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明清碑志(孟津卷)

洛阳明清碑志(孟津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永夫 编
图书标签:
  • 洛阳碑刻
  • 明清碑志
  • 孟津县
  • 碑刻文献
  • 地方志
  • 历史文献
  • 石刻艺术
  • 书法
  • 古籍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503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031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洛阳明清碑志(孟津卷)》分为碑志图录和碑志释文两部份,均按立碑时间(墓志为葬年)先后顺序排列。若朝代、年号相同,依月日顺序排列,无月日的排在同年号最后。无确切年代的排在该朝代的最后,再依题目首字的笔划多少顺序排列,笔划少的在前,多的在后。若首字笔画相同,再依第二字笔画多少排列,依次类推。

内页插图

目录

成化十六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成化十六年)
成化十九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成化十九年)
弘治元年汉光武帝陵御制祝文(明弘治元年)
嘉靖四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嘉靖四年)
重修龙兴寺碑(明嘉靖五年)
重迁夷齐祠碑记(碑阳)(明嘉靖八年)
重迁古夷齐祠记(碑阴)(明嘉靖十九年)
送滑宰杨栢崖先生转金州守诗碑(明嘉靖十八年)
河南府孟津县小寨村创建祖师庙记(明嘉靖二十年)
重修东西两殿碑记(明嘉靖二十年)
重修寿泉寺记(明嘉靖二十一年)
杨儒功德碑(明嘉靖二十四年)
重修龙马负图寺建立碑记(碑阳)(明嘉靖二十四年)
嘉靖二十八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嘉靖二十八年)
嘉靖三十四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嘉靖三十四年)
修城隍庙碑记(明嘉靖三十六年)
重修三官庙记(嘉靖三十六年)
嘉靖四十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嘉靖四十年)
新建伏羲庙记(明嘉靖四十年)
许威九墓碑(嘉靖年)
重修玄帝庙像说(碑阳)(明隆庆二年)
重修玄帝庙记(明隆庆二年)
徐氏世系碑记(明万历二年)
万历七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明万历七年)
重修汉世祖陵碑记(明万历十九年)
万历二十二年汉光武帝陵御祝祭文(明万历二十二年)
重修龙泉庵碑记(明万历二十三年)
白水真人信有灵碑(明万历二十四年)
上古村关王庙重修碑记(明万历三十二年)
瘟神社碑(明万历三十五年)
杨公墓碑(明天放三年)
重修慧林禅寺善行碑记(明崇祯四年)
姚印墓志铭(明崇祯五年)
重修关圣帝君大殿感德碑记(明崇祯十年)
明福王(朱常洵)墓志(明崇祯十六年)
徐霖川墓碑(明)
龙马记(明)
张盘寨新建关帝圣君庙记(清顺治二年)
重建上古村白龙王庙碑叙(清顺治十二年)
康熙七年汉光武帝陵御祭祝文(康熙七年)
创建汤王庙傍祖师观音子孙拜殿碑记(清康熙九年)


洛阳名胜古迹与地方志精选辑览 一部勾勒洛阳数千年风华的史料汇编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时期的碑刻文献,而是以宏大的时间跨度与广阔的空间视野,系统梳理并呈现了洛阳地区自上古至近现代的核心地理变迁、重要历史事件的实景记录,以及地方社会风貌的侧面描摹。它是一部多维度的洛阳通史性读物,旨在通过不同类型的原始文献与历史遗存的考察,重构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兴衰脉络。 全书结构严谨,主要由三大核心板块构成,辅以详尽的考证与注释,力求为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料,亦为普通读者铺设一条清晰的探索古都历史的路径。 --- 第一编:河洛大地地理沿革与山川形胜志 本篇聚焦于洛阳所处的地理环境,探讨了黄河、洛水两岸地貌的演变,以及这些自然条件如何深刻影响了洛阳作为都城的选址与发展战略。 一、水系变迁与都城奠基 详述黄河在洛阳段的历次改道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尤其关注洛水在不同历史阶段(如西周的“洛邑”、东周的“成周”至隋唐的“洛阳城”)对城市核心区位选择的决定性作用。收录了历代关于“天地之中”、“九鼎既迁”等地理观念的文献记载,解析了古人对洛阳“形胜”的理解。 二、山脉屏障与郊野风物 系统梳理了邙山、嵩山、熊耳山等环绕洛阳的山脉地貌。重点收录了对邙山陵墓群的早期描述,对比了不同朝代对邙山作为“风水宝地”的营建理念。同时,辑录了关于洛阳周边名胜,如龙门、白马寺(非碑刻本身,而是对寺院周边环境的记录)的早期游记片段,描绘了彼时两岸的植被、水文特征与田园景象。 三、城池叠筑与空间格局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垣遗址考证,本篇再现了隋唐洛阳城(如里坊制度、朱雀大街的规划)、北魏洛阳城及宋代洛阳城的空间布局图景。不同于碑刻对特定事件的记述,本篇侧重于城市作为实体空间的历史演变,辅以历代测绘图录的残片对比研究。 --- 第二编:国家大典与宫阙祭祀档案 本编汇集了与洛阳作为国都相关的重大国家仪典、宫廷活动以及皇家祭祀活动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多来源于官修史书的节录、宫廷档案的残片,以及相关场所的碑记以外的记述。 一、历代帝王巡幸与登基大事 收录了历代君主在洛阳举行重要仪式的史料,例如东周的诸侯朝会、隋唐皇帝在洛阳的巡幸路线、举行的重要军政会议的地点和过程。这部分资料强调的是“人”在特定空间中的“行为”,而非对建筑物或碑文本身的摹刻细节。 二、礼制祭祀场所考证 探讨了洛阳的太庙、社稷坛、天地坛等祭祀场所的选址、形制演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举行的国家祭祀的规格。关注的焦点在于“礼”的实施过程和场所的变迁,而非后世的碑文对这些仪式的追记或颂扬。例如,记录了唐代在洛阳举行某种祭祀活动时所需仪仗的配置,或宋代重修太庙时的工部用度记录。 三、朝廷政令与漕运枢纽 聚焦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终点站的经济地位。收录了关于洛口仓、永通渠等水利工程的建设背景与功能描述,以及管理漕运的官员职权范围、粮赋转运的流程记载。这些资料侧重于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命脉的运转细节,而非对特定建筑或功德的碑文记载。 --- 第三编:民生百态与地方风物志辑录 本编跳出了宏大的帝王史和都城建设史,转而关注洛阳城内外的庶民生活、文化现象以及地方特有的物产与习俗。 一、坊市管理与市井生活速写 通过收集的唐宋笔记、地方志中的“风俗”篇章,描绘了洛阳城内各里坊(如亲贤里、清明里)的日常景象、商业活动(如东市、西市的繁盛)、夜禁制度的执行情况。记录了市井间的娱乐方式、节庆习俗(如上元节的盛况),展现了普通洛阳市民的衣食住行。 二、教育兴盛与文化交流侧记 重点关注洛阳作为北方文化重镇的角色。收录了关于太学、国子监的招生规模、教学内容(侧重于科举制度的早期形态),以及洛阳文学社团活动的零星记载。此外,还辑录了周边寺观(如白马寺、天堂寺)在唐宋时期作为文化交流中心接待外来使节或僧侣的见闻。 三、物产特产与药材商贸 本篇特别辟出章节,梳理了洛阳周边的特产,如嵩县的矿产、孟津的河鲜、以及著名的“洛阳水席”等饮食文化的前身。记录了明清时期洛阳城内药材交易的集散情况,以及地方士人对当地特有物产的记录与评价。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地域经济与物产的地方志性信息。 --- 总结: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洛阳史料集萃,通过对地理变迁、国家典仪、宫廷活动以及民俗风物等多个维度的原始资料的梳理与汇编,力求提供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洛阳历史影像。它旨在为研究洛阳的城市规划史、社会经济史、以及文化史提供一套不同于传统碑刻记录的、更具生活气息与宏观视野的文献基础。阅读此书,读者将得以领略洛阳作为中华文明核心腹地的千年风云变幻,而不局限于单一的石刻文献所能承载的篇幅与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不是一个能坐下来啃完一本厚重历史著作的人,但这本书却让我产生了反复品读的冲动。它的魅力或许在于其内容本身的厚度,但更在于作者的“匠人精神”。那种对史料的辨析和对细节的考据,达到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步。书中的许多论断,都建立在对原始材料的细致比对之上,使得它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的严谨,这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路径图。读完此书,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学术力量并非在于宏大的理论构建,而在于对脚下这片土地,对那些沉默不语的石碑,所倾注的全部心血和真诚的探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专注于历史细节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清晰的字体、合理的留白,以及在关键位置穿插的图版说明,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特定碑文时,所采取的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式——先是原文的展示,接着是白话的解读,最后是对其历史背景和文献价值的深度挖掘。这种结构让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整体来看,它展现了一种扎实的学术态度和优雅的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对读者接受度的充分尊重,而不是故作高深的门槛。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时,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碑志”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严肃和枯燥的学术气息。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阅读过程却充满了惊喜。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不像有些地方志那样堆砌资料,它懂得如何将那些冰冷的历史记录,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地域文化叙事中去。比如,作者对于某些家族碑刻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剖析,简直是精彩绝伦。它让我意识到,一块石头上刻下的文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耐人寻味。它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时空,让你触摸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感觉非常引人入胜,完全没有那种纯粹文献汇编的乏味感。

评分

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和坚守。在很多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像孟津这样具体而微的区域历史往往被忽略。但作者却以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抢救、整理和阐释这些被淹没在时间洪流中的文字记录。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历史在耳边低语,感受到那些古老匠人刻下每一个字的力度与心意。它不仅仅是对历史遗存的客观记录,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重塑和确认。这种对“小处着眼,大处着笔”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既广阔又扎实,极具学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评分

这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它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碑刻的学者,但光是阅读这些文字的细节,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在考证和整理工作上付出的巨大心力。那种对地方历史的深厚情怀,几乎是通过每一页的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尤其是那些对于碑文拓片的描述,虽然我无法亲眼见到实物,但作者的文字功力让那些斑驳的印记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碑刻风格演变时的细腻观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一种对时代变迁下文化脉络的梳理。读完之后,我对孟津这个地方的历史轮廓有了更清晰、更具象的认识,不再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坐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可寻的文化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