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明清碑志(孟津卷)》分为碑志图录和碑志释文两部份,均按立碑时间(墓志为葬年)先后顺序排列。若朝代、年号相同,依月日顺序排列,无月日的排在同年号最后。无确切年代的排在该朝代的最后,再依题目首字的笔划多少顺序排列,笔划少的在前,多的在后。若首字笔画相同,再依第二字笔画多少排列,依次类推。
成化十六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成化十六年)
成化十九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成化十九年)
弘治元年汉光武帝陵御制祝文(明弘治元年)
嘉靖四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嘉靖四年)
重修龙兴寺碑(明嘉靖五年)
重迁夷齐祠碑记(碑阳)(明嘉靖八年)
重迁古夷齐祠记(碑阴)(明嘉靖十九年)
送滑宰杨栢崖先生转金州守诗碑(明嘉靖十八年)
河南府孟津县小寨村创建祖师庙记(明嘉靖二十年)
重修东西两殿碑记(明嘉靖二十年)
重修寿泉寺记(明嘉靖二十一年)
杨儒功德碑(明嘉靖二十四年)
重修龙马负图寺建立碑记(碑阳)(明嘉靖二十四年)
嘉靖二十八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嘉靖二十八年)
嘉靖三十四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嘉靖三十四年)
修城隍庙碑记(明嘉靖三十六年)
重修三官庙记(嘉靖三十六年)
嘉靖四十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嘉靖四十年)
新建伏羲庙记(明嘉靖四十年)
许威九墓碑(嘉靖年)
重修玄帝庙像说(碑阳)(明隆庆二年)
重修玄帝庙记(明隆庆二年)
徐氏世系碑记(明万历二年)
万历七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万历七年)
重修汉世祖陵碑记(明万历十九年)
万历二十二年汉光武帝陵御祝祭文(明万历二十二年)
重修龙泉庵碑记(明万历二十三年)
白水真人信有灵碑(明万历二十四年)
上古村关王庙重修碑记(明万历三十二年)
瘟神社碑(明万历三十五年)
杨公墓碑(明天放三年)
重修慧林禅寺善行碑记(明崇祯四年)
姚印墓志铭(明崇祯五年)
重修关圣帝君大殿感德碑记(明崇祯十年)
明福王(朱常洵)墓志(明崇祯十六年)
徐霖川墓碑(明)
龙马记(明)
张盘寨新建关帝圣君庙记(清顺治二年)
重建上古村白龙王庙碑叙(清顺治十二年)
康熙七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康熙七年)
创建汤王庙傍祖师观音子孙拜殿碑记(清康熙九年)
坦白说,我不是一个能坐下来啃完一本厚重历史著作的人,但这本书却让我产生了反复品读的冲动。它的魅力或许在于其内容本身的厚度,但更在于作者的“匠人精神”。那种对史料的辨析和对细节的考据,达到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步。书中的许多论断,都建立在对原始材料的细致比对之上,使得它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的严谨,这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路径图。读完此书,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学术力量并非在于宏大的理论构建,而在于对脚下这片土地,对那些沉默不语的石碑,所倾注的全部心血和真诚的探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专注于历史细节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清晰的字体、合理的留白,以及在关键位置穿插的图版说明,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特定碑文时,所采取的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式——先是原文的展示,接着是白话的解读,最后是对其历史背景和文献价值的深度挖掘。这种结构让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整体来看,它展现了一种扎实的学术态度和优雅的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对读者接受度的充分尊重,而不是故作高深的门槛。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时,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碑志”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严肃和枯燥的学术气息。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阅读过程却充满了惊喜。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不像有些地方志那样堆砌资料,它懂得如何将那些冰冷的历史记录,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地域文化叙事中去。比如,作者对于某些家族碑刻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剖析,简直是精彩绝伦。它让我意识到,一块石头上刻下的文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耐人寻味。它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时空,让你触摸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感觉非常引人入胜,完全没有那种纯粹文献汇编的乏味感。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和坚守。在很多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像孟津这样具体而微的区域历史往往被忽略。但作者却以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抢救、整理和阐释这些被淹没在时间洪流中的文字记录。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历史在耳边低语,感受到那些古老匠人刻下每一个字的力度与心意。它不仅仅是对历史遗存的客观记录,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重塑和确认。这种对“小处着眼,大处着笔”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既广阔又扎实,极具学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评分这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它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碑刻的学者,但光是阅读这些文字的细节,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在考证和整理工作上付出的巨大心力。那种对地方历史的深厚情怀,几乎是通过每一页的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尤其是那些对于碑文拓片的描述,虽然我无法亲眼见到实物,但作者的文字功力让那些斑驳的印记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碑刻风格演变时的细腻观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一种对时代变迁下文化脉络的梳理。读完之后,我对孟津这个地方的历史轮廓有了更清晰、更具象的认识,不再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坐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可寻的文化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