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两大工程计算软件ANSYS与HyperMesh完美结合,市面上一本。
★作者为行业知名专家,有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书中案例经典丰富。
★配套光盘提供了书中所有实例的素材文件,方便读者学习使用。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
1.2 有限元法的发展及应用
1.2.1 有限元法的诞生
1.2.2 有限元软件的发展及应用
1.3 ANSYS软件的发展及应用
1.4 HyperMesh软件的发展及应用
1.5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第2章 ANSYS高级单元技术
2.1 杆单元LINK180
2.1.1 杆单元的几何构型
2.1.2 设置单元选项
2.1.3 设置实常数
2.1.4 杆单元分析实例1
2.1.5 杆单元分析实例2
2.1.6 杆单元的使用建议
2.2 梁单元BEAM188
2.2.1 梁单元的几何构型
2.2.2 设置单元选项
2.2.3 梁单元的横截面
2.2.4 梁单元分析实例
2.2.5 梁单元的使用建议
2.3 板壳单元SHELL181
和SHELL281
2.3.1 板壳单元的几何构型
2.3.2 设置单元选项
2.3.3 板壳单元的横截面
2.3.4 板壳单元分析实例1
2.3.5 板壳单元分析实例2
2.3.6 板壳单元的使用建议
2.4 实体单元SOLID185、SOLID186
和SOLID187
2.4.1 实体单元的几何构型
2.4.2 设置单元选项
2.4.3 实体单元分析实例
2.4.4 实体单元的使用建议
2.5 质量单元MASS21
2.5.1 质量单元描述
2.5.2 设置单元选项
2.5.3 设置实常数
2.6 线性弹簧单元COMBIN14
2.6.1 线性弹簧单元描述
2.6.2 设置单元选项
2.6.3 设置实常数
2.7 非线性弹簧单元COMBIN39
2.7.1 非线性弹簧单元描述
2.7.2 设置单元选项
2.7.3 设置实常数
2.8 预紧力单元PRETS179
2.8.1 预紧力单元描述
2.8.2 定义预紧力方向
2.9 刚性杆/梁单元
MPC184-Link/Beam
2.9.1 刚性杆/梁单元描述
2.9.2 设置单元选项
2.10 铰链单元MPC184-Revolute
2.10.1 铰链单元描述
2.10.2 定义节点局部坐标系
2.10.3 设置单元选项
2.10.4 定义铰链截面
2.11 目标单元TARGE170与接触
单元CONTA173、CONTA174
和CONTA175
2.12 刚性区域CERIG
2.13 柔性连接RBE3
第3章 基于HyperMesh的有
限元网格划分
3.1 HyperMesh的用户界面
3.2 模型导入及几何清理实例
3.3 一维网格划分
3.4 二维网格划分实例
3.5 三维网格划分
3.5.1 四面体网格划分实例
3.5.2 六面体网格划分实例
3.6 网格质量检查
3.6.1 网格质量检查内容
3.6.2 网格质量检查及编辑实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限元装配技术
4.1 实体-板壳-梁单元连接技术
4.1.1 实体-实体连接技术
4.1.2 实体-板壳连接技术
4.1.3 实体-梁连接技术
4.1.4 板壳-板壳连接技术
4.1.5 板壳-梁连接技术
4.2 螺栓连接
4.2.1 实体螺栓连接模型
4.2.2 刚性连接简化模型
4.3 焊接
4.3.1 节点耦合
4.3.2 焊点
4.4 轴承连接
4.4.1 刚性连接
4.4.2 柔性连接
4.4.3 Surface-Based Constraints
4.4.4 轴承连接算法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载
5.1 载荷的基本概念
5.2 载荷步、子步和平衡迭代
5.2.1 载荷步
5.2.2 子步
5.2.3 平衡迭代
5.3 时间的作用
5.4 阶跃载荷与斜坡载荷
5.5 载荷的施加
第6章 HyperMesh与ANSYS的
数据传递接口
6.1 HyperMesh与ANSYS的
接口
6.2 实例:利用HyperMesh为
ANSYS建立分析模型
6.3 实例:利用HyperMesh为
Workbench Mechanical进行
前处理
6.4 实例:HyperMesh接触向导
6.5 实例:利用HyperMesh为
ANSYS 创建二维接触模型
6.6 实例:利用HyperMesh为
ANSYS 创建三维接触模型
6.7 实例:利用HyperMesh为
ANSYS创建梁单元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静力分析
7.1 静力分析的求解方法
7.2 静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7.2.1 建立有限元网格模型
7.2.2 施加边界条件及载荷
7.2.3 设置求解控制选项
7.2.4 求解
7.2.5 查看结果
7.3 静力分析实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模态分析
8.1 模态分析的求解方法
8.2 模态分析的基本步骤
8.2.1 建立有限元网格模型
8.2.2 施加边界条件
8.2.3 设置求解控制选项
8.2.4 求解
8.2.5 查看结果
8.3 有预应力的模态分析
8.3.1 静力分析
8.3.2 模态分析
8.4 模态分析实例
8.5 有预应力的模态分析实例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谐响应分析
9.1 谐响应分析的求解方法
9.2 谐响应分析的基本步骤
9.2.1 建立有限元网格模型
9.2.2 模态分析(可选)
9.2.3 设置求解控制选项
9.2.4 施加边界条件及载荷
9.2.5 求解
9.2.6 查看结果
9.3 有预应力的谐响应分析
9.3.1 静力分析
9.3.2 谐响应分析
9.4 谐响应分析实例
9.5 有预应力的谐响应分析实例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瞬态动力学分析
10.1 瞬态动力学分析的求解
方法
10.2 瞬态动力学分析的基本
步骤
10.3 有预应力的瞬态动力学
分析
10.4 瞬态动力学分析的关键
技术
10.4.1 积分时间步长
10.4.2 自动时间步长
10.4.3 初始条件
10.4.4 阻尼
10.5 瞬态动力学分析实例
10.6 有预应力的瞬态动力学
分析实例
10.7 本章小结
第11章 响应谱分析
11.1 响应谱分析的类型
11.2 单点响应谱分析的
基本步骤
11.3 多点响应谱分析的
基本步骤
11.4 单点响应谱分析实例
11.5 多点响应谱分析实例
11.6 本章小结
第12章 随机振动分析
12.1 随机振动分析的类型
12.2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12.3 随机振动分析的基本步骤
12.4 单点随机振动分析实例
12.5 多点随机振动分析实例
12.6 本章小结
第13章 几何非线性分析
13.1 几何非线性涉及的问题
及处理方法
13.1.1 小应变大位移(或大转动)
13.1.2 大应变(包含大位移
或大转动)
13.1.3 应力刚化效应
13.1.4 载荷和位移方向
13.1.5 有限元网格模型的特殊要求
13.1.6 几何非线性求解控制
13.1.7 监视求解过程
13.2 几何非线性分析实例
13.3 本章小结
第14章 材料非线性分析
14.1 弹塑性涉及的问题及处理
方法
14.1.1 弹塑性
14.1.2 Bauschinger效应
14.1.3 静水压力
14.1.4 率相关性
14.1.5 屈服准则
14.1.6 流动准则
14.1.7 强化准则
14.1.8 弹塑性材料的简化模型
14.1.9 有限元网格模型的特殊要求
14.1.10 弹塑性求解控制
14.2 超弹性涉及的问题及处理
方法
14.2.1 超弹性
14.2.2 超弹性材料的简化模型
14.2.3 有限元网格模型的特殊要求
14.2.4 单元技术的特殊要求
14.2.5 超弹性求解控制
14.3 弹塑性材料非线性分析
实例
14.4 超弹性材料非线性分析
实例
14.5 本章小结
第15章 接触非线性分析
15.1 面-面接触
15.1.1 建立面-面接触模型
15.1.2 面-面接触分析的关键技术
15.2 点-面接触
15.2.1 建立点-面接触模型
15.2.2 点-面接触分析的关键技术
15.3 接触非线性分析
实例1:过盈配合
15.4 接触非线性分析
实例2:钢球跌落
15.5 接触非线性分析
实例3:钢球跌落
15.6 接触非线性分析
实例4:螺栓预紧
15.7 本章小结
第16章 多体刚-柔系统分析
16.1 多体刚-柔系统的建模技术
16.1.1 建立柔体模型
16.1.2 建立刚体模型
16.1.3 建立连接模型
16.2 多体刚-柔系统分析求解
控制
16.3 多体刚-柔系统分析实例
1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扇通往复杂工程世界的大门,而这本书就是那把开启大门的钥匙。我是一名刚刚接触有限元分析领域的初学者,对于ANSYS和HyperMesh这两个软件都处于学习的初期阶段。坦白说,直接上手操作可能会感到有些茫然,不知道从何开始,也不知道如何将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所以我非常需要一本能够从基础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导我学习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中明确提到了“联合仿真”,这让我觉得它可能不是简单地分开介绍两个软件,而是会侧重于讲解它们协同工作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释联合仿真的概念,并提供清晰的操作步骤,即使是对我这样的新手也能理解。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基础的案例,让我能够跟着操作,并且理解其中的原理,那么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简洁大气,让我一眼就注意到了。书名“ANSYS 14.5与HyperMesh 12.0联合仿真有限元分析(第2版)”虽然有些专业,但清晰地指出了其内容聚焦的领域。从装帧上看,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显得很用心,给人一种厚重感和专业感,让人期待里面会是怎样的精彩内容。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预示着这是一本信息量丰富、值得深入研读的著作。特别是“第2版”这个标识,让我相信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更新和完善,可能包含了一些最新的技术进展或者更优化的方法,这对于想要紧跟行业前沿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探索ANSYS和HyperMesh这两个在工程仿真领域举足轻重的软件如何实现联合仿真,为有限元分析带来更强大的力量。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学习和应用这个领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其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有限元分析本身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其中涉及到众多的数学原理和数值方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联合仿真背后的力学理论基础,例如单元的选取、材料模型的选择、载荷和边界条件的施加等,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软件操作。同时,我更看重其“联合仿真”的实践部分。一个好的教程,应该能够通过典型的工程案例,一步一步地带领读者完成从前处理(HyperMesh)到求解(ANSYS)再到后处理的全过程。这包括但不限于如何导入CAD模型、划分高质量网格、定义材料属性和接触类型、设置求解器参数、提取关键结果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等。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进阶的仿真技巧,例如高级网格技术、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疲劳分析等,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第2版”,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精益求精”和“与时俱进”的印象。软件版本更新迭代是常态,特别是对于ANSYS和HyperMesh这样功能强大的工程仿真软件,新版本往往带来性能的提升、新功能的加入以及用户界面的优化。如果这本书是基于14.5和12.0这两个经典版本,那么它可能涵盖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技术积累和用户的广泛认可。而“第2版”的出现,意味着作者对这些经典版本进行了二次梳理和深化,可能针对原有的不足进行了修订,或者加入了更多基于这些版本的新颖应用。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充满了信心。我希望它能为那些还在使用或学习这两个版本软件的工程师和学生提供一份扎实可靠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工具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分析的研究生,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高效、更深入地掌握有限元分析方法的书籍。市面上关于ANSYS和HyperMesh的教程和书籍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并深入剖析联合仿真流程的书却相对稀少。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我非常看重它所强调的“联合仿真”,因为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往往需要结合不同的软件工具来完成复杂的分析任务,ANSYS作为强大的求解器,而HyperMesh作为优秀的前处理器,它们的有效结合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分析精度。我个人对ANSYS的丰富功能和HyperMesh的网格处理能力都颇有心得,但如何将两者无缝对接,并发挥出协同效应,是我一直想要攻克的难点。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系统、可操作的联合仿真流程,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评分还没看,希望有价值。
评分从理论角度出发,虽然暂时看不大懂,但是例子很多,相互结合,提升不少,这书出的有水平
评分挺好的,很不错,质量好,价格合适
评分买书嘛,有内容可以学最重要,这本书还是挺好的,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挺好
评分很不错,发货快,质量好,正好工作能用上~~~以后继续来这里买书
评分过节的时候屯的书,希望自己能慢慢考完吧。
评分土木工程研究生,学习机械的例子对自己以后墙板的建模,以及小型构件的建模很有帮助
评分很好!正品!很好!正品!很好!正品!很好!正品!很好!正品!很好!正品!很好!正品!很好!正品!
评分过节的时候屯的书,希望自己能慢慢考完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