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與豪俠的世界自有其規則
老邁的大清帝國陷入重重危機
世界大戰爆發隻在一念之間……
曆史的走嚮雖詭異卻有著隱秘的邏輯
本書為《常讀》係列的一種,主題為曆史事件。本書篩選瞭先秦、魏晉、三國、明代乃至晚清以及奧匈帝國一戰傳奇等中外曆史大事件,旨在使讀者對曆史産生興趣,瞭解真實的曆史,從而形成正確的曆史觀。本書對曆史事件進行解讀,將曆史人物與曆史事件相結閤,注重趣味性與資料的真實性,能給讀者帶來新鮮感,使讀者輕鬆瞭解曆史。
汗青,曆史研究者。《明朝那些事兒》《盜墓筆記》等暢銷書策劃人,著有史論集《史說新語》《天崩地解:1644大變局》等,反響強烈。
“常讀”係列編委會
王煒,現為樂錢創始人兼CEO,曾任職於中國工商銀行、國泰君安、IBM、新浪網、鳳凰新媒體與和訊網高管。
仲偉誌,區域經濟專傢,原《經濟觀察報》執行總編輯,現任《投資時報》總編輯。
汗青,曆史研究學者,同時也是國內著名古兵器收藏和研究者。
吳聲,羅輯思維聯閤創始人,互聯網專傢。
吳伯凡,學者,作傢,雜誌發行人。
陸新之,基金閤夥人,文化機構聯閤創始人,中央電視颱財經評論員。
張春蔚,陽春科技聯閤創始人,《財經郎眼》《對話》《等著我》等多檔電視節目嘉賓、策劃,曾任職於《南方周末》《金融時報》。
孟雷,作傢,《經濟觀察報》社委、總經理。
姚長盛,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
駱明,《體壇周報》副總編輯,國際“金球奬”媒體評委,足球專傢。
魏航,足球專傢,原體壇網總編輯。
001 帝國的隱秘邏輯——晚清風雲 諶旭彬
036 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明季士風 汗青
093 魏晉風度與藥石 汗青
109 蝴蝶效應引爆世界大戰 石煒
155 刺客圈與超限戰 十二叔
204 英雄與名士的齣位 “潛規則” 十二叔
帝國的隱秘邏輯——晚清風雲
文/諶旭彬
晚清麵子至上的外交奇景
中國近代第一個外交使團遍訪歐美
這是中國外交史上的奇景:中國近代嚮西方世界派遣的第一個外交使團,是由西方人率領的。
事情可以追溯到1858年清廷與英、法、俄、美四國簽訂的《天津條約》。條約規定1868年為修約年。習慣於“華夷外交”而嚴重排斥“條約外交”的清廷,視“修約”為洪水猛獸,苦求應對之策。派遣一個使團齣使歐美,以求知己知彼,就這樣被總理衙門提上瞭日程。
1867年11月27日,總理衙門事務大臣奕��正式奏請清廷任命美國人蒲安臣為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另請英國人柏卓安(J. Mcleavy Brown)和法國人德善為左右“協理”,中國官員誌剛、孫傢榖隨行,另有秘書隨員二十餘人。1868年2月,使團從上海虹口港齣發;6月,首先抵達華盛頓;9月,抵達倫敦。1869年1月,使團抵達巴黎;9月,前往瑞典、丹麥和荷蘭;10月,抵達柏林。1870年2月,使團抵達聖彼得堡,23日,蒲安臣因勞纍過度驟然去世。同年10月,使團返迴中國。
緣起:麵子本位製度下的外交奇景
1867年11月末的北京外交界,因為中國皇帝決定派遣蒲安臣作為欽差大使齣訪世界各國而倍感震驚。因為即便是蒲安臣本人,在任命發布之前,也沒有得到清廷準備任命他的明確暗示。
上海的英文報紙《北華捷報》認為背後促成此事的主要推手是總稅務司的赫德。12月14日,該報紙報道稱:“這一決定……乍聽之下……當時使我們不能相信……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無論發錶得如何突然,蒲安臣的任命是經過長期和縝密的考慮的。我們的記者說,‘此事是同赫德商議之後纔提齣的。’我們相信,這個計劃是發自赫德的頭腦。”
赫德在自己的日記裏證實瞭這一點:“嚮海外派遣代錶的問題,竟成為我在每次前往總理衙門時一定要談論到的事情……幾天以後,在總理衙門的宴會中,柏卓安告訴我,總理衙門已經在考慮派蒲安臣為前往各條約國傢的代錶,並問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當即說這種想法應當予以支持,第二天,我前往總理衙門極力錶示贊同。”
赫德極力敦促總理衙門將此事付諸實施的動機相當明確:中國應該從離群索居的狀態中脫離齣來,主動在國際上拋頭露麵;中國必須在西方各國的首都有自己的使節,可以隨時把中國政府的意見轉達給西方政府,而不是扭扭捏捏地由在北京的西方國傢的使節代為轉達。
盡管結論一緻,清廷考慮此事的齣發點卻與赫德迥然不同。天朝的“華夷觀念”根深蒂固。1858年的《天津條約》規定中國與西方各國應該互派使節,然而,多年來,派遣常駐使節一直都是西方國傢單方麵在行動,清廷始終沒有動靜。究其原因,一方麵是清廷自覺這方麵的人纔比較缺乏;更重要的則是清廷對“中外禮節不同”這一問題長期沿襲瞭鴕鳥政策,采取逃避的態度——不嚮西方各國派遣使節,就不會齣現“禮儀衝突”。
另一方麵,西方各國駐華使節要求按照慣例覲見中國政府的最高領袖,也一直遭到清廷的軟抵製——在“華夷外交觀”下的覲見儀式,需要駐華使節們跪拜皇帝;但在“條約外交觀”下,各國平等,要讓西方駐華使節跪拜中國皇帝,無異於癡人說夢。清廷既明白這一點,又不願意放棄凸顯天朝上國榮耀的“華夷外交觀”,就隻能采取逃避措施,一拖再拖,以皇帝年幼為由,始終對皇帝接見西方駐華使節一事不做安排。
在“修約年”即將到來之際,清廷不得不嚮西方派齣自己的外交使團。使團勢在必行,麵子同樣也不能丟:如果使團在齣使西方時“入鄉隨俗”采用瞭西方的禮儀,那麼勢必影響到國內皇帝接見西方駐華使節的禮儀問題的談判——清廷為瞭避免皇帝平等接待西方駐華使節,已經在談判桌上為之奮鬥瞭十年,豈可功虧一簣!
那麼,讓外國人率領中國使團齣使,就成瞭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方案”。正如總理衙門的奏摺裏所說:“用中國人為使,誠不免為難;用外國人為使,則概不為難。”
盡管如此,清廷還是放心不下,又為使團擬定瞭八條訓令。其中就“禮儀問題”專門指示:可以“概免”行禮的情況,盡可能免掉,待將來談判好瞭再說;必須按照西方各國禮儀,無法推托者,一定要嚴正申明,這是西方之禮,與中國國情不符,“中國無論何時,國體總不應改”;一切有違中國國體禮儀之事,可以不舉行的一概不舉行。
這些訓令沒有能夠約束住蒲安臣。總理衙門建議使團不要將國書直接遞給西方國傢政府首腦,以免他們反過來要求直接遞國書給清朝皇帝,但蒲安臣一到美國,就接受瞭約翰遜總統的接見,親遞國書;總理衙門訓令迴避西方禮儀,使團在遞交國書的過程中,則完全依照西方的鞠躬、握手之禮而行。此後,在前往英、法、瑞、丹、荷、普、俄等國時,使團一律采用瞭西方禮節。
因為蒲安臣是外國人的緣故,隨行曆練的中國官員誌剛和孫傢榖倒也並不覺得有什麼丟臉的地方。誌剛在日記裏寫道:“禮從宜,使從俗,亦禮也。”也許是耳濡目染之效,蒲安臣1870年2月病逝後,使團繼續前往比利時、意大利和西班牙,仍使用西方外交禮儀鞠躬覲見各國君主、遞交國書。
……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充滿靈氣和想象力的,它在探討一些普遍性的主題時,總能找到一個非常新奇的切入角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時間感知”的那一段描述,作者將抽象的時間概念具象化為各種日常場景,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這種對生活細節的敏銳觀察和獨特解讀,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那些事物。它不是那種強行灌輸知識的書,更像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朋友在和你低語,引導你去發現隱藏在平凡事物背後的不平凡之處。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世界的眼光似乎也多瞭一層濾鏡,多瞭幾分詩意和好奇。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復古氣息的油墨質感和簡約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通常對那些過於花哨的封麵不太感冒,但這本書的封麵有一種沉靜的力量,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裏麵究竟藏著什麼。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光滑紙,而是帶著一點點粗糲感的,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創作時的那種認真和投入。我是一個對書籍的物理形態很看重的人,對我來說,一本書的外觀和手感是它內容體驗的延伸。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光是放在書架上,它都能成為一個很有品味的裝飾品。我期待這本書能像它的外錶一樣,內容也同樣耐人尋味,能夠帶給我一些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種綫性敘事的作品,而是由一係列看似獨立卻又互相映照的小篇章組成。一開始我還有點擔心這種鬆散的結構會不會讓閱讀體驗變得零碎,但事實證明,作者高明地將這些碎片化的思考編織成瞭一張巨大的網。每次讀完一個部分,我都會停下來,在腦海中將它與之前的內容進行比對和連接,這種主動參與的閱讀過程,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更像是一個共同探索者。這種非綫性的閱讀體驗,非常適閤碎片化時間的閱讀習慣,即便隻能讀上幾頁,也能從中獲得完整而有價值的信息。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體現瞭齣版方的高水準,內文的字號大小和行距都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這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餐式閱讀的時代,實屬難得。我喜歡在夜晚,泡一杯茶,安靜地讀上幾頁。在那種寜靜的氛圍下,書中的文字仿佛有瞭生命,與我的思緒産生瞭強烈的共鳴。它提供瞭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人可以暫時逃離外界的喧囂,專注於文字本身的美妙。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值得珍藏的書籍,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所傳達的信息,更在於它帶給讀者的那種純粹的閱讀愉悅。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讀起來有一種行雲流水的順暢感,但仔細品味,又能發現其中蘊含的深意。作者似乎很擅長用最樸素的詞語來描繪最復雜的現象,這種“大音希聲”的寫作手法,讓我感到非常過癮。我特彆喜歡其中幾個章節的敘事節奏,那種張弛有度的把握,使得原本可能有些晦澀的觀點,變得清晰易懂。讀完之後,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思維的漫步,既有輕鬆愉快的時刻,也有需要駐足沉思的段落。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嚴肅刻闆,也不像純粹的消遣讀物那樣膚淺,而是在兩者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讓人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有所啓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