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新技术丛书:调味品生产工艺与配方

食品加工新技术丛书:调味品生产工艺与配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秀媛 著
图书标签:
  • 调味品
  • 食品加工
  • 食品科技
  • 生产工艺
  • 配方
  • 食品添加剂
  • 食品安全
  • 食品工业
  • 香辛料
  • 食品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231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83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食品加工新技术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涉及食醋、酱油、味精、发酵酱类、豆腐乳、豆豉、酱腌菜、天然调味品、复合调味料诸多产品,介绍了生产工艺流程、操作要点、理化指标等相关内容,同时还介绍了诸多传统名优调味品的产品特色及生产工艺。

内容简介

  《调味品生产工艺与配方》介绍了食醋、酱油、味精、发酵酱类、豆腐乳、豆豉、酱腌菜、天然调味品、复合调味料生产所需的原辅料及其处理、生产原理、生产流程、操作要点,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名优产品的生产工艺。
  本书可供从事调味品行业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作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作为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调味品的定义与分类1
一、调味品的定义1
二、调味品的分类1
第二节调味品与调味的关系8
一、味的定义、特征及分类8
二、味的定量评价9
三、调味品的作用11
四、调味与味型12
第三节调味品的历史、现状及发展18
一、调味品的历史18
二、调味品工业的现状19
三、调味品的发展趋势20
第二章食醋22
第一节概述23
一、食醋的分类23
二、食醋的风味物质成分23
三、食醋酿造原理25
四、食醋酿造用微生物28
第二节食醋酿造的原料及预处理34
一、常用的酿醋原料34
二、原料的处理35
第三节糖化发酵剂制备37
一、糖化剂及糖化工艺37
二、酒母的制备51
三、醋母制备52
第四节常用食醋生产方法55
一、一般固态发酵制醋55
二、酶法液化通风回流制醋57
三、液体深层发酵法64
四、速酿法67
五、生料酿醋法70
第五节几种名特醋产品73
一、镇江香醋73
二、山西老陈醋76
三、福建红曲老醋78
四、四川麸醋79
五、甘肃凉州熏醋81
第三章酱油84
第一节概述85
一、酱油的分类85
二、酱油风味物质成分及营养价值86
三、酱油生产的基本原理87
四、酱油酿造中的微生物89
第二节酱油酿造常用原辅料及其处理90
一、酱油酿造常用原料90
二、原料的处理95
第三节制曲101
一、种曲的制备101
二、制曲107
第四节发酵114
一、低盐固态发酵114
二、高盐稀醪发酵123
三、固稀发酵124
第五节酱油生产的后处理工艺125
一、酱油的提取125
二、酱油的加热与配制127
三、成品酱油的贮存129
四、成品包装和保管130
第六节几种名优酱油130
一、广东生抽130
二、福建琯头酱油133
三、福建甘泉豉油136
四、厦门水仙花牌酱油138
五、湖南湘潭龙牌酱油140
第四章味精143
第一节概述144
一、味精的性质144
二、味精的分类145
三、国内常用谷氨酸生产菌株145
四、味精生产工艺流程148
第二节味精生产原料及其预处理149
一、原料种类149
二、原料预处理149
第三节谷氨酸发酵154
一、谷氨酸发酵原理154
二、谷氨酸发酵工艺155
第四节味精制作161
一、谷氨酸的提取161
二、味精精制164
三、味精生产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原因167
第五节特鲜味精169
一、工艺流程169
二、工艺要点169
三、注意事项170
第五章发酵酱类171
第一节概述171
一、酱类的生产历史171
二、酱类的分类172
第二节面酱172
一、曲法面酱173
二、酶法面酱175
三、多酶法速酿稀甜酱177
四、多菌种酿制甜面酱178
五、几种特色面酱181
第三节豆酱185
一、黄豆酱185
二、蚕豆酱193
第四节虾酱201
一、传统虾酱201
二、虾糕202
三、发酵调味虾酱203
第六章豆腐乳205
第一节概述205
一、腐乳的分类205
二、生产豆腐乳常用原辅材料208
三、豆腐乳生产用的微生物212
四、腐乳酿造中的化学变化215
五、腐乳风味的形成机理216
第二节豆腐乳生产工艺217
一、豆腐乳生产工艺流程217
二、豆腐坯的制作218
三、腐乳发酵224
第三节几种名优腐乳233
一、北京王致和腐乳233
二、上海鼎丰精制玫瑰腐乳237
三、桂林花桥腐乳240
四、克东腐乳242
五、酥制培乳245
第七章豆豉247
第一节概述247
一、豆豉的分类247
二、豆豉的成分248
第二节豆豉生产工艺249
一、工艺流程249
二、工艺要点249
第三节几种名优豆豉254
一、潼川豆豉254
二、永川豆豉256
三、广东阳江豆豉258
四、临沂八宝豆豉260
五、浏阳豆豉262
第八章酱腌菜264
第一节概述264
一、酱腌菜的分类264
二、蔬菜腌制的基本原理268
三、腌制蔬菜的主要影响因素275
第二节酱腌菜的原辅料277
一、酱腌菜的主要原料277
二、酱腌菜生产的辅助原料280
第三节酱腌菜生产工艺282
一、酱渍菜283
二、盐渍菜288
三、盐水渍菜295
第四节酱腌菜存在质量问题的解决措施302
一、酱腌菜色泽保持302
二、酱腌菜保脆304
三、酱腌菜中亚硝酸和亚硝胺的产生和预防307
四、酱腌菜败坏的预防308
第九章天然调味品310
第一节芳香类调料310
一、月桂310
二、花椒310
三、丁香310
四、小茴香311
五、砂仁311
六、百里香311
七、茧蒿312
八、肉桂312
九、香芹菜312
十、草果312
十一、莳萝313
十二、山柰313
十三、八角茴香313
十四、芫荽313
十五、葫芦巴314
十六、陈皮314
十七、姜黄314
十八、迷迭香314
第二节咸、甜味调料315
一、食盐315
二、食糖315
第三节辛辣味调料315
一、辣根315
二、芥菜316
三、肉豆蔻316
四、豆蔻316
五、辣椒316
六、胡椒316
七、姜316
八、洋葱317
第四节其他天然调味品317
一、大蒜317
二、葱317
三、西红柿317
第十章复合调味料318
第一节固体复合调味料318
一、五香粉318
二、咖喱粉319
三、西式鸡味和牛肉味汤精321
第二节复合调味酱323
一、蛋黄酱323
二、美式烤肉酱325
三、牛肉香辣酱327
四、辣椒沙司328
第三节液体复合调味料330
一、鸡汁调味料330
二、糟卤331
三、烧烤汁332
参考文献334

前言/序言


食品加工新技术丛书:调味品生产工艺与配方 本书聚焦于现代食品加工领域,深入探讨了调味品生产的最新技术进展与实用配方。全书围绕调味品这一重要食品门类,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层层递进,旨在为调味品行业的研发人员、生产管理者、技术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提供一份权威、系统且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导。 一、 调味品生产的基础理论与发展趋势 在进入具体生产工艺之前,本书首先梳理了调味品生产的宏观背景。这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调味品在人类饮食文化中的历史演变,以及其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重要地位。随后,重点阐述了当前全球调味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包括消费者对健康、天然、个性化口味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对功能性调味品、植物基调味品、减盐减糖调味品等新兴品类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分析了驱动这些趋势背后的技术革新,如生物技术在风味物质发酵与提取中的应用、智能制造在生产过程中的普及、以及先进的感官评价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二、 核心调味品品类的生产工艺详解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各类主流调味品的生产工艺进行系统性的介绍。为确保内容的详实与实用,本书精选了以下几类具有代表性的调味品进行深入剖析: 发酵类调味品: 重点解析酱油、食醋、豆瓣酱、黄豆酱等传统发酵调味品的生产工艺。这部分内容将涵盖原料选择与预处理(如大豆、小麦、谷物等)、微生物接种与发酵过程控制(温度、湿度、pH值、通风等关键参数的管理)、酶促反应的机理与调控、以及后期的压榨、过滤、浓缩、杀菌和包装等环节。对于发酵周期长、工艺复杂的品类,本书会详细介绍不同发酵方式(如固态发酵、液态发酵)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缩短发酵时间、提升风味品质。 复合型调味品: 详细阐述各种复合调味料的生产技术,例如各类火锅底料、烧烤腌料、西式酱料(番茄酱、沙拉酱、蛋黄酱)、以及中式复合酱(如蚝油、海鲜酱)的生产流程。这部分将侧重于原料的科学配比、香辛料的预处理与复合(如炒制、烘烤、研磨),以及各种食用胶、增稠剂、稳定剂在形成稳定膏体或液体状调味品中的作用。同时,本书也会探讨不同加工设备(如均质机、灌装机、杀菌釜)在复合调味品生产中的应用。 提取类调味品: 重点介绍从天然食材中提取风味物质的技术,如从肉类、海鲜、蔬菜、水果中提取的香精、呈味物质。这部分内容将涵盖提取方法的选择(如水提、醇提、溶剂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提取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的优化,以及后续的浓缩、分离、纯化等工艺。特别会介绍酶解技术在释放食材天然风味方面的应用。 香辛料类调味品: 深入探讨各类香辛料(如辣椒、花椒、胡椒、姜、蒜等)的干燥、粉碎、研磨、膨化、蒸馏等加工技术,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工艺最大程度地保留和释放其独特的香气和风味。本书还会涉及香辛料油树脂的提取与应用,以及预混合香辛料的配制技术。 食用盐与糖类调味品: 简要介绍各类食用盐(如精制盐、海盐、岩盐)的加工工艺,以及功能性盐(如低钠盐)的生产技术。对于糖类调味品,则会侧重于不同糖源(如蔗糖、果糖、甜味剂)的特性及其在调味品中的应用,包括甜度调节、口感改善等。 三、 关键生产技术与设备 在工艺流程的介绍中,本书穿插了对关键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详细阐述。 风味物质的形成与转化: 深入解析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等在调味品风味形成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复杂的生化反应网络。 酶技术在调味品生产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在改善调味品风味、质地、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应用,以及酶的固定化技术。 食品添加剂的选择与应用: 详细介绍各类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抗氧化剂、色素、增味剂、乳化剂、稳定剂、甜味剂、酸度调节剂等)的作用机理、安全性以及在调味品生产中的合理使用原则。 先进的加工设备: 介绍与调味品生产相关的各种先进设备,包括高效反应器、膜分离设备、喷雾干燥设备、冷冻干燥设备、超声波辅助提取设备、微通道反应器等,并分析其在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降低能耗方面的优势。 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 探讨如何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实现调味品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精度和可追溯性。 四、 实用配方与创新应用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提供了大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调味品配方。这些配方涵盖了从经典到创新的各种口味,并根据不同品类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经典配方: 提供了一系列经过市场验证的经典调味品配方,如基础酱油、陈醋、经典豆瓣酱、番茄酱、基础沙拉酱等,并对配方中的关键组分及其作用进行了解释。 创新配方: 针对当前市场需求,本书设计和推荐了一系列创新型调味品配方,例如: 健康型调味品: 如低钠酱油、无糖番茄酱、低脂沙拉酱、植物基替代肉类调味品。 功能性调味品: 如添加益生元或益生菌的调味品、富含特定营养素(如膳食纤维、维生素)的调味品。 特色风味调味品: 结合地方特色食材或国际流行风味,如香茅柠檬酱、咖喱风味酱、辣椒芒果酱等。 便捷型调味品: 如即食火锅底料、多用途调味粉、风味预拌酱等。 配方设计的原则与技巧: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调味品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风味协同、口感平衡、颜色协调、稳定性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实用的配方调整技巧,以帮助读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五、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调味品的质量与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焦点。本书专门辟出一章,系统性地阐述了调味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体系。 原料质量控制: 强调从源头把控原料的品质,包括感官、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的检测方法。 过程质量控制: 详细介绍生产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设置与监测,如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监测、热处理过程的温度和时间控制、混合均匀度的检验等。 成品质量检验: 介绍调味品的感官评价方法、理化指标的测定(如pH、盐分、糖度、固形物含量、黏度等)以及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梳理国内外调味品相关的食品安全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解读其对生产企业的要求。 HACCP体系与GMP规范: 详细介绍如何在调味品生产中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良好生产规范(GMP),以确保产品安全。 六、 未来展望 本书在结尾部分对调味品生产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包括精准风味调控技术、人工智能在配方开发与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绿色可持续生产模式的推广,以及个性化定制调味品市场的潜力等。 总而言之,《食品加工新技术丛书:调味品生产工艺与配方》是一本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与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专业著作,它将成为调味品行业从业者和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非常吸引我,因为“调味品生产工艺与配方”是食品加工领域一个非常关键且充满挑战的部分。我一直对调味品中“呈味物质的协同作用”以及“风味平衡”的科学原理很感兴趣。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例如糖类、氨基酸、有机酸、核苷酸等呈味物质是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出我们所熟悉的鲜味、甜味、酸味、苦味等基础味觉,以及这些味觉如何通过合理的配比,达到令人愉悦的“风味平衡”?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风味轮”和“风味图谱”的构建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指导调味品的配方设计和品质控制。另外,对于“香辛料的科学应用”部分,我尤其期待。香辛料是调味品中重要的风味来源,它们的成分复杂,风味多样。书中是否会介绍不同香辛料的化学成分、风味特征,以及它们在不同调味品中的最佳应用方式?例如,如何通过科学的提取技术,最大程度地保留香辛料的活性风味成分?我一直关注着“天然抗氧化剂和着色剂”在调味品中的应用。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如何利用天然的抗氧化剂来延长调味品的货架期,以及利用天然的着色剂来改善调味品的色泽,是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例如迷迭香提取物、花青素、叶黄素等天然成分的提取和应用技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创新型调味品”的开发案例。例如,如何利用现代食品科技,开发出具有“零添加”、“低卡路里”、“高蛋白”等特性的新型调味品?或者如何将不同地域的特色风味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调味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深入的理论知识和更实用的操作指导,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调味品的科学,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产品开发中,创造出更多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调味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都传递出一种专业、严谨的气息,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调味品的生产,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工艺”和“配方”正是这门艺术的灵魂所在。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微生物发酵的精细化控制”的内容。对于酱油、醋、豆豉等发酵型调味品,微生物的种类、活性和发酵环境的控制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发酵工艺,例如液体深层发酵、固态发酵的优化技术,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来改良发酵菌种,缩短发酵周期,并提高风味物质的产率?另外,对于“酶法生产技术”在调味品中的应用,我也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利用酶解技术生产水解蛋白,或者利用酶来改变淀粉的性质,从而影响调味品的口感和粘度。书中是否会介绍不同酶的特性、作用机理,以及在调味品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品质检测与标准化”的部分。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调味品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企业非常重视的环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例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质谱(MS)等先进的分析仪器在调味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指标?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风味增强剂和风味修饰剂”的介绍。例如,如何利用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等来提升鲜味,或者利用某些天然提取物来修饰和改善调味品的风味特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学习调味品生产工艺和配方技术的平台,帮助我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在产品创新方面获得新的灵感。

评分

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它似乎囊括了调味品生产的多个重要环节,从技术层面到配方设计,都显得非常全面。我一直对“香气成分的分析与模拟”这一技术非常着迷。我知道,调味品的独特风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复杂的香气成分。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在香气成分鉴定和定量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模拟和重构目标香气?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天然增味剂和天然甜味剂”的应用。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关注,天然增味剂和天然甜味剂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例如酵母提取物、植物蛋白水解物、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天然产品的提取、纯化和应用技术?我非常想了解书中关于“特殊功能调味品”的开发。例如,如何开发出具有“抗氧化”、“低钠”、“无糖”、“无麸质”等特性的调味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健康需求?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例如产品配方设计、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具体指导?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智能化生产与质量追溯”的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调味品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全程质量追溯?例如,通过建立追溯系统,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产品的生产信息,确保食品安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帮助我深入理解调味品生产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前沿,并为我未来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评分

我是在一次行业展会上偶然得知这本书的,当时看到封面上的“调味品生产工艺与配方”几个字,就觉得很有吸引力。我一直觉得,调味品虽然看似普通,但其中蕴含的学问可一点都不浅。从最基础的原材料选择,到复杂的发酵过程,再到精密的风味调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学和经验。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别的调味品,比如西式调味品(如番茄酱、沙拉酱)和中式调味品(如辣椒酱、蒜蓉酱)在生产工艺和配方上的差异。例如,西式调味品通常更注重酸甜平衡和香料的运用,而中式调味品则可能更强调鲜味、辣味和复合的香气。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国际上先进的调味品生产设备和技术,比如连续化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系统,或者在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一直关注着食品安全问题,对于调味品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重视的。书中会不会详细阐述在调味品生产过程中,如何严格把控原料的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微生物检测和控制,以及如何确保产品符合各项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味化合物”的解析感兴趣。我知道,调味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复杂的风味化合物的协同作用。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常用的风味化合物,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生产工艺来影响它们的形成?例如,美拉德反应、酶促反应等在调味品风味形成中的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可操作的配方示例,并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详细的解释,这样对于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研发人员来说,会非常有帮助。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创新性的调味品开发思路,比如如何利用新的天然原料,或者采用新的加工技术,来开发出具有独特风味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型调味品。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调味品奥秘,提升产品开发能力的宝贵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调味品生产的复杂性和科学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调味品的“创新”不仅仅是味道上的变化,更包含着生产工艺的革新和配方技术的升级。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现代发酵技术”在调味品生产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基因工程、代谢组学等技术来优化发酵菌种,提高目标风味物质的产率,缩短发酵时间,并减少副产物的生成?对于“风味物质的模拟与重构”这一前沿领域,书中是否会有详细的阐述?我知道,一些天然调味品风味复杂,难以完全复制,但利用化学合成或酶法合成的方法,我们可以模拟出一些关键的风味成分,并将其重构成具有相似风味的调味品。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具体的风味模拟技术和配方设计原则?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天然香料的开发与应用”的内容。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天然食品的追求,天然香料在调味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例如香辛料、草本植物、水果等天然原料的有效成分提取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些提取物应用于调味品的风味改良和创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非热加工技术”在调味品生产中的应用案例。例如,高压静电处理(HHP)、脉冲电场处理(PEF)、超声波处理等技术,不仅可以杀灭微生物,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还可以促进风味物质的形成。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技术的原理,以及它们在调味品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另外,对于“个性化定制调味品”这一新兴市场需求,书中是否会有一些相关的探讨?例如,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调味品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去审视和思考调味品产业的发展未来,并为我未来的研发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我买回来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好好读读,但实在太忙了。最近总算挤出点时间,翻了几页,说实话,感觉这本书的定位很精准,直击了食品加工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细分领域——调味品。我本身就是做食品研发的,平时接触到的信息碎片化比较严重,很多新技术、新工艺都是通过行业展会、论文或者同行交流得来的,零散但有价值。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把散落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且以一种相对集中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发酵调味品的部分,比如酱油、醋、豆瓣酱等。这些传统食品在现代工艺的加持下,有哪些新的突破?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发酵菌种的选择、优化,以及发酵过程的控制技术?比如如何缩短发酵周期,提高风味物质的产生,或者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来改良菌种的性能?还有,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低盐、无添加、功能性调味品会是未来的趋势。书中会不会对这些新兴领域有所涉猎?比如如何通过科学的配方设计,在减少盐分的同时,依然保持或者提升产品的风味?或者如何添加天然的抗氧化剂、益生元等功能性成分,赋予调味品更多的健康价值?另外,包装技术也是影响调味品品质和保质期的重要因素。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先进的包装材料和技术,例如智能包装、纳米包装,或者如何通过优化包装设计来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并保持其最佳的风味?我个人对调味品的香气成分分析和控制很感兴趣。书中会不会涉及到现代分析仪器,比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在调味品风味物质鉴定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分析结果来指导配方设计和工艺优化,实现对目标风味的精准控制?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个集中的学习平台,能够帮助我系统地更新知识体系,紧跟行业前沿。期待书中能有更深入的解读和更详实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长期在调味品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我一直觉得,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调味品打交道,但很多时候,对于其背后深层次的科学原理和最前沿的生产技术,仍然存在着一些知识盲点。这本书的“生产工艺”部分,我非常期待能有详细的介绍。比如,在发酵类调味品(如酱油、黄豆酱)的生产中,微生物的选育、培养和接种技术是关键。书中是否会深入讲解如何利用基因工程、代谢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来改良发酵菌株,提高产酶能力,缩短发酵周期,并产生更丰富的风味物质?对于酶法调味品,例如水解蛋白类产品,书中是否会介绍不同种类的蛋白酶在水解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酶的种类、用量、反应温度和pH等条件,来获得特定风味的水解物?我一直关注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调味品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如何?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例如PLC、DCS等在调味品生产线上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来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质量的稳定?另外,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质量控制和检测技术”的内容。在调味品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监控产品的各项指标,例如色泽、风味、粘度、微生物含量等?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方法,例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原子吸收光谱(AAS)等在调味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检测流程和质量标准,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再者,对于“新原料和新工艺”的介绍,我充满期待。例如,如何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海洋生物资源等来开发新型的功能性或风味性调味品?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例如高压静电辅助提取、膜分离技术等新兴的加工技术在调味品生产中的应用?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机会,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帮助我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健康的调味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这个刚入行不久的食品研发新人来说,简直是一本“及时雨”。我一直觉得,调味品虽然看似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却非常庞杂。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风味化学基础”的部分。例如,书中是否会系统地介绍调味品中主要的风味化合物,如挥发性物质、非挥发性物质,它们的化学结构、产生途径以及对风味的影响?我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风味化合物知识体系。另外,对于“基料与辅料的选择与应用”这一部分,我充满期待。基料(如水、盐、糖)和辅料(如香辛料、增稠剂、色素)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调味品的风味、口感和稳定性。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类基料和辅料的性质、功能,以及在不同调味品中的最佳配比和应用方法?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创新调味品的设计与开发”的思路。例如,如何根据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开发出具有“健康”、“天然”、“方便”等特点的新型调味品?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例如“产品概念开发”、“原型开发”、“小试与中试”等方面的实践指导?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风险评估与控制”方面的建议。在调味品生产过程中,如何识别和规避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例如,微生物污染、重金属超标、过敏原残留等。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相关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我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调味品研发工程师,并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美味、健康的调味品。

评分

我一直认为,调味品是提升食物风味和口感的关键,而这本书恰好聚焦了这个重要的领域。我特别感兴趣书中关于“感官评价和风味谱分析”的部分。我知道,调味品的风味是极其复杂的,除了化学成分,还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科学的感官评价方法,例如描述性分析、排序法等,来客观地评估调味品的风味特征?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感官数据,结合仪器分析数据,来构建完整的“风味谱”,从而实现对目标风味的精准设计和控制?对于“天然调味品”的开发,我非常关注。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天然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利用天然原料来替代人工添加剂,生产出更健康的调味品,是行业的重要课题。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天然风味物质的提取和应用技术?例如,如何从香辛料、水果、蔬菜等天然产物中提取具有特定风味的精油、提取物,并将其应用于调味品的开发中?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功能性调味品”的创新思路。如何将具有特定保健功效的成分,如抗氧化剂、膳食纤维、植物甾醇等,添加到调味品中,使其在提升风味的同时,还能为消费者带来健康益处?例如,开发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调味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配方设计案例和技术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将这些功能性成分有效地融入到调味品中,并保持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此外,对于“包装技术”在调味品中的应用,我也有一些疑问。调味品的包装材料和技术对产品的品质和保质期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例如阻隔性优良的包装材料,例如多层复合薄膜,或者新型的包装技术,例如充氮包装、真空包装等,如何有效延长调味品的货架期,并保持其风味和新鲜度?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对调味品的科学与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为我未来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相当丰富,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风味化学”的部分印象深刻。作为一名对食品风味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一直渴望能够系统地了解调味品中各种风味物质的来源、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例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呈味性氨基酸、有机酸、糖类以及酯类、醇类、醛类等在调味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现代分析技术,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电子鼻(E-nose)等,来鉴定和量化调味品中的关键风味成分。另外,关于调味品的“配方设计”部分,我期待能够看到更深入的探讨。不仅仅是简单的原料比例罗列,更希望书中能够讲解如何根据目标风味、消费者偏好以及成本控制等因素,来科学地设计调味品的配方。例如,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于“风味轮”的概念,或者如何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等统计学方法来优化配方?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关于“绿色加工技术”的介绍。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如何采用更节能、更环保的生产工艺来生产调味品,是行业内普遍关注的课题。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例如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加工、酶法改性等技术在调味品生产中的应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展示这些技术如何帮助企业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并提升产品品质。此外,对于食品行业的创新趋势,书中是否会提及例如“功能性调味品”的开发?如何将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成分,如益生元、益生菌、抗氧化剂等,融入到调味品中,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对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代表着调味品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引导我深入探索调味品的科学世界,为我的研究和工作提供宝贵的指导。

评分

喜欢

评分

喜欢

评分

喜欢

评分

喜欢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喜欢

评分

喜欢

评分

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