拉结和传递荷载的作用,如: 一斗二升枋(Beam with Dou Gong Components): 用于连接斗拱构件的横向构件。 楼面枋(Floor Joist): 支撑楼板的横木。 檩(Purlin): 位于屋架下方,承托椽子的水平构件。 脊檩(Ridge Purlin): 位于屋脊下方。 檐檩(Eave Purlin): 位于屋檐上方。 随檩(Intermediate Purlin): 位于脊檩和檐檩之间的檩条。 椽(Rafter): 顺着屋顶坡度铺设的构件,承托望板和瓦件。 连接构件(Joint Members): 连接不同承重构件,传递荷载并形成整体结构的构件,如: 斗拱(Dou Gong): 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木构件组合,位于柱头与梁(或屋架)之间,用于传递荷载、增加屋檐出挑深度,并具有重要的装饰作用。斗拱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其内部包含多个独立的小构件(斗、拱、升、昂等)。 雀替(Brace): 位于柱头与梁(或额枋)之间的斜向支撑构件,通常有装饰作用。 替木(Supporting Timber): 位于梁下,承托梁的木材,有时也用于增强节点连接。 栌斗(Capital Block): 斗拱最下层承接柱头或梁的方形木块。 令栱(Bracket Arm): 斗拱中横向伸出的构件。 昂(Ang): 斗拱中斜向向上挑出的构件。 插榫(Tenon): 构件之间连接的突出部分。 卯眼(Mortise): 构件上用于插入榫头的孔。 非承重构件(Non-load-bearing Members): 主要起围护、分隔、装饰或辅助作用的构件。 门、窗(Doors and Windows): 围护和采光构件,其本身的框架和棂条也由木材构成。 挂落(Hanging Screen): 隔断空间或起装饰作用的透雕构件。 花格(Lattice): 窗户、栏杆等上的装饰性格栅。 雀替(Decorative Brace): (此处也可能指装饰性雀替) 雀替(Decorative Brace): (此处也可能指装饰性雀替) 博风(Gable Decoration): 构成屋顶山花装饰的木构件。 额枋(Transom Beam): 位于柱头之间,连接两根柱子,有时也起装饰作用,如在斗拱下方。 2.1.2 按形态特征分类 这是从几何形状角度进行的分类,对于材积计算至关重要。 直线形构件(Straight Members): 截面为矩形、方形、圆形等规则几何形状,且其长度方向为直线。如大部分的柱、梁、枋、檩、椽。 曲面形构件(Curved Members): 构件表面或整体呈现曲线形态。 弧形构件: 如部分梁、额枋、斗拱中的拱、屋顶的构件(如月梁)。 自由曲面构件: 如部分装饰性构件,或因木材自然形态形成的曲面。 异形构件(Irregular Members): 截面形状不规则,或连接处存在复杂的斜切、挖凿等,导致其几何形状难以用简单公式描述。如榫卯结构中的连接部位,或经过特殊加工的装饰构件。 组合构件(Assembled Members): 由多个独立木材通过榫卯、钉接等方式组合而成的整体。斗拱是典型的组合构件,但其组成单元(斗、拱、升等)也可以视为更小尺度的构件。 2.1.3 按连接方式分类 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直接影响其几何形态和加工难度,也对材积计算的精度有影响。 榫卯连接(Mortise and Tenon Joints): 中国古建筑中最主要、最精妙的连接方式,包括各种形式的榫头(如方榫、圆榫、燕尾榫、格角榫)和卯眼。 搭接连接(Lap Joints): 构件端部互相搭接。 穿插连接(Interlocking Joints): 构件互相插入。 钉接/铆接(Nailing/Riveting): 虽然在早期古建筑中较少,但在后期或修缮过程中可能出现。 2.1.4 综合考量:斗拱作为复杂代表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中最复杂的构件群,其本身由多个小构件(“斗”、“拱”、“升”、“昂”)组成。每一个斗、拱、升、昂都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构件,其材积计算也需要考虑其自身的几何形状和相互连接。因此,在研究材积计算时,需要特别关注斗拱的分解与重组。 2.2 各类木构件的结构功能分析 2.2.1 柱(Columns):竖向承重,支撑梁架和屋顶。其受力状态主要为轴心受压,局部可能存在弯曲应力。柱的材积计算通常基于其截面尺寸(直径或边长)和高度。 2.2.2 梁(Beams):水平承重,跨越柱间,传递上部荷载。梁的受力状态主要是弯曲和剪切。梁的材积计算通常基于其截面尺寸(高度、宽度)和跨度。 2.2.3 枋(Transverses):连接梁柱,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其受力状态为拉、压、弯曲。枋的材积计算与梁类似,但尺寸通常较小。 2.2.4 檩(Purlins):支撑椽子,将屋顶荷载传递给梁架。受力状态为弯曲和剪切。檩的材积计算基于其截面尺寸和间距。 2.2.5 椽(Rafters):直接承受屋面荷载,并将荷载传递给檩。受力状态为弯曲和剪切。椽的材积计算基于其截面尺寸、长度和间距。 2.2.6 斗拱(Dou Gong):一种精巧的木构件组合,其主要功能在于: 荷载传递: 将梁架荷载分散并传递给柱头。 出挑作用: 增大屋檐的挑出深度,保护墙体免受雨水侵蚀。 结构缓冲: 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斗拱的节点连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缓冲作用。 装饰作用: 极具艺术价值,是中国古建筑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斗拱的材积计算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为它涉及多个小型构件的叠加和组合,形态复杂。 2.2.7 雀替(Braces):位于柱头与额枋之间,起到连接和支撑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装饰构件。受力状态可能为斜向受压。 2.2.8 门窗构件:围护、采光、通风,以及室内分隔。材积计算主要涉及门框、窗框、门扇、窗扇以及其中的棂条等。 2.3 结构特征对材积计算的影响 构件尺寸与比例: 构件的长度、截面尺寸(直径、边长、高宽比)是材积计算的基本参数。不同建筑类型、不同等级的建筑,其构件的尺寸比例也不同。 连接节点的复杂性: 榫卯连接的加工会消耗一定的木材,并且构件的实际有效长度或截面尺寸会因榫卯的插入而减小。特别是对于复杂的榫卯,其对构件形体的影响需要精确考虑。 曲面与异形构件: 许多古建筑的梁、枋、斗拱等构件并非简单的直线形或规则几何体,而是具有复杂的曲线或不规则形状。这些构件的材积计算需要更为精细的几何描述和计算方法。 木材的自然形态: 古代建筑所用的木材往往保留了其自然形态中的弯曲、不规则截面等特征,尤其是在承重压力不大的部位。这些特征直接影响了构件的实际材积。 组合构件的整体性: 斗拱等组合构件的材积计算,需要精确计算每一个子构件的材积,并考虑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 第三章 传统材积计算方法回顾与评估 (本章将在后续章节中进行详细阐述,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木材计量方式的演变;近现代商品材材积计算的通用方法;传统古建筑木材材积计算的经验性方法;以及对这些方法在古建筑领域的适用性进行深入评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为本书提出的新方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