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财富的逻辑1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财富的逻辑2 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 全2本陈

包邮 财富的逻辑1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财富的逻辑2 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 全2本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志武 著
图书标签:
  • 财富管理
  • 投资理财
  • 经济学
  • 国情分析
  • 个人成长
  • 思维方式
  • 金融泡沫
  • 陈春花
  • 畅销书
  • 商业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弗洛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6432
商品编码:11598882525
包装:01
开本:04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财富的逻辑1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财富的逻辑2 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 全2本
     定价 110.00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版次 2015年09月01日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01日
开本 16开
作者 陈志武
装帧 平装
页数 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560436432,9787560436524 


内容介绍

财富是什么?财富从哪里来?是什么使今天的财富创造力发生了如此大的跳跃,实现了此前几千年所没能完成的事?为什么有的国家富,

有的国家穷?难道剥削真的是贫富差距的根源?勤劳是否还是财富与收入的决定性因素?

陈志武教授从“深度”(勤劳和技术创新引发的单位时间生产率的上升)、“广度”(市场开放导致单位物品价值量上升)、“长度”

(良好的证券市场将未来收入现期化)三大维度,解析财富创造力的源泉;他更进一步指出,财富创造力的发挥,取决于一国的制度品

质,包括产权保护体系、契约执行体系以及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的其他制度。可以说:制度的品质,决定财富创造力的大小。




目录

自序 中国的“奇迹”从何处来

 第壹部分 历史与财富

第1章中国的“奇迹”从何处来

第2章施正荣为什么比乾隆皇帝更富有

第3章“数”说“改革开放”165 年

第4章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

第5章财富、资本与价值观念

 第二部分 制度与财富

第6章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第7章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第8章我们为什么需要民主和法治

第9章过时的“地大物博”财富观

第10章什么妨碍我们创业

第11章农民致富不能再靠农业

第12章太平洋贸易能否带来长久繁荣

第13章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

第14章贸易保护主义会把中国带回哪里

 第三部分 产权与财富

第15章以杨小凯的思路理解产权保护

第16章国营,还是“还产于民”

第17章国有制和政府管制真的能促进平衡发展吗

第18章农村土地所有权明晰后结果不会比现在糟

第19章私人产权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基础

第20章为什么产权明晰可减少环境污染

第21章不能以房产调控名义摄取私人产权

第22章跨国产权秩序的历史变迁

第23章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 :“单极”还是“多极”秩序

第24章中国跨国企业如何“跨国”

第25章审视中国的海外利益

致谢



好的,这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围绕“全球经济史与未来趋势”展开,旨在探讨影响人类社会财富积累和分配的深层结构性力量,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特定书籍内容。 --- 图书系列简介:【溯源与前瞻:重塑全球经济图景】 本系列丛书,深度剖析了人类社会自农业革命以来,财富结构、权力分配与技术演进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它不是一部简单的经济史教科书,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旨在揭示驱动历史车轮的底层逻辑,并为我们理解当下瞬息万变的全球格局提供坚实的认知框架。 第一卷:文明的尺度——从稀缺到富足的千年悖论 核心议题:探究早期经济形态如何奠定现代财富分配的基础,以及地理、制度和认知如何塑造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轨迹。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重力场 本卷伊始,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带。我们细致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乃至早期东亚的农业基础如何催生了最早的剩余产品与阶级分化。重点分析了“水利社会”理论的局限性与普适性,以及灌溉系统对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塑造作用。这不是对古代工程的赞美,而是对权力如何通过资源控制得以固化的深刻洞察。 我们深入探讨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地制度”与“行会体系”的内在张力。封地制度如何通过固化的身份标签抑制了要素的自由流动?行会组织在保障手工业质量的同时,又是如何无意中筑起了阻碍技术扩散和大规模创新的壁垒?通过对这些历史案例的解构,读者将认识到,早期的社会结构并非仅仅是经济活动的自然产物,更是潜在的“财富基因”,影响了后续数百年的经济活力。 第二部分:地理的必然性与制度的选择 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未被历史完全抹去。本部分引入了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观点,但更侧重于“制度的选择性吸收”。例如,为什么一些拥有优越自然资源的地区,反而陷入长期的停滞?这揭示了制度设计——尤其是产权保护的清晰度与契约精神的普及程度——才是决定资源能否转化为可持续财富的关键变量。 我们详细比较了“重商主义”时代,荷兰的金融创新与西班牙的贵金属诅咒。荷兰的资本市场如何有效地将冒险精神转化为生产力?西班牙的殖民所得又如何通过通货膨胀机制,反而削弱了本土的创新动力?这部分内容强调,财富的产生不仅在于拥有多少资源,更在于如何高效地组织和流通这些资源。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的“奇点”与全球分工的开端 工业革命被视为经济史上最剧烈的“范式转移”。本书不满足于蒸汽机和纺织机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其背后的“知识溢出”机制。我们分析了科学知识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以及专利制度在这一过程中的双重作用:既保护了创新者的短期利益,又如何在早期限制了知识的充分扩散。 最终,本卷描绘了工业化如何不可逆转地催生了全球范围内的“核心-边缘”结构。这一结构性的不平等,是理解当代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博弈乃至全球供应链韧性的基石。 --- 第二卷:流动的边界——金融、技术与系统性风险的演化 核心议题:聚焦近现代以来,金融资本的爆发式增长如何重塑了实体经济的逻辑,以及在高度互联的世界中,系统性风险是如何内生并累积的。 第一部分:信用的炼金术:从金本位到债务驱动 本卷的焦点转向了货币和信用的历史。我们追溯了法定货币体系的建立过程,并深入剖析了“部分准备金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同时也揭示了其固有的不稳定性。金融工具的复杂化——从早期的票据到现代的衍生品——并非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对未来不确定性进行定价和交易的努力。 我们详细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经济体对金本位的取舍与挣扎,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这一历史段落告诉我们,信任是现代金融的唯一抵押品,而信任的崩溃,往往是系统性危机的序曲。 第二部分:技术的双刃剑:颠覆与集中 信息技术革命(IT)是驱动当代经济形态的关键力量。本部分关注技术进步如何重塑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边界。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对“中间技能工作”的侵蚀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技能极化现象,是当前社会矛盾的核心体现。 更重要的是,我们研究了“网络效应”如何导致市场权力向少数科技巨头集中。平台经济的逻辑,在于其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使得早期进入者能够迅速建立起难以逾越的“护城河”。这引发了一个深刻的政策困境:如何平衡技术创新的激励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现代风险的几何学 当代经济面临的风险,已不再是单一产业的衰退,而是高度相互关联的“系统性风险”。本卷将复杂的金融模型简化为直观的结构图,解释了相关性风险、传染效应以及资产价格的非线性波动。 我们审视了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数次重大金融危机,不是简单地指责监管失误,而是探究在“效率优先”的指导思想下,金融创新如何超越了审慎管理的边界。每一次泡沫的破裂,都是对过去积累的过度乐观的一次痛苦修正。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理解泡沫的产生并非源于贪婪的个体,而是源于结构性的激励错配与信息不对称的必然结果。 结论:面向未来的韧性构建 最终,本系列丛书将引导读者超越对短期经济波动的关注,转向对长期结构性力量的把握。财富的未来,将取决于我们如何在全球化退潮与技术加速的大背景下,重新设计我们的制度、教育体系以及财富的再分配机制,以期在效率与公平、创新与稳定之间,找到一个更具韧性的平衡点。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名字《财富的逻辑》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好像里面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我对于“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这个话题一直很困惑,也看到过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但总觉得不够深入,或者视角比较单一。我期待这本能够从更宏观、更根本的角度去分析,是制度性的原因,还是文化性的惯性,抑或是全球经济环境的制约?这本书是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情况?而《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则直接触及了我对经济风险的担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消息真假难辨,很容易被带节奏,或者因为贪婪而陷入投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拨云见日”的能力,教会我如何辨别虚假的繁荣,如何看穿那些看似诱人的机会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或方法,帮助我进行风险评估,或者在资产配置上做出更稳健的选择?我希望这套书不仅能给我带来知识上的启发,更能在实际操作层面给我一些指导,让我能够更理性地面对财富的波动,在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简单的线条勾勒出金钱的流转和社会的脉络,有一种朴素却又直击人心的力量。我一直对“勤劳致富”这个概念抱有疑问,从小就被教导要努力工作,但周围总有很多人,他们比我更忙碌,却似乎离“富裕”这个词越来越远。看到《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这个副标题,简直是说出了我的心声,迫不及待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剖析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的。书中是否会颠覆我过去的一些认知,让我重新审视“勤劳”的意义?它是否会探讨一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限制我们致富的思维模式?我很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对比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或者不同历史时期,来佐证其观点。毕竟,空洞的理论很难让人信服,而有血有肉的故事和数据,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我思考,在如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什么样的“勤劳”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方向才是正确的。它是否会触及教育、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更深层次的原因?总之,光是这个副标题,就已经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让我跃跃欲试想要探寻其中的答案。

评分

“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这句口号听起来就充满了警示意味,也正是我目前最关心的主题之一。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各种投资、市场波动,甚至消费习惯,都可能潜藏着不为人知的“泡沫”。这本《财富的逻辑2》会如何拆解这些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逻辑框架,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经济现象,而不是被市场的情绪所裹挟。书里是否会用生动的比喻或者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解释那些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新闻报道和财经评论,但常常觉得难以消化,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背后的逻辑,那将是莫大的收获。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涉及到房地产、股票、甚至加密货币等具体的例子,来展示泡沫的特征和破裂的路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识别风险,如何规避泡沫,甚至在泡沫破裂时,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比如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如何保持投资的冷静?我对作者能否给出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可操作性的分析,充满了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对经济和财富增长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财富的逻辑”这个词组本身就非常吸引人。它暗示着财富的积累和消亡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这套书的标题,特别是《财富的逻辑》这个主标题,让我觉得它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释,而不是零散的碎片化信息。我尤其关注“逻辑”二字,它意味着这本书会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帮助我理解财富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失去的。我不希望看到一本纯粹的理论书籍,而是希望它能结合现实世界的案例,用清晰易懂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经济概念。例如,在探讨“勤劳而不富有”时,是否会分析具体的劳动力的供需关系,或者价值实现的链条?在谈论“泡沫”时,是否会剖析信用扩张、投机心理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作用?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之中,点拨出那些隐藏的规律。它是否会让我对“成功”和“失败”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希望读完之后,能够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分析框架,在面对各种经济决策时,能够更加从容和明智。

评分

拿到这套书,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全2本”标识,这让我意识到它不是一本孤立的论述,而是构成了一个更宏大的财富观的体系。我很好奇,第一本《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和第二本《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又如何共同构建出“财富的逻辑”的。第一本是否会从宏观的社会和文化层面,探讨中国人的勤劳特质,以及这种特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而第二本则会更侧重于微观的经济操作和风险防范。我设想,作者可能先是描绘了中国人在财富积累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状态,然后又提出了如何在这个基础上,避免陷入经济陷阱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结构安排,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又有对未来风险的预警,让人感觉既接地气又充满智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看到一些跨领域的探讨,比如经济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的结合,来解释财富的生成和衰退背后的多重因素。它是否会鼓励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财富观念和行为模式?这套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在引导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从更全面、更长远的视角去看待“财富”这件事。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