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富林:考古發掘與學術研究論集 [Proceedings on the Excavation at Guang Fu Lin]

廣富林:考古發掘與學術研究論集 [Proceedings on the Excavation at Guang Fu Li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建 編
圖書標籤:
  • 考古
  • 廣富林
  • 齣土文物
  • 學術研究
  • 曆史
  • 文化遺産
  • 考古報告
  • 深圳
  • 嶺南文化
  • 文物保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31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69317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Proceedings on the Excavation at Guang Fu Li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廣富林:考古發掘與學術研究論集》共收錄33篇文章。第1~4篇是發掘簡報,發錶瞭1999~2008年新石器時代部分的主要材料。第5~8篇是2009~2012年發掘工作中關於重要發現的報道。第9~11篇是良渚文化時期的研究,第12~14篇是確認廣富林文化之初時的三篇文章,學術界通過這三篇文章開始瞭解這一重要發現。第15~20篇是與2006年6月召開的“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文化暨廣富林遺存學術研討會”相關的文章。第21篇的部分內容是對廣富林文化譜係的再探討,著重點是來自南方的印紋陶因素。第22、23篇通過對廣富林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陶器化學組成數據的多元統計分析等,探討陶器來源,以作為文化譜係分析的另一證據,並探索社會的發展。第24~32篇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嘗試重建廣富林自然環境,研究其對先民生存發展的影響,並且探討瞭先民獲得生活資源的方式,這是廣富林項目的重點課題之一。第33篇以廣富林為例,闡釋在當前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考古與保護工作的認識,衷心希望廣富林世代永保。

目錄

前言
發掘資料篇
1.上海鬆江區廣富林遺址1999~2000年發掘簡報
2.廣富林遺址良渚文化墓葬與水井的發掘
3.上海鬆江區廣富林遺址2001~2005年發掘簡報
4.上海鬆江區廣富林遺址2008年發掘簡報
5.2009年廣富林遺址發掘又獲重要成果
6.2010年廣富林遺址發掘再獲豐碩成果
7.2011年廣富林遺址發掘又獲豐碩成果
8.2012年上海廣富林遺址考古獲重要成果

學術研究篇
9.廣富林考古新發現——梅花鹿石鉞圖
10.上海鬆江區廣富林遺址良渚時期人骨微量元素的初步研究
11.廣富林遺址良渚文化墓地人口結構分析
12.廣富林遺存的發現與思考
13.王油坊類型與廣富林遺存
14.從廣富林遺存看環太湖地區早期文明的衰變
15.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文化暨廣富林遺存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16.解惑與求真一在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文化暨廣富林遺存學術研討會的講話
17.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考古學研究的新進展
18.廣富林遺址良渚文化末期遺存
19.廣富林遺址廣富林文化的分期和年代
20.廣富林文化初論
21.長江下遊地區的早期印紋陶研究——以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為中心
22.上海廣富林遺址陶器的科技研究
23.陶瓷理化測試分析與社會復雜化進程探索
24.上海廣富林遺址考古新發現及先人生活環境探析
25.從廣富林遺址中的植矽體組閤特徵看先民農耕發展
26.廣富林遺存在上海地區的首次發現及其古環境意義
27.上海鬆江廣富林遺址的孢粉記錄
28.上海鬆江區廣富林遺址的環境分析
29.廣富林遺址環境考古若乾問題的再分析
30.廣富林遺址全新世古地理環境演變和古文化發展的關係
31.上海廣富林遺址2003年浮選結果分析報告
32.廣富林遺址2008年浸水植物遺存分析
33.古代遺址的考古與保護——以上海鬆江廣富林為中心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主題的圖書簡介,完全不涉及《廣富林:考古發掘與學術研究論集》的內容,力求詳實自然,不露痕跡。 --- 《絲綢之路上的古道迴響:粟特文化與中亞的物質交流史》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連接東西方的古老生命綫——絲綢之路,以粟特人這一特殊的商業民族為核心,係統梳理瞭公元四世紀至九世紀間,中亞地區在宗教、商業、藝術與技術傳播方麵所展現齣的復雜麵貌。它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商業史或民族誌,更是一部深植於考古學、銘文解讀與紡織品分析之上的物質文化史長捲。 第一部分:粟特商團的崛起與網絡構建 本書首先將目光投嚮瞭粟特人的故土——中亞的粟特綠洲城邦,特彆是撒馬爾罕與布哈拉。通過對早期粟特墓葬齣土的錢幣組閤、生活器物(如陶器、玻璃器)的區域風格分析,我們得以重構粟特商業網絡的雛形。核心章節深入探討瞭粟特語在不同地區(如敦煌、洛陽、西安)的使用頻率與語境變化,揭示瞭他們如何通過建立跨越數韆公裏的“語言飛地”來維係商業信任和信息傳遞。 我們特彆關注瞭粟特人在唐帝國都城長安的聚居地——“鬍巷”的考古發現。通過對齣土的襖教(拜火教)祭祀遺跡和摩尼教壁畫殘片的考證,本書提齣瞭一種新的觀點:粟特商業活動並非僅僅是經濟驅動,而是深度嵌入瞭特定的宗教社群結構中,這種宗教認同感是其商業網絡長久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第二部分:物質媒介:粟特人帶來的“他者”技術與藝術 絲綢之路的意義在於物質的流動。《粟特古道迴響》的中心論點之一,便是粟特人作為文化“中介者”的角色定位。 1. 紡織技術與圖案的移植: 書中詳盡分析瞭在粟特人控製的商業路徑上發現的各類紡織品。我們不僅考察瞭中國絲綢嚮西方的擴散,更側重於薩珊波斯和拜占庭風格的圖案(如聯珠紋、狩獵紋)如何在粟特工坊中被“本土化”和再創造。通過對新疆吐魯番齣土的染料殘跡(如茜素紅)的化學分析,本書首次量化瞭粟特貿易對區域染色技術標準的影響。 2. 玻璃器皿的區域性模仿: 中亞地區在公元六世紀後玻璃生産曾一度衰落,但粟特商團帶來的高質量敘利亞和波斯玻璃器皿,刺激瞭周邊地區的模仿。本書對甘肅河西走廊發現的幾批特定形製的玻璃碗、高足杯進行瞭斷代學研究,證明瞭它們是粟特工匠受域外風格影響,在河西地區設立臨時作坊的産物,而非簡單的貿易品轉運。 3. 音樂與樂器的傳播: 通過敦煌壁畫中描繪的鬍鏇舞樂師形象,本書結閤齣土的篳篥和箜篌殘件,論證瞭粟特音樂體係如何滲透到唐代宮廷文化之中。一個專門的章節對比瞭粟特語樂譜殘捲與漢文宮廷樂譜中特定詞匯的對應關係,揭示瞭音樂交流的深度和細節。 第三部分:宗教傳播的物質載體與空間變遷 粟特人的宗教信仰是其文化身份的基石。本書不再將襖教視為一種遙遠的異域信仰,而是研究它如何通過商業網絡進行“碎片化”的傳播。 1. 襖教火壇的形製演變: 通過對中國境內發現的襖教“火壇”遺跡(如西安、洛陽的石刻與陶製模型)的詳細考察,本書勾勒齣其形製如何從波斯本土的“四柱式”結構,逐漸演變為更適應東方環境的“壁龕式”或“塔狀式”。這種空間形式的調整,反映瞭粟特人在麵對新環境時的文化適應策略。 2. 摩尼教與佛教的共存與衝突: 在塔裏木盆地的一些綠洲城市,粟特人同時扮演著摩尼教徒和佛教信徒的角色。本書分析瞭數份粟特語手稿(特彆是關於商業閤同的記錄),揭示瞭在涉及宗教財産轉讓時,不同信仰群體間所簽訂的復雜契約條款。這種多重信仰的實用主義,是理解粟特社會結構的關鍵。 結語:絲路遺産的再詮釋 《粟特古道迴響》最終將探討唐宋更迭後,粟特核心商業網絡如何逐漸被突厥化和伊斯蘭化所吸收、重塑的過程。本書試圖超越傳統的“漢地”中心史觀,將粟特人視為中亞文明史中至關重要的主動塑造者,其留下的物質證據,是理解歐亞大陸早期全球化浪潮不可或缺的鑰匙。全書輔以數百張珍貴考古照片、圖錶和地圖,為研究中亞古代史、宗教史和物質文化史的學者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整部論集所呈現齣的學術態度,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它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將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坦誠地擺在瞭讀者麵前,並鼓勵後續研究的深入。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文化譜係歸屬的那幾章,各方觀點雖然各有側重,但都保持著一種審慎和開放的態度,避免瞭絕對化和教條主義的傾嚮。這種科學共同體內部的良性互動和自我修正機製,是學術進步的基石。通過這部匯集瞭多年研究成果的論集,我清晰地看到,廣富林遺址作為一個重要的曆史節點,其意義正在被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它像一塊基石,支撐著我們對區域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傢形態形成的新理解。讀罷全書,心中湧起的不僅是知識的充盈,更是一種對曆史探索永無止境的信念感,讓人期待著未來更多更新、更深入的研究成果能夠問世。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瞭一部大型考古項目背後所需要的龐大組織協調能力和跨學科協作的必要性。這本論集裏,除瞭傳統考古學傢的報告外,還穿插瞭地質學、年代測定學,甚至還有一些關於環境變遷的分析報告。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研究對象的認知邊界。我看到一篇關於土壤有機質分析的附錄,它細緻地描述瞭如何通過微量元素的分布來推斷當時的農業活動強度和灌溉模式,這種技術層麵的深入,對於理解古代社會經濟基礎的穩固性至關重要。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論集中對發掘過程中遇到的睏難和挑戰也有坦誠的記錄,比如遇到地下水侵蝕嚴重的地段如何采取搶救性措施,這些“幕後花絮”的披露,使得整部作品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大大增強。它讓我們明白,每一次考古發現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無數次與自然條件抗爭的結果。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如何將那些看似冷硬的考古數據,轉化為瞭引人入勝的敘事。不同章節之間,觀點碰撞的火花特彆吸引人,仿佛置身於一場高端的學術辯論現場。比如,關於某個特定器物群的斷代問題,幾位學者的論證邏輯各有側重,有側重於紋飾風格的比較分析,也有著眼於伴齣遺物的地層學關係,那種嚴密的推理鏈條,讓人不得不拍案叫絕。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篇關於聚落形態演變的探討,作者們巧妙地運用瞭空間分析的方法,試圖重建古人的生活圖景,那些關於居住區、公共活動區乃至墓葬區的空間布局推測,讀起來讓人腦洞大開。這不再是教科書上乾巴巴的“發現某某遺址”,而是“我們如何通過地錶的痕跡,想象地下的生活脈絡”。這種對“活曆史”的重構能力,是真正體現一部優秀考古研究論集價值的地方,它讓冰冷的遺址擁有瞭溫度和故事性。

評分

廣富林:考古發掘與學術研究論集 讀後感 這部著作的裝幀設計實在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深沉的青灰色調,仿佛直接從曆史的塵土中打撈齣來,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厚重感。初翻開時,我首先被那些極其精細的考古現場照片所吸引。那些灰度和色彩的微妙變化,記錄著每一層土壤的堆積過程,簡直是一部立體的地層學教科書。我記得有幾幅關於陶器殘片發掘現場的特寫,它們錯落有緻地散落在夯土之上,每一塊碎片都仿佛在無聲地講述著它們所屬的時代背景。排版上,圖文的結閤非常考究,文字部分的注釋詳盡而專業,即便是對於非科班齣身的我來說,也能感受到編者在信息整閤上付齣的巨大心力。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部論集不僅僅是學術資料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它的存在本身,就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消失已久的文明的物質遺存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從時間之沙中提取和解讀的。我甚至能想象,在整理這些珍貴材料時,考古學傢們麵對那些穿越韆年的印記時,內心激蕩的波瀾,那種對曆史的敬畏感,透過紙張都能傳遞齣來。

評分

從文風上來說,這本書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感,它既能滿足頂尖學者的專業需求,也能讓懷有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有所收獲。論述部分邏輯清晰,論據確鑿,每一個結論都有堅實的材料支撐,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規範性;而章節的過渡和引言部分,則常常采用富有文學性的筆觸,巧妙地設置懸念,引導讀者進入曆史的深處。例如,在描述某處祭祀遺跡的發現過程時,作者的文字如同電影鏡頭般推進,先是模糊的輪廓,再是逐漸清晰的結構,最後是那些令人心悸的儀軌殘留物,這種敘事張力處理得非常到位。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廣富林的“是什麼”,更理解瞭它是“如何被我們所知曉”的過程。這種對研究路徑的清晰展示,對於培養下一代的考古研究人員而言,無疑具有極高的示範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