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普通的风寒感冒,好像吃点生姜红糖饮鼻子舒服很多?
听说高血压,可以坚持吃醋泡花生米?
痛风犯了,是不是先吃些薏米土茯苓?
小儿疳积,吃点山药粥就好了?
一日三餐滋养孩子成长、提供营养给成人、呵护老年健康的食物,其实大有“作为”。它们像精准的医生医治着我们身体里的小毛病,有时候比药还管用。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再了解一下食物的特性,找准对症的食疗方法,从朴素的日常饮食来调理身体。
食疗别乱用,症型不同,方法亦不同,根据老中医给出的分型特征,选择性进行食补,坚持一段时间,让食物发挥它们最大的功效。
内容简介
食疗药膳是神农尝百草以来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瑰宝。食疗药膳很巧妙地将中药和饮食结合起来,智慧地迎合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给人类健康提供保障。而且药膳选材广泛,凡是日常饮食所用的五谷杂粮,比如豆类、谷类、瓜果类、蔬菜类以及动物类等,都可以作为食疗药膳的材料。疗法简单,取材容易,省心省力,省钱省时,一举多得!
本书是一本居家保健与养生的指导性读物。针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日常保健、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常见性疾病,采用中医辨证方法,精心挑选了行之有效的食疗药膳方,内容丰富全面。
孙思邈曾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生存。”同样,西方圣医希波克拉底也说:“你的食物,就是你的医药。”健康是生活的基石,把握健康从这里开始!
作者简介
石晶明,编著,著名中医保健专栏作家,中医名家施维智嫡传弟子。
热爱中医事业,师从中医名家施维智先生。潜心学习和研究中医三十余年,在临床、教学中都累积了丰富
的经验,大量的医疗案例和治疗心得,2000 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医诊疗中心,提供中医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服务。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食疗养生一点通
药食同源,吃出健康
食物的“四性”
食物的“五味”
食物的“五色”
配伍得当,效果倍增
食疗重在养与防
用对食疗才能补元气
药膳制作重宜忌
第二章 食疗调养慢性病
高血压
痰浊中阻——化痰降浊
肝阳上亢——清肝泻火
肝肾阴虚——滋养肝肾
阴阳两虚——滋阴壮阳
高脂血症
痰湿内阻——健脾燥湿,化痰降脂
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化浊降脂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养阴降脂
肝胆郁滞——疏肝解郁,利胆降脂
糖尿病
肺热伤津——清热润肺,生津化痰
阴阳两虚——温阳滋阴,补肾降脂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肾阴亏损——滋阴补肾,生津润燥
低血压
气血亏虚——补益气血,健脾开胃
气阴两虚——益气滋阴,宁心安神
肾精不足——补益肾精,充养脑髓
心肾阳虚——补心温肾,提振阳气
冠心病
气阴两虚——益气滋阴,养血通脉
寒凝心脉——散寒通阳,活血宣痹
痰浊壅塞——化痰泄浊,宣痹通阳
气滞血瘀——宽胸理气,活血止痛
甲状腺功能亢进
痛风
哮喘
肺炎
支气管炎
感冒
咽喉炎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慢性肾炎
口腔溃疡
痤疮
湿疹
便秘
精彩书摘
痛风
痛风的主要原因在于先天性的脾肾功能失调,因为脾的运化功能不足,使得痰浊内生,进而引起肾的分清泌浊功能失调,尿酸等湿浊物质排泄不出去导致痛风。
不同症状表现
湿浊痹阻 肢体关节疼痛剧烈、伴有眼肿、得热则减、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
痰瘀交阻化热 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
脾虚湿着 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
肝肾虚亏 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则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
饮食宜忌
忌辛辣刺激食物,忌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肝脏、肾、脑、骨髓、海味、蛤蟹、贝类、菠菜、蘑菇、豆类、猪肉、牛羊肉、豆荚类发酵的食物。
推荐食材
多吃高钾食物,有助于尿酸的排出,如香蕉、西蓝花、西芹等。多吃碱性食物,如海带、白菜、芹菜、黄瓜、苹果、西红柿等蔬果。
特效食疗方
核桃泥
材料 核桃仁250克,山药100克。
做法 将核桃仁浸在含10克盐的1.5升冷开水中,5分钟后取出,放进微波炉转3分钟,再用捣碎机捣碎,与炒熟的山药粉混合拌匀,每次取30克,用开水送服。
功效 经常饮服有助于排出尿酸,预防痛风。
玉米饮
材料 玉米或玉米须、根、叶100克。
做法 将上述材料洗净,加清水,煎汤代茶饮。
功效 经常饮服有助于排出尿酸,预防痛风。
……
前言/序言
《养生之道:日常饮食的智慧与力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当身体发出轻微不适的信号时,许多人第一反应便是寻求药物的帮助。然而,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长期依赖性,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古老智慧——通过调整饮食来预防疾病、改善健康。《养生之道:日常饮食的智慧与力量》便是一本旨在引导读者回归自然,发掘食物本身蕴含的治愈力量的著作。本书并非推崇“不生病”,也非否认药物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初起之时,如何运用最贴近生活、最温和有效的方式,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构建更强大的健康基石。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治未病”与“因食而愈”。它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中国传统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精髓,阐述了不同食物所蕴含的五味、五色、五性如何对应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并通过科学的解释,说明了食物中的营养素、活性成分如何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调养身体、增强免疫、预防疾病的目的。 第一部分:认识身体的语言——识别微小不适的信号 在开始探讨食疗之前,本书首先引导读者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很多时候,小小的感冒、轻微的疲劳、胃口的变化、皮肤的细微瑕疵,都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本书会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非严重的身体不适表现,并解释它们背后可能的原因。例如: 为何会感到疲劳? 并非只有睡眠不足,还可能是微量元素缺乏、消化吸收不良、气血不足等。 为何容易感冒? 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不仅仅是外界因素,也与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为何会消化不良? 饮食习惯、情绪压力、脾胃功能虚弱都可能导致。 皮肤问题(如暗沉、痘痘)与内部健康的关系。 通过理解这些“小病”背后的真正含义,读者可以不再盲目地将所有症状都归结于“需要吃药”,而是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本书强调,很多时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适,正是身体在提醒我们,生活方式或饮食需要调整了。 第二部分:开启食物的宝库——理解不同食材的养生密码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厨房里的“宝藏”。不同于单纯的食谱罗列,本书着重于阐述每一种食材的养生属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谷物与杂粮: 为什么糙米、小米、燕麦等比精米白面更有益健康?它们如何为身体提供能量,又如何帮助稳定血糖,促进肠道蠕动? 蔬菜与水果: 绿色蔬菜的能量,橙黄色蔬果的维生素,以及它们在抗氧化、增强免疫方面的作用。如何根据季节选择最适合的蔬果? 豆类与坚果: 它们是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矿物质。如何利用豆类滋养脾肾?坚果又如何健脑益心? 肉类、禽蛋与鱼虾: 如何选择更健康的肉类?不同肉类(如猪肉、牛肉、鸡肉、鸭肉)的性味有何差异?鱼虾的益处又在哪里? 菌菇、藻类: 这些独特的食物,在提升免疫力、抗癌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辛香料与调味品: 姜、葱、蒜、醋、酱油等,它们不仅仅是增添风味的佐料,许多都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功效。 本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科学的营养学知识,解析这些食材对人体具体有哪些益处,以及在不同体质或不同状况下,应该如何选择和搭配。 第三部分:化食疗为日常——构建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理解了食材的奥秘,下一步便是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本书不会提供“万能食谱”,而是强调“一人一方”的原则,引导读者: 了解自己的体质: 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寒、热、虚、实”等体质类型,以及如何通过日常观察来判断。例如,容易手脚冰凉的人可能偏寒,容易上火的人可能偏热。 针对常见不适的食疗原则: 感冒初起: 如何通过生姜红糖水、葱白煮水等来驱寒? 消化不良: 山楂、陈皮的运用,以及如何避免损伤脾胃的食物。 失眠: 莲子、百合、小米粥的安神作用。 便秘: 膳食纤维的补充,以及润肠通便的食材。 疲劳乏力: 如何通过补气养血的食材来改善? 季节性饮食调整: 春季如何养肝?夏季如何清暑?秋季如何润肺?冬季如何温补? 烹饪方法的智慧: 蒸、煮、炖、煨等温和的烹饪方式,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与药性。避免过度油炸、烧烤带来的燥热。 食疗与运动、作息的结合: 强调健康是系统工程,饮食只是其中重要一环,还需要配合适度的运动和规律的作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本书会通过大量的实例和问答形式,帮助读者解答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例如,“我最近容易口干舌燥,该吃些什么?”“孩子挑食,如何通过食物改善?”等等。 第四部分:超越“治病”——追求长寿健康的智慧 《养生之道:日常饮食的智慧与力量》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解决小病痛的书,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的传承。本书提倡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健康管理方式。 培养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珍惜每一口食物,做到不浪费,并用心去感受食物带来的能量。 回归自然,顺应天时: 遵循自然的规律,选择当季、本地的食材,这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也是对身体健康的负责。 慢生活,细品味: 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餐,享受食物带来的满足感,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消化吸收,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长远的健康投资: 今天的饮食习惯,将决定你明天的健康状况。将食疗作为一种长期的生活方式,是为自己未来健康所做的最佳投资。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种全新的健康观:健康并非遥不可及,也并非只能依赖药物。厨房,就是最好的药房;食材,就是最珍贵的良药。通过这本书,你将学会如何用最自然、最亲切的方式,来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让身体回归平衡,绽放生命活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开启健康之门的一把钥匙,带你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力量的养生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