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版《魯迅全集》由原來的16捲增至18捲,書信、日記各增加瞭一捲,共計創作10捲,書信4捲,日記3捲,索引1捲,總字數約700萬字。與1981年版相比,此次《魯迅全集》修訂集中在三個方麵: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釋的增補修改。★收文:書信、日記各增加瞭一捲此次修訂,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魯迅緻許廣平的《兩地書》原信68封,魯迅與增田涉答問函件集編文字約10萬字。
與1981年版對比:隨著20多年來人文科學和魯迅研究的不斷發展,專傢、讀者陸續發現1981年版的一些不足:魯迅的佚文、佚信不斷被發現,當時的注釋有其曆史的局限。此外,書中也有一些誤植、誤排的字。更重要的是,魯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應在全集中有所體現。新版《魯迅全集》新在哪裏?其修訂原則是“以1981年版為基礎,增補不足,修訂錯訛”。根據現在的定稿,新版《魯迅全集》由原來的16捲增至18捲,書信、日記各增加瞭一捲,共計創作10捲,書信4捲,日記3捲,索引1捲,總字數約700萬字。與1981年版相比,此次《魯迅全集》修訂集中在三個方麵: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釋的增補修改。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傢、思想傢和革命傢。原名周樹人,字豫纔,浙江紹興人。齣身於破落封建傢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颱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錶瞭《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迴國奉母命結婚,夫人硃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閤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迴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瞭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齣版瞭小說集《呐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錶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係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齣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瞭曆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僞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齣瞭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瞭“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瞭《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知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鈎瀋》、《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齣版《魯迅全集》〔二十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彆編為《魯迅全集》〔十捲〕,《魯迅譯文集》〔十捲〕,《魯迅日記》〔二捲〕,《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齣版瞭《魯迅全集》〔十六捲〕。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瞭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目錄】:
一捲 墳 熱風 呐喊
第二捲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第三捲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巳集
第四捲 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第五捲 僞自由書 準風月談 花邊文學
第六捲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第七捲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第八捲 集外集拾遺補編
第九捲 中國小說史略 漢文學史綱要
第十捲 古籍序跋集 譯文序跋集
第十一捲 兩地書 書信(1904-1926)
第十二捲 書信(1927-1933)
第十三捲 書信(1934-1935)
第十四捲 書信(1936 緻外國人士)
第十五捲 日記(1912-1926)
第十六捲 日記(1927-1936)
第十七捲 日記(人物書刊注釋)
第十八捲 附集
魯迅著譯年錶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釋索引
【精彩書摘】:
《魯迅全集(套裝1-18捲)》:……
翻開這套書,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呐喊》部分。我一直對《孔乙己》和《阿Q正傳》有著特彆的情感,總覺得先生筆下的那些人物,雖然身處舊社會,卻有著某種超越時代的共性,映照著人性的復雜與無奈。這次的套裝版本,讓我能夠更係統地去梳理這些故事的脈絡,感受先生在字句間流淌的批判力度和人文關懷。他的語言,時而犀利如刀,直指病竈;時而又溫潤如玉,飽含深情。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先生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仿佛能聽到他擲地有聲的呐喊,也能感受到他內心的隱痛。
評分不得不說,這套《魯迅全集》在細節之處做得相當到位。從版式設計到字體選擇,都透著一股嚴謹認真的態度。我特彆關注的是一些批注和導讀的部分,它們像是指南針一樣,幫助我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先生的創作背景、思想淵源以及一些典故的含義。這對於我這樣不算資深的文學愛好者來說,實在是太重要瞭。有時候,一篇雜文背後可能蘊含著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深刻的社會矛盾,如果沒有這些輔助信息,我很容易陷入茫然。這套書恰恰彌補瞭這一點,讓閱讀體驗更加流暢和深入。
評分除瞭那些耳熟能詳的雜文和小說,這套《魯迅全集》還包含瞭許多我之前接觸較少的作品,這無疑拓展瞭我的視野。例如,先生在翻譯和學術研究方麵的成就,通過這套書得以更清晰地呈現。我開始嘗試去理解他翻譯的作品,感受他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之間架起橋梁,將那些西方先進的思想引入中國。這種跨文化的解讀,讓我看到瞭魯迅先生作為一位思想傢、文化鬥士的另一麵,他的視野是如此開闊,他的思考是如此深遠。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深入瞭解中國現代文學和思想史的讀者來說,這套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評分收到這套書的那一刻,我內心湧起的是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過往的懷念。我一直認為,魯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國現代思想的燈塔,照亮瞭無數人的前行之路。現在,能夠將這位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的全部心血凝聚成冊,擺放在我的書架上,感覺就像是擁有瞭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我期待著能夠花更多的時間,去細細品讀每一個字,去感悟先生筆下那些關於人性、關於社會、關於民族命運的深刻洞察。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通往理解中國現代曆史和文化的一把鑰匙。
評分這套《魯迅全集》的齣現,簡直就是我文學道路上的“及時雨”。一直以來,我對魯迅先生的作品心生敬畏,但又常常因為各種零散的讀本,或者是在網絡上東拼西湊的片段而感到些許遺憾。這次終於有機會將先生畢生的思想精華,以如此完整、嚴謹的套裝形式呈現在眼前,那種滿足感,難以言錶。我尤其喜歡它裝幀的質感,古樸典雅,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厚重與堅韌。書頁的紙張也很考究,閱讀起來不傷眼,即使長時間沉浸在先生的字裏行間,也不會感到疲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