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层次不同的日本
中国人不仅应该了解日本,而且必须了解日本,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中国更应该了解日本。这其中既包括日本文化的缺陷,也包括它的长处。
第一章 狼来了
从公元1854年日本人绘制的佩里画像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日本人对西方人是无比恐惧的。在这些画中,西方人一律被画成恶魔的形象,鼻子尖长,双目圆睁。
第二章 与狼共舞
我万万没有想到,日本人居然是以一份狂欢的心境度过“黑船祭”的。我以为当地设立“黑船祭”,并且仿制出一艘原大的“黑船”供人瞻仰,是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第三章 军歌
一场战争竟是那么容易被简化,几乎简化成了军歌本身,激情,嘹亮,具有唯美的品质和鼓动人心的力量,它遮蔽了战争本身的残酷、冷血,以及被害国人民的诅咒。
第四章 历史的空隙
吉田松阴在呼吁组建日本国家舰队的同时,提议日本应利用并发挥间谍的作用。大清帝国用自己的错误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先见之明。
第五章 “日本的伟大特权”
李鸿章已经隐隐地感到了日本将要对大清帝国造成的威胁,山雨欲来,双方唇齿间的交战,终将替换成真枪实弹的交锋。
第六章 叩问靖国神社
在靖国神社的面前,死亡的悲哀能够迅速地转化为幸福和光荣,让更多的人兴高采烈地加入到“为国家而死”的大军中,让靖国神社变得更加庞大。
第七章 迷失在花街
战争不只是打武器,而是打国家的综合实力,其中就包括国民的素质。国民穿上军装,就变成了军队。因此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军队。
第八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年轻人,在这里被锻造成一支军队。战争来了,所有柔软的情感都消失了,他们变成了坚硬的固体,变成帝国的利器,也变成我们面前最凶恶的敌人。
第九章 最后的勇士
刘汉中负伤被俘,送到大阪陆军预备病院后,伤势加重,他在临死前留在的最后一句话是:“把我的官职刻在墓碑上。”
第十章 “军都”广岛
仅从字面上的看,清国开战,是为己,日本开战,是为人。当时的国际舆论普遍是站在日本一方的。双方刚刚宣战,清国就已经失了先手。
第十一章 “黄海的大捷”
假如我们能够冷静面对当时的局势,我们会发现,黄海一战,北洋舰队并没有输,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甚至可以说,北洋舰队取得了一场胜利。
第十二章 寻找那发没爆炸的炮弹
“西京丸”这只由邮船改装的所谓军舰,只在邮船外表加了一层可以忽略不计的装甲,又安上几门火炮,就披着狼皮上阵了,根本扛不住“平远”主炮射来的一发炮弹。
第十三章 “定远馆”的冤魂
“定远馆”落成以后,有人到那里住宿,半夜里却隐隐看到走动的人影,一律穿着中国水兵制服;有盗贼进到这栋房子里时,居然听到空荡荡的房子里传来的说话声。
第十四章 马关,一个写进中国历史课本的日本城市
一切都尘埃落定了,李鸿章柱着拐杖,徐徐站起身,对伊藤博文说了句:“没有想到阁下是这样严酷执拗之人。”说罢,转身离去。
尾声 梅屋庄吉的电影院
只有一个人,才是他的真正观众,只要这一个人看到这部影片,他的所有付出就有了最丰盈的回报。这个人,就是他挚爱的朋友孙中山。
后记
我们失败了,而且,我们必须失败,因为过去的失败里包含着我们未来的荣耀。悲剧决不是耻辱。假如失败后我们没有站立起来,才是真正的耻辱。
附录一 中日马关条约
附录二 开罗宣言
附录三 日本投降诏书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献资料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国家叙事冲突时的那种克制与犀利。甲午战争的影响力是跨国界的,它在不同民族的记忆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记,甚至是对立的叙事体系。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进行评判,而是像一个高明的策展人,将不同“展品”——即不同国家对同一遗迹或事件的解释和使用——并置展示。这种并置本身就构成了强有力的论证。比如,同一处海防工事,在日本可能被视为现代化力量的象征,而在另一方,则可能仅仅是屈辱的起点。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急于给出“谁对谁错”的结论,而是让这些并存的、相互矛盾的“意义场域”自行碰撞。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被迫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思考历史是如何被“活着用”的,以及遗迹本身是如何在时间的流动中,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政治和社会含义。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反思性的历史写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与其说是线性的时间叙述,不如说更像是一部精密的“主题拼图”。作者似乎有意地打乱了传统上对甲午战争的线性解构,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物质主题”进行跳转和深化。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会发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炮台遗址,在作者的笔下,可以同时承载着工业化、民族主义建立、以及战后记忆重塑等多重叙事。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迫使读者主动地去建立不同遗迹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起自己对战争多维度的理解。它像是在引导你进行一次跨越国界的、主题导向的“文化徒步”,每一步都揭示了战争遗留物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语境下的变异与固化。这种深度挖掘而非广度罗列的处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和极高的理论敏感性。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强烈的“距离感”与“在场感”的奇妙交织。所谓“隔岸”,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距离,更是一种时间上的疏离——我们与一百多年前的事件相隔甚远。然而,作者对遗迹细节的描摹,比如风化对石碑文字的影响,或是某处防御工事上苔藓的生长方式,却又将我们拉回了那个具体的时空点。这种双重视角非常迷人。我们既是以现代人的身份冷静地审视着历史的进程,同时又仿佛被卷入了那些物质的残骸所散发出的历史情绪之中。这种写作技巧,成功地避免了纯粹的学术枯燥或廉价的煽情。它提供了一种介于学术研究的严谨和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之间的“体验式阅读”。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要“感受”这些历史事件是如何在物质世界中留下烙印,并持续影响着今日的景观。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公共普及性的平衡掌握得令人称赞。它显然是建立在扎实的历史档案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之上的,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但行文语言却完全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腔。作者成功地将复杂的地缘政治演变、军事技术更迭以及社会心理学变化,巧妙地编织进了对具体“遗迹”的考察之中。对于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书中提供的关于特定遗址的材料是极其宝贵的;而对于初次接触这一主题的读者而言,它又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生动具体的切入点,远比阅读厚厚的官方战史要容易进入和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在于它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复杂的历史观念,并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由残存的混凝土、生锈的铁轨和被遗忘的界碑所构成的、关于东亚百年变迁的独特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之独特,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传统史书那种宏大叙事和纯粹的政治军事分析,而是选择了一条极其精妙的“物质文化史”的路径。想象一下,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不是在研究战役部署,而是在那些散落于东亚各地的遗迹——可能是战场的残垣断壁,可能是战后修建的纪念碑,甚至是某些被遗忘的工厂或港口设施——中,去重新解码那场改变了东亚格局的战争。这种做法的妙处在于,它将冰冷的史实与具体的、可触摸的物质存在联系起来,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有了血肉的印记。我们仿佛能透过这些残存的痕迹,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日常、恐惧和集体记忆是如何被战争塑形的。这种考古式的、自下而上的历史重构,无疑为我们理解甲午战争的复杂遗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极富现场感的视角。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现场”的传统认知,证明了即使是物质的碎屑,也能讲述最深刻的故事。
评分本书由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黑船事件开始,从日本的有识之士吉田松阴写到清朝的李鸿章,通过明治维新后日本与大清朝的一系列政策、体制的对比,抒写中国与日本在近现代时空里遭遇的复杂、痛苦故事。祝勇说,甲午战争开启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但另一方面日本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和现代化转型的跳板。
评分8月28号下的单,9月11日送达,呵呵
评分商品完好,快递给力,会继续关注!
评分有些老板经常用痛说革命家史、忆苦思甜的方式给员工打鸡血,当下群情澎湃,可是一散会,这种感动不久就会烟消云散。这些老板提到给员工实际的物质回报时,往往很难兑现自己的承诺。如此反复,员工就对“感动牌”产生了免疫力。
评分本书由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黑船事件开始,从日本的有识之士吉田松阴写到清朝的李鸿章,通过明治维新后日本与大清朝的一系列政策、体制的对比,抒写中国与日本在近现代时空里遭遇的复杂、痛苦故事。祝勇说,甲午战争开启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但另一方面日本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和现代化转型的跳板。
评分和作者接触之后买的,人好书也好
评分第一次在京东买书,是我喜欢的书,到货也快,不错。就是包装有点简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角度独特,值得阅读!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