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明清碑誌(孟津捲)》分為碑誌圖錄和碑誌釋文兩部份,均按立碑時間(墓誌為葬年)先後順序排列。若朝代、年號相同,依月日順序排列,無月日的排在同年號最後。無確切年代的排在該朝代的最後,再依題目首字的筆劃多少順序排列,筆劃少的在前,多的在後。若首字筆畫相同,再依第二字筆畫多少排列,依次類推。
成化十六年漢光武帝陵禦祭祝文(明成化十六年)
成化十九年漢光武帝陵禦祭祝文(明成化十九年)
弘治元年漢光武帝陵禦製祝文(明弘治元年)
嘉靖四年漢光武帝陵禦祭祝文(明嘉靖四年)
重修龍興寺碑(明嘉靖五年)
重遷夷齊祠碑記(碑陽)(明嘉靖八年)
重遷古夷齊祠記(碑陰)(明嘉靖十九年)
送滑宰楊栢崖先生轉金州守詩碑(明嘉靖十八年)
河南府孟津縣小寨村創建祖師廟記(明嘉靖二十年)
重修東西兩殿碑記(明嘉靖二十年)
重修壽泉寺記(明嘉靖二十一年)
楊儒功德碑(明嘉靖二十四年)
重修龍馬負圖寺建立碑記(碑陽)(明嘉靖二十四年)
嘉靖二十八年漢光武帝陵禦祭祝文(明嘉靖二十八年)
嘉靖三十四年漢光武帝陵禦祭祝文(明嘉靖三十四年)
修城隍廟碑記(明嘉靖三十六年)
重修三官廟記(嘉靖三十六年)
嘉靖四十年漢光武帝陵禦祭祝文(明嘉靖四十年)
新建伏羲廟記(明嘉靖四十年)
許威九墓碑(嘉靖年)
重修玄帝廟像說(碑陽)(明隆慶二年)
重修玄帝廟記(明隆慶二年)
徐氏世係碑記(明萬曆二年)
萬曆七年漢光武帝陵禦祭祝文(明萬曆七年)
重修漢世祖陵碑記(明萬曆十九年)
萬曆二十二年漢光武帝陵禦祝祭文(明萬曆二十二年)
重修龍泉庵碑記(明萬曆二十三年)
白水真人信有靈碑(明萬曆二十四年)
上古村關王廟重修碑記(明萬曆三十二年)
瘟神社碑(明萬曆三十五年)
楊公墓碑(明天放三年)
重修慧林禪寺善行碑記(明崇禎四年)
姚印墓誌銘(明崇禎五年)
重修關聖帝君大殿感德碑記(明崇禎十年)
明福王(硃常洵)墓誌(明崇禎十六年)
徐霖川墓碑(明)
龍馬記(明)
張盤寨新建關帝聖君廟記(清順治二年)
重建上古村白龍王廟碑敘(清順治十二年)
康熙七年漢光武帝陵禦祭祝文(康熙七年)
創建湯王廟傍祖師觀音子孫拜殿碑記(清康熙九年)
這本書真正打動我的,是它所體現齣的那種對“地方性知識”的尊重和堅守。在很多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像孟津這樣具體而微的區域曆史往往被忽略。但作者卻以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搶救、整理和闡釋這些被淹沒在時間洪流中的文字記錄。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能聽到曆史在耳邊低語,感受到那些古老匠人刻下每一個字的力度與心意。它不僅僅是對曆史遺存的客觀記錄,更是一種文化身份的重塑和確認。這種對“小處著眼,大處著筆”的敘事策略,使得整本書的視野既廣闊又紮實,極具學術價值和人文關懷。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值得稱贊,這對於一本專注於曆史細節的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清晰的字體、閤理的留白,以及在關鍵位置穿插的圖版說明,都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特定碑文時,所采取的那種層層遞進的分析方式——先是原文的展示,接著是白話的解讀,最後是對其曆史背景和文獻價值的深度挖掘。這種結構讓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知識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整體來看,它展現瞭一種紮實的學術態度和優雅的錶達方式的完美結閤,體現瞭對讀者接受度的充分尊重,而不是故作高深的門檻。
評分這部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它像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雖然我不是專門研究碑刻的學者,但光是閱讀這些文字的細節,就足以讓我感受到作者在考證和整理工作上付齣的巨大心力。那種對地方曆史的深厚情懷,幾乎是通過每一頁的字裏行間流淌齣來的。尤其是那些對於碑文拓片的描述,雖然我無法親眼見到實物,但作者的文字功力讓那些斑駁的印記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時期碑刻風格演變時的細膩觀察,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更是一種對時代變遷下文化脈絡的梳理。讀完之後,我對孟津這個地方的曆史輪廓有瞭更清晰、更具象的認識,不再是地圖上一個模糊的坐標,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故事可尋的文化載體。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拿起這本書時,心裏其實是有點打鼓的,畢竟“碑誌”這個詞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嚴肅和枯燥的學術氣息。然而,齣乎意料的是,閱讀過程卻充滿瞭驚喜。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不像有些地方誌那樣堆砌資料,它懂得如何將那些冰冷的曆史記錄,巧妙地融入到生動的地域文化敘事中去。比如,作者對於某些傢族碑刻背後所反映的社會關係和倫理觀念的剖析,簡直是精彩絕倫。它讓我意識到,一塊石頭上刻下的文字,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耐人尋味。它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導遊,帶著你穿梭於不同的時空,讓你觸摸到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細節,感覺非常引人入勝,完全沒有那種純粹文獻匯編的乏味感。
評分坦白說,我不是一個能坐下來啃完一本厚重曆史著作的人,但這本書卻讓我産生瞭反復品讀的衝動。它的魅力或許在於其內容本身的厚度,但更在於作者的“匠人精神”。那種對史料的辨析和對細節的考據,達到瞭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步。書中的許多論斷,都建立在對原始材料的細緻比對之上,使得它的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我尤其贊賞作者在引用和注釋上的嚴謹,這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可靠的路徑圖。讀完此書,我深切體會到,真正的學術力量並非在於宏大的理論構建,而在於對腳下這片土地,對那些沉默不語的石碑,所傾注的全部心血和真誠的探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