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

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河湖大典》编纂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河湖
  • 东南诸河
  • 台湾
  • 地理
  • 水文
  • 自然地理
  • 河流
  • 湖泊
  • 台湾地理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276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05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8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以当代中国河流湖泊的水文水资源状况为主、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为辅,对我国河流湖泊的自然状况、生态环境、人文特点、经济条件等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完整的收集、整理,全面、科学地反映我国江河湖泊的历史和现状。

内页插图

目录

编修当代水经服务千秋伟业——《中国河湖大典》序 编纂说明 《东南诸河、台湾卷》前言 独流入海水系 一、浙江沿海水系 7.7钱塘江 7.7.1江山港 7.7.1.1白水坑水库 7.7.1.2峡口水库 7.7.1.3碗窑水库 7.7.2乌溪江 7.7.2.1湖南镇水库 7.7.2.2黄坛口水库 7.7.2.3乌溪江引水渠 7.7.3铜山源水库 7.7.4灵山港 7.7.4.1沐尘水库 7.7.5游埠溪 7.7.6金华江 7.7.6.1横锦水库 7.7.6.2南江 7.7.6.2.1南江水库 7.7.6.3武义江 7.7.6.3.1杨溪水库 7.7.6.3.2源口水库 7.7.6.4白沙溪 7.7.6.4.1沙畈水库 7.7.6.4.2金兰水库 7.7.7新安江 7.7.7.1横江 7.7.7.1.1东方红水库 7.7.7.2练江 7.7.7.2.1丰乐水库 7.7.7.3新安江水库 7.7.7.4寿昌江 7.7.8富春江水库 7.7.9分水江 7.7.9.1天目溪 7.7.9.2青山殿水库 7.7.9.3分水江水库 7.7.10浦阳江 7.7.10.1安华水库 7.7.10.2石壁水库 7.7.10.3陈蔡水库 7.7.10.4征天水库 7.7.11曹娥江 7.7.11.1新昌江 7.7.11.1.1长诏水库 7.7.11.2南山水库 7.7.11.3小舜江 7.7.11.3.1汤浦水库 7.8浙江沿海水系 7.8.1浙东运河 7.8.1.1鉴湖 7.8.1.2萧绍河网 7.8.2甬江 7.8.2.1亭下水库 7.8.2.2县江 7.8.2.2.1横山水库 7.8.2.3鄞江 7.8.2.3.1周公宅水库 7.8.2.3.2皎口水库 7.8.2.4姚江 7.8.2.4.1四明湖水库 7.8.2.5东钱湖 7.8.3新路岙水库 7.8.4白溪 7.8.4.1白溪水库 7.8.4.2西溪水库 7.8.5椒江 7.8.5.1下岸水库 7.8.5.2里林水库 7.8.5.3始丰溪 7.8.5.3.1里石门水库 7.8.5.4大田港 7.8.5.4.1牛头山水库 7.8.5.5永宁江 7.8.5.5.1长潭水库 7.8.6温椒黄河网 7.8.6.1金清港 7.8.7大荆溪 7.8.8淡溪水库 7.8.9瓯江 7.8.9.1紧水滩水库 7.8.9.2浮云溪 7.8.9.3石塘水库 7.8.9.4松荫溪 7.8.9.5宣平溪 7.8.9.6好溪 7.8.9.6.1大洋水库 7.8.9.7小溪 7.8.9.8楠溪江 7.8.9.8.1小楠溪 7.8.10飞云江 7.8.10.1三插溪水库 7.8.10.2珊溪水库 7.8.10.3赵山渡水库 7.8.11鳌江 7.8.11.1桥墩水库 7.8.11.2吴家园水库 二、福建沿海水系 7.9闽江 7.9.1罗口溪 7.9.2安砂水库 7.9.3文川溪 7.9.4黄沙溪 7.9.5东溪(沙县) 7.9.6金溪—富屯溪 7.9.6.1杉溪 7.9.6.2铺溪 7.9.6.3池潭水库 7.9.6.4富屯溪 7.9.6.4.1北溪 7.9.6.4.1.1高家水库 7.9.7沙溪口水库 7.9.8建溪 7.9.8.1崇阳溪 7.9.8.1.1东溪水库 7.9.8.1.2九曲溪 7.9.8.1.3麻阳溪 7.9.8.2松溪 7.9.8.2.1七星溪 7.9.9尤溪 7.9.9.1六角宫水库 7.9.9.2大田溪 7.9.9.3水东水库 7.9.9.4青印溪 7.9.9.4.1柳塘水库 7.9.10古田溪 7.9.10.1古田溪水库 7.9.11水口水库 7.9.12梅溪 7.9.13大樟溪 7.10福建沿海水系 7.10.1赤溪 7.10.1.1桑园水库 7.10.2交溪 7.10.2.1西溪 7.10.2.2穆阳溪 7.10.3霍童溪 7.10.3.1金造溪 7.10.4敖江 7.10.4.1山仔水库 7.10.5龙江 7.10.5.1东张水库 7.10.6建新水库 7.10.7蔌芦溪 7.10.7.1东方红水库 7.10.8木兰溪 7.10.8.1东圳水库 7.10.8.2木兰陂 7.10.9洛阳江 7.10.9.1惠女水库 7.10.10晋江 7.10.10.1东溪 7.10.10.1.1山美水库 7.10.11九龙江 7.10.11.1万安溪水库 7.10.11.2雁石溪 7.10.11.2.1黄岗水库 7.10.11.3新桥溪 7.10.11.3.1双洋溪 7.10.11.4溪南溪 7.10.11.5龙津溪 7.10.11.6西溪 7.10.11.6.1南—水库 7.10.11.6.2花山溪 7.10.11.6.3龙山溪 7.10.11.6.4九龙江引水渠 7.10.12鹿溪 7.10.13漳江 7.10.13.1峰头水库 7.10.14东溪 7.10.14.1亚湖水库
台湾水系 9.1台湾水系 9.1.1和平溪 9.1.2兰阳溪 9.1.3双溪 9.1.4磺溪 9.1.5淡水河 9.1.5.1石门水库 9.1.5.2桃园大圳 9.1.5.3翡翠水库 9.1.6凤山溪 9.1.7头前溪 9.1.8中港溪 9.1.9后龙溪 9.1.9.1明德水库 9.1.10大安溪 9.1.10.1鲤鱼潭水库 9.1.11大甲溪 9.1.11.1德基水库 9.1.11.2谷关水库 9.1.11.3石冈坝 9.1.12乌溪 9.1.13浊水溪 9.1.13.1雾社水库 9.1.13.2日月潭水库 9.1.13.3明湖水库 9.1.13.4明潭水库 9.1.13.5集集拦河堰 9.1.14北港溪 9.1.15朴子溪 9.1.16八掌溪 9.1.16.1仁义潭水库 9.1.16.2兰潭水库 9.1.17急水溪 9.1.17.1白河水库 9.1.18曾文溪 9.1.18.1曾文水库 9.1.18.2南化水库 9.1.18.3乌山头水库 9.1.18.4嘉南大圳 9.1.19盐水溪 9.1.19.1虎头埤水库 9.1.20二仁溪 9.1.21阿公店溪 9.1.21.1阿公店水库 9.1.22高屏溪 9.1.22.1高屏溪拦河堰 9.1.22.2澄清湖水库 9.1.22.3凤山水库 9.1.23东港溪 9.1.24四重溪 9.1.24.1牡丹水库 9.1.25卑南溪 9.1.26秀姑峦溪 9.1.27花莲溪 9.1.28立雾溪 9.1.29澎湖列岛水工程 9.1.30金门岛水工程 9.1.31马祖列岛水工程

前言/序言


山海之间,潮汐之间——东南诸河与台湾水的脉络 中国广袤大地,江河纵横,湖泊星罗。在这幅壮丽的水系画卷中,东南诸河与台湾水系,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沛的水文特征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便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深度挖掘、全面展现这一地区水系脉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河流湖泊的名称和数据,而是力图将自然科学的严谨与人文历史的厚重融为一体,为读者描绘一幅立体而生动的水系画卷。 一、 东南诸河:奔涌的生机与历史的回响 本书“东南诸河”部分,聚焦于长江以南、海岸以西的广阔区域,涵盖了众多自南向北、自西向东,或蜿蜒入海,或汇入大江的河流。这些河流,无一不承载着东南地区悠久的文明史和蓬勃的经济发展。 地理与水文的精妙描绘: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地貌(如丘陵、平原、喀斯特地貌等),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水文特征。从充沛的降水、复杂的河网密度,到季节性的洪水与干旱,本书将以详实的地理数据和科学的分析,勾勒出每一条河流的自然肌理。例如,对于那些源自高山、奔流入海的河流,我们将追溯其源头积雪融水或地下水补给的详细过程,分析其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对沿岸生态环境的塑造作用。对于穿行于平原地区的河流,则会详细介绍其水系网络的形成,以及与湖泊、湿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水文循环的精妙之处。 生态系统的守护者: 河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线条,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根基。本书将详细介绍东南地区各大河流及其流域内所孕育的丰富生物多样性。从珍稀的鱼类、两栖爬行动物,到迁徙的水鸟,再到沿岸的植被群落,都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呈现。我们将探讨河流对这些生物栖息地的影响,分析水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反馈,并呼吁对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进行保护。例如,对于一些重要的湿地河流,本书将深入阐述其作为候鸟迁徙中转站和越冬地的作用,分析湿地生态系统如何维系这些物种的生存。 人文的血脉与经济的动脉: 东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这些河流便是孕育文明的摇篮。本书将追溯河流沿岸的古代聚落、城市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从早期的水上交通、农耕灌溉,到近现代的航运、水利工程建设,河流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将被深入挖掘。我们将展示河流如何塑造了地域风俗、民间信仰,以及文学艺术作品。同时,本书也将关注现代水利工程,如水库、水电站的建设,分析它们在防洪、发电、供水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关于长江下游的重要支流,本书将详细考察其沿岸的众多历史名城,如南京、苏州、杭州等,分析河流如何成为这些城市兴衰的关键因素,并介绍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 挑战与未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南地区的水资源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等。本书将客观分析这些挑战,并探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方向。我们将关注一些成功的生态修复案例,以及前沿的水利技术应用。 二、 台湾卷:岛屿的生命线与海洋的交响 台湾,这颗镶嵌在太平洋西岸的璀璨明珠,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与之相伴的丰富水系。本书“台湾卷”部分,将聚焦岛屿内部的河流、湖泊,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海洋环境。 岛屿的水脉: 台湾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形崎岖,山脉纵横。本书将详细介绍台湾主要河流的源头、流经的主要地貌(如中央山脉、西部平原、东部海岸山脉等),以及它们的流向和入海口。我们将分析台湾河流短小湍急、落差大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富水力资源。例如,本书将详细介绍浊水溪、高屏溪、淡水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流域面积、平均坡度、年平均流量等关键数据,并分析其水文特征与台湾地形的紧密关系。 湖泊与湿地: 尽管河流数量多,但台湾的大型天然湖泊相对较少,本书将重点关注现存的重要湖泊和湿地,分析它们的形成原因、生态功能以及在水资源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例如,对于日月潭等著名湖泊,本书将深入探讨其地质成因、周边水系补给,以及其作为重要旅游资源和水源地的价值。 水与生态的共生: 台湾岛屿生态环境的独特性,使得其水系与特有的动植物紧密相连。本书将介绍河流、湖泊流域内的特色植被、珍稀动物,如陆封性鱼类、特有的鸟类等,并分析水环境变化对这些物种生存的影响。同时,我们将探讨岛屿水文对当地农业、渔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中的关键作用。 海洋的呼应: 台湾四面环海,海洋环境与岛屿水系息息相关。本书将适当触及岛屿周边海域的水文特征、洋流情况,以及海洋对台湾水资源的影响,例如季风带来的降水,以及咸水入侵等问题。 水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 台湾作为高密度人口的岛屿,水资源的管理尤为重要。本书将分析台湾面临的水资源挑战,如季节性枯水、台风带来的豪雨洪涝,以及工业和农业用水的压力。同时,也将介绍台湾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历史眼光和生动的叙述方式,为读者展现一幅幅关于水、关于生命、关于文明的壮丽画卷。它不仅是一部知识性的工具书,更是一次对这片土地上生命之源的深度探索和虔诚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收到了期待已久的《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这本书的装帧就足够令人惊喜,厚重且有质感,封面上的水墨风格描绘了蜿蜒的河流与壮丽的山峦,瞬间就将我带入了那片魂牵梦绕的东南水乡和宝岛台湾。翻开书页,那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和精美的插图,就足以让人感受到编纂者的用心。我一直对中国的地理以及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河流和湖泊,它们如同中国的血脉,滋养着这片土地,也见证了文明的兴衰。东南诸河,那些名字耳熟能详的长江、珠江,以及那些在地图上略显渺小的溪流,它们是如何发源、流淌、汇入大海的?它们沿途孕育了多少繁华的城市,又滋养了多少独特的文化?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台湾卷,更是一次深入的探索。台湾,这颗璀璨的东海明珠,它的河流虽然不如大陆上的壮阔,却充满了灵气与活力。从中央山脉奔腾而下的溪流,它们蜿蜒曲折,塑造了台湾独特的地理风貌。这些河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与台湾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命名、传说、沿岸的村落,都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人文画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了解那些我所不熟悉的河流,去感受那片土地的脉搏。

评分

在阅读《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河流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承载着地域文化、社会变迁和人类情感的载体。在“东南诸河”部分,我被书中关于某些河流的“命名学”的探讨所吸引。不同的河流,因为其地理特征、历史传说、甚至是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而拥有了丰富多彩的名字。书中对这些名字的溯源,往往能揭示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比如,书中对某个以“渡口”命名的河流的介绍,就引出了它在古代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沿岸集市和人文景观。再看“台湾卷”,书中的描述更是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我对书中关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河流,如浊水溪,其名称的由来以及它在台湾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的介绍,感到十分有趣。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台湾民间故事和歌谣,来展现河流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这种将学术研究与民间文化相融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活”了起来。

评分

我常常沉浸在对中国古代史的阅读中,而河流,作为文明的摇篮,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历史的脉络中。《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地理与历史交织的探索欲望。在“东南诸河”的部分,我被书中对钱塘江的描述深深吸引。不仅仅是关于它的潮汐之美,书中还详细追溯了它在古代贸易、军事以及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从“钱塘江畔,自古繁华”的诗句,到书中对沿江古迹的考证,都让我感受到了一条河流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再者,书中对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河流的介绍,反而更能激起我的好奇心。那些蜿蜒于崇山峻岭中的小溪,它们可能没有波澜壮阔的传说,但它们滋养着一方水土,孕育着独特的人文风情。书中通过细致的地理测绘和历史考据,为这些“沉默的河流”赋予了生命。转向“台湾卷”,我更是耳目一新。台湾的河流,虽然不及大陆上的大江大河,但它们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刻画着宝岛的山川脊梁。书中对淡水河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城市从无到有、从贫瘠到繁荣的缩影。河流的治理、利用,以及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互动,都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对书中关于台湾河流的命名起源、民间传说以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探讨,感到非常着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水利工程和历史变迁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瑰宝。在“东南诸河”部分,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古代水利工程的记载。例如,书中对都江堰(虽然不完全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东南”,但与长江水系联系紧密)的介绍,不仅仅是工程本身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对其历史上的维护、改造,以及对周边地区农业和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的深入分析。我对书中关于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何改变了河流的流态,如何解决了水患问题,以及如何促进了沿岸经济发展的案例,进行了反复研读。而“台湾卷”,同样精彩。书中对台湾早期汉人移民如何开垦土地、修建水渠,以及如何克服山地河流的挑战,发展农业的描述,让我对台湾先民的艰辛与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对书中关于台湾地区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水利改造工程,以及这些工程对台湾农业格局和人口分布的影响的分析,感到非常震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如何与河流共生共存,如何利用河流的力量,改造自然,创造文明。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的目录,首先吸引我的是“东南诸河”部分。这里的地域划分非常清晰,从长江流域的浩瀚,到珠江水系的纵横,再到那些散落在江南水乡的无数清澈溪流,都一一列举。我一直对长江流域的地理和历史颇感兴趣,这本书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书中对长江的源头、主要支流、流域地貌特征的描述,不仅详实,而且配以大量精美的地图和古老的航海图,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航行之中。我还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一些小河流的介绍,比如那些流经徽州古城的河流,它们是如何影响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的?那些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河流,比如吴淞江,它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对此都有深入的探讨,令人拍案叫绝。接下来,我将目光投向了“台湾卷”。台湾的地理环境与大陆截然不同,多山的地形使得河流短促而湍急,但正是这些河流,孕育了台湾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文明。书中对台湾主要河流如高屏溪、淡水河等的详细介绍,让我对其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河流的水文特征、防洪历史以及与当地原住民文化的关系的描述感到好奇。这些内容不仅是地理知识的普及,更是对历史、文化、生态多维度的展现。

评分

拿到《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我最先关注的便是那些承载着无数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河流。“东南诸河”篇中,对某些“神异之水”的记述,让我惊喜不已。书中不仅对这些河流的地理成因进行了科学的解释,更引经据典,梳理了它们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形象,以及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比如,书中对某个传说中“龙吐珠”的河流的描述,详细考证了其地理位置,并引用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地方志,让我对这条河流的神秘感和文化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将科学地理与人文传说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恰恰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阅读体验。而“台湾卷”,同样充满了令人回味的故事。书中对台湾原住民部落与河流之间关系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最原始的连接。河流对于原住民来说,不仅仅是水源,更是生命之源、精神寄托。书中对一些与原住民神话传说紧密相连的河流的介绍,如“祖灵之河”,其文字间流露出的敬畏与感恩之情,令人动容。我对书中对这些河流在原住民节日、祭祀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原住民社会结构中的象征意义的探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的河流。《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寻根溯源”的阅读需求。“东南诸河”篇中,书中对于一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河流,如黄河(虽然主体在北方,但其水系影响广泛)的描述,不仅关注了其地理特征,更着重探讨了其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历次大改道对政治、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书中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论证之严谨,让我受益匪浅。而对那些流淌在江南水乡的温婉河流的描写,则充满了诗情画意。书中将河流的地理信息与沿岸的古镇、民居、桥梁等一一对应,勾勒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水乡风情画卷。当我阅读到“台湾卷”时,我更是惊喜连连。书中对台湾东部太平洋沿岸河流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海洋的辽阔与山脉的雄伟是如何在这片狭长的土地上交汇。我对书中关于这些河流如何影响了台湾东部地区的发展格局,以及其与当地渔业、旅游业的紧密联系的探讨,感到十分着迷。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地图,让我看到了中国东部和台湾的“脉络”。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醉其中的书,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河湖大典”的预期。《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的“东南诸河”部分,不仅仅是对河流地理信息的罗列,更是一场关于水文变迁、生态演替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宏大叙事。书中对长江三角洲的河流系统的演变,特别是泥沙淤积、河道变迁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详细阐述,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形成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那些精密的等高线图、水系图以及历史变迁示意图,配合着翔实的文字描述,简直就是一部立体版的东南地理史。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河流如何孕育了特定地域的农业技术和灌溉系统的部分,比如书中对江南水乡精耕细作的灌溉网络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而“台湾卷”,则展现了台湾独特的地理与人文景观。书中对中央山脉河流的详细介绍,让我认识到这些短小精悍的河流是如何塑造了台湾崎岖的地形,又如何成为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水源。我对书中关于台湾河流的水力资源开发历史,以及其在农业、工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探讨,充满了好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一条河流,都串联着一段独特的历史,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

评分

《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这本书,以其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中国东部和台湾的地理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东南诸河”部分,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河流的水文资料和地质构造的分析。书中提供的详尽的水文数据,如年平均流量、汛期洪峰流量、泥沙含量等,让我能够直观地了解这些河流的“脾气”。同时,书中结合地质构造的分析,解释了这些河流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规律,使我对河流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我曾亲身经历过一次严重的洪灾,因此我对书中关于河流的防洪体系、历史上的水患记录以及现代水利工程的介绍,格外关注。而“台湾卷”,则让我看到了一个岛屿地理的独特性。书中对台湾主要河流的水量、流速以及水系网络的介绍,让我理解了台湾多山地形对河流形态的影响。我对书中关于台湾河流的水质监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探讨,以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的作用的分析,感到非常振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地理科学的力量,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适应。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地理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河流,作为古代交通和贸易的命脉,自然是研究的重点。《中国河湖大典:东南诸河、台湾卷》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东南诸河”部分,书中对长江、珠江等主要水系作为古代漕运和对外贸易通道的详细阐述,让我得以窥见昔日商船云集、货物川流不息的繁荣景象。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考证了不同时期河流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因河流淤塞或改道而带来的经济衰退或转型。我对书中关于某些河流如何孕育了沿岸的商业城镇,以及这些城镇如何随着河流的兴衰而发展或衰落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再者,“台湾卷”的出现,更是拓展了我对区域经济地理的认知。书中对台湾西部平原河流沿岸的农业经济区划,以及河流在促进台湾早期蔗糖、米粮等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描述,让我对台湾的经济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对书中关于河流对台湾港口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物流体系中的作用的分析,感到十分有价值。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河流的变迁,就是一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历史。

评分

非常实用的专业书,值得一看。

评分

学术用书,质量还算可以,都是文字的积累。

评分

东南河系虽然属于太湖流域管理,但是管得不多,又短而近平行,很多情况大家不像长江黄河了解得多。难得有此书让大家可以系统了解

评分

非常实用的专业书,值得一看。

评分

特别好

评分

464,这么贵的书,不等活动是不买的。幸好有299-100,364拿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装订不错,物流也很给力,长江流域的大小水系记录的非常全面,很有用的工具书

评分

中国河湖大典:黑龙江、辽河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