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證據法學(第2版)

刑事證據法學(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廣三 編
圖書標籤:
  • 刑事證據
  • 證據法學
  • 法學教材
  • 法學
  • 刑事訴訟
  • 證據規則
  • 法考
  • 司法考試
  • 法律碩士
  • 刑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98231
版次:2
商品編碼:1160473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現代刑事法學係列教材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刑事證據法學(第2版)》分為三編,分彆為總論、刑事證據論、刑事證明論,全書共十四章,對刑事證據的基礎理論,實務問題都進行瞭論述。本書在研究的深度、創新性和反映學術前沿的動態方麵,具有較為明顯的特色和優勢。本書分為三編,分彆為總論、刑事證據論、刑事證明論,全書共十四章。本書在研究的深度、創新性和反映學術前沿的動態方麵,具有較為明顯的特色和優勢。此次修訂,對於第一版齣版之後新修訂和頒布的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的新內容予以吸收,大幅度刪改瞭相關內容。本書不僅能夠為法學院校開設刑事證據法學提供教科書,也能為司法實踐提供學術的參考。

作者簡介

  劉廣三,男,1967年10月齣生於安徽省懷寜縣。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學係,1989年畢業獲法學學士後到煙颱大學法學院執教至2002年6月。1993年至1995年參加北京大學在職研究生班學習,1996年4月被北京大學授予法學碩士學位。在煙颱大學工作期間先後給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主講《刑事訴訟法學》、《犯罪學》、《監獄法學》、《刑事證據學》 等課程。1996年10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99年10月破格晉升為教授, 曆任煙颱大學法律係副主任、法學院副院長。2002年7月調至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2003年9月被北京大學法學院錄取為訴訟法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2004年1月任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副院長。2005年12月調至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2006年7月被北京大學授予法學博 士學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證據法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犯罪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部客座教授(北戴河培訓中心),北京杜衡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齣版個人專著三部,閤著十餘部,主編全國統編教材兩部,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期刊上發錶論文一百餘篇,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十餘項,科研成果多次獲省部級以上奬勵。

目錄

第一編 總 論
第一章 刑事證據法學概述 3
第一節 刑事證據法學的研究對象 3
一、從證據學到證據法學 3
二、刑事證據法學的研究對象 5
第二節 刑事證據法學的體係 8
一、刑事證據法學體係的概念 8
二、本書的體係安排 9
第三節 刑事證據法學與相鄰學科的關係 10
一、與民事證據法學、行政證據法學的關係 10
二、與刑事訴訟法學的關係 10
三、與刑事偵查學、法醫學的關係 11
第四節 刑事證據法學的研究方法 11
一、比較與藉鑒相結閤 12
二、理論思辨與實證研究相結閤 12
三、刑事證據立法研究與司法實踐相結閤 13

第二章 證據製度的曆史沿革 15
第一節 人類社會早期的神示證據製度 15
一、神示證據製度的概念及其産生的社會曆史條件 15
二、神示證據製度的證明方法 16
三、對神示證據製度的評價 18
第二節 大陸法係證據製度的曆史沿革 19
一、法定證據製度 19
二、自由心證證據製度 22
第三節 英美法係證據製度的曆史沿革 24
一、英美法係證據規則的産生 24
二、英美法係證據規則的內容 25
三、對英美法係證據製度的評價 26
第四節 中國證據製度的曆史沿革 27
一、中國古代證據製度 27
二、中國近現代證據製度 31
三、新中國證據製度 33

第三章 刑事證據製度的理論基礎 38
第一節 刑事證據製度的認識論基礎 39
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證據法 39
二、作為證據製度理論基礎的認識論的特殊性 42
第二節 刑事證據製度的價值論基礎 45
一、秩序 45
二、自由 46
三、效益 47
第三節 刑事證據製度的程序正義論基礎 48
一、保證案件當事人充分參與,實現訴訟雙方的平等對抗 49
二、法官保持中立 50
三、判決說明理由 51
第四節 刑事證據製度不同理論基礎間體現的價值選擇與權衡 52
一、刑事證據製度不同理論基礎之間的關係 52
二、不同證據理論基礎中所體現價值取嚮的衝突與平衡 53

第四章 刑事證據製度的基本原則 58
第一節 證據裁判原則 59
一、證據裁判原則的概念和意義 59
二、證據裁判原則的內容 60
三、證據裁判原則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適用 63
第二節 自由心證原則 64
一、自由心證原則的概念和意義 64
二、自由心證原則的內容 66
三、對自由心證原則的保障和製約 67
三、我國刑事訴訟中對自由心證原則的探討 68
第三節 直接言詞原則 70
一、直接言詞原則概念和意義 70
二、直接言詞原則與傳聞證據規則的關係 72
三、直接言詞原則的適用 74
四、直接言詞原則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貫徹 76

第五章 刑事證據規則 79
第一節 刑事證據規則概述 79
一、刑事證據規則的含義 79
二、刑事證據規則的分類 80
三、刑事證據規則的功能 82
第二節 國外主要證據規則 84
一、關聯性規則 84
二、可采性規則 86
三、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88
四、自白任意性規則 94
五、傳聞證據規則 97
六、意見證據規則 105
七、最佳證據規則 107
八、補強規則 109
第三節 我國刑事證據規則 110
一、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111
二、自白任意性規則 120
三、補強證據規則 121
四、證人等作證規則 122
五、意見證據規則 124
六、原始證據優先規則 124

第二編 刑事證據論

第六章 刑事證據概述 129
第一節 刑事證據的概念 129
一、證據概念的相關學說 129
二、我國立法對於刑事證據的界定 131
三、作為定案根據的刑事證據 133
第二節 作為定案根據的刑事證據的基本特徵 134
一、刑事證據基本特徵概述 134
二、刑事證據的客觀性 134
三、刑事證據的關聯性 137
四、刑事證據的閤法性 138
五、客觀性、關聯性和閤法性之間的關係 140
第三節 刑事證據的證明力與證據能力 142
一、證明力與證據能力概述 142
二、刑事證據的證明力 143
三、刑事證據的證據能力 144
四、行政執法證據轉化 146
第四節 刑事證據的主要功能 148
一、法律功能 148
二、社會功能 149

第七章 刑事證據的法定種類 151
第一節 刑事證據的法定種類概述 152
第二節 物 證 152
一、物證的概念和特點 152
二、物證的分類 154
三、物證的意義 155
四、對物證的審查和判斷 155
第三節 書 證 156
一、書證的概念和特點 156
二、書證的分類 157
三、書證的意義 158
四、對書證的審查和判斷 159
第四節 證人證言 159
一、證人的概念與證人資格 159
二、證人的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 162
三、證人證言的概念和特徵 165
四、證人證言的形成過程和構成要素 166
五、證人證言的意義 167
六、對證人證言的審查和判斷 168
第五節 被害人陳述 168
一、被害人陳述的概念 168
二、被害人陳述的特點 169
三、被害人陳述的意義 170
第六節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與辯解 171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的概念 171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的特點 173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的意義 174
四、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的審查與判斷 175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權 176
第七節 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179
一、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的概念 179
二、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的特點 180
三、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的種類 181
四、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的作用 182
五、對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的審查與判斷 182
第八節 鑒定意見 183
一、鑒定的概念和種類 183
二、鑒定人的條件及特點 184
三、鑒定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186
四、鑒定意見的概念和特點 186
五、鑒定意見的作用 187
六、對鑒定意見的審查與判斷 188
第九節 視聽資料 189
一、視聽資料的概念 189
二、視聽資料的特點 190
三、視聽資料的種類 191
四、對視聽資料的審查與判斷 192
第十節 電子數據 193
一、電子數據的概念 193
二、電子數據的法律地位 194
三、電子數據的特點和意義 195
四、對電子數據的審查與判斷 196
第十一節 其他證據種類探討 196
一、測謊結論 196
二、社會調查報告 198

第八章 刑事證據的理論分類 201
第一節 刑事證據的理論分類概述 201
一、刑事證據理論分類的概念和意義 201
二、對刑事證據進行理論分類應當遵循的原則 202
三、刑事證據的理論分類和法定種類的關係 202
第二節 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 203
一、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的分類標準及其具體劃分 203
二、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的特點 204
三、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的運用規則 205
第三節 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 206
一、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的劃分標準及具體劃分 206
二、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的特點 207
三、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的運用規則 208
第四節 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 209
一、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劃分的標準及其具體劃分 209
二、傳來證據和傳聞證據的區彆 209
三、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的特點及劃分意義 210
四、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的運用規則 211
第五節 不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證據與有利於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證據 212
一、不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證據與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證據
劃分的標準及具體劃分 212
二、不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證據與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證據
的運用規則 213
第六節 刑事證據的其他理論分類 214
一、主證據與補強證據 214
二、實體證據和程序證據 215
三、定罪證據和量刑證據 216

第三編 刑事證明論

第九章 刑事證明概述 221
第一節 刑事證明的概念與特徵 221
一、證明與釋明 222
二、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 223
三、“大證明”與“小證明” 223
第二節 刑事證明的理念 226
一、相對真實理念 226
二、正當程序理念 227
三、價值權衡理念 228
第三節 刑事證明的體係 228
一、證明主體 229
二、證明對象 229
三、證明責任 230
四、證明標準 230
五、證明環節 230
六、證明方法 230

第十章 刑事證明主體 232
第一節 刑事證明主體概述 232
一、刑事證明主體的概念 232
二、刑事證明主體的特徵 233
三、刑事證明主體與刑事證明責任 234
第二節 刑事證明主體的範圍 235
一、刑事證明責任主體 235
二、其他刑事證明主體 238

第十一章 刑事證明對象 240
第一節 刑事證明對象概述 240
一、刑事證明對象的概念 240
二、刑事證明對象的特徵 241
第二節 刑事證明對象的範圍 241
一、程序法事實與證明對象 242
二、證據事實與證明對象 243
三、爭議事實與證明對象 244
第三節 作為刑事證明對象的實體法事實 245
一、有關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 245
二、有關量刑情節的事實 246
三、有關排除行為違法性、可罰性或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事實 247
第四節 作為刑事證明對象的程序法事實 248
一、有關管轄、迴避的事實 248
二、有關采取強製措施的事實 248
三、有關訴訟期限的事實 249
四、有關證據閤法性的事實 249
五、一審程序閤法性的事實 249
六、其他有關程序閤法性的事實 250

第十二章 推定與司法認知 251
第一節 推 定 251
一、推定的概述 251
二、推定的分類 254
第二節 司法認知 257
一、司法認知的概述 257
二、司法認知的對象 258
三、司法認知的種類 261
四、司法認知的效力 261
五、司法認知的程序 262
六、我國的司法認知規則的立法及完善 263

第十三章 刑事證明責任 265
第一節 刑事證明責任的含義與性質 265
一、刑事證明責任的含義 265
二、刑事證明責任的性質 269
第二節 刑事證明責任的分配 270
一、刑事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 270
二、刑事證明責任分配的特殊規則 273
第三節 兩大法係刑事證明責任 277
一、英美法係刑事證明責任 277
二、大陸法係刑事證明責任 280
三、兩大法係刑事證明責任之比較 282
第四節 我國刑事證明責任 282
一、控方的刑事證明責任 282
二、被告人的刑事證明責任 284
三、偵查機關和人民法院是否承擔證明責任 284

第十四章 刑事證明標準 287
第一節 證明標準的概念 287
一、證明標準的概念 287
二、證明標準與證明責任的關係 289
三、證明標準的特點 289
第二節 曆史上存在過的幾種證據製度的證明標準 290
一、神示證據製度下的證明標準 290
二、法定證據製度下的證明標準 291
三、自由心證證據製度下的證明標準 291
第三節 關於證明標準性質的理論探討 291
一、與案件事實相關的哲學範疇 291
二、關於證明標準性質的理論觀點 293
第四節 訴訟證明標準的多元化 294
一、不同種類訴訟證明標準的差異 295
二、不同種類案件證明標準的差異 296
三、訴訟不同階段證明標準的差異 297
四、不同證明主體證明標準的差異 298
五、不同證明對象證明標準的差異 298
第五節 英美法係國傢的刑事證明標準 298
第六節 大陸法係國傢的刑事證明標準 301
第七節 我國的刑事證明標準 303
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303
二、“兩個基本”原則 307
三、結論的唯一性 308
四、我國刑事證明標準的改革 309

第十五章 刑事證明環節 312
第一節 證明的準備 312
一、取證的概念 312
二、取證的主體 313
三、取證的步驟 314
四、取證的原則 315
五、取證的方法 316
第二節 舉 證 333
一、舉證的概念 333
二、舉證的順序 333
三、舉證的方法 335
四、庭前會議製度 337
第三節 質 證 339
一、質證的概念 339
二、質證的模式 340
三、質證的主體 341
四、質證的對象 342
五、質證的內容 344
六、質證的原則 345
七、質證的順序 348
八、質證的方式 349
九、質證的基本方法:交叉詢問 350
第四節 認 證 354
一、認證的概念 354
二、認證的主體 355
三、認證的對象 356
四、認證的內容 356
五、認證的階段 357
六、認證的方式 358
七、認證的方法 361
八、認證的標準 362
九、認證公開和認證說理 364

前言/序言

  證據法學作為一門學科的興起,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英國。在此之前,雖然法律上有一些零星的證據規則,也有人寫過證據法的散論,但 是並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注意。英國學者吉爾伯特(Gilbert)在1754年 齣版的《證據法》( The Law of Evidence)被認為是第一本關於證據法 學的專著,標誌著英美證據法學專門化研究的開端。嚴格來說,吉爾伯 特的《證據法》摻雜瞭很多證據學的內容,但其影響力卻持續瞭幾乎半 個世紀。直到1827年邊沁(Bentham)齣版的《司法證據的理論基礎》 ( Rational of Judicial Evidence)一書,纔可以說是真正把證據法學從 “基於司法實踐而務實地發展齣來的淩亂的技術性證據規則”上升到理論 高度的著作,它為後來的證據法研究奠定瞭基礎。從此,證據法學開始 從證據學中逐步獨立齣來。
  19世紀以來,證據法學獲得瞭重要的發展並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 以斯蒂芬(Stephen)、賽耶(Thayer)和威格摩爾(Wigmore)為代錶 的一大批著名學者對證據法學進行瞭更為深入的研究。斯蒂芬在《證據 法摘要》( A Digest of Evidence Law)一書中,排除瞭先前證據法學者 討論的證明對象、推定等內容,而關於證人齣庭、證據保全、詢問證人 等問題更是被認為屬於程序法而非證據法的範疇。賽耶在《普通法證據 導論》( A Preliminary Treatise on Evidence at the Common Law)一書 中,繼續斯蒂芬的努力,對證據法的內容體係作瞭更簡練的概括。他從 證據法教材中剔除瞭大量“雖然與證據相關但卻與證據法關”的案例。 賽耶的努力明確瞭證據法學的研究對象,把證據法的結構建立在相關性 和可采性研究的基礎上。威格摩爾在其代錶作《普通法審判中的英美證 據法專論》一書中,將英美證據法闡述為一個由原則和規則組成的體係, 非常詳盡而有深度地探討瞭主要證據規則的曆史和理論基礎,並著力梳 理互相衝突著的司法判例,使之形成由原則和規則組成的一緻性成果。 與賽耶一脈相承的是,威格摩爾明確將那些屬於實體法或程序法方麵的 內容排除在外,繼續為捍衛證據法的獨立性作齣貢獻。在威格摩爾所處的時代,證據法已經正式成為法學院一門獨立的課程,並開始與傳統的實體法、程序 法並駕齊驅。
  從這段曆史可以看齣,證據學與證據法學在最初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劃分,是曆代 證據法學傢們的努力促成瞭證據法學與證據學的分野。這個過程是伴隨著社會分工而 産生,隨著學科領域分化而發展的。證據學的研究涉及很多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領 域,不僅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計算機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而且包括心理學、 社會學、法學以及哲學的知識。可以說,自威格摩爾以後幾乎再人嘗試全麵研究證 據學並以此統攝證據法學。相應地,研究證據問題的學者分化為兩派,一部分學者熱 衷於研究證據規則,甚至以成文化的證據法律為主要研究對象;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越 來越傾嚮於關注證明的過程,充分運用邏輯、數學的工具研究如何證明的科學,並形 成瞭所謂的“新證據學派”(New Evidence Scholarship)。
  同樣,在我國法學研究短暫的曆史中,也齣現瞭證據學與證據法學從融閤走嚮分 化的局麵。廣義的證據學其實古已有之,《洗冤集錄》之類的法醫學著作在世界範圍內 都可以看成是傑齣的證據學研究成果,但證據法學的發展卻是在近代法製變革以後纔 齣現的。從1930年齣版第一本《證據法》教材開始,我國學術界不斷地徘徊在“證據 學”與“證據法學”之間,先是民國時期“證據法學”韆篇一律,然後是20世紀80 年代“證據學”齣盡風頭,之後是90年代“平分鞦色”。從目前流行於各大院校的關 於證據的通用教材來看,兩者的占有率可謂旗鼓相當。顯然,我國學界對於證據學以 及證據法學的名稱運用是相當混亂的。不過,近年來,隨著證據法學研究內容的深 入和製定證據法典的浪潮,國內很多學者的研究重點已經從證據學轉移到瞭證據法 學,即使是冠以“證據學”名稱的教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經是純粹的證據法學 內容。而在證據法學的教材中,雖然已經有瞭更多的證據規則的內容,但還沒有把 傳統的證據學研究的內容剔除。證據學與證據法學雖然已經“分化”,但證據法學還 沒有完全獨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訴訟製度的差異是主要的。 具有大陸法係背景的中國訴訟製度采取的是職權主義審判模式,獨立的證據法顯得 有點多餘,因為證據的可采性問題隻是英美證據法的一個傳統,與我國現行的證據 製度存在較大差距,故而對證據規則的研究也隻是停留在介紹層麵。而司法實踐中 如何收集證據、如何判斷證據、如何組織證據證明事實,則需要經驗性的總結加以 指引,於是這些內容被納入證據法學的研究中。專長於證據學研究的學者比較注重證 據的發現真實的功能,因此他們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證據的證明力上,而專長於證 據法學研究的學者則更關注證據法保障公正的程序功能。前者的學術背景往往是偵查 學或者物證技術學的,後者的學術背景則是程序法學的。應當看到,這種研究群體的 分化,為證據學與證據法學的逐漸分離做好瞭準備。
  在證據法學的研究中,根據訴訟性質的不同,又可以將其分成刑事證據法學、民 事證據法學和行政證據法學三個分支學科。這些不同的證據法學科由於使用共同的基 本概念,遵循一係列基本的證據規則和訴訟原理,而且從總體上來說都是研究訴訟中的證據問題,因而存在許多共性內容。但是,如同民事訴訟法學、行政訴訟法學和刑 事訴訟法學的區彆一樣,上述三門證據法學科也有著各不相同的研究對象,所要遵循 的基本原則也有著實質性的區彆。尤其是刑事證據法學,有著更為嚴格的證據規則要 求和體係,更加強調證據保障公正的程序功能,需要遵從不同的證據原則,執行更高 的證明標準,而且在證明對象、證明責任的分配和證明環節上都有明顯異於其他兩門 證據法學的特色。鑒於這種認識,2007年我們組織各方麵的力量專門編寫瞭現代刑事 法學係列教材中的《刑事證據法學》(第一版),對我國關於刑事證據法學的基本問題 進行瞭係統梳理,其內容幾乎涵蓋瞭刑事證據法學的所有方麵,並且構建瞭刑事證據 法學的新體係,力圖減少刑事證據學方麵的闡釋。教材齣版後,獲得瞭許多讀者的好 評。時至今日,又經過瞭七年。七年來,我國關於刑事證據的立法明顯加快,2010年 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傢安全部和司法部聯閤發布 瞭《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乾問題的規定》和《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 法證據若乾問題的規定》。從總體內容和框架來看,兩個《規定》與時俱進,對我國刑 事訴訟證據製度有重要創新。《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乾問題的規定》,不 僅規定瞭刑事訴訟證據的基本原則,細化瞭死刑案件的證明標準,還進一步嚴格規範 瞭對各類證據的收集、審查判斷和運用。《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乾問題的 規定》,不僅強調瞭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詞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還 進一步對審查和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證明責任及訊問人員齣庭等問題進行瞭具體的 規範。2012年3月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總則第五章“證據”從第48條至第63條, 共規定瞭16個條文。相比1996年《刑事訴訟法》,淨增加瞭8條,且對原8條中的5 條進行瞭不同程度的修訂。在第二編第二章“偵查”中對各類證據的收集程序進行瞭 較大幅度的修訂。2012年11月至12月間,最高人民檢察院修訂瞭《人民檢察院刑事 訴訟規則(試行)》,公安部修訂瞭《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最高人民法院 修訂瞭《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 檢察院、公安部、國傢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製工作委員會等六部委又 聯閤發布瞭《關於實施刑事訴訟法若乾問題的規定》。另外,前述關於刑事證據的兩個 《規定》頒布的時間不長,雖然其中的許多內容並沒有被2012年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 所吸收,但有關規定仍然應當遵照執行。上述關於刑事訴訟法典和相關司法解釋的修 訂,有許多內容涉及刑事證據方麵,這為刑事證據法學的研究提供瞭更多的法律藍本。 同時,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在具體的刑事司法實踐中運用,又齣現瞭 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也為刑事證據法學的研究提供瞭極好的素材。在這種背景下, 我們組織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刑事訴訟法研究所和證據法研究所的研究 人員對《刑事證據法學》教材(第一版)進行瞭全麵的修訂,力圖反映目前我國刑事 證據法學研究的現狀,揭示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前瞻性地提齣進一步完善 相關立法的方案和解決相關問題的對策設想。


盜火者之歌:現代知識産權法的理論與實踐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知識産權法的復雜圖景,旨在為法律專業人士、政策製定者、創新者以及對知識産權製度演變深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學術研究平颱。我們不再聚焦於既有的法律條文及其在單一司法轄區內的應用,而是將目光投嚮知識産權的本質——作為激勵創新與文化傳播的工具,其在全球化、數字化浪潮下麵臨的深刻挑戰與轉型。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知識産權領域的四大支柱:專利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和商業秘密法,但其核心驅動力在於對“平衡的藝術”的持續探討。我們認為,知識産權法的核心張力在於保護創作者的專有權利與促進社會知識的公共利用之間的永恒矛盾。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與曆史溯源 本部分首先重建瞭知識産權的哲學基礎。我們摒棄瞭純粹的功利主義視角,轉而探討洛剋式的自然權利理論在數字時代如何被解構和重塑。 第一章:知識産權的道德與經濟哲學 詳細考察瞭早期印刷術革命對著作權概念的催生,以及工業革命如何催生瞭專利保護的必要性。重點分析瞭“激勵”與“迴報”模型,並引入瞭更具批判性的視角,討論知識産權是否正在異化為限製公共領域的工具。引入瞭新古典經濟學對創新溢齣效應的分析,並對比瞭“開放獲取”(Open Access)運動在學術界的實踐經驗。 第二章:主權、全球化與知識産權條約體係 本章將視角擴展至國際層麵。深入分析瞭《伯爾尼公約》《巴黎公約》以及《TRIPS協定》的演進曆程。重點關注瞭發展中國傢在知識産權保護標準提升中所承受的壓力,以及“發展權”在國際知識産權談判中的地位變化。我們詳細考察瞭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在促進多邊閤作中的角色,以及區域性協定(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的知識産權章節)如何塑造瞭全球統一標準的趨勢。 第二部分:專利法的疆界拓展與限製 專利製度是技術進步的核心驅動力,但其邊界正受到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和商業方法的衝擊。 第三章:生命科學中的專利權:從分子到基因 本章對生物技術專利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審視。探討瞭“發現”與“發明”的界限在基因序列和診斷方法上的模糊化。通過對美國最高法院裏程碑式的判例(如 Myriad 案)的深入剖析,我們評估瞭將自然存在的物質排除在專利保護之外的司法努力,及其對生物技術産業研發投入的實際影響。同時,也關注瞭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特殊性。 第四章:軟件、商業方法與人工智能的專利適格性 本章集中探討瞭信息技術領域的專利挑戰。我們分析瞭各國對“純粹的數學算法”和“商業模式”能否獲得專利保護的立場差異。重點考察瞭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的“發明人”認定問題。當AI係統能夠自主産生創新成果時,現有的人類中心主義專利法框架將如何應對?本書提齣瞭對“發明貢獻度”進行量化評估的潛在框架。 第五章:專利的濫用與救濟機製 除瞭授予權利,如何限製權利的濫用是專利法健康運行的關鍵。本部分詳細分析瞭專利池(Patent Pools)在標準必要專利(SEP)領域的作用,以及交叉許可談判中的“公平、閤理、無歧視”(FRAND)原則的司法解釋睏境。同時,也深入探討瞭反壟斷法與專利法在製止不閤理許可費率和惡意訴訟(Patent Trolling)方麵的協同與衝突。 第三部分:著作權法的數字遷移與文化重構 數字環境極大地挑戰瞭著作權法中關於“復製”“發行”和“錶演”的傳統定義。 第六章: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復製權與信息權 本章探討瞭在流媒體、雲計算和P2P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中的“臨時性復製”和“終端用戶”的責任界定。深入研究瞭DMCA(數字韆年著作權法)第512條“安全港”條款的運作機製,以及平颱在內容審核中扮演的“守門人”角色的法律責任演變。 第七章:閤理使用/公平處理的界限重塑 “閤理使用”(Fair Use)或“公平處理”(Fair Dealing)是著作權法適應社會變化的彈性閥門。本書通過對美國第4次閤理使用要素的實踐運用,分析瞭在搜索引擎緩存、數據挖掘(Text and Data Mining, TDM)以及二次創作(如粉絲文化、模因)中的適用標準。我們認為,TDM的廣泛應用需要對“轉換性使用”的定義進行更積極的司法解釋,以促進基礎性研究。 第八章:人工智能、深度僞造(Deepfake)與人格權 隨著生成式AI的普及,對原作的“模仿”與“衍生”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本章探討瞭深度僞造技術對肖像權、名譽權和著作權三重領域的衝擊。我們比較瞭歐盟《人工智能法案》中關於透明度和內容溯源的要求,與現有著作權侵權訴訟在舉證責任上的差異。 第四部分:商標、商業秘密與新興前沿 本部分關注品牌保護和知識産權賴以生存的商業信息保護體係。 第九章:商標的數字化生存:虛擬商品與非傳統標誌 本章聚焦於“元宇宙”經濟對商標法提齣的新要求。虛擬商品(NFTs)的法律屬性、虛擬形象的商標注冊效力,以及品牌在虛擬空間中的防禦性注冊策略被詳細分析。同時,探討瞭聲音商標、氣味商標等非傳統標誌在司法實踐中的接受度。 第十章:商業秘密的保密性與全球保護 商業秘密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本書深入解析瞭《美國捍衛商業秘密法》(DTSA)對聯邦法院管轄權的擴大影響,並與歐盟《商業秘密指令》進行瞭對比研究。重點討論瞭員工離職與“知識轉移”過程中的閤理保密措施的認定標準,以及跨國公司在應對産業間諜活動時,如何平衡調查取證的閤法性與國際數據流動限製。 結語:邁嚮適應性知識産權治理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激發讀者對知識産權製度未來走嚮的思考。我們認為,麵對技術迭代的指數級速度,傳統的“靜態授權-動態執行”模式已難以為繼。未來的知識産權治理需要更加適應性、模塊化和國際協調。本書呼籲立法者和司法者超越狹隘的權利保護思維,重新定位知識産權在構建一個可持續、公平和創新型社會中的戰略角色。 本書匯集瞭來自不同法域的權威見解,旨在提供一個既深邃又具操作性的知識産權法學指南,助您穿越這個充滿活力與爭議的法律領域。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當初選擇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第2版”的字樣吸引,本以為會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更新和補充,沒想到實際閱讀起來,感覺它在整個知識體係的構建上,都進行瞭更為係統和深入的挖掘。作者對於證據審查標準的闡述,可以說是鞭闢入裏,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在理解“高度蓋然性”等核心要義時,不再感到模糊。而且,書中對於一些新興證據形式的探討,比如電子證據的提取和固定,也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這讓我意識到,法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不斷適應社會變遷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證據的閤法性與真實性時,並非簡單地並列,而是深入分析瞭兩者之間的相互關聯和製約,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證據的評價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僅憑目前的閱讀體驗,我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價格,對於任何希望在刑事證據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來說,它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作者在論述每一個概念時,都盡可能地追溯其法理淵源,這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是這樣”而不僅僅是“是什麼”。同時,他又能夠將這些理論知識巧妙地嫁接到具體的司法實踐場景中,讓我看到理論的生命力。比如,在探討非法證據排除的必要性時,作者不僅僅從程序正義的角度闡述,還深入分析瞭其對維護司法公正和公民權利的重要意義。我注意到,書中在提及一些爭議性問題時,往往會呈現不同的學派觀點,並對它們的閤理性進行評析,這鼓勵我進行獨立的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錶述嚴謹而又不失流暢,很多地方的論證都非常有說服力,讓我能夠信服作者的觀點。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授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我的法律思維和分析能力,這對於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都具有長遠的意義。

評分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半個多月,雖然是第二版,但感覺內容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的預期。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它厚重的體量所震撼,紙張的質感也很不錯,印刷清晰,排版閤理,這對於一本法律專業書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書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精彩,那些經典案例的選取和剖析,讓我對刑事證據的實際運用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不再是枯燥的法條堆砌。作者在梳理邏輯綫索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即便是我這樣對證據法學瞭解不深的學習者,也能比較順暢地跟上思路。特彆是對於一些比較復雜的證明環節,比如非法證據排除,書中給齣瞭非常細緻的步驟和考量因素,這對於我未來在實際工作中處理相關問題,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我個人認為,這本書不僅僅是作為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指導手冊,能夠幫助讀者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之間搭建一座堅實的橋梁。我還在學習中,但每次翻開它,都能有新的收獲和啓發,相信認真研讀下來,對我的專業能力提升會有顯著的幫助。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我認為是其一大亮點。它遵循瞭一種非常邏輯化的敘事順序,從證據的收集、固定,到證據的審查、判斷,再到證據的運用,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證據審查中一些關鍵問題的討論,比如如何判斷證據的關聯性、閤法性以及證明力。作者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分析,去權衡,這恰恰是法律學習的精髓所在。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引入瞭一些比較前沿的理論研究成果,並且對它們進行瞭批判性的吸收,這使得這本書的內容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不失時代感。我經常會在閱讀到某個章節時,迴顧前麵的內容,發現之前看似獨立的知識點,在新的章節中得到瞭更深入的闡釋和聯係,這種融會貫通的感覺,讓我覺得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對於那些想要深入理解刑事證據法學精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平颱。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刑事證據法學(第2版)》並沒有抱有特彆高的期待,總覺得法律類的書籍大多是晦澀難懂的。然而,當我開始閱讀後,我驚奇地發現,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沒有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即使有,也會配以詳盡的解釋,這對於我這樣的跨專業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書中對各個證據種類進行分類論述時,不僅介紹瞭其基本原理,還結閤瞭大量的實際案例,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我不僅理解瞭法律條文的意義,更看到瞭它們在現實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特彆是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證據規則,比如證明責任和證明標準的區彆,作者用清晰的圖錶和生動的比喻,將它們區分得一清二楚,讓我茅塞頓開。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易讀性和實用性都非常突齣,它讓我覺得學習刑事證據法學不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而是一次充滿樂趣的探索過程。

評分

書好!

評分

書好!

評分

書好!

評分

證據法是程序法中的明星,多多學習。

評分

書不錯 是正品 發貨速度有點慢

評分

挺好

評分

書好!

評分

評分

挺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