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太極拳是富含哲理的拳術運動項目,《陳式太極拳基礎功法訓練學》打破瞭以套路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為進一步讓練習者體悟陳式太極拳的精髓,主張在規模化教學和訓練中、自學練習中應以拳理和基本功為主。在把握好陳式太極拳基本運動規律的基礎上,再進行套路練習,多年的實踐證明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陳式太極拳基礎功法訓練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理論部分首先介紹瞭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讓讀者對太極拳的發展變化有一個總體認識,然後分彆介紹瞭太極拳的生理學基礎、特點、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練功法則和練習階段與方法等基本知識,下篇實踐部分以陳式太極拳的基本功為主體內容,從最基本的準備活動、纏絲勁到陳式太極拳的發力和跳躍練習等內容進行瞭係統的講解,最後摘錄瞭部分陳式太極拳拳論。
作者簡介
馮振旗,生於1968年,曾用名,馮偉振,彆號,清風居士,河南省襄城縣人。1993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體育係。碩士,副教授;工作於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體育部,現任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太極拳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武術協會會員,武術六段。自幼習武,曾跟隨多位著名武術傢係統學習武術功法與技法;長期從事武術訓練和教學工作,對傳統武術技理有較深的研究,尤其擅長太極拳。研究方嚮傳統武術理論與實踐。
目錄
上篇 理論部分
第一章 太極拳源流與發展演變
第二章 太極拳運動的生理學基礎
第一節 意識
第二節 放鬆
第三節 呼吸
第三章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
第一節 意氣運動
第二節 彈性運動
第三節 螺鏇運動
第四節 虛實運動
第五節 節節貫串運動
第六節 一氣嗬成運動
第七節 剛柔相濟運動
第八節 快慢相間運動
第四章 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
第一節 頭頸部
第二節 上肢部
第三節 軀乾部
第四節 下肢部
第五章 太極拳練功法則
第一節 注重太極拳理論研究
第二節 注重培元養氣練習
第三節 注重身法練習
第四節 結論和建議
第六章 陳式太極拳的練習階段與方法
第一節 學習階段
第二節 練習與規範階段
第三節 鞏固與提高階段
第四節 自然順隨、明確用法階段
第五節 內氣充盈、隨機應變階段
下篇 實踐部分
第七章 準備活動
第一節 太極拳的基本手型和步型
第二節 關節放鬆活動操
第八章 太極拳培元養氣功法練習
第一節 樁功
第二節 動功
……
精彩書摘
《陳式太極拳基礎功法訓練學》:
這些規定促使意氣運動很自然地産生動蕩,並使外部的神氣鼓蕩和內部的意氣動蕩得到協調,從而提高內在的意氣運動,反過來促進外部的動作。
由於太極拳是意氣運動,所以,久練太極拳的人,隻要思想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以産生氣的活動。因此,有不少人早晚走架子並時時校正架子,正是為瞭做到這一點,太極拳動作練成定型以後,大腦皮層中興奮和抑製過程就能準確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動;同時,肌肉也能協調地收縮與放鬆,即使受到突然的刺激,也不會使這種協調的動作受到損害。做到這一點,錶明肌肉的活動與內髒器官之間已建立瞭極穩固的協調關係,隻要意到氣就到,氣到勁也到。
二、如何實現意氣運動
在用意氣方麵,太極拳和靜功(坐功、站功和臥功)是相通的,都著重於練意和練氣。但太極拳是在行動中練(動中求靜),所以名之為意氣運動;而靜功則無行動,單獨求靜,因此兩者不能混淆。
正因為太極拳是內外俱練,動中求靜,所以要做好內在的意氣運動,就必須很好地顯齣外部的神氣鼓蕩來。正如《行功心解》中說:“形如搏兔之鷹,神似捕鼠之貓”。而要做到這種內外相閤和交相鍛煉的功夫,實現太極拳的意氣運動,則必須做到陳式太極拳下述幾個方麵的要求:
1.彈性運動
身肢放長,也可以說因放長而生彈性。綿軟的彈性是促進身肢鼓蕩的內在因素。如沒有彈性,就會使動作僵硬,也就不能再形成外顯的神氣鼓蕩,當然也就不能與內在的意氣動蕩協調起來。2.螺鏇運動可增強動作的起伏動蕩性。若動作直來直去,沒有高下、裏外的翻轉,就不能導緻精神、意氣與身法的起伏動蕩。為此,必須結閤順逆螺鏇運動的鏇腕轉膀、鏇踝轉腿和鏇腰轉脊,以做到螺鏇連貫如一的太極勁貫注於所有動作中。這樣,不動則已,動則自然形成鼓蕩之勢,成為做好意氣運動的動作核心。
3.調整虛實
意氣靈換、使人産生圓活如珠感覺之本,也就是鼓蕩的動力根源。上隨下和下隨上地虛實變換,能促使神氣與身法活潑無滯,神氣鼓蕩也由此而生。如果上下不能相隨,虛實不會調整,就不能達到內勁的中正無偏。內勁偏,則使內勁與身法傾於一邊、失去義撐八麵的要求。要想在內勁傾嚮一邊的姿勢下,使神氣得到鼓蕩是不易的。
4.節節貫串
一個拳式內要求全身主要關節形成一條龍似地貫串起來,使一節一節地依次通過。
5.一氣嗬成
在練全趟架子時要拳架勢式相連不斷地一氣嗬成,以擴大運動量,達到節節鼓蕩的具體要求。節節貫串和一氣嗬成是相輔相成的。不能節節貫串,就會産生斷勁,勁斷則無鼓蕩可言;不能一氣嗬成,則斷而不連,不連則各個拳式形成孤立而不能一氣鼓蕩。
6.剛柔相濟和快慢相間
這是兩個對立麵,矛盾統一,是做到神氣鼓蕩技術上必須具備的方麵。沒有這種快慢和剛柔交織一體,就不易使前幾個方麵密切配閤,起伏動蕩。由於這兩方麵要求做到“柔而慢”、“剛而速”,要求剛速起來猶如推進的浪頭,柔慢起來猶如退迴的浪尾,所以這樣相互交織就會形成綿綿不絕的推動作用。這種剛柔相濟和快慢相間的作用,在運動上可以做到行氣柔慢和動作落點剛快,使氣行遍身軀,不産生絲毫癡呆之態;在技擊上能“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可以做到人剛我柔的走和人柔我剛的黏。這兩個方麵可以促使內部的意氣運動和外顯的神氣鼓蕩推嚮動蕩的高峰。
……
前言/序言
書名:陳式太極拳基礎功法訓練學 引言 在中國傳統武術的璀璨星河中,陳式太極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技擊價值和卓越的養生功效,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並非僅僅是幾招幾式的套路組閤,而是一門蘊含著陰陽哲理、人體工學和自然規律的動態藝術。學習陳式太極拳,尤其是掌握其基礎功法,是通往更高境界的基石。本書《陳式太極拳基礎功法訓練學》正是這樣一本精心編撰的入門指南,旨在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提供一條清晰、係統、科學的學習路徑。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幫助讀者從零開始,逐步建立起對陳式太極拳最根本的理解和最紮實的練習基礎。我們深知,任何高深的武術技藝,都離不開紮實的基本功。套路固然精彩,但若無對樁功、勁力、步法、身法、發力等基礎要素的透徹領悟和反復錘煉,則如同空中樓閣,難以真正發揮其神韻和威力。因此,本書將重點聚焦於陳式太極拳的“根”,即那些決定瞭其獨特性和有效性的最基礎、最核心的功法訓練。 第一篇:陳式太極拳的理論基石與實踐導引 在正式進入功法訓練之前,理解陳式太極拳的理論精髓至關重要。本篇旨在為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幫助大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陳式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 追溯陳式太極拳的百年曆史,瞭解其在陳傢溝的孕育、發展,以及曆代宗師的傳承與創新。理解其獨特的拳係傳承,以及與其他太極拳流派的異同,從而對其産生更深厚的文化認同感。 陳式太極拳的核心理念: 深入闡釋“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剛柔相濟”,“螺鏇纏繞”,“節節貫穿”等陳式太極拳的核心哲學思想。解釋這些理念如何在具體的功法訓練中體現,以及它們對於武術技擊和養生保健的意義。 練習陳式太極拳的重要性: 詳細分析練習陳式太極拳對於提升身體素質(如柔韌性、協調性、平衡感、耐力),增強心肺功能,調理髒腑,以及培養專注力、耐心和內在的寜靜所帶來的益處。強調其作為一種內外兼修的傳統文化藝術的獨特價值。 科學練習的準備與原則: 指導讀者如何進行練習前的準備,包括選擇閤適的練習場地、服裝,以及進行必要的身體熱身。強調練習中應遵循的原則,如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放鬆自然、意念集中、避免急躁等,為後續的功法訓練奠定正確的認識。 第二篇:立身之本——陳式太極拳樁功精解 樁功,是武術練習的根本,是內傢拳功力的源泉。陳式太極拳的樁功,尤為注重與身體的自然狀態相結閤,以求得內外的高度統一。 基本站樁(混元樁): 詳細講解陳式太極拳最基礎、最重要的站樁方法。包括正確的身體姿態(頭頂懸,含胸拔背,鬆腰斂臀,膝微屈,足趾抓地等),身體各部分的鬆沉與支撐,以及意念的引導(如頂天立地,氣沉丹田)。 樁法的演進與變化: 介紹不同階段的樁法練習,如鬆肩沉肘樁、涵胸拔背樁、腰胯鬆沉樁等。講解這些樁法如何在基本站樁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身體特定部位的放鬆和勁力的培養。 站樁的呼吸配閤: 闡述站樁過程中自然的呼吸方式,以及如何通過呼吸的調控來輔助身體的鬆沉和氣的運行。講解腹式呼吸在樁功中的應用。 站樁的常見問題與調整: 針對初學者在站樁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疲勞、腰酸、膝蓋不適等問題,提供詳細的解釋和調整方法,幫助讀者剋服障礙,穩步提升。 樁功與養生的關係: 進一步探討站樁對於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穩定情緒、增強免疫力等方麵的養生功效。 第三篇:勁力之源——陳式太極拳核心要素訓練 陳式太極拳的勁力,並非蠻力,而是經過周身協調、節節傳遞而産生的渾厚力量。本篇將深入剖析這些核心要素的訓練方法。 周身一傢,節節貫穿: 講解如何通過意識的引導,將身體視為一個整體,實現上下相隨、內外相閤。重點訓練腰胯的帶動作用,以及勁力如何從腳底傳至指尖。 螺鏇纏繞勁的培養: 這是陳式太極拳最顯著的特徵之一。詳細講解“蠶絲勁”或“纏絲勁”的形成原理和練習方法。包括手臂、腰胯、腿部在運動中的螺鏇發力,以及如何通過意念和動作的配閤來體會和增強螺鏇力。 鬆活腰胯的訓練: 腰胯是陳式太極拳發力的樞紐。介紹一係列針對腰胯的練習,如腰部畫圈、胯部轉動、以及在樁功和基本動作中的腰胯訓練,使其具備鬆活、運轉自如的能力。 沉肩墜肘與鬆腕: 講解如何通過意念和肢體調整,實現肩部的放鬆下沉,肘部的自然垂墜,以及手腕的鬆活。分析這些要素對於化解對方來力、實現自身發力的重要性。 足法的基本功: 踩、點、扣、擺、跟: 詳細講解這幾種基本的足法動作,及其在陳式太極拳步法中的應用。 提膝獨立與弓步、虛步的轉化: 訓練身體的平衡能力,以及在不同步型之間的流暢轉換。 足下生根: 強調如何通過足部與地麵的連接,獲得穩定而有力的支撐。 第四篇:身法之要——陳式太極拳動作規範與調整 身法是外在動作與內在勁力的載體,其規範與否直接影響到功法的效果。本篇將聚焦於動作的細節與調整。 身體重心的控製與轉移: 講解如何在各種動作中保持身體重心的穩定,以及如何進行平穩、流暢的重心轉移。 含胸拔背與含胸塌腰的區彆: 詳細解釋“含胸拔背”在陳式太極拳中的正確含義和操作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常見的“含胸塌腰”誤區。 虛領頂勁與下頜內收: 強調如何通過意識,使頭頸部保持正直,不僵硬,為氣血的運行提供空間。 呼吸與動作的同步: 再次強調呼吸與動作的協調配閤,講解順吸逆呼,以及如何通過呼吸來引導勁力的産生和傳遞。 動作的分解與閤練: 針對一些基礎動作,進行精細的分解講解,幫助讀者理解每個動作的要領。然後引導讀者將分解動作進行閤練,體會整體的連貫性和流暢性。 第五篇:發力之本——陳式太極拳基本發力技巧 當樁功、勁力、身法都具備一定基礎後,便可以開始初步的發力訓練。本篇將介紹陳式太極拳最基礎的發力方式。 近發力與遠發力: 區分近距離的粘黏隨和遠距離的剛猛發力,理解其應用場景。 棚、捋、擠、按、采、列、肘、靠的初步體會: 介紹八法(或稱為八勁)的基本含義和初步的肢體感受。講解如何在簡單的動作中體會這些勁力的存在。 腰背起伏與發力: 闡述腰背在發力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如何通過腰背的起伏來帶動肢體的發力。 寸勁的初步理解與體驗: 簡要介紹陳式太極拳中“寸勁”的概念,以及如何在特定練習中嘗試體會這種短促而有力的發勁。 發力中的放鬆與爆發: 講解如何在發力的瞬間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以及如何瞬間爆發齣力量,實現“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 結語 《陳式太極拳基礎功法訓練學》並非一本追求速成的書籍,它所提供的,是一條腳踏實地的求學之路。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成為您陳式太極拳學習旅程中的忠實夥伴,引導您穿越迷霧,找到正確的方嚮。請牢記,太極拳的精髓在於日復一日的堅持和對細微之處的體悟。每一次的站樁,每一次的推手(即使是與自己進行的空手推演),每一次的分解練習,都是在為您的太極拳根基添磚加瓦。 願您在練習中,不僅能強健體魄,更能涵養心性,體會中國傳統武術所蘊含的深邃智慧與哲學之道。祝您在陳式太極拳的道路上,學有所成,道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