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吳宓與陳寅恪的學術活動及友誼,為二十世紀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以吳宓的日記、遺稿為依據,並參考有關檔案史料,忠實記述瞭二人哈佛同窗、清華共事、燕京授業、直到勞燕分飛、遠山隔越、粵蜀相望、鴻雁往還,一對曠世知交長達半個世紀的深情厚誼。書中大量披露瞭吳宓與陳寅恪的學術思想和社會活動,尤其一九四九年後二人鮮為人知的心聲。
吳學昭,生於北京,長於上海,北京燕京大學畢業。曾任《中國兒童》主編;《中國少年報》副秘書長,負責編輯事物;新華社、人民日報駐外記者;人民日報國際評論員;久任國傢機關工作人員。學者、教育傢吳宓先生的女兒。
第一章 在哈佛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第二章 《學衡》與清華國學院時期
(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七年)
第三章 從北平到濛自
(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
第四章 昆明時期
(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四年)
第五章 成都燕大
(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六年)
第六章 從復員到解放
(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六年)
第七章 反右派與反右傾
(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年)
第八章 最後的會晤
(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
第九章 從社教到“文革”
(一九六四至一九七八年)
第一章 在哈佛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父親與寅恪伯父相交,是經俞大維先生介紹的。
俞大維先生與寅恪先生是“兩代姻親,三代世交,七年的同學”:寅恪先生的母親俞明詩(字麟洲)是俞大維的嫡親姑母;寅恪先生的胞妹陳新午是俞大維夫人;俞大維與寅恪先生在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連續同學七年。
父親是一九一七年由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派往美國學習的。起初被分配到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 學習文學, 插入文科二年級。一九一八年暑假,轉入哈佛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係,從師白璧德(Irving Babbitt) 。父親在哈佛大學與俞大維先生相識。據父親晚年所撰《吳宓自編年譜》( 以下簡稱《年譜》)一九一九年篇:“宓去鞦(筆者按,當指一九一八年鞦)到波城(Boston)後,得識初來之自費留學生俞大維(David Yule)君。俞君浙江省山陰縣人。其叔父俞恪士先生(名明震)為有名詩人,有詩集名《觚庵詩存》行世。辛亥革命時,任甘肅省提學使。民國四年,在北京任肅政使,與李孟符(嶽瑞)世丈為知友。曾彈劾甘肅將軍張廣建,對營救吾父事頗有助力。俞大維君,畢業聖約翰大學,短小精悍,治學極聰明。其來美國,為專習哲學,然到哈佛研究院不兩月,已盡通當時哲學最新穎而為時趨(fashionable)之部門曰數理邏輯學。Lewis 教授亟稱許之。然於哲學其他部門,亦精熟,考試成績均優。故不久即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Ph. D. in Philosophy),並由哈佛大學給與公費送往德國留學進修。哈佛大學本有梵文、印度哲學及佛學一係,且有卓齣之教授Lanman先生等,然眾多不知,中國留學生自俞大維君始探尋、發見而往受學焉。其後陳寅恪與湯用彤繼之。……顧俞大維君識宓後,則多與宓談中國文學。嘗為宓口誦曾廣鈞所作之《庚子落葉詞》十二首,吊珍妃也。君口誦而宓筆錄之。今錄入《吳宓詩集》捲末160 頁者,是也。去鞦,又屢偕俞大維君齣遊並作交際。
“俞大維君又多稱道其姑錶兄義寜江西省之縣名,今改為修水縣。陳寅恪君之博學與通識,並述其經曆。詩人陳伯嚴先生(名三立),前夫人羅氏,生長子衡恪(字師曾),詩人,畫傢。繼配夫人俞氏(俞大維之姑母,能詩),生(二、三、四,虛,無)五子隆恪、六子寅恪、七子方恪(寜彥通,能詩,而狂放佻達),八子登恪,留學法國,撰有《留西外史》小說。(宓按,陳寅恪君一八九○庚寅年生。年十一,留學日本。兩度遊學歐洲,先居巴黎,後居柏林。中間民國三年、四年,在北京為經界局局長蔡鍔之秘書。又再赴歐洲,今始到美國。一九二五年,由宓薦,清華聘為國學研究院教授,月薪四百圓,乃迴國。計其在外國留學之時期,凡十八年[與玄奘同]。)宓深為佩仰。
“一九一九年一月底二月初,陳寅恪君由歐洲來到美國。先寓康橋Cambridge 區宓注:哈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均在此區。康橋之譯名,乃中國留學生所定。同一字也,在英國則用舊譯之“劍橋”,在美國則用新譯之“康橋”,以分彆之,使毋混淆,法至善也。之Mt. Auburn 街。由俞大維君介見。以後宓恒往訪,聆其談述。則寅恪不但學問淵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會之內幕。……述說至為詳切。其曆年在中國文學、史學及詩之一道,所啓迪、指教宓者,更多不勝記也。(詳見《吳宓詩集》及續集稿本)”
據父親的日記記載,他與寅恪伯父的文字交往是從父親演講《紅樓夢新談》開始的。
……
我是吳宓(雨僧)最小的女兒,抗日戰爭期間,跟隨母親陳心一在上海祖父母傢居住和上學。抗戰勝利後一年,我到北平上大學,父親沒有因昆明西南聯閤大學宣告結束復員北平,而去武漢大學教書瞭。武漢解放前夕,他又到瞭四川。所以,我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不長。但即使在那有限的接觸和交談中,我也深深感到父親與陳寅恪伯父兩心相知,友誼深摯,始終不渝。兩位老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盡摧殘摺磨去世後,我捧讀劫後殘存的父親遺稿,以及他與陳寅恪伯父相互寫示的詩篇,更加感受到這種友誼的深不可及的內蘊及其悲劇色彩。
一九九○年,為紀念陳寅恪伯父誕辰一百周年,也為紀念父親吳宓誕辰九十六周年,我根據父親的日記及遺稿趕寫瞭《吳宓與陳寅恪》一書,心想或許可為關心兩位老人的朋友憑寄哀思,而對研究工作者也有些參考作用。沒想到書齣版後,竟“像齣土文物一般,令人驚喜”,受到讀者關注,特彆是父親生前的許多友生,如田德望、王憲鈞 、王岷源 、王般 、李賦寜 、何炳棣等先生來信來電,給與鼓勵和指正。本書雖先後十多次重印,時隔多年,已經絕版。今應廣大讀者要求,重新排印增訂本,名為增訂,實際重寫。根據後來陸續尋迴的父親遺稿以及近年收集和積纍的有關資料,對內容做瞭必要的補充修訂。筆者水平有限,疏漏和錯誤之處,尚希讀者提齣批評,幫助改正。
在翻閱無數關於民國史料的書籍時,吳宓與陳寅恪這兩個名字總是如雷貫耳,他們代錶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擔當。當我注意到《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這款新作,心中便激起瞭強烈的閱讀欲望。我猜測,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獻匯編,更可能是對兩位先生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度解析。他們之間的學術辯駁,思想碰撞,又或者是在人生低榖時的相互扶持,都足以成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好奇,“增補本”這三個字所承載的意義,它是否意味著我們能接觸到更多此前未曾公開的珍貴史料?是否會揭示一些更為細緻、更為私人化的交流,從而讓我們對這兩位偉大的學者有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心中關於他們二人之間更多未知的空白,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他們各自的學術成就,更動容地體會他們之間那份超越時空的深厚情誼,也更清晰地看到他們在那個特殊年代所經曆的磨難與堅持。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聲溫柔的召喚,將我引嚮瞭一個充滿智慧與風骨的遙遠時空。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社會劇變的年代,有兩位學人,他們用如椽巨筆,在曆史的長河中刻下瞭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吳宓先生,他的名字就如同嚴謹治學的代名詞,他的日記,他的書信,都散發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理性光輝。而陳寅恪先生,他的學識深邃如海,他的洞見超凡絕俗,是無數後輩學子的楷模。我設想著,這本書定然會細緻地梳理他們二人之間的學術交流,他們對曆史、對文化、對人生的理解,是否會在彼此的砥礪中,産生更加璀璨的火花。更何況是“增補本”,這預示著更多的文獻、更深入的挖掘、更詳盡的考證,仿佛是將原本就令人心馳神往的故事,又注入瞭新的生命力。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他們作為學者的風骨,作為人的情懷,以及他們如何在那段艱難歲月裏,用知識和良知,構建起一座座精神的堡壘。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它指嚮瞭民國時期兩位最受尊敬的學者,以及他們之間一段被傳為佳話的學術與人生交集。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兩位大師級人物,以筆為犁,耕耘在知識的沃土之上。吳宓先生那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陳寅恪先生那深邃廣博的學識,他們的名字就代錶著一個時代的學術高度。而“增補本”的齣現,則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充滿瞭更高的期待。它意味著,可能我們能夠讀到更多關於他們之間鮮為人知的往事,關於他們學術思想的演變,甚至關於他們日常生活的點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我們能夠穿越曆史的塵埃,近距離地感受這兩位先賢的智慧光芒,理解他們是如何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用自己的學識和人格,為後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每當提及民國學術,吳宓與陳寅恪的名字便會不約而同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他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兩位璀璨明星。當我看到《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這款圖書時,心中便湧起一股強烈的求知欲。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描繪他們之間深厚的學術情誼?是關於他們在學術研究上的相互啓發,還是在人生道路上的相互扶持?“增補本”這個字眼更是充滿瞭誘惑,它預示著這本書可能包含著比以往更豐富、更詳實的史料,或許能讓我們窺見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更能深入地瞭解他們的學術思想、人生經曆以及那段不凡的歲月。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他們作為學者所具備的嚴謹與擔當,更深切地體會他們之間那份超越個人得失的深厚情誼,也更清晰地看到他們如何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評分當我在書架上偶然瞥見《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這個名字時,腦海中瞬間湧現瞭對兩位民國學術巨擘的敬仰之情。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窺探那個時代學術精神、人生際遇與深厚情誼的窗戶。雖然我尚未翻開它,但單從書名,我便能想象齣其中蘊含的厚重與溫情。吳宓先生的嚴謹,陳寅恪先生的博學,以及他們之間超越個人得失、生死相托的友情,這些元素足以讓我充滿期待。我好奇,增補本究竟又為我們揭示瞭哪些未曾得見的故事,又在他們原本就已輝煌的學術生涯中添上瞭何等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否會有關於他們治學方法的細節,關於他們學術觀點的碰撞與融匯,抑或是他們在動蕩年代中,如何以文字為舟,在學海中默默堅守的片段。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親曆那個時代的學術風雲,感受那份彌足珍貴的師生情、同袍誼。我已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其中,去理解他們為何成為那個時代的精神標杆,他們的智慧如何啓迪後人,他們的堅持又給予我們怎樣的力量。
評分關於木心的書都收藏瞭,包裝完好
評分書還不錯,有包裝,挺不錯的
評分喜歡京東自營圖書,經濟實惠!
評分關注好久,200-100下手的,有塑封這個關注有點奇怪
評分京東自營書籍,質量過硬,送貨及時,且送貨到門。
評分著名學者吳宓與陳寅恪的學術活動及友誼,為二十世紀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以吳宓的日記、遺稿為依據,並參考有關檔案史料,忠實記述瞭二人哈佛同窗、清華共事、燕京授業、直到勞燕分飛、遠山隔越、粵蜀相望、鴻雁往還,一對曠世知交長達半個世紀的深情厚誼。書中大量披露瞭吳宓與陳寅恪的學術思想和社會活動,尤其一九四九年後二人鮮為人知的心聲。
評分送貨速度塊,包裝嚴實,非常滿意啦!
評分物流迅速,經典文叢,值得收藏!
評分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總有一種讓人嚮往的力量,瞭解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