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當代美術館·文明的維度叢書·廣州十三行:中國外銷畫中的外商(1700-1900)

銀川當代美術館·文明的維度叢書·廣州十三行:中國外銷畫中的外商(1700-190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孔佩特 著,於毅穎 譯
圖書標籤:
  • 廣州十三行
  • 外銷畫
  • 中國美術
  • 清史
  • 貿易史
  • 西方人像
  • 文化交流
  • 銀川當代美術館
  • 文明的維度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0667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6481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銀川當代美術館·文明的維度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銀川當代美術館·文明的維度叢書·廣州十三行:中國外銷畫中的外商(1700-1900)》通過現有博物館美術館以及私人收藏的約從18世紀-20世紀的中國外銷歐美的油畫、水粉畫等統稱為外銷畫作品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介紹瞭廣州與西方國傢以及美國的貿易方式和內容,廣州西郊外的洋行、商館的發展,其中詳細介紹瞭商館的建築,內部成員,內部結構等,中外關係的變化;中間穿插著大量包括“廣州大火”和“鴉片戰爭”在內的重大曆史事件以及對於外銷畫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的討論。

作者簡介

  孔佩特( Patrick Conner),曾就讀於英國牛津大學與英國蘇塞剋斯大學,是皇傢亞洲學會(Royal Asiatic Society)成員、利弗休姆基金會(Leverhulme Foundation)與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成員。1975-1986年期間曾擔任英國布賴頓皇傢行宮藝術博物館館長,1986年開始擔任英國馬丁·格裏高裏畫廊總監,專門從事與東印度公司以及中國貿易相關的曆史繪畫作品的研究。
  已發錶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東方建築》(Orien tal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1979)、《喬治·錢納利(1774-1852):活躍於印度與中國沿海的藝術傢》(George Chinnery artist of India and China Coast.1774-1852. 1993)等;曾擔任多場以探索東西方文化關係為主題的藉展策展人,其中包括《1600-1860年間的中國貿易》(布賴頓,1986年)、《東方印象——喬治·錢納利繪畫展》(香港曆史博物館,2005年)等;此外,他有多篇文章發錶於《亞洲藝術》(Arts of Asia)及其他專業期刊,並頻繁往返於中國、歐洲以及美國各地演講。
  
  於毅穎,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美術史係碩士研究生。曾長期從事專業英語口譯和筆譯工作,具有紮實的翻譯功底;主要研究方嚮為17-19世紀中國洋風畫發展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影響與意義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商館洋畫
廣州與中國貿易
商館與洋行
“廣為人知的準確性”
變化著的風景

第一章 從澳門到黃埔
澳門
虎門
黃埔

第二章 早期商館洋畫
商館的發展
西化的商館
“壯麗的十三行”
孑子鷹
法國商人在中國
美國——花旗國
法國三色國旗與英國聯閤王國國旗
德拉濛德紙畫
西方人眼中的廣州
“遊散日”與“海王星號”船員的審判
英國的擴張

第三章 廣州十三行的街市
老中國街
新中國街瞭
豬巷
十三行以外的街道

第四章 “大火災”與火災之後的十三行
1822年“大火災”
火災後的廣場
英國花園
“散商”崛起

第五章 十三行
小溪行
荷蘭行
英國行
豐泰行(啾啾行
老英國行
瑞典行
帝國行
寶順行
美洲行
章官行(明官行
法蘭西行
西班牙行
丹麥行

第六章 鴉片危機
粵海關
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壟斷的結束
從天颱眺望廣州之景
水災與火災
廣州蒸汽船
銷煙
封鎖十三行

第七章 “生活在火山上”:十三行最後的歲月
戰爭、女人與1842年“東”火災
1843年的“西”大火
重建
美國花園
動亂與蒸汽船
教堂
十三行東的新商館
船屋和水上俱樂部
走嚮覆滅

第八章 十三行覆滅後的歲月:1856-1900
占領廣州城
珠江南岸的河南島
入侵河南島
十三行遺址
“石室教堂”

第九章 沙麵島
暴亂和危機

第十章 珠江上的船和炮颱

官船
蛋傢船
花船
賽艇和賽艇會
炮颱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風帆越嶺,筆墨流芳:廣州十三行與東方畫捲的對話(1700-1900)》 在廣袤而悠久的中國曆史長河中,一個特殊的時代,一個獨特的窗口,以其無可比擬的魅力,連接起瞭東西方文明的脈絡。從十八世紀初到二十世紀初,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裏,坐落於中國南方海濱的廣州,因其作為對外貿易港口的特殊地位,孕育齣瞭一種獨具風格的藝術形式——中國外銷畫。而在這股藝術浪潮的中心,便是那個承載著萬國商貿繁榮,見證著中西文化碰撞的傳奇之地:十三行。 本書《風帆越嶺,筆墨流芳:廣州十三行與東方畫捲的對話(1700-1900)》旨在深入探尋這一時期中國外銷畫的豐富內涵,聚焦於那些描繪瞭在十三行活躍的外商生活、他們眼中的中國,以及由此産生的獨特藝術風格。這並非一本簡單的畫作集錦,而是通過解讀這些珍貴的畫捲,重塑一段被曆史塵封的交流史,展現一個鮮為人知的時代圖景。 曆史的潮聲:十三行的崛起與繁榮 十八世紀初,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政策,將對外貿易的唯一閤法口岸設在廣州。這不僅為中國帶來瞭源源不斷的海外商品與先進技術,也催生瞭以十三行為核心的對外貿易體係。十三行,顧名思義,最初是聚集瞭十三傢專門負責對外貿易的行棧,它們如同當時中國麵嚮世界的“大使館”和“交易所”,負責與外國商人進行洽談、交易、安排食宿,乃至處理各種官方和民間事務。 隨著貿易的日益頻繁,來自歐洲、美洲、東南亞等地的商船絡繹不絕地駛入廣州港。這些遠渡重洋而來的外商,他們帶來瞭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等中國特色商品,也渴求瞭解並帶走這個神秘東方國度的風土人情。正是在這種強烈的需求驅動下,中國藝術傢們開始以西方商人及其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為題材,創作齣瞭一種全新的繪畫形式——外銷畫。 畫筆的語言:中國外銷畫的獨特魅力 中國外銷畫,是傳統中國繪畫技法與西方繪畫元素巧妙融閤的産物。它們通常采用水彩或水墨作為顔料,在宣紙或棉紙上繪製。畫麵的構圖和錶現手法上,既保留瞭中國傳統繪畫的細膩工整、綫條流暢的特點,又藉鑒瞭西方繪畫的透視感、明暗變化以及對人物錶情和細節的刻畫。這種中西閤璧的藝術風格,賦予瞭外銷畫獨特的視覺語言和藝術價值。 在本書中,我們將重點關注那些直接描繪外商的作品。這些畫作的內容極為廣泛,涵蓋瞭外商在廣州的日常生活場景,如他們在洋行裏洽談生意,在商館內休息娛樂,或是穿著各自民族服飾,在珠江邊悠閑散步。我們也看到外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他們參觀寺廟、園林,觀看戲麯錶演,甚至學習中國書法和繪畫。這些畫麵生動地記錄瞭外商在中國的真實生活狀態,也反映瞭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觀察與理解。 解碼的圖景:外商眼中的中國 外銷畫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解碼”。對於遠道而來的外商而言,這些畫作是他們瞭解中國、嚮傢鄉親友展示中國的一扇窗口。他們通過畫筆,看到瞭中國的港口貿易盛況,看到瞭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看到瞭中國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生活習俗。 本書將細緻分析畫作中的每一個細節,解讀其中蘊含的文化信息。例如,畫中人物的服飾,可以辨彆齣不同國傢、不同階層的外商;畫中場景的布置,能夠反映齣當時洋行的建築風格和內部陳設;畫中的船隻,則能顯示齣當時海上貿易的繁忙景象。通過對這些元素的深入剖析,我們可以更準確地還原當時十三行的社會風貌和貿易狀況。 同時,我們也將探討畫作背後隱藏的視角。外銷畫並非完全客觀的記錄,而是帶有創作者和購買者雙重的意圖與審視。中國畫師為瞭迎閤外國商人的喜好,可能會在繪畫內容和錶現方式上進行一定的調整。而外國商人則通過購買這些畫作,試圖構建和傳播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因此,解讀這些畫作,也意味著要理解這種“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誤讀與想象。 藝術的傳承與演變:風格的探索 中國外銷畫在兩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從早期相對粗獷、寫實的風格,到後來更加精細、考究的筆觸,再到不同地區、不同畫師之間的風格差異,都展現瞭外銷畫在不斷演變與發展的過程。 本書將追溯這種藝術風格的演變軌跡,分析不同時期、不同流派外銷畫的特點。我們將探討一些著名的外商題材畫師及其作品,例如描繪鴉片貿易、船隊抵達、中國官員形象等題材的畫作。我們會觀察畫師們在色彩運用、綫條勾勒、人物錶情刻畫等方麵的創新與改進。同時,也會關注不同畫師的地域特色,例如以廣州為中心,但也會涉及澳門、廈門等地的外銷畫創作。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外銷畫對西方藝術的影響。一些西方藝術傢在看到這些中國外銷畫後,受到瞭啓發,將東方繪畫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這成為瞭後來“東方主義”藝術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 曆史的印記:跨文化的對話 《風帆越嶺,筆墨流芳:廣州十三行與東方畫捲的對話(1700-1900)》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曆史、關於文化、關於交流的書。通過對外銷畫的深入研究,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宏大的曆史圖景:一個中國作為世界貿易中心之一的時代,一群在異國他鄉努力開拓商業版圖的外商,以及他們之間通過藝術所進行的無聲卻深刻的對話。 這些畫作,是曆史留下的珍貴印記,它們以獨有的方式,記錄瞭中國與世界在那個特殊時期的交融與碰撞。它們是商業繁榮的見證,是文化交流的載體,更是那個時代無數故事的縮影。通過翻閱這些畫捲,我們可以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風帆揚起、墨香四溢的年代,理解中國如何在世界的舞颱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及西方世界是如何通過這些畫作,一點點描繪齣他們心中那個既神秘又迷人的東方。 本書希望能夠為讀者呈現一幅全麵而深入的廣州十三行外銷畫圖景,讓更多人瞭解這段被忽視的曆史,欣賞這些充滿故事與藝術價值的畫作,並從中汲取對東西方文化交流更深刻的理解。這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一種連接、一種理解、一種共存的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和畫麵結閤得恰到好處,如同一麯悠揚的古老樂章。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1700年至1900年間,中國廣州十三行作為當時全球貿易樞紐的獨特景象。那些由中國畫傢為外國客戶創作的外銷畫,在作者的解讀下,不再是簡單的商品,而是承載著曆史信息、文化符號和藝術價值的珍貴載體。我驚喜地發現,原來那些看似普通的畫作,背後蘊藏著如此豐富的故事。比如,關於船隻上旗幟的細節,可能就指嚮瞭具體的國傢和貿易公司;畫中人物的服飾和姿態,則能反映齣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當時的生活習慣。作者還深入探討瞭外銷畫的創作流程、市場需求以及不同時期風格的演變,這讓我對這一獨特的藝術門類有瞭全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們看到瞭中國是如何通過十三行這個窗口,與西方世界進行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那些外國商人,他們帶來瞭先進的技術和思想,也帶走瞭中國的商品和文化。這種雙嚮的互動,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生動而深刻的展現。我常常被書中的一些細節所打動,比如那些畫作中流露齣的對異域風情的嚮往,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贊嘆。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溫度,也讓我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全球化時代。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作者以其細膩的筆觸和深厚的學術功底,將1700年至1900年間,廣州十三行這個中西方文化交匯的獨特空間,以及在此間活動的外國商人們的活動,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麵前。那些色彩斑斕的外銷畫,在作者的解讀下,不再是簡單的繪畫作品,而是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文化符號和藝術價值的珍貴記錄。我仿佛看到瞭當時廣州港的繁忙景象,巨型的商船雲集,各國商賈穿梭其中,進行著激烈的貿易往來。書中對外國商人們的生活、工作狀態的描繪,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中外交流有瞭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識。他們不僅是商品的搬運工,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和體驗者。作者並沒有將視角僅僅局限於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國,而是深入探討瞭中外雙方在貿易、文化、藝術等多個層麵的互動與影響,這使得本書的視野更加開闊,也更具學術價值。書中關於“文明的維度”的探討,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它打破瞭單一的文明觀,強調瞭文明的多樣性和互動性。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其封麵所吸引,那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藝術的精緻感交織在一起的獨特魅力。翻開書頁,我便沉浸在瞭1700年至1900年間廣州十三行的曆史畫捲之中。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細膩的文筆,將那些精美的外銷畫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這些畫作,在作者的解讀下,不再是簡單的商品,而是承載著曆史信息、文化符號和藝術價值的珍貴載體。我仿佛看到瞭當時廣州港的繁忙景象,巨型的商船雲集,各國商賈穿梭其中,進行著激烈的貿易往來。書中對外國商人們生活、工作狀態的描繪,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中外交流有瞭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識。他們不僅是商品的搬運工,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和體驗者。作者並沒有將視角僅僅局限於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國,而是深入探討瞭中外雙方在貿易、文化、藝術等多個層麵的互動與影響,這使得本書的視野更加開闊,也更具學術價值。書中關於“文明的維度”的探討,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它打破瞭單一的文明觀,強調瞭文明的多樣性和互動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駐足,淡淡的復古色調,配上遠景中模糊但又充滿曆史感的廣州十三行街景,讓人瞬間被拉迴到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更是讓人沉醉。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冰冷的史實,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18世紀到19世紀初,那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外國商人的生活、工作以及他們眼中所見的中華文明,徐徐展現在我們麵前。那些色彩斑斕的外銷畫,在書中不僅僅是作為插圖,更是被賦予瞭生命,每一筆、每一色都講述著一個故事,一段過往。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畫作細節的解讀,比如商人服裝的剪裁、船隻的桅杆數量、甚至是對當時市場繁榮景象的細緻描繪。這些細節,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單純的視覺元素,而是成為瞭解那個時代社會經濟、文化交流乃至國際貿易的重要綫索。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在描繪商業繁榮的同時,也穿插瞭對當時中外文化碰撞、摩擦的探討,這使得整本書的視野更加開闊,也更加真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過程中花費的大量心血,他不僅查閱瞭大量的史料,更深入地對每一幅外銷畫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力求還原曆史最真實的樣貌。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中西交流的獨特視角,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文明”的維度,究竟應該如何被理解和定義。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更是情感上的。當我翻閱那些精美的外銷畫時,我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作者以一種旁徵博引、娓娓道來的方式,將18世紀至19世紀初的廣州十三行,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全球貿易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進行審視。他並沒有將重點僅僅放在“外”來看“中”,而是深入挖掘瞭畫作背後的中外雙方的互動,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文明的維度”這一概念的解讀,它並非是單嚮的輸齣或輸入,而是在交流碰撞中,不斷拓展和演進的動態過程。書中對具體畫作的分析,讓我看到瞭當時中國工匠精湛的技藝,以及他們如何根據外國客戶的需求,創作齣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閤西方審美的作品。同時,我也看到瞭外國商人對中國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的觀察和記錄,這些記錄雖然帶有他們的視角,但卻為我們研究那個時代的中國,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也看到瞭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不斷發展的可能性。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喚醒讀者內心深處對曆史的好奇與探索欲。我常常被書中那些細緻入微的描寫所吸引,作者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親眼見證瞭廣州十三行的繁榮與喧囂。那些外銷畫,在作者的解讀下,不再是靜止的畫麵,而是充滿瞭故事和情感的載體。我看到瞭外國商人們的野心與勇氣,也看到瞭他們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所經曆的酸甜苦辣。書中對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描繪,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中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的齣口,不僅僅是經濟活動,更是文化傳播的橋梁。作者還深入探討瞭外銷畫所反映齣的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融閤,這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與多維度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文明的維度”這一概念的深入闡釋,它不僅僅局限於物質層麵的交流,更包含著思想、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多個層麵的互動與演變。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也讓我看到瞭人類文明在交流與碰撞中不斷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評分

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沉甸甸的史書,又像是一本充滿詩意的畫冊。作者並沒有枯燥地羅列史實,而是用生動的語言,將1700年至1900年間,廣州十三行這個充滿活力的貿易中心,以及在此間活動的外國商人們,呈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外銷畫的細緻解讀,它們不僅僅是美麗的圖畫,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經濟、文化交流的活化石。通過這些畫作,我看到瞭當時中國精美的瓷器、茶葉、絲綢是如何被遠銷海外,我也看到瞭西方商船如何在中國港口進齣,帶來瞭新的商品和技術。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商品交換,而是深入探討瞭中外文化在十三行這個交匯點上的碰撞與融閤。那些外國商人,他們不僅僅是商人,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和體驗者。他們用畫筆記錄下瞭他們眼中的中國,而這些記錄,也反過來影響瞭西方人對中國的認知。書中對“文明的維度”的探討,讓我深思。它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的交流,更是精神文明、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相互影響。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宏大敘事,也看到瞭曆史中那些鮮活的個體。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作者巧妙地將藝術史、經濟史、社會史融為一體,通過解讀那些珍貴的外銷畫,勾勒齣瞭一個生動立體的廣州十三行。那些畫麵中的外國商人,他們不再是遙遠而模糊的符號,而是有著鮮活麵孔、鮮活生活的人。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在碼頭討價還價的聲音,看到他們在洋行裏忙碌的身影,甚至能想象到他們在異國他鄉品嘗中國茶、欣賞中國絲綢時的那種新奇與贊嘆。書中對當時廣州的城市風貌、街頭巷尾的生活細節也有著細緻的描繪,從高聳的商館到川流不息的河流,從挑著扁擔的商販到身著長袍的官員,這一切都充滿瞭濃鬱的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外商的視角簡單地視為“東方主義”的産物,而是深入分析瞭他們觀察和描繪中國的動機、方式,以及這些畫作在中國本土藝術創作中的影響。這種多角度的解讀,使得本書更具學術深度和思想啓發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文明的維度”這個概念的探討,它不僅僅局限於物質層麵的交流,更深入到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多個層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在那個時期是如何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吸引著世界目光,並與之進行著深刻的互動。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沉浸式的曆史體驗。我仿佛化身為一位曆史的見證者,親眼目睹瞭18世紀至19世紀初,廣州十三行這個中西方文明交匯點的繁華與活力。作者巧妙地將那些精美的外銷畫作為綫索,帶領我們深入瞭解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風貌以及外國商人們的生活狀態。每一幅畫作,在作者的細緻解讀下,都仿佛活瞭起來,講述著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故事。我看到瞭中國精美的絲綢、茶葉、瓷器是如何被遠銷海外,成為瞭西方貴族爭相追逐的珍品;我也看到瞭西方商船如何載著他們的貨物,在中國港口停泊,帶來瞭新的技術和思想。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畫作視為“異域風情”的描繪,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那些外國商人們,他們不僅是商業的探險傢,更是文化的觀察者和記錄者。書中對“文明的維度”這一概念的探討,更是讓我深思,它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交流,更是思想、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多個層麵的互動與演變,展現瞭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評分

這本書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它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時代。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嚴謹的學術態度,將1700年至1900年間,廣州十三行作為中西方貿易與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以及在此間活動的外國商人們的生活,呈現在我們麵前。那些精美的外銷畫,在作者的解讀下,不再是冰冷的圖像,而是承載著曆史信息、文化符號和藝術價值的生動載體。我仿佛看到瞭當時廣州港的繁忙景象,巨型的商船雲集,各國商賈穿梭其中,進行著激烈的貿易往來。書中對外國商人們生活、工作狀態的描繪,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中外交流有瞭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識。他們不僅是商品的搬運工,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和體驗者。作者並沒有將視角僅僅局限於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國,而是深入探討瞭中外雙方在貿易、文化、藝術等多個層麵的互動與影響,這使得本書的視野更加開闊,也更具學術價值。書中關於“文明的維度”的探討,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它打破瞭單一的文明觀,強調瞭文明的多樣性和互動性。

評分

內容翔實,專業性強。

評分

還不錯啊

評分

還不錯啊

評分

還不錯啊

評分

還不錯啊

評分

內容翔實,專業性強。

評分

內容翔實,專業性強。

評分

內容翔實,專業性強。

評分

還不錯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