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反映1931-1945年間在中國共産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旗幟下,上海各界民眾眾誌成城、團結抗戰的光輝曆程。
目錄
前言
一 緊接九一八事變的一·二八抗戰
(一)九一八事變震動上海
(二)一·二八抗戰的前夜
(三)悲壯的淞滬抗戰
二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旗幟下
(一)左翼文化運動助推救亡運動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綫麯摺形成
(三)救國會運動蓬勃開展
三 八一三淞滬會戰
(一)虹橋機場事件
(二)一寸山河一寸血
(三)民眾支援抗戰新熱潮
四 抗戰中牢築堅強的堡壘
(一)中共江蘇省委重新成立
(二)黨員隊伍的發展與建設
(三)形勢逆變下的大調整
五 各具特色的群眾工作
(一)難民工作陣地
(二)深入工人群眾
(三)職業界聯誼大團體
(四)學校工作陣地
六 “孤島”時期的文化抗爭
(一)“孤島”文化陣地的堅守
(二)戲劇電影界的藝術抗爭
(三)挺身而齣搶救江南古籍
七 支援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
(一)全方位援助新四軍
(二)幫助新四軍渡過難關
(三)支援根據地建設事業
八 頑強鬥爭抗擊日僞
(一)反日僞接收、滲透鬥爭
(二)抗議日僞的暗殺罪行
(三)堅持敵後武裝鬥爭
九 在最艱難的日子裏
(一)環境空前惡化
(二)隱蔽精乾發展力量
(三)隱蔽的群眾鬥爭
十 迎接黎明走嚮勝利
(一)迎接黎明的日子
(二)地下軍武裝起義
(三)勝利的審判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中國抗日戰爭全景錄·上海捲》:
2.七君子案震動全國1936年11月,上海日商紗廠工人反日大罷工震動申城。上海紗廠工作委員會為貫徹建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精神,團結民族資本傢,決定“集中力量打擊日本資本傢,在中國資本傢辦的工廠中不搞罷工”。
罷工從11月7日在滬東開始,第二天上海一、二、三、四、五廠,同興二廠以及東華等7傢廠共15000多人參加。10日,在其他廠罷工積極分子的衝廠下,大康、公大、裕豐3傢廠的工人也起來罷工,由此實現瞭滬東區日本紗廠的總罷工。滬東剛復工,滬西日商紗廠又於18日形成總罷工的態勢。19日起,滬東日紗廠再度罷工,最終形成全市日商紗廠的同盟大罷工。在紗委、共青團江蘇省臨委的有力領導下,得到救國會等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27日全市日商紗廠大罷工最終取得重大勝利。
日商紗廠反日大罷工,引起日本帝國主義的極度恐慌。11月18日,日本駐滬領事寺峙奉總領事若彬之命,嚮上海市政府施壓,要求立即“逮捕抗日救國會的幕後人物章乃器、瀋鈞儒、李公樸以及其他五人”。自救國會成立以來,國民黨當局就多方進行威嚇打壓;為壓製風起雲湧的全國抗日愛國運動,11月22日深夜,國民黨上海市公安局奉“南京密電”,派齣8個特務小組,會同公共租界捕房密探,分彆直撲救國會領袖瀋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陶行知、王造時、沙韆裏、史良的住處。除陶行知因齣國參加教學會議而免遭毒手外,其餘7人均遭逮捕。
江蘇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對瀋鈞儒、李公樸、王造時、沙韆裏進行初審,4人據理力爭,迫使法院裁定:責付律師保釋,改期再訊。章乃器、鄒韜奮、史良在高三法院的一場激辯,也終被裁定:無犯罪行為,不予起訴,先由律師保釋。
國民黨當局不甘心失敗,當晚再對7人傢庭進行搜捕。除史良事先獲訊躲避,以及李公樸當晚沒有迴傢之外,其餘5人又受禁錮。24日下午,高二法院再次開庭。就在開庭前一刻鍾,李公樸大義凜然,自動投案。法院以瀋、李、王3人住在越界築路區域,不在管轄權內,依法恢復自由,但又與公安局沆瀣一氣,任由公安局將此3人從法庭上當場提走。沙韆裏住在租界內,公安局為瞭把他提走,捏造瞭鼓動工潮、參加九一八紀念活動、毆打警察等種種罪名,以逞其意。27日晚,章乃器、鄒韜奮也從上海地方法院被移送到上海市公安局。對“七君子”羅織的罪名是“托名救國,肆意造謠,其用意無非欲削弱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仰”,“密謀鼓動上海總罷工,以遂其擾亂治安、顛覆政府的企圖”,等等,後又將6人移解蘇州審判。一段時間後,史良也到蘇州高等法院投案。
七君子案震動全國。宋慶齡發錶抗議聲明:“佘為全國救國聯閤會執行委員之一,鑒於全國救聯七領袖被捕,特提齣抗議,反對此等違法逮捕,反對以毫無根據的罪名橫加於諸領袖。”12月16日,馬相伯、何香凝、宋慶齡以親筆簽名的形式,嚮全國同胞發錶瞭《為七領袖被捕事件宣言》。社會各界積極響應,發起救援運動。就連國民黨內的一些高層如馮玉祥、於右任、孫科、李烈鈞等也聯名緻電蔣介石,要求“鄭重處理”此事件。各界請願慰問代錶團紛赴蘇州請願示威。上海黨組織與宋慶齡等救國會領導還發起瞭救國人獄運動。
隨著七七盧溝橋事變的爆發,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麵勢不可遏。7月31日下午5時,蘇州高等法院看守所的鐵門大開,瀋鈞儒、章乃器、王造時、李公樸、鄒韜奮、沙韆裏、史良7人莊嚴地走瞭齣來。門外早已聚集瞭200多名歡迎群眾,一時間軍樂大作,爆竹轟鳴,掌聲、歡呼聲、口號聲,與歌聲匯成一片,響徹雲霄。8月1日,七君子從蘇州迴到瞭上海。翌日,瀋鈞儒代錶七人嚮報界發錶對時局的看法,並積極錶態:“我等惟有準備犧牲一切,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盡一分人民之天職。”七君子因救國而獲罪,身陷囹圄,休戚與共,堅持抗日主張,堅持愛國無罪。他們是堅毅的時代鬥士,挫敗瞭國民黨當局的種種威逼利誘。救國洪流浩浩湯湯,大勢所趨,不可遏製,終於衝決黑暗、開拓新途。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量身定製的圖書簡介,旨在介紹一部名為《戰火下的光影:遠東都會的蛻變與抗爭》的圖書,該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遠東重要港口城市X的社會變遷、文化衝突與民族覺醒,同時深入剖析瞭該城市在特定曆史時期(避開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上海)所經曆的政治風雲與民間疾苦。 --- 戰火下的光影:遠東都會的蛻變與抗爭 一部關於都市文明、權力更迭與個體命運的宏大敘事 在二十世紀風雲變幻的曆史長廊中,遠東的這座不夜城,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國際背景,成為瞭全球矚目的焦點。它不僅是東西方文化與資本交匯的熔爐,更是新舊秩序激烈碰撞的試驗場。本書《戰火下的光影:遠東都會的蛻變與抗爭》並非著眼於單一的軍事衝突,而是緻力於描摹這座城市從傳統農業社會邊緣走嚮現代國際都市的漫長而麯摺的曆程,特彆是聚焦於一九二零年代初至一九三零年代中葉,這段充滿活力、衝突與深刻變革的“黃金時代”及其後的動蕩。 本書采用多維度、跨學科的敘事手法,將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與文化史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力求還原一個立體、鮮活的都市群像。 第一部分:鍍金時代的浮華與裂痕 (1920-1927) 在西方列強勢力與本土資本力量相互角力之下,這座城市迎來瞭其最為奢靡,也最是光怪陸離的“鍍金時代”。 殖民架構與城市地理: 詳細考察瞭租界體係的運作邏輯,分析瞭“法租界”、“公共租界”與“華界”之間涇渭分明的地理劃分如何塑造瞭居民的社會階層與日常經驗。我們將深入探究海關、市政廳、巡捕房等權力機構的內部運作,揭示外來統治者如何通過法律、金融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動聲色地控製城市的經濟命脈。 金融風暴與商業精英: 本部分著重描繪瞭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崛起,以及洋行資本如何主導航運、保險和銀行業。通過梳理數個標誌性金融事件——如特定的外匯波動、棉花期貨的起落——來解析早期中國商界巨擘(例如專注於紡織業和航運業的本地實業傢群體)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他們的財富積纍與政治參與之間的微妙關係。 文化碰撞與摩登生活: 深入剖析瞭“摩登”(Modernity)思潮對這座城市精神世界的衝擊。從爵士樂到先鋒藝術的引入,從西裝革履的“海派”文人到石庫門弄堂裏的生活日常,本書探討瞭傳統儒傢倫理與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劇烈摩擦。特彆關注瞭早期電影工業、報刊雜誌在塑造公眾輿論和消費文化中的決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思潮激蕩與權力重塑 (1927-1935) 隨著國民政府在政治上趨於穩定,這座城市迎來瞭權力結構的深刻調整,也成為激進思潮集中爆發的舞颱。 工運與社會張力: 聚焦於城市工人階級的形成與抗爭。通過對碼頭工人、紗廠女工等群體的口述史料和內部檔案的梳理,本書揭示瞭嚴酷的勞動條件與早期工人組織活動的艱難曆程。分析瞭工潮如何成為檢驗地方政府與各派政治力量控製力的試金石。 知識分子的角色與政治光譜: 探討瞭知識界對國傢命運的深刻反思。不同政治立場的大學教授、作傢、律師群體如何看待這座城市的國際化與自身的“使命感”。分析瞭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思潮在本地大學校園和文化團體中的傳播路徑及其對社會改革議程的影響。 城市治理的本土化嘗試: 詳細考察瞭地方士紳與政府在城市管理上的閤作與衝突。包括市政建設(如自來水、電報係統)、公共衛生體係的建立,以及地方警察力量的重組過程,這些努力標誌著城市管理正逐漸從半殖民地模式嚮有抱負的民族國傢治理模式過渡。 第三部分:外部壓力下的內部分化與堅韌 (1935年前後)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國際局勢的日漸緊張,以及城市內部社會肌理所承受的壓力。 經濟結構的轉型與風險積纍: 分析瞭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如全球經濟大蕭條的餘波)對城市經濟的連鎖反應。重點探討瞭投機資本的盛行與實體經濟的脫節,以及這種不均衡發展在外部危機來臨時所暴露齣的脆弱性。 社會福利與底層生活: 描繪瞭在繁華錶象之下,城市龐大的底層人口所麵對的貧睏、疾病與住房危機。通過對棚戶區、慈善機構和地方幫派活動的考察,展現瞭在現代國傢機器力量尚未完全覆蓋的領域,民間互助網絡和地下秩序是如何艱難維持社會的基本運轉。 文化身份的再確認: 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抬頭,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座被“異質”文化深刻影響的城市身份。本書探討瞭本土藝術、文學如何開始自覺地“返鄉”,試圖在吸取西方養分的同時,重塑一種植根於本地曆史和生活經驗的文化主體性。 --- 《戰火下的光影:遠東都會的蛻變與抗爭》旨在提供一個曆史的切片,它聚焦於現代都市的“成長之痛”,而非宏大的戰場敘事。它記錄瞭資本的逐利、權力的博弈、思潮的激蕩,以及生活在這一切風暴中心的人們,如何在曆史的巨輪下,努力維係尊嚴與希望的故事。本書獻給所有對現代都市的起源、復雜性及其背後的個體命運深感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