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论集 [Proceedings on the Excavation at Guang Fu Lin]

广富林: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论集 [Proceedings on the Excavation at Guang Fu Li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建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
  • 广富林
  • 出土文物
  • 学术研究
  • 历史
  • 文化遗产
  • 考古报告
  • 深圳
  • 岭南文化
  • 文物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31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9317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Proceedings on the Excavation at Guang Fu Li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广富林: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论集》共收录33篇文章。第1~4篇是发掘简报,发表了1999~2008年新石器时代部分的主要材料。第5~8篇是2009~2012年发掘工作中关于重要发现的报道。第9~11篇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研究,第12~14篇是确认广富林文化之初时的三篇文章,学术界通过这三篇文章开始了解这一重要发现。第15~20篇是与2006年6月召开的“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暨广富林遗存学术研讨会”相关的文章。第21篇的部分内容是对广富林文化谱系的再探讨,着重点是来自南方的印纹陶因素。第22、23篇通过对广富林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化学组成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等,探讨陶器来源,以作为文化谱系分析的另一证据,并探索社会的发展。第24~32篇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尝试重建广富林自然环境,研究其对先民生存发展的影响,并且探讨了先民获得生活资源的方式,这是广富林项目的重点课题之一。第33篇以广富林为例,阐释在当前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考古与保护工作的认识,衷心希望广富林世代永保。

目录

前言
发掘资料篇
1.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
2.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墓葬与水井的发掘
3.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2001~2005年发掘简报
4.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2008年发掘简报
5.2009年广富林遗址发掘又获重要成果
6.2010年广富林遗址发掘再获丰硕成果
7.2011年广富林遗址发掘又获丰硕成果
8.2012年上海广富林遗址考古获重要成果

学术研究篇
9.广富林考古新发现——梅花鹿石钺图
10.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良渚时期人骨微量元素的初步研究
11.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墓地人口结构分析
12.广富林遗存的发现与思考
13.王油坊类型与广富林遗存
14.从广富林遗存看环太湖地区早期文明的衰变
15.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暨广富林遗存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16.解惑与求真一在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暨广富林遗存学术研讨会的讲话
17.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
18.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末期遗存
19.广富林遗址广富林文化的分期和年代
20.广富林文化初论
21.长江下游地区的早期印纹陶研究——以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为中心
22.上海广富林遗址陶器的科技研究
23.陶瓷理化测试分析与社会复杂化进程探索
24.上海广富林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先人生活环境探析
25.从广富林遗址中的植硅体组合特征看先民农耕发展
26.广富林遗存在上海地区的首次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
27.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的孢粉记录
28.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的环境分析
29.广富林遗址环境考古若干问题的再分析
30.广富林遗址全新世古地理环境演变和古文化发展的关系
31.上海广富林遗址2003年浮选结果分析报告
32.广富林遗址2008年浸水植物遗存分析
33.古代遗址的考古与保护——以上海松江广富林为中心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广富林: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论集》的内容,力求详实自然,不露痕迹。 --- 《丝绸之路上的古道回响:粟特文化与中亚的物质交流史》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连接东西方的古老生命线——丝绸之路,以粟特人这一特殊的商业民族为核心,系统梳理了公元四世纪至九世纪间,中亚地区在宗教、商业、艺术与技术传播方面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它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商业史或民族志,更是一部深植于考古学、铭文解读与纺织品分析之上的物质文化史长卷。 第一部分:粟特商团的崛起与网络构建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了粟特人的故土——中亚的粟特绿洲城邦,特别是撒马尔罕与布哈拉。通过对早期粟特墓葬出土的钱币组合、生活器物(如陶器、玻璃器)的区域风格分析,我们得以重构粟特商业网络的雏形。核心章节深入探讨了粟特语在不同地区(如敦煌、洛阳、西安)的使用频率与语境变化,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建立跨越数千公里的“语言飞地”来维系商业信任和信息传递。 我们特别关注了粟特人在唐帝国都城长安的聚居地——“胡巷”的考古发现。通过对出土的袄教(拜火教)祭祀遗迹和摩尼教壁画残片的考证,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粟特商业活动并非仅仅是经济驱动,而是深度嵌入了特定的宗教社群结构中,这种宗教认同感是其商业网络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第二部分:物质媒介:粟特人带来的“他者”技术与艺术 丝绸之路的意义在于物质的流动。《粟特古道回响》的中心论点之一,便是粟特人作为文化“中介者”的角色定位。 1. 纺织技术与图案的移植: 书中详尽分析了在粟特人控制的商业路径上发现的各类纺织品。我们不仅考察了中国丝绸向西方的扩散,更侧重于萨珊波斯和拜占庭风格的图案(如联珠纹、狩猎纹)如何在粟特工坊中被“本土化”和再创造。通过对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染料残迹(如茜素红)的化学分析,本书首次量化了粟特贸易对区域染色技术标准的影响。 2. 玻璃器皿的区域性模仿: 中亚地区在公元六世纪后玻璃生产曾一度衰落,但粟特商团带来的高质量叙利亚和波斯玻璃器皿,刺激了周边地区的模仿。本书对甘肃河西走廊发现的几批特定形制的玻璃碗、高足杯进行了断代学研究,证明了它们是粟特工匠受域外风格影响,在河西地区设立临时作坊的产物,而非简单的贸易品转运。 3. 音乐与乐器的传播: 通过敦煌壁画中描绘的胡旋舞乐师形象,本书结合出土的筚篥和箜篌残件,论证了粟特音乐体系如何渗透到唐代宫廷文化之中。一个专门的章节对比了粟特语乐谱残卷与汉文宫廷乐谱中特定词汇的对应关系,揭示了音乐交流的深度和细节。 第三部分:宗教传播的物质载体与空间变迁 粟特人的宗教信仰是其文化身份的基石。本书不再将袄教视为一种遥远的异域信仰,而是研究它如何通过商业网络进行“碎片化”的传播。 1. 袄教火坛的形制演变: 通过对中国境内发现的袄教“火坛”遗迹(如西安、洛阳的石刻与陶制模型)的详细考察,本书勾勒出其形制如何从波斯本土的“四柱式”结构,逐渐演变为更适应东方环境的“壁龛式”或“塔状式”。这种空间形式的调整,反映了粟特人在面对新环境时的文化适应策略。 2. 摩尼教与佛教的共存与冲突: 在塔里木盆地的一些绿洲城市,粟特人同时扮演着摩尼教徒和佛教信徒的角色。本书分析了数份粟特语手稿(特别是关于商业合同的记录),揭示了在涉及宗教财产转让时,不同信仰群体间所签订的复杂契约条款。这种多重信仰的实用主义,是理解粟特社会结构的关键。 结语:丝路遗产的再诠释 《粟特古道回响》最终将探讨唐宋更迭后,粟特核心商业网络如何逐渐被突厥化和伊斯兰化所吸收、重塑的过程。本书试图超越传统的“汉地”中心史观,将粟特人视为中亚文明史中至关重要的主动塑造者,其留下的物质证据,是理解欧亚大陆早期全球化浪潮不可或缺的钥匙。全书辅以数百张珍贵考古照片、图表和地图,为研究中亚古代史、宗教史和物质文化史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如何将那些看似冷硬的考古数据,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叙事。不同章节之间,观点碰撞的火花特别吸引人,仿佛置身于一场高端的学术辩论现场。比如,关于某个特定器物群的断代问题,几位学者的论证逻辑各有侧重,有侧重于纹饰风格的比较分析,也有着眼于伴出遗物的地层学关系,那种严密的推理链条,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关于聚落形态演变的探讨,作者们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分析的方法,试图重建古人的生活图景,那些关于居住区、公共活动区乃至墓葬区的空间布局推测,读起来让人脑洞大开。这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发现某某遗址”,而是“我们如何通过地表的痕迹,想象地下的生活脉络”。这种对“活历史”的重构能力,是真正体现一部优秀考古研究论集价值的地方,它让冰冷的遗址拥有了温度和故事性。

评分

从文风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能满足顶尖学者的专业需求,也能让怀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有所收获。论述部分逻辑清晰,论据确凿,每一个结论都有坚实的材料支撑,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规范性;而章节的过渡和引言部分,则常常采用富有文学性的笔触,巧妙地设置悬念,引导读者进入历史的深处。例如,在描述某处祭祀遗迹的发现过程时,作者的文字如同电影镜头般推进,先是模糊的轮廓,再是逐渐清晰的结构,最后是那些令人心悸的仪轨残留物,这种叙事张力处理得非常到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广富林的“是什么”,更理解了它是“如何被我们所知晓”的过程。这种对研究路径的清晰展示,对于培养下一代的考古研究人员而言,无疑具有极高的示范价值。

评分

整部论集所呈现出的学术态度,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它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坦诚地摆在了读者面前,并鼓励后续研究的深入。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文化谱系归属的那几章,各方观点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保持着一种审慎和开放的态度,避免了绝对化和教条主义的倾向。这种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良性互动和自我修正机制,是学术进步的基石。通过这部汇集了多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我清晰地看到,广富林遗址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其意义正在被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它像一块基石,支撑着我们对区域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态形成的新理解。读罢全书,心中涌起的不仅是知识的充盈,更是一种对历史探索永无止境的信念感,让人期待着未来更多更新、更深入的研究成果能够问世。

评分

广富林: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论集 读后感 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青灰色调,仿佛直接从历史的尘土中打捞出来,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厚重感。初翻开时,我首先被那些极其精细的考古现场照片所吸引。那些灰度和色彩的微妙变化,记录着每一层土壤的堆积过程,简直是一部立体的地层学教科书。我记得有几幅关于陶器残片发掘现场的特写,它们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夯土之上,每一块碎片都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它们所属的时代背景。排版上,图文的结合非常考究,文字部分的注释详尽而专业,即便是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我来说,也能感受到编者在信息整合上付出的巨大心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部论集不仅仅是学术资料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它的存在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消失已久的文明的物质遗存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从时间之沙中提取和解读的。我甚至能想象,在整理这些珍贵材料时,考古学家们面对那些穿越千年的印记时,内心激荡的波澜,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透过纸张都能传递出来。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一部大型考古项目背后所需要的庞大组织协调能力和跨学科协作的必要性。这本论集里,除了传统考古学家的报告外,还穿插了地质学、年代测定学,甚至还有一些关于环境变迁的分析报告。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认知边界。我看到一篇关于土壤有机质分析的附录,它细致地描述了如何通过微量元素的分布来推断当时的农业活动强度和灌溉模式,这种技术层面的深入,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经济基础的稳固性至关重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论集中对发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有坦诚的记录,比如遇到地下水侵蚀严重的地段如何采取抢救性措施,这些“幕后花絮”的披露,使得整部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大增强。它让我们明白,每一次考古发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无数次与自然条件抗争的结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