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 [Fusion Processing and Accuracy Analysis of Space Trajectory Measurement]

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 [Fusion Processing and Accuracy Analysis of Space Trajectory Measureme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利生,郭军海,刘元 等 著
图书标签:
  • 航天科技
  • 空间信息技术
  • 轨迹测量
  • 数据融合
  • 精度分析
  • 轨道确定
  • 导航定位
  • 传感器技术
  • 误差分析
  • 算法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818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0188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
外文名称:Fusion Processing and Accuracy Analysis of Space Trajectory Measurement
开本: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系统地论述了导弹和航天器空间轨迹测量融合数据处理与精度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导弹和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时各种外测体制测量和解算弹道参数的方法和公式,以及外弹道测量精度分析的原理、方法和公式;航天器轨道运行时测轨系统测量和确定轨道参数的方法、公式,以及相应的轨道测量精度的分析方法和公式。特别是详细地阐述了对导弹和航天器在空域和时域上多信息测量源融合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推导了不同测量体制应用多种数学建模形式得到灵活多变的融合处理解算方法和表示式,以及对应的测量精度分析方法和公式。
  《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可供从事导弹和航天测控系统总体设计、精度评定、数据处理工作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阅读。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空间轨迹测量
1.1.1 空间轨迹测量的作用和地位
1.1.2 空间轨迹测量精度分析
1.1.3 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技术
1.2 测量误差与误差源
1.2.1 测量与分类
1.2.2 测量误差与分类
1.2.3 外弹道测量的误差源

第2章 测量精度分析原理及方法
2.1 外弹道测量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1.1 飞行试验弹道
2.1.2 外弹道测量体制
2.1.3 测量元素的误差
2.1.4 布站设计与测量几何
2.1.5 弹道参数解算方法
2.1.6 总误差和综合因素
2.2 外测体制分类
2.2.1 测角体制
2.2.2 测距测角体制
2.2.3 测距体制
2.2.4 距离及距离差体制
2.2.5 距离和测量体制
2.3 测量误差传播的精度估算方法
2.3.1 测量误差传播原理
2.3.2 外弹道测量误差传播的理论公式
2.4 测量精度的仿真估计方法
2.4.1 测量量仿真模拟
2.4.2 弹道参数的解算
2.4.3 测量精度仿真估算方法的步骤

第3章 单一测量体制解算弹道方法
3.1 nAE体制解算弹道方法
3.1.1 “L”、“K”和“M”公式
3.1.2 方向余弦法
3.1.3 最小二乘估计法
3.1.4 递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3.1.5 弹道速度和加速度解算方法
3.2 RAE体制解算弹道方法
3.2.1 单站测量弹道位置参数解算方法
3.2.2 多站交会测量弹道位置参数解算方法
3.2.3 速度和加速度参数解算方法
3.2.4 其他参数计算方法
3.3 nRR·体制解算弹道方法
3.3.1 3RR·测元解算弹道方法
3.3.2 多RR·测元解算弹道方法
3.4 干涉仪体制解算方法
3.4.1 测量方程
3.4.2 最小二乘估计方法1
3.4.3 最小二乘估计方法2
3.5 RAE和3R·体制解算弹道方法
3.6 RAE和R·、P·、Q·体制解算弹道方法
3.7 多站S、S·体制解算弹道方法

第4章 单一测量体制解算弹道精度分析
4.1 nAE体制测量精度分析
4.1.1 位置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4.1.2 速度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4.2 RAE体制测量精度分析
4.2.1 位置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4.2.2 速度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4.3 nRR·测量体制测量精度分析
4.3.1 位置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4.3.2 速度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4.4 RAE和3R·体制测量精度分析
4.4.1 弹道位置参数精度分析
4.4.2 弹道速度参数精度分析
4.5 干涉仪测量体制测量精度分析
4.5.1 位置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4.5.2 速度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第5章 联合测量解算弹道方法
5.1 两套干涉仪联测解算弹道方法
5.1.1 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5.1.2 递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5.2 单套干涉仪与多站连续波系统联测解算弹道方法
5.2.1 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5.2.2 递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5.3 多套连续波系统联测解算弹道方法
5.4 RAE与nS·测量体制联测解算弹道方法
5.5 n1RR·和n2S·测量体制联测解算弹道方法
5.5.1 测量方程
5.5.2 最小二乘估计——非线性化方法
5.5.3 最小二乘估计——线性化方法
5.5.4 递推最小二乘估计

第6章 联合测量解算弹道精度分析
6.1 两套干涉仪联测精度分析
6.1.1 弹道位置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6.1.2 弹道速度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6.2 单套干涉仪与多站连续波系统联测精度分析
6.2.1 弹道位置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6.2.2 弹道速度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6.3 两套干涉仪和两套多站连续波系统联测精度分析
6.3.1 弹道位置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6.3.2 弹道速度参数向量测量精度分析
6.4 RAE与nS·测量体制联测精度分析
6.4.1 弹道位置参数精度分析
6.4.2 弹道速度参数精度分析
6.5 n1RR·和n2S·测量体制联测精度分析
6.5.1 弹道位置参数精度分析
6.5.2 弹道速度参数精度分析

第7章 弹道测量融合处理方法
7.1 样条多项式
7.1.1 弹道运动的多项式描述方法
7.1.2 B样条函数
7.2 弹道样条约束表示及解算方法
7.2.1 弹道参数的样条函数表示
7.2.2 样条系数向量解算方法
7.3 常用测量体制的弹道样条约束解算方法
7.3.1 RAE测量体制解算弹道方法
7.3.2 nS·测速体制解算弹道方法
7.3.3 nRR·测量体制解算弹道方法
7.3.4 多种测量体制解算弹道方法
7.4 弹道样条约束的EMBET方法
7.4.1 EMBET自校准技术
7.4.2 弹道样条约束的EMBET方法
7.5 常用测量体制的自校准方法
7.5.1 RAE测量体制的自校准方法
7.5.2 nS·测量体制的自校准方法
7.5.3 nRR·测量体制的自校准方法

第8章 弹道测量融合处理方法精度分析
8.1 单一测量体制测量精度分析
8.1.1 RAE测量体制精度分析
8.1.2 nS·测量体制精度分析
8.1.3 nRR·测量体制精度分析
8.2 联合测量精度分析
8.2.1 单脉冲雷达与nS·测速系统联测精度分析
8.2.2 n1RR·测量系统与n2S·测速系统联测精度分析

第9章 航天器轨道确定方法
9.1 开普勒定律与轨道根数
9.1.1 开普勒定律和二体运动
9.1.2 轨道要素的确定
9.1.3 无摄运动的运动方程和轨道根数
9.1.4 二体问题航天器轨迹计算
9.2 初始轨道确定方法
9.2.1 状态向量计算轨道根数的方法
9.2.2 测元RAE计算初轨方法
9.3 轨道确定方法
9.3.1 二体运动的轨道运动方程
9.3.2 非递推处理轨道计算方法
9.3.3 递推处理轨道计算方法
9.3.4 轨道受摄运动方程
9.3.5 测元RAE确定轨道的解析表示式
9.3.6 测元RR·确定轨道的解析表示式
9.3.7 测元RAER·确定轨道的解析表示式

第10章 轨道确定方法的精度分析
10.1 RAE测量体制的精度分析
10.1.1 轨道状态参数向量0精度分析
10.1.2 轨道状态参数向量j精度分析
10.1.3 轨道根数向量精度分析
10.2 RAER·测量体制的精度分析
10.2.1 轨道状态参数向量0精度分析
10.2.2 轨道状态参数向量j精度分析
10.2.3 轨道根数向量精度分析
10.3 nRR·测量体制的测量精度分析
10.3.1 轨道状态参数向量0精度分析
10.3.2 轨道其他状态参数向量精度分析

附录A 常用的地球和天球坐标系
A.1 天体与大地测量基本知识
A.1.1 天体知识
A.1.2 大地测量知识
A.2 常用地球和天球坐标系
A.2.1 地球坐标系
A.2.2 天球坐标系
A.2.3 坐标系转换
A.2.4 坐标系转换的新方法

附录B 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
B.1 高斯估计
B.2 马尔可夫估计
B.3 递推最小二乘估计
B.4 逐步回归最小二乘估计
B.5 线性约束最小二乘估计
B.5.1 线性约束的高斯估计
B.5.2 线性约束的马尔可夫估计
B.6 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
B.6.1 模型线性化方法
B.6.2 改进的G�睳迭代法
名词索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
  5.其他条件
  除上述因素外,选择测站站址时还需考虑通视条件,电磁环境,气象、水文、地址等条件,以及交通及生活条件。
  选择测站应具有遮蔽效应和在标校地形条件较好的开阔地域,尤其是测量视线区无高大建筑物和天然地形遮蔽。站址附近应便于建立距离、角度校准杆和零值校正塔或激光距离校准杆。测站附近应无凸出地形物,特别在测量设备和校准塔(或杆)之间,否则会因多路径效应而影响设备的校准精度。
  测量站还应避开周围的电磁干扰。城市中大功率电视台、大功率通信设备或强电磁干扰都会严重影响无线电测量设备的工作。
  除此,站址选择还应仔细地分析气象要求,如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雷电和能见度等历史资料,以及地震、泥石流、山洪和汛水等地质水文资料,避开自然灾害频繁区。测量船航区和工作位置的选择,还因考虑航区和航位海域的台风、浪涌和洋流等情况,避开海上事故高发区和可能灾害区。这些都会影响测量设备的寿命、保养和工作,还影响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生活。
  最后,还应考虑交通、通信和生活条件。由于试验区和试验航区常选择人烟稀少的地区,例如戈壁、沙漠、高原和峻岭等,因此,测站应选择在交通便利(例如离铁路、公路不远等运输方便之处),地点相对靠近有生活依托的人们居住区附近。
  2.1.5弹道参数解算方法
  弹道参数的解算方法是影响导弹试验弹道测量精度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据误差传播原理可知,不同的解算方法所得到的弹道测量精度的表示式是不同的,所确定的弹道参数测量精度自然也是不同的。
  在1.1.3节中已简述了外弹道测量的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随着导弹技术发展和试验要求提高,它们对于提高解算弹道参数精度是卓有成效的,也表明了弹道参数解算方法与其测量精度的紧密相关程度。然而,目前外测系统总体方案论证设计的精度估算方法仍是依据单点(同一采样时刻)测量数据联测为主的解算方法进行精度估算,而未随实际使用解算方法的变化即多点时序测量的融合解算方法估算精度。当然,前者的方法和表达式都比较成熟,也比较简单,而后者使用的弹道测量及线性化的表示式都比较复杂,在理论上还未有相应的测量精度估算的表达式。尽管利用数字仿真模拟方法也可统计出外测系统测量弹道的精度,但是,应用统计方法的计算时间太长和方法的复杂性,不宜于精度分析工作的使用,也使样条拟合解算方法的应用推广受到限制;另外,总体方案设计工作更感兴趣的是测量精度值,而不是解算弹道参数的值;而且,仿真模拟计算测量数据误差时,也是将随机误差在时序上视为不相关的正态分布噪声,根据随机序列遍历性定理可知,由大量仿真统计方法所得的测量精度结果值,与测量传播方法理论估算的结果完全一致。因此,阐述弹道样条约束解算弹道参数方法及弹道测量精度的理论估算方法原理,并重点推导高精度弹道测量的几种典型外测体制其理论估算弹道测量精度的表达式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航天器轨道测量,它是利用受摄运动的轨道方程与测量方程来获取航天器的轨道报数并预报轨道。由于航天器轨道测量总体方案论证和设计时,不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准确的轨道摄动模型问题,而主要考虑测轨系统测量过程中各种测量误差因素(也包含摄动模型非准确性因素)对轨道测量精度的影响,因此,轨道运动模型是以二体力学条件为依据建立的轨道方程,这也可以被视为轨道的约束条件。但是它是根据力学原理建立的运动模型,不是以弹道样条多项式建立的数学模型。在此,也将阐述航天器轨道约束模型时测量精度理论估算的方法原理,并推导完成了发射场几种常用的航天器测量体制测量轨道的精度估算表达式。
  ……

前言/序言


《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是一部深入探讨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空间目标轨迹测量这一核心问题,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多种测量手段获取的高精度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并对其产生的精度进行严谨的分析。 在瞬息万变的太空环境中,精确掌握每一颗人造卫星、空间站、探测器乃至潜在威胁的飞行轨迹,是航天任务成功、空间安全保障以及科学探索的基石。然而,单一的测量系统往往受限于其自身的精度、覆盖范围、观测条件以及系统误差等因素,难以完全满足高精度轨迹测量的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地融合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观测平台、不同测量原理的数据,以期获得比任何单一测量系统都更优良的轨迹信息,成为航天科技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 本书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而生。它首先详细梳理了当前主流的空间轨迹测量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光学测量技术: 如大地测量望远镜、激光雷达(LiDAR)等,它们能够提供高精度的角度和距离信息,尤其在近地轨道目标测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雷达测量技术: 包括地面固定雷达、机动雷达以及星载雷达等,它们在全天候、远距离测量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提供目标的速度和距离信息。 卫星导航系统: 如GPS、北斗等,为搭载有接收机的航天器提供了自主定位能力,但其精度受信号传播、接收机性能等影响,且仅适用于有导航信号覆盖的区域。 测控站网测量: 利用地面建立的全球测控站网络,通过无线电信号接收和传输,获取目标的时序信息,进行轨道推算。 其他辅助测量技术: 如红外测量、射电天文测量等,在特定场景下也能提供宝贵的辅助信息。 在对各类测量技术及其特点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本书着重于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的核心内容。融合处理的根本目标是降低不确定性,提升精度,并增强系统的鲁棒性。本书系统介绍了多种先进的融合算法和模型,这些模型能够有效地结合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 基于统计学的融合方法: 详细阐述了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及其各种变种,如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等,它们是处理线性或非线性系统状态估计与融合的标准工具。书中会探讨如何针对空间轨迹测量数据特点,优化滤波器的设计参数,以获得最优的轨迹估计。 基于优化理论的融合方法: 介绍如何将多源测量数据转化为一个全局最优问题,通过数值优化技术求解,以获得最佳的轨道参数。这包括最小二乘法、加权最小二乘法等经典方法,以及更复杂的全局优化算法。 贝叶斯方法与概率图模型: 探讨如何利用贝叶斯定理,将不同来源的先验知识和后验测量信息进行整合,构建更准确的目标状态概率分布。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融合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书中也会触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来学习复杂的测量误差模型,或直接进行数据融合,以期在某些场景下实现超越传统方法的精度。 融合处理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数据叠加,更重要的是理解不同测量数据的内在联系与差异,并加以有效利用。本书强调了测量数据预处理的重要性,包括数据筛选、离群点剔除、噪声抑制、坐标系转换、时间基准统一等关键步骤,这些步骤直接影响到融合结果的质量。 在融合处理之后,精度分析是衡量融合效果的关键环节。本书对精度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 误差传播定律: 阐述了如何根据测量误差的统计特性,通过误差传播定律推导出融合后轨迹状态参数的误差协方差矩阵,从而量化轨迹估计的不确定性。 统计检验方法: 介绍如何利用各种统计检验方法,如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估计等,来评估融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仿真与对比分析: 通过大量的仿真实验,模拟不同观测条件、不同数据质量下的融合过程,并与真实数据或理论预期进行对比,从而全面评估融合算法的性能。 不确定性量化与可视化: 强调了如何清晰地量化轨迹估计的不确定性,并利用可视化技术,如误差椭球、轨迹置信带等,直观地展示轨迹的精度,为后续任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理论模型和算法框架,更在于其高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它为航天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套系统、深入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他们理解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的挑战,掌握先进的分析方法,并为未来的航天任务设计、空间态势感知、空间碎片监测、近地小行星防御等关键领域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多源测量数据中提取出高精度的空间轨迹信息,并对其精度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从而推动中国航天在空间信息技术领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的航天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幕后英雄”的绝佳机会。我一直对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但很多时候,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那些我们普通人不太容易看到的、极其复杂精密的工程技术。而《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这本书,恰恰聚焦于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空间轨迹的测量与分析。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讲解“融合处理”的?我知道,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其位置和速度的测量往往需要依赖多种手段,例如地面雷达跟踪、星载传感器观测、以及与其他航天器的相对测量等等。如何将这些分散、可能还带有噪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得到一个最可靠、最精确的轨迹信息,这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精度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其背后的科学严谨性。在航天领域,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这本书是如何对这些测量误差进行建模、评估、以及提出改进措施的,这部分内容是我最期待学习的。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对中国航天在精密测量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为之感到更加骄傲。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航天充满自豪感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支撑起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技术。当我看到《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中这本《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时,我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它不像一些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直接切入到了航天技术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如何精确地知道一个航天器在哪里,以及它将去往何方。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讲解“融合处理”的。我知道,现代航天任务中,往往需要整合来自不同探测器、不同观测角度、甚至不同原理的测量数据,而将这些异构的数据整合成一个统一、精确的轨迹信息,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算法介绍,或者用生动的案例来解释这一过程。同时,“精度分析”更是让我肃然起敬。在航天领域,毫厘之差就可能导致任务失败,所以这本书是如何对测量精度进行科学评估,如何识别和量化各种误差,以及如何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这都是我非常想学习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出那些不为人知的航天“黑科技”,让我对中国航天在精密测量领域取得的成就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技术“灵魂”的书籍情有独钟,而《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中的这本《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无疑属于此类。它所探讨的主题——空间轨迹的测量、融合与精度分析——正是航天任务成功与否的基石。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场景:火箭发射时的精确入轨,卫星在轨运行的平稳姿态,深空探测器穿越遥远宇宙的轨迹导航……这一切都离不开对空间轨迹的精准把握。我特别期待书中对“融合处理”的阐述,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如何将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观测系统、甚至不同理论模型的数据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最优的轨迹估计。这背后需要多强大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支持?而“精度分析”则更是让我充满敬意。在航天这个追求极致的领域,如何科学地评估测量精度,如何识别和量化各种误差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误差抑制和补偿方法,这无疑是技术核心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用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案例,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让我看到中国航天在这一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这本书时,我immediately就被它吸引住了。它直接触及了航天技术中最核心、也最让我感到神秘的部分——如何让那些在太空中高速运行的航天器,保持精确无误的飞行轨迹。我一直觉得,“融合处理”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和智慧。要知道,不同的测量设备、不同的观测角度、甚至不同的物理原理,都会产生不同的测量数据,如何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通过巧妙的算法和模型,融合成一个统一、准确、可靠的轨迹信息,这绝对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而“精度分析”则更让我看到了航天领域的“匠人精神”。在任何一点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航天领域,如何科学地评估测量的精度,如何识别和量化各种误差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这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清晰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为我揭示这些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让我对中国航天在空间轨迹测量与控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那些能够将极其复杂的技术问题剖析得清晰透彻的书,是最有价值的。而这本《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似乎就是这样的存在。我看到书的目录,里面涉及了诸如“多源数据融合算法”、“误差建模与补偿”、“卡尔曼滤波及其变种”等内容,这让我立刻意识到,这本书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科普,而是要深入到技术的“骨髓”里去。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不同来源、不同精度、甚至不同时效的空间轨迹测量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其中一定涉及到大量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设计,而这些算法的有效性,最终又会体现在“精度分析”的章节中。我想象着,作者可能是从最基础的测量原理讲起,然后逐步引入更复杂的融合技术,再到如何严谨地评估和提升精度。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即使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应该能够逐步建立起对整个技术体系的认知。我尤其关注它在“精度分析”部分是如何阐述的,是通过仿真实验,还是通过实际任务的数据?它所提出的精度评估指标又是怎样的?这些细节,对于理解空间轨迹测量的本质以及其在航天任务中的重要性,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看到科学家们如何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追求极致的精确。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觉得它充满了专业性和前沿性——“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我一直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骄傲,而这本书,似乎是从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视角,去解读航天成就背后的故事。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融合处理”这个概念的。我知道,在航天任务中,为了获得最准确的轨迹信息,往往需要整合来自地面站、卫星本身、甚至是其他航天器的多种测量数据。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融合”,克服噪声和不确定性,得到一个最优的轨迹估计,这其中一定蕴含着深厚的数学理论和精密的算法。而“精度分析”更是让我感到敬畏。在航天领域,精度是生命线,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任务的失败。因此,这本书是如何对这些测量精度进行科学的评估,如何识别和量化各种误差源,以及如何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航天在精密测量与数据处理领域的技术窗口,让我对这一领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高精尖”的气息——“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我并非航天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关注。我深知,航天器在广袤的宇宙中精准飞行,绝非易事,背后一定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融合处理”的部分,它意味着将多种不同的测量数据源进行整合,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复杂的算法和模型,如何将这些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原理的测量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全面、更精确的轨迹描述,这让我充满了想象。而“精度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航天技术的严谨性。在太空如此严苛的环境下,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任务的失败,所以这本书是如何对测量精度进行科学的评估,如何识别和量化误差,以及如何提出改进策略,这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复杂的技术迷雾,让我窥见中国航天在精密测量与数据处理领域所达到的令人惊叹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上那一串专业术语就让我倒吸一口凉气——“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这绝对不是市面上随处可见的通俗读物。我本身对航天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推动技术前沿的硬核内容,而这本《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中的这一本,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它似乎不是在讲“中国航天有多厉害”,而是深入到“如何让中国航天变得更厉害”的细节之中。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去解读“融合处理”这个概念?是不同传感器数据的叠加,还是更复杂的算法模型?而“精度分析”则更是重中之重,在航天任务中,哪怕是微小的误差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所以这本书是如何量化、评估和提升这种精度的,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专业名词和公式,确实是对我智力的一次挑战,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智慧结晶。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地引导我,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理解背后复杂的逻辑和科学原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看到中国航天在精密测量和数据处理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所有细节,但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本身就充满吸引力。

评分

我一直对精密科学有着近乎痴迷的追求,尤其是在像航天这样对精度要求达到极致的领域。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中的这本《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时,我知道,我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宝藏”。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技术的力量感,它不仅仅是关于“航天”这个大概念,而是聚焦于“空间轨迹测量”这一核心技术,并且深入到“融合处理”和“精度分析”这两个关键环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述不同类型的空间轨迹测量数据,例如雷达、光学、遥测等,它们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数据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轨迹模型。而“精度分析”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阐述各种误差的来源,比如测量误差、模型误差、环境误差等等,然后会提出一系列严谨的分析方法来量化这些误差,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提高测量精度的有效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复杂的测量技术细致地打磨,让我能够看到那些隐藏在航天器精密运行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硬核”程度。我并非航天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好奇。这次看到《中国航天科技前沿出版工程·中国航天空间信息技术系列》中的这本《空间轨迹测量融合处理与精度分析》,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一定能让我对航天领域的“幕后英雄”——那些默默支撑着精准运行的测量与计算技术,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融合处理”的部分,因为我知道,现代航天任务中,很少依赖单一的测量手段,而是需要将多种传感器、多种观测方式的信息进行整合,以达到更高的可靠性和精度。这种“融合”的过程,想想就觉得复杂而精妙。而“精度分析”更是直击要害,在航天领域,一点点误差都可能影响整个任务的成败,所以这本书是如何来分析和量化这些误差,又如何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这部分的内容是我最想深入学习的。我希望它能通过图表、案例,甚至是某种直观的比喻,来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这本书就像一个充满未知的宝藏,我知道里面蕴含着许多我尚不了解的知识,而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是一次对自身认知边界的拓展,一次对中国航天技术实力的由衷赞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