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層次不同的日本
中國人不僅應該瞭解日本,而且必須瞭解日本,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傢比中國更應該瞭解日本。這其中既包括日本文化的缺陷,也包括它的長處。
第一章 狼來瞭
從公元1854年日本人繪製的佩裏畫像中可以看齣,那時的日本人對西方人是無比恐懼的。在這些畫中,西方人一律被畫成惡魔的形象,鼻子尖長,雙目圓睜。
第二章 與狼共舞
我萬萬沒有想到,日本人居然是以一份狂歡的心境度過“黑船祭”的。我以為當地設立“黑船祭”,並且仿製齣一艘原大的“黑船”供人瞻仰,是為瞭“牢記曆史”、“勿忘國恥”。
第三章 軍歌
一場戰爭竟是那麼容易被簡化,幾乎簡化成瞭軍歌本身,激情,嘹亮,具有唯美的品質和鼓動人心的力量,它遮蔽瞭戰爭本身的殘酷、冷血,以及被害國人民的詛咒。
第四章 曆史的空隙
吉田鬆陰在呼籲組建日本國傢艦隊的同時,提議日本應利用並發揮間諜的作用。大清帝國用自己的錯誤驗證瞭吉田鬆陰的先見之明。
第五章 “日本的偉大特權”
李鴻章已經隱隱地感到瞭日本將要對大清帝國造成的威脅,山雨欲來,雙方唇齒間的交戰,終將替換成真槍實彈的交鋒。
第六章 叩問靖國神社
在靖國神社的麵前,死亡的悲哀能夠迅速地轉化為幸福和光榮,讓更多的人興高采烈地加入到“為國傢而死”的大軍中,讓靖國神社變得更加龐大。
第七章 迷失在花街
戰爭不隻是打武器,而是打國傢的綜閤實力,其中就包括國民的素質。國民穿上軍裝,就變成瞭軍隊。因此有什麼樣的國民,就有什麼樣的軍隊。
第八章 這裏的黎明靜悄悄
那些來自窮鄉僻壤的年輕人,在這裏被鍛造成一支軍隊。戰爭來瞭,所有柔軟的情感都消失瞭,他們變成瞭堅硬的固體,變成帝國的利器,也變成我們麵前最凶惡的敵人。
第九章 最後的勇士
劉漢中負傷被俘,送到大阪陸軍預備病院後,傷勢加重,他在臨死前留在的最後一句話是:“把我的官職刻在墓碑上。”
第十章 “軍都”廣島
僅從字麵上的看,清國開戰,是為己,日本開戰,是為人。當時的國際輿論普遍是站在日本一方的。雙方剛剛宣戰,清國就已經失瞭先手。
第十一章 “黃海的大捷”
假如我們能夠冷靜麵對當時的局勢,我們會發現,黃海一戰,北洋艦隊並沒有輸,世界末日並沒有到來。甚至可以說,北洋艦隊取得瞭一場勝利。
第十二章 尋找那發沒爆炸的炮彈
“西京丸”這隻由郵船改裝的所謂軍艦,隻在郵船外錶加瞭一層可以忽略不計的裝甲,又安上幾門火炮,就披著狼皮上陣瞭,根本扛不住“平遠”主炮射來的一發炮彈。
第十三章 “定遠館”的冤魂
“定遠館”落成以後,有人到那裏住宿,半夜裏卻隱隱看到走動的人影,一律穿著中國水兵製服;有盜賊進到這棟房子裏時,居然聽到空蕩蕩的房子裏傳來的說話聲。
第十四章 馬關,一個寫進中國曆史課本的日本城市
一切都塵埃落定瞭,李鴻章柱著拐杖,徐徐站起身,對伊藤博文說瞭句:“沒有想到閣下是這樣嚴酷執拗之人。”說罷,轉身離去。
尾聲 梅屋莊吉的電影院
隻有一個人,纔是他的真正觀眾,隻要這一個人看到這部影片,他的所有付齣就有瞭最豐盈的迴報。這個人,就是他摯愛的朋友孫中山。
後記
我們失敗瞭,而且,我們必須失敗,因為過去的失敗裏包含著我們未來的榮耀。悲劇決不是恥辱。假如失敗後我們沒有站立起來,纔是真正的恥辱。
附錄一 中日馬關條約
附錄二 開羅宣言
附錄三 日本投降詔書
主要參考書目和文獻資料
這本書的敘事角度之獨特,著實讓人耳目一新。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傳統史書那種宏大敘事和純粹的政治軍事分析,而是選擇瞭一條極其精妙的“物質文化史”的路徑。想象一下,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不是在研究戰役部署,而是在那些散落於東亞各地的遺跡——可能是戰場的殘垣斷壁,可能是戰後修建的紀念碑,甚至是某些被遺忘的工廠或港口設施——中,去重新解碼那場改變瞭東亞格局的戰爭。這種做法的妙處在於,它將冰冷的史實與具體的、可觸摸的物質存在聯係起來,使得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有瞭血肉的印記。我們仿佛能透過這些殘存的痕跡,感受到當時人們的日常、恐懼和集體記憶是如何被戰爭塑形的。這種考古式的、自下而上的曆史重構,無疑為我們理解甲午戰爭的復雜遺産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極富現場感的視角。它挑戰瞭我們對“曆史現場”的傳統認知,證明瞭即使是物質的碎屑,也能講述最深刻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公共普及性的平衡掌握得令人稱贊。它顯然是建立在紮實的曆史檔案和地理信息係統(GIS)分析之上的,具有高度的專業性,但行文語言卻完全沒有令人望而卻步的學術腔。作者成功地將復雜的地緣政治演變、軍事技術更迭以及社會心理學變化,巧妙地編織進瞭對具體“遺跡”的考察之中。對於專業的曆史愛好者來說,書中提供的關於特定遺址的材料是極其寶貴的;而對於初次接觸這一主題的讀者而言,它又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生動具體的切入點,遠比閱讀厚厚的官方戰史要容易進入和理解。這種“寓教於樂”的最高境界,在於它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瞭復雜的曆史觀念,並在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由殘存的混凝土、生銹的鐵軌和被遺忘的界碑所構成的、關於東亞百年變遷的獨特地圖。
評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國傢敘事衝突時的那種剋製與犀利。甲午戰爭的影響力是跨國界的,它在不同民族的記憶中留下瞭截然不同的印記,甚至是對立的敘事體係。這本書沒有簡單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場進行評判,而是像一個高明的策展人,將不同“展品”——即不同國傢對同一遺跡或事件的解釋和使用——並置展示。這種並置本身就構成瞭強有力的論證。比如,同一處海防工事,在日本可能被視為現代化力量的象徵,而在另一方,則可能僅僅是屈辱的起點。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急於給齣“誰對誰錯”的結論,而是讓這些並存的、相互矛盾的“意義場域”自行碰撞。這種處理方式,使得讀者被迫跳齣固有的思維框架,去思考曆史是如何被“活著用”的,以及遺跡本身是如何在時間的流動中,被不斷地賦予新的政治和社會含義。這是一種非常成熟的、反思性的曆史寫作。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與其說是綫性的時間敘述,不如說更像是一部精密的“主題拼圖”。作者似乎有意地打亂瞭傳統上對甲午戰爭的綫性解構,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的“物質主題”進行跳轉和深化。這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你會發現,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炮颱遺址,在作者的筆下,可以同時承載著工業化、民族主義建立、以及戰後記憶重塑等多重敘事。這種非綫性的組織方式,迫使讀者主動地去建立不同遺跡之間的聯係,從而構建起自己對戰爭多維度的理解。它像是在引導你進行一次跨越國界的、主題導嚮的“文化徒步”,每一步都揭示瞭戰爭遺留物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語境下的變異與固化。這種深度挖掘而非廣度羅列的處理,體現瞭作者深厚的田野調查功底和極高的理論敏感性。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體會到一種強烈的“距離感”與“在場感”的奇妙交織。所謂“隔岸”,不僅僅是指地理上的距離,更是一種時間上的疏離——我們與一百多年前的事件相隔甚遠。然而,作者對遺跡細節的描摹,比如風化對石碑文字的影響,或是某處防禦工事上苔蘚的生長方式,卻又將我們拉迴瞭那個具體的時空點。這種雙重視角非常迷人。我們既是以現代人的身份冷靜地審視著曆史的進程,同時又仿佛被捲入瞭那些物質的殘骸所散發齣的曆史情緒之中。這種寫作技巧,成功地避免瞭純粹的學術枯燥或廉價的煽情。它提供瞭一種介於學術研究的嚴謹和文學作品的感染力之間的“體驗式閱讀”。它要求我們不僅要“知道”發生瞭什麼,更要“感受”這些曆史事件是如何在物質世界中留下烙印,並持續影響著今日的景觀。
評分一度缺貨,應該也不會再版,瞭解觀察甲午戰爭的一個全新視角,其實已經從同學那裏藉來看過一遍,收藏之。
評分作者簡介
評分120年過去瞭,我們仍然不瞭解日本。中國人不僅應該瞭解日本,而且必須瞭解日本,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傢比中國更應該瞭解日本。
評分買的太多瞭,來不及看呢!包裝不錯
評分在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的許多讀物中,本書是唯一一部透過日本遺跡觀察甲午戰爭的作品。它並非一部甲午戰爭史,“現場性”應當是本書的著眼點。為此,本書作者走訪瞭諸多與甲午戰爭有關的日方遺跡,其中包括:“長崎水兵事件”的發生地長崎丸山町、明治初年創立的靖國神社、甲午戰爭時期設立在戰時首都廣島的日軍大本營、《馬關條約》的簽訂地下關等等,追尋瞭北洋艦隊射嚮日艦而沒有爆炸的那發炮彈、以及亞洲最大戰艦“定遠”號沉沒後其零部件的最終去嚮,從一個側麵,為我們呈現瞭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甲午戰爭。
評分與眾多曆史學著作不同,祝勇繼續以散文方式來寫作曆史,本書是一部曆史的非虛構作品,現場性是本書的著眼點。
評分值得一看,史料價值。
評分作者簡介
評分北京作傢協會理事、全國青聯第十屆中央委員。 已齣版作品40餘種,主要作品有:長篇曆史小說《舊宮殿》、《血朝廷》,非虛構作品《紙天堂》、《辛亥年》,“文革學”著作《反閱讀:革命時期的身體史》等。獲第一、二屆郭沫若散文奬,第九屆十月文學奬。 主創曆史紀錄片多部,任總撰稿,代錶作有:《我愛你,中國》(北京電視颱)、《辛亥》(北京電視颱)、《岩中花樹》(中央電視颱)等。其中,《我愛你,中國》獲2009年中國十佳紀錄片奬, 《岩中花樹》獲2012年中國十佳紀錄片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