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当代美术馆·文明的维度丛书·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

银川当代美术馆·文明的维度丛书·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孔佩特 著,于毅颖 译
图书标签:
  • 广州十三行
  • 外销画
  • 中国美术
  • 清史
  • 贸易史
  • 西方人像
  • 文化交流
  • 银川当代美术馆
  • 文明的维度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66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48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银川当代美术馆·文明的维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银川当代美术馆·文明的维度丛书·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通过现有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私人收藏的约从18世纪-20世纪的中国外销欧美的油画、水粉画等统称为外销画作品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介绍了广州与西方国家以及美国的贸易方式和内容,广州西郊外的洋行、商馆的发展,其中详细介绍了商馆的建筑,内部成员,内部结构等,中外关系的变化;中间穿插着大量包括“广州大火”和“鸦片战争”在内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对于外销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讨论。

作者简介

  孔佩特( Patrick Conner),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是皇家亚洲学会(Royal Asiatic Society)成员、利弗休姆基金会(Leverhulme Foundation)与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成员。1975-1986年期间曾担任英国布赖顿皇家行宫艺术博物馆馆长,1986年开始担任英国马丁·格里高里画廊总监,专门从事与东印度公司以及中国贸易相关的历史绘画作品的研究。
  已发表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东方建筑》(Orien tal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1979)、《乔治·钱纳利(1774-1852):活跃于印度与中国沿海的艺术家》(George Chinnery artist of India and China Coast.1774-1852. 1993)等;曾担任多场以探索东西方文化关系为主题的借展策展人,其中包括《1600-1860年间的中国贸易》(布赖顿,1986年)、《东方印象——乔治·钱纳利绘画展》(香港历史博物馆,2005年)等;此外,他有多篇文章发表于《亚洲艺术》(Arts of Asia)及其他专业期刊,并频繁往返于中国、欧洲以及美国各地演讲。
  
  于毅颖,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曾长期从事专业英语口译和笔译工作,具有扎实的翻译功底;主要研究方向为17-19世纪中国洋风画发展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与意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商馆洋画
广州与中国贸易
商馆与洋行
“广为人知的准确性”
变化着的风景

第一章 从澳门到黄埔
澳门
虎门
黄埔

第二章 早期商馆洋画
商馆的发展
西化的商馆
“壮丽的十三行”
孑子鹰
法国商人在中国
美国——花旗国
法国三色国旗与英国联合王国国旗
德拉蒙德纸画
西方人眼中的广州
“游散日”与“海王星号”船员的审判
英国的扩张

第三章 广州十三行的街市
老中国街
新中国街了
猪巷
十三行以外的街道

第四章 “大火灾”与火灾之后的十三行
1822年“大火灾”
火灾后的广场
英国花园
“散商”崛起

第五章 十三行
小溪行
荷兰行
英国行
丰泰行(啾啾行
老英国行
瑞典行
帝国行
宝顺行
美洲行
章官行(明官行
法兰西行
西班牙行
丹麦行

第六章 鸦片危机
粤海关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的结束
从天台眺望广州之景
水灾与火灾
广州蒸汽船
销烟
封锁十三行

第七章 “生活在火山上”:十三行最后的岁月
战争、女人与1842年“东”火灾
1843年的“西”大火
重建
美国花园
动乱与蒸汽船
教堂
十三行东的新商馆
船屋和水上俱乐部
走向覆灭

第八章 十三行覆灭后的岁月:1856-1900
占领广州城
珠江南岸的河南岛
入侵河南岛
十三行遗址
“石室教堂”

第九章 沙面岛
暴乱和危机

第十章 珠江上的船和炮台

官船
蛋家船
花船
赛艇和赛艇会
炮台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风帆越岭,笔墨流芳:广州十三行与东方画卷的对话(1700-1900)》 在广袤而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独特的窗口,以其无可比拟的魅力,连接起了东西方文明的脉络。从十八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坐落于中国南方海滨的广州,因其作为对外贸易港口的特殊地位,孕育出了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中国外销画。而在这股艺术浪潮的中心,便是那个承载着万国商贸繁荣,见证着中西文化碰撞的传奇之地:十三行。 本书《风帆越岭,笔墨流芳:广州十三行与东方画卷的对话(1700-1900)》旨在深入探寻这一时期中国外销画的丰富内涵,聚焦于那些描绘了在十三行活跃的外商生活、他们眼中的中国,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并非一本简单的画作集锦,而是通过解读这些珍贵的画卷,重塑一段被历史尘封的交流史,展现一个鲜为人知的时代图景。 历史的潮声:十三行的崛起与繁荣 十八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将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口岸设在广州。这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海外商品与先进技术,也催生了以十三行为核心的对外贸易体系。十三行,顾名思义,最初是聚集了十三家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行栈,它们如同当时中国面向世界的“大使馆”和“交易所”,负责与外国商人进行洽谈、交易、安排食宿,乃至处理各种官方和民间事务。 随着贸易的日益频繁,来自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的商船络绎不绝地驶入广州港。这些远渡重洋而来的外商,他们带来了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中国特色商品,也渴求了解并带走这个神秘东方国度的风土人情。正是在这种强烈的需求驱动下,中国艺术家们开始以西方商人及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为题材,创作出了一种全新的绘画形式——外销画。 画笔的语言:中国外销画的独特魅力 中国外销画,是传统中国绘画技法与西方绘画元素巧妙融合的产物。它们通常采用水彩或水墨作为颜料,在宣纸或棉纸上绘制。画面的构图和表现手法上,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细腻工整、线条流畅的特点,又借鉴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感、明暗变化以及对人物表情和细节的刻画。这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赋予了外销画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艺术价值。 在本书中,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直接描绘外商的作品。这些画作的内容极为广泛,涵盖了外商在广州的日常生活场景,如他们在洋行里洽谈生意,在商馆内休息娱乐,或是穿着各自民族服饰,在珠江边悠闲散步。我们也看到外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他们参观寺庙、园林,观看戏曲表演,甚至学习中国书法和绘画。这些画面生动地记录了外商在中国的真实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观察与理解。 解码的图景:外商眼中的中国 外销画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解码”。对于远道而来的外商而言,这些画作是他们了解中国、向家乡亲友展示中国的一扇窗口。他们通过画笔,看到了中国的港口贸易盛况,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看到了中国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 本书将细致分析画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例如,画中人物的服饰,可以辨别出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外商;画中场景的布置,能够反映出当时洋行的建筑风格和内部陈设;画中的船只,则能显示出当时海上贸易的繁忙景象。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还原当时十三行的社会风貌和贸易状况。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画作背后隐藏的视角。外销画并非完全客观的记录,而是带有创作者和购买者双重的意图与审视。中国画师为了迎合外国商人的喜好,可能会在绘画内容和表现方式上进行一定的调整。而外国商人则通过购买这些画作,试图构建和传播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因此,解读这些画作,也意味着要理解这种“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误读与想象。 艺术的传承与演变:风格的探索 中国外销画在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从早期相对粗犷、写实的风格,到后来更加精细、考究的笔触,再到不同地区、不同画师之间的风格差异,都展现了外销画在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过程。 本书将追溯这种艺术风格的演变轨迹,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外销画的特点。我们将探讨一些著名的外商题材画师及其作品,例如描绘鸦片贸易、船队抵达、中国官员形象等题材的画作。我们会观察画师们在色彩运用、线条勾勒、人物表情刻画等方面的创新与改进。同时,也会关注不同画师的地域特色,例如以广州为中心,但也会涉及澳门、厦门等地的外销画创作。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外销画对西方艺术的影响。一些西方艺术家在看到这些中国外销画后,受到了启发,将东方绘画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这成为了后来“东方主义”艺术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的印记:跨文化的对话 《风帆越岭,笔墨流芳:广州十三行与东方画卷的对话(1700-1900)》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交流的书。通过对外销画的深入研究,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一个中国作为世界贸易中心之一的时代,一群在异国他乡努力开拓商业版图的外商,以及他们之间通过艺术所进行的无声却深刻的对话。 这些画作,是历史留下的珍贵印记,它们以独有的方式,记录了中国与世界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交融与碰撞。它们是商业繁荣的见证,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故事的缩影。通过翻阅这些画卷,我们可以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风帆扬起、墨香四溢的年代,理解中国如何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及西方世界是如何通过这些画作,一点点描绘出他们心中那个既神秘又迷人的东方。 本书希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广州十三行外销画图景,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忽视的历史,欣赏这些充满故事与艺术价值的画作,并从中汲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种连接、一种理解、一种共存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和画面结合得恰到好处,如同一曲悠扬的古老乐章。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1700年至1900年间,中国广州十三行作为当时全球贸易枢纽的独特景象。那些由中国画家为外国客户创作的外销画,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承载着历史信息、文化符号和艺术价值的珍贵载体。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看似普通的画作,背后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比如,关于船只上旗帜的细节,可能就指向了具体的国家和贸易公司;画中人物的服饰和姿态,则能反映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生活习惯。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外销画的创作流程、市场需求以及不同时期风格的演变,这让我对这一独特的艺术门类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是如何通过十三行这个窗口,与西方世界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那些外国商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也带走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这种双向的互动,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展现。我常常被书中的一些细节所打动,比如那些画作中流露出的对异域风情的向往,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叹。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全球化时代。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沉甸甸的史书,又像是一本充满诗意的画册。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将1700年至1900年间,广州十三行这个充满活力的贸易中心,以及在此间活动的外国商人们,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外销画的细致解读,它们不仅仅是美丽的图画,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化石。通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当时中国精美的瓷器、茶叶、丝绸是如何被远销海外,我也看到了西方商船如何在中国港口进出,带来了新的商品和技术。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商品交换,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外文化在十三行这个交汇点上的碰撞与融合。那些外国商人,他们不仅仅是商人,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体验者。他们用画笔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中国,而这些记录,也反过来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书中对“文明的维度”的探讨,让我深思。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交流,更是精神文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也看到了历史中那些鲜活的个体。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将1700年至1900年间,广州十三行这个中西方文化交汇的独特空间,以及在此间活动的外国商人们的活动,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些色彩斑斓的外销画,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简单的绘画作品,而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符号和艺术价值的珍贵记录。我仿佛看到了当时广州港的繁忙景象,巨型的商船云集,各国商贾穿梭其中,进行着激烈的贸易往来。书中对外国商人们的生活、工作状态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外交流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仅是商品的搬运工,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体验者。作者并没有将视角仅仅局限于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外双方在贸易、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的互动与影响,这使得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具学术价值。书中关于“文明的维度”的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打破了单一的文明观,强调了文明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将1700年至1900年间,广州十三行作为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以及在此间活动的外国商人们的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些精美的外销画,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冰冷的图像,而是承载着历史信息、文化符号和艺术价值的生动载体。我仿佛看到了当时广州港的繁忙景象,巨型的商船云集,各国商贾穿梭其中,进行着激烈的贸易往来。书中对外国商人们生活、工作状态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外交流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仅是商品的搬运工,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体验者。作者并没有将视角仅仅局限于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外双方在贸易、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的互动与影响,这使得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具学术价值。书中关于“文明的维度”的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打破了单一的文明观,强调了文明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我仿佛化身为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亲眼目睹了18世纪至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这个中西方文明交汇点的繁华与活力。作者巧妙地将那些精美的外销画作为线索,带领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风貌以及外国商人们的生活状态。每一幅画作,在作者的细致解读下,都仿佛活了起来,讲述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故事。我看到了中国精美的丝绸、茶叶、瓷器是如何被远销海外,成为了西方贵族争相追逐的珍品;我也看到了西方商船如何载着他们的货物,在中国港口停泊,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思想。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画作视为“异域风情”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那些外国商人们,他们不仅是商业的探险家,更是文化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书中对“文明的维度”这一概念的探讨,更是让我深思,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交流,更是思想、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互动与演变,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驻足,淡淡的复古色调,配上远景中模糊但又充满历史感的广州十三行街景,让人瞬间被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更是让人沉醉。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冰冷的史实,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18世纪到19世纪初,那些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外国商人的生活、工作以及他们眼中所见的中华文明,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些色彩斑斓的外销画,在书中不仅仅是作为插图,更是被赋予了生命,每一笔、每一色都讲述着一个故事,一段过往。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画作细节的解读,比如商人服装的剪裁、船只的桅杆数量、甚至是对当时市场繁荣景象的细致描绘。这些细节,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元素,而是成为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乃至国际贸易的重要线索。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在描绘商业繁荣的同时,也穿插了对当时中外文化碰撞、摩擦的探讨,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加真实。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花费的大量心血,他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更深入地对每一幅外销画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力求还原历史最真实的样貌。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西交流的独特视角,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文明”的维度,究竟应该如何被理解和定义。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作者巧妙地将艺术史、经济史、社会史融为一体,通过解读那些珍贵的外销画,勾勒出了一个生动立体的广州十三行。那些画面中的外国商人,他们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符号,而是有着鲜活面孔、鲜活生活的人。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码头讨价还价的声音,看到他们在洋行里忙碌的身影,甚至能想象到他们在异国他乡品尝中国茶、欣赏中国丝绸时的那种新奇与赞叹。书中对当时广州的城市风貌、街头巷尾的生活细节也有着细致的描绘,从高耸的商馆到川流不息的河流,从挑着扁担的商贩到身着长袍的官员,这一切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外商的视角简单地视为“东方主义”的产物,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观察和描绘中国的动机、方式,以及这些画作在中国本土艺术创作中的影响。这种多角度的解读,使得本书更具学术深度和思想启发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明的维度”这个概念的探讨,它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交流,更深入到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那个时期是如何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吸引着世界目光,并与之进行着深刻的互动。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历史的好奇与探索欲。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所吸引,作者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见证了广州十三行的繁荣与喧嚣。那些外销画,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充满了故事和情感的载体。我看到了外国商人们的野心与勇气,也看到了他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书中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的出口,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外销画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这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维度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明的维度”这一概念的深入阐释,它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交流,更包含着思想、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互动与演变。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其封面所吸引,那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精致感交织在一起的独特魅力。翻开书页,我便沉浸在了1700年至1900年间广州十三行的历史画卷之中。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细腻的文笔,将那些精美的外销画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画作,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承载着历史信息、文化符号和艺术价值的珍贵载体。我仿佛看到了当时广州港的繁忙景象,巨型的商船云集,各国商贾穿梭其中,进行着激烈的贸易往来。书中对外国商人们生活、工作状态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外交流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仅是商品的搬运工,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体验者。作者并没有将视角仅仅局限于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外双方在贸易、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的互动与影响,这使得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具学术价值。书中关于“文明的维度”的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打破了单一的文明观,强调了文明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当我翻阅那些精美的外销画时,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方式,将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进行审视。他并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外”来看“中”,而是深入挖掘了画作背后的中外双方的互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文明的维度”这一概念的解读,它并非是单向的输出或输入,而是在交流碰撞中,不断拓展和演进的动态过程。书中对具体画作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当时中国工匠精湛的技艺,以及他们如何根据外国客户的需求,创作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西方审美的作品。同时,我也看到了外国商人对中国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的观察和记录,这些记录虽然带有他们的视角,但却为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可能性。

评分

内容翔实,专业性强。

评分

内容翔实,专业性强。

评分

内容翔实,专业性强。

评分

还不错啊

评分

内容翔实,专业性强。

评分

内容翔实,专业性强。

评分

还不错啊

评分

内容翔实,专业性强。

评分

还不错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