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智淑亚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工程
  • 车身设计
  • 汽车结构
  • 应用型本科
  • 汽车专业
  • 教材
  • 十二五规划
  • 汽车车身
  • 结构力学
  • 汽车制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798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179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4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面介绍了汽车车身结构和车身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车身概论、汽车车身结构、汽车车身结构分析与设计、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车身布置设计、汽车造型与空气动力学、车身结构碰撞安全性、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和汽车车身结构轻量化。本书融合多学科知识点,力求反映现代技术和设计方法在车身结构和设计中的应用,在内容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取材丰富,图文并茂,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学以致用。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机械类相关专业本科生选修教材,还可作为汽车行业工程技术及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车身概论
1.1 车身发展概况
1.1.1 马车形车身
1.1.2 箱形车身
1.1.3 甲壳虫形车身
1.1.4 船形车身
1.1.5 鱼形车身
1.1.6 楔形车身
1.1.7 子弹头形车身
1.2 车身设计特点
1.2.1 车身设计主要特点
1.2.2 车身设计的技术要求
1.3 现代汽车车身开发流程与设计方法
1.3.1 现代汽车车身开发流程
1.3.2 现代汽车车身设计内容与方法
1.4 现代汽车车身设计技术及发展趋势
1.4.1 现代汽车车身设计技术
1.4.2 现代汽车车身技术发展趋势
第2章 汽车车身结构
2.1 轿车车身的结构类型
2.1.1 按承载形式分
2.1.2 按车身外形分
2.1.3 按级别分
2.2 汽车车身详细结构
2.2.1 车身结构组成
2.2.2 车身壳体结构
2.2.3 车身壳体总成
2.2.4 车身前板制件
2.2.5 行李箱盖及铰链机构
2.2.6 车身附件
2.2.7 车身内外装饰件
2.2.8 通风、暖气及空调装置
2.3 轿车车门
2.3.1 车门的功能要求
2.3.2 车门结构组成
2.3.3 车门结构形式
2.4 客车车身
2.4.1 客车车身类型
2.4.2 客车车身的承载形式
2.4.3 客车车身结构
2.5 货车车身
2.5.1 货车类型
2.5.2 货车车身结构特点
2.5.3 货车车身结构
第3章 汽车车身结构分析与设计
3.1 车身结构总体分析与设计
3.1.1 车身结构的总体设计要求
3.1.2 车身结构的划分
3.1.3 车身结构件的分析与设计
3.1.4 车身覆盖件的结构分析与设计
3.1.5 车身焊接工艺
3.1.6 车身产品分块
3.1.7 轿车车身的整体结构设计
3.2 车身结构强度与刚度分析
3.2.1 车身承受的主要载荷
3.2.2 车身主要失效形式
3.2.3 车身结构强度
3.2.4 车身结构刚度
3.3 车身结构的动力学性能设计
3.3.1 车身振动特性
3.3.2 车身结构动力学性能
3.4 车身强度与刚度试验
3.4.1 车身静态试验
3.4.2 车身动态试验
第4章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车身布置设计
4.1 车身总布置要求
4.1.1 车身总布置的设计原则
4.1.2 车身总布置的性能要求
4.1.3 车身总布置设计的主要内容
4.2 车身布置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
4.2.1 汽车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4.2.2 汽车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4.2.3 汽车人机工程学中的人体基本特性
4.2.4 车身布置设计中人体测量数据的选择
4.3 车身内部人机设计辅助工具
4.3.1 日点装置
4.3.2 眼椭圆
4.3.3 头廓包络
4.3.4 驾驶人手伸及界面
4.3.5 数字化人体模型
4.4 车室内部布置设计
4.4.1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车室内部布置设计
4.4.2 车室内部人机界面设计
第5章 汽车造型与空气动力学
5.1 汽车造型设计特点和要求
5.1.1 汽车造型设计特点和内容
5.1.2 汽车造型设计要求
5.2 汽车空气动力学基本知识
5.2.1 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5.2.2 汽车的空气动力
5.2.3 空气在汽车周围流动的物理特性
5.2.4 空气阻力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5.2.5 汽车内部设备的冷却和散热通风
5.3 空气动力特性在车身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5.3.1 车身外形设计的局部优化
5.3.2 车身外形设计的整体优化
5.4 轿车的空气动力性试验
5.5 汽车造型设计方法
5.5.1 汽车传统造型设计方法
5.5.2 现代汽车造型设计方法
5.5.3 现代汽车造型设计发展趋势
5.5.4 汽车造型设计的制约因素
第6章 车身结构碰撞安全性
6.1 汽车碰撞安全性
6.1.1 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6.1.2 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6.2 汽车碰撞形式及乘员伤害
6.2.1 汽车碰撞形式
6.2.2 汽车碰撞时的乘员伤害
6.3 汽车安全技术法规与新车评价规程
6.3.1 汽车技术法规和标准
6.3.2 各国汽车安全技术法规
6.3.3 新车评价规程
6.4 车身抗撞性安全设计
6.4.1 与抗撞性相关的车身结构特点
6.4.2 车身抗撞性设计要求
6.4.3 车身抗撞性设计内容
6.4.4 基于碰撞安全性的主要结构设计
6.5 汽车碰撞性试验与模拟分析
6.6 汽车安全性新技术
6.6.1 主动安全性新技术
6.6.2 被动安全性新技术
6.6.3 未来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6.6.4 未来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第7章 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7.1 有限元方法概述..
7.1.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
7.1.2 有限元方法求解基本步骤
7.1.3 有限元软件简介
7.1.4 有限元软件分析基本过程
7.2 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7.2.1 车身建模的简化原则
7.2.2 车身有限元分析难点及解决方法
7.3 有限元法在车身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7.3.1 车身有限元分析
7.3.2 有限元法在车身强度分析中的应用
7.3.3 有限元方法在车身刚度分析中的应用
7.3.4 有限元方法在车身模态分析中的应用
7.3.5 有限元方法在汽车抗撞性分析中的应用
7.3.6 有限元方法在车身结构优化分析中的应用
7.4 基于ANSYS的车身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实例
7.4.1 客车车身骨架截面形状的优化
7.4.2 客车车身骨架总质量优化
7.4.3 仿真分析
第8章 汽车车身材料与结构轻量化
8.1 车身结构轻量化的意义
8.2 车身轻量化的实现途径
8.2.1 采用新材料实现汽车轻量化
8.2.2 采用新工艺实现汽车轻量化
8.2.3 通过合理化结构实现汽车的轻量化
8.3 车身轻量化设计实例
8.3.1 车身轻量化的评价指标
8.3.2 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
8.3.3 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模型
8.4 车身轻量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2 车身设计特点
  汽车车身应为驾乘人员提供良好舒适的乘坐环境,使其免受振动、噪声、废气以及恶劣气候的影响;在运载货物时,应保证货物完好无损且装卸方便。同时,车身结构还应保证行车安全,减轻事故后果。但车身又受到质量和空气动力的限制,还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和优美造型的艺术品,其结构包括车身壳体、车前钣金件、车门、车窗、车身外部装饰件和内部装饰件、座椅以及通风、空调装置等。车身的独特性决定了自身的设计特点。
  1.2.1 车身设计主要特点
  1.车身设计涉及面广,远远超出一般机械产品的范畴
  汽车车身设计要考虑安全、节能和环保三大主题。设计和造型中要考虑空气动力学的影响,使其空气阻力最小以便降低能耗,提高燃油经济性;还应满足人机工程学要求,使驾乘人员乘坐舒适,操作轻巧、方便;设计时还涉及车身造型艺术、内部装饰、取暖、通风,防振、隔声、密封、照明以及人体工程等。同时,一方面要考虑使车身轻量化,另一方面又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运行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汽车车身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设计涉及生产工艺、结构力学、人机工程学、空气动力学、造型艺术、技术美学、计算数学、计算机技术、用户心理学、交通运输工程、企业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并要求将这些知识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汽车车身技术的发展状况足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2.车身设计方法有别于其他总成
  汽车车身的零件繁多、结构复杂,如普通轿车白车身由约400一500个冲压件组成。车身所受载荷复杂,既包括车身、车架以及固定在车身或车架上的所有总成和设备的重力、乘员及行李等静载荷,又包括驱动、制动、转弯等惯性力,及各种路况下的路面反力等动载荷。车身边界复杂,不同的悬架种类在不同情况下对车身产生不同的约束和支承。
  汽车车身不仅是一个产品,还是一件精致的综合艺术品,其设计应遵循美学原则,应以它明晰的雕塑车体、优雅的装饰件和内部覆饰材料,以及悦目的色彩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车身外形还应反映时代风貌、民族传统和独特的企业形象。车身外形的设计、制图和结构计算方法、制造与装配工艺均不同于其他总成的设计。
  在现代汽车车身设计中,要建立数字化车身模型。车身结构设计通常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使轿车的安全性和轻量化变得更加合理。其设计方法详见本章1.3节。
  1.2.2 车身设计的技术要求
  汽车车身所特有的使用性能要求和使用环境,决定了现代汽车车身设计必须满足一定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性能、结构、制造、维修等方面。
  ……

前言/序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以及造型美观和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车身作为汽车的三大总成之一,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汽车行业将需要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汽车车身方面的技术人才。近几年,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不断发展,许多院校设置了车辆工程专业,并开设了“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课程。目前,适用于本课程能反映本领域技术发展的教材较少,且主要侧重于车身设计,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主要适用于车身设计本科及研究生相关专业。适用于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及机械类相关专业的车身结构与设计教材匮乏。由于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及机械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大多不直接从事车身设计工作,但又需要掌握和了解车身结构及车身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因此,只能开设学时较少的选修课来满足要求。本书就是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和我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而编写的。2011年12月,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学院车辆工程系智淑亚副教授参加了在上海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主办的全国“汽车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示范教材”开发研讨会,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商议,承担了本教材的主编工作。
  本书涉及多学科交叉知识,书中综合了结构设计、空气动力学、人机工程学、造型艺术、工程材料及工艺等多学科知识。本书以车身结构与车身设计基本方法为主线,将涉及的多学科知识串联起来且融入于车身中,并使内容模块化,各模块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方便学习。在本书编写中,力求将深奥的理论基础化、通俗化,以应用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用性;注重吸收现代汽车车身设计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成果;通过导读、阅读材料及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可读性与趣味性。本书获得2013年金陵科技学院精品教材立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车身结构并学会分析其结构,了解车身开发流程,掌握车身总布置要求及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汽车造型设计要求及其与空气动力学的关系,了解车身结构如何满足碰撞安全性和轻量化要求,学会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方法。
  本书的编写既是编者多年来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弓!用了许多优秀教材和研究成果的结晶与精华。全书由金陵科技学院智淑亚主编并统稿,共8章,第1、2、3、5、6章由智淑亚编写,第4章由金陵科技学院孟妍妮编写,第7、8章由金陵科技学院李鸿秋编写,同时金陵科技学院凌秀军,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璐参加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全书由金陵科技学院鞠全勇教授主审。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长安福特南京公司、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出版过程中,也得到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敬意与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和错漏之处,诚恳欢迎使用本书的师生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汽车车身结构的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应用。作为一本面向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它旨在为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不仅涵盖了汽车车身的基本构成、材料选择、结构强度分析等核心知识,更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对安全性、轻量化、舒适性、经济性以及美观性的综合考量。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汽车车身结构基础 1. 汽车车身概述与发展历程: 汽车车身在整车中的作用与地位。 不同历史时期车身结构演变,从独立车架到承载式车身,再到模块化平台的发展。 当前汽车车身技术发展趋势,如新能源汽车对车身结构的影响。 2. 汽车车身分类与组成: 按照车身类型(如轿车、SUV、MPV、商用车等)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车身的特点和设计要求。 详细介绍汽车车身的主要构成部分:车身骨架(前围、侧围、顶盖、地板、后围等)、覆盖件、内饰件、玻璃等。 讲解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形式、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 3. 汽车车身材料: 金属材料: 钢材(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热成型钢等)的性能特点、应用领域及加工工艺。铝合金材料的优势、应用以及与钢材的比较。镁合金、钛合金等先进材料的介绍。 非金属材料: 聚合物材料(塑料、复合材料)在车身内外饰中的应用,如保险杠、仪表板、座椅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的结构性能及其在轻量化设计中的潜力。 材料选择的原则: 综合考虑强度、刚度、重量、成本、可加工性、耐久性、可回收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因素。 4. 汽车车身强度与刚度分析: 基本概念: 强度(抗变形能力)、刚度(抵抗变形的能力)。 受力分析: 分析车身在各种工况下的受力情况,如行驶中的弯曲、扭转,碰撞时的冲击载荷等。 结构强度设计: 讲解如何通过优化结构形式、增加加强件、选用高强度材料等方法提高车身的强度和刚度。 有限元分析(FEA)基础: 介绍FEA在车身结构分析中的作用,如何建立模型、施加载荷、网格划分以及结果解读。 第二部分:汽车车身设计理论与方法 1. 汽车车身设计流程: 从概念设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到详细设计、工艺设计的全流程介绍。 CAD/CAE/CAM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样车(Digital Mock-up)的概念和应用。 2.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 美学原则: 流线型设计、比例协调、视觉冲击力等。 人体工程学: 驾驶员和乘客的乘坐舒适性、视野、操控便捷性等。 造型设计工具: 3D建模软件(如CATIA, SolidWorks, Alias等)的应用。 风阻系数设计: 外形设计对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如何降低风阻。 3. 汽车车身结构设计: 承载式车身设计: 详细讲解不同区域(如A柱、B柱、C柱、门框、底盘等)的结构设计,加强件的布置原则。 车身连接技术: 焊接(点焊、弧焊、激光焊等)、铆接、粘接、螺栓连接等工艺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 开闭件设计: 门、盖、尾门等的设计要点,包括铰链、锁具、密封等。 车身密封性设计: 提高车身的气密性、水密性和隔音性。 4. 汽车安全设计: 碰撞安全: 碰撞类型: 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翻滚碰撞等。 吸能区与约束区: 设计车身结构作为碰撞能量的吸收者,保护乘员舱的完整性。 乘员保护: 安全带、安全气囊、座椅安全等被动安全系统与车身结构的配合。 碰撞法规: 介绍国内外主要的碰撞安全法规(如NCAP, ECE, FMVSS等)。 主动安全设计: 电子稳定控制(ESC)、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等如何与车身结构协同工作。 5. 汽车车身轻量化设计: 轻量化的重要性: 提高燃油经济性/续航里程,提升操控性能,降低排放。 轻量化策略: 材料替代、结构优化、集成化设计、工艺改进。 先进轻量化材料的应用: 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 仿真分析在轻量化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汽车车身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 1. 汽车车身冲压工艺: 冲压件的类型与特点。 冲压设备(压力机)与模具设计。 冲压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拉深、弯曲、冲裁等。 2. 汽车车身连接工艺: 焊接工艺详解:点焊、弧焊、激光焊、电阻焊等。 铆接工艺:普通铆接、自锁铆接。 粘接工艺:结构胶、密封胶的应用。 螺栓连接。 3. 汽车车身涂装工艺: 涂装的目的:防腐、美观、标志。 涂装流程:预处理、电泳涂装、中涂、面漆。 涂料类型与性能。 4. 汽车车身总装工艺: 车身总装线的构成与流程。 开闭件的装配与调整。 内饰件、玻璃、线束的安装。 5. 汽车车身质量控制: 尺寸精度控制。 焊缝质量检验。 涂层性能检测。 外观质量检查。 整车性能试验。 第四部分:汽车车身设计实例与前沿技术 1. 典型车型车身结构分析: 选取不同类型的量产车型,对其车身结构、材料选择、安全设计、轻量化措施等进行案例分析。 例如:某中型轿车的承载式车身结构特点;某SUV的加强型车身设计;某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集成对车身结构的影响。 2. 汽车车身设计软件应用: 介绍主流的CAD/CAE软件在车身设计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如: CATIA在曲面造型、结构建模、装配设计中的应用。 HyperWorks/Abaqus在碰撞仿真、强度分析中的应用。 3. 汽车车身设计前沿技术: 智能制造: 机器人自动化、大数据应用、数字化车间。 先进连接技术: 激光钎焊、摩擦搅拌焊等。 多材料混合连接技术。 面向自动驾驶的车身结构设计。 绿色环保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结论 本书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汽车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对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的全面阐述,读者将能够理解现代汽车车身的设计理念、技术要求以及发展趋势,为未来从事汽车研发、制造、设计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对汽车历史和技术演变充满兴趣的读者来说,《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汽车车身设计发展历程的梳理,从最初的马车式结构,到承载式车身、非承载式车身的演变,再到现代的平台化设计,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案例,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不同时代汽车的造型特点和技术亮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20世纪中期汽车设计风格的描述,那种流线型的车身、夸张的尾翼,以及镀铬装饰的大量运用,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书中也分析了这些设计风格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另外,书中关于不同类型车身结构(如轿车、SUV、MPV、跑车等)的特点和设计侧重点的讲解,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总觉得所有汽车的车身结构都差不多,看完书才明白,原来不同车型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在结构设计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SUV需要更高的离地间隙和更强的越野能力,因此在车身结构上会有特殊的考量;而跑车则更注重操控性和空气动力学性能,其车身设计也会有所侧重。这本书让我对汽车的多样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懂得欣赏不同类型汽车所蕴含的设计理念。

评分

阅读《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这本书,就像是参加了一场汽车工程师的“头脑风暴”。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关于汽车工程智慧的百科全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关于“创新设计”的章节。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框架,而是大胆地探讨了未来汽车车身可能的发展方向,比如模块化设计、可变结构车身、智能化材料等等。这些前瞻性的理念让我对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想象。书中还引用了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观点,让我能够从他们的视角去理解汽车车身设计的精髓。我喜欢书中那些“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深入剖析,它不只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解释背后的原因和原理。例如,书中在介绍车身安全气囊的布置时,会详细分析不同位置的气囊对乘员的保护效果,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的考量。此外,书中对一些“非常规”的车身设计也有着精彩的解读,比如一些概念车的独特造型,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创新技术。这让我意识到,汽车设计的美学和工程性是密不可分的,最优秀的设计往往是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这本书让我对汽车车身设计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好看”,而是能够深入到其内在的工程逻辑和美学追求。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汽车车身设计背后那庞大而精密的工程体系。我一直以为汽车的设计就是画几张漂亮图纸,然后找个工厂生产出来。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车身设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书中详细讲解了车身的设计流程,从最初的概念设计、造型设计,到工程设计、CAE分析,再到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智慧。我特别着迷于其中的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部分。书中介绍了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车身进行强度、刚度、碰撞安全、模态分析等,从而在实际制造之前就预测和优化车身的性能。这不仅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也降低了试错成本。我之前对这些模拟分析软件只是听说过,现在才知道它们在现代汽车设计中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对车身制造工艺的讲解也非常详细,从冲压、焊接、涂装到总装,每一个工序都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我之前只是觉得汽车是由钢铁和塑料组成的,看完书才知道,原来每一块钢板的冲压成型,每一个焊点的连接,都蕴含着精密的工艺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的汽车工业有了更深的敬意,特别是看到书中介绍的一些国内汽车企业在车身制造技术上的进步,感到非常自豪。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汽车车身的设计与制造,是一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无数工程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设置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使得我这个对汽车行业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人机工程学”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的重视。我之前总觉得车身设计更多的是考虑外观和性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驾驶者的舒适性和便捷性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书中详细分析了驾驶舱的布局、座椅的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优化等,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驾驶者的使用体验的。例如,书中会分析不同身高和体型的驾驶者,在车内空间、视野、操作便利性等方面的需求,以及设计师如何通过调整车身参数来满足这些需求。这一点让我对汽车的“人性化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书中还提到了车身设计对乘客的舒适性也有很大影响,比如车内的储物空间、座椅的调节功能、空调系统的效果等等,这些都与车身结构的布局和材料的选择息息相关。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更加关注汽车内部的细节设计,也会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去评价一辆汽车是否“好”。它不仅仅是外观的漂亮,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驾乘环境。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同时又充满活力。我喜欢书中那种“探究式”的讲解方式,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会深入地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比如,在讲解车身防撞梁的设计时,书中会详细分析不同形状和材料的防撞梁在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吸收效果,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优化来提高其溃缩性能。这种“刨根 জিজ্ঞাসা”的精神,让我对汽车车身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好奇。而且,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比如国外的NCAP碰撞测试标准,以及相关的国际汽车工程学会(SAE)的规范。这让我了解到,汽车车身设计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需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行业标准来确保安全性和性能。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汽车车身结构知识的途径,更是一次关于汽车工程规范和行业标准的普及教育。它让我明白,一款优秀汽车的诞生,离不开严谨的设计、精密的计算,以及对各项安全标准的严格遵守。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让我对汽车工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将汽车车身设计与实际的“应用型本科”教学紧密结合。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就显得有些空洞。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车身设计的各个环节,从概念的提出到最终的方案确定,都进行了详细的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设计优化”的内容。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设计,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在设计中不断地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优的性能。书中通过一些具体的算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车身参数,来提高强度、降低重量、改善气动性能等等。这对于指导实际的设计项目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设计工具和软件,比如CAD、CAE等,并简单介绍了它们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我还会经常翻阅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通常都来源于实际的汽车设计项目,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分析,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去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汽车车身设计领域的新世界!我一直对汽车的外部造型和内在结构充满好奇,但总是觉得隔着一层纱,看不透。直到我翻开这本《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才真正领略到了其中的奥妙。首先,它并没有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汽车发展史讲起,娓娓道来,让我了解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车身设计的演变,以及技术进步如何推动着设计理念的革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早期汽车车身手工打造过程的描述,那种精湛的工艺和匠心精神,即使在今天也令人肃然起敬。接着,书中详细剖析了车身的基本组成部分,比如车架、车身地板、侧围、顶盖等等,并且用大量的图例和清晰的文字解释了它们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我之前一直以为车身只是一个简单的“壳子”,看完之后才明白,原来每一个部件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汽车的骨骼和肌肉,决定了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操控性。书中对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传统的钢材到现代的高强度钢、铝合金,再到碳纤维复合材料,每一种材料的特性、优势和劣势都被分析得淋漓尽致。这让我对不同车型为什么会选用不同的材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这本书并非只是枯燥的理论堆砌,它还穿插了很多实际案例,比如一些经典车型的设计故事,分析它们在当时是如何突破常规,引领潮流的。我从中看到了设计师的创意和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也感受到了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工业艺术品。整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读懂,而且书中引用的很多专业术语都会配有详细的解释,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还会时不时地回过头去重读其中的某些章节,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这本书让我对汽车车身有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的全方位认识,极大地满足了我作为一名汽车爱好者探索未知的渴望。

评分

说实话,当初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十二五”规划教材的信任,觉得这类教材应该比较系统和权威。结果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甚至可以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车身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分析部分。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各种图示和计算示例,生动地展现了如何通过优化车身结构来提高抗碰撞性能。我以前总觉得汽车碰撞时,车身会“揉成一团”,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车身设计有着如此精妙的吸能和溃缩机制,能够有效地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书中的“碰撞安全设计”章节,堪称是重头戏。它详细介绍了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等不同场景下,车身结构应如何响应,以及各种安全气囊、安全带、车身吸能区域等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些内容虽然涉及一些工程学原理,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进行了阐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核心思想。此外,书中对车身的气动性能设计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一直觉得汽车的造型美观就行,没想到流线型的车身设计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比如如何减少风阻、提高下压力,从而提升燃油经济性和操控稳定性。书中列举了一些高性能跑车的例子,分析了它们在风洞试验中是如何不断优化车身细节,达到极致的空气动力学表现的。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一起进行一次深入的汽车设计之旅,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和启发。它让我从一个单纯的汽车使用者,转变为一个能够理解汽车背后工程智慧的“半个内行”。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太全面了,感觉把汽车车身从里到外、从宏观到微观都给“扒”了个底朝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车身轻量化技术的部分。在这个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时代,轻量化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轻量化材料的应用,比如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等,以及它们在车身结构中的具体实现方式。书中还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车身连接技术,比如点焊、铆接、激光焊接、粘接等,来提高车身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同时减轻车身重量。我之前对这些连接技术只是模糊的概念,看完书之后,才了解到不同连接方式对车身性能有着如此大的影响。而且,书中还探讨了车身在 NVH(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方面的设计。我之前并没有太关注汽车的NVH性能,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一个安静、舒适的车厢环境,需要车身结构在隔音、减振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书中介绍了隔音材料、减振衬垫等在车身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优化来抑制车身结构的共振。这让我对汽车的驾乘舒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有,书中关于车身防腐蚀设计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从来没想过,汽车的车身也会面临生锈的问题,看完书才知道,原来车身厂家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车身腐蚀,比如电泳涂装、空腔注蜡等等。这些细节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汽车的使用寿命和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广度和深度都令人赞叹,它不仅是为汽车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教材,对于所有对汽车工业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让我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整车性能与车身结构的关系”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将车身结构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来讲解,而是强调了车身结构如何影响着汽车的整体性能,包括动力性、操控性、燃油经济性,甚至是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比如车身的共振如何影响驾驶的平顺性。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分析,清晰地展示了车身结构参数与各种性能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之前以为汽车的动力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看完书才明白,轻量化的车身结构能够显著提升汽车的加速性能和燃油经济性,而高强度的车身结构则能提升操控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这本书让我对汽车的性能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更懂得如何从车身结构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一辆汽车的性能表现。而且,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特殊的车身结构设计,比如硬顶敞篷车、全景天窗等,并分析了它们在结构上的挑战和设计上的巧妙之处。这让我对汽车的“工程之美”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