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明确界定了政治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前人相关研究方法理念,并从不同的侧面,透过具体的人物、事件、现象、情境,剖析了明代中国人关于公共权力运行的精神面貌,提出一些关于明代政治文化的基本看法。书中特别探讨了明代皇帝政治的有限性、士大夫政治诉求的内涵与实践样貌、儒家学术思想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大众信仰和舆论与明代政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近年关于明代政治文化探讨的问题意识和方法取向。
作者简介
赵轶峰,1953年生,内蒙古开鲁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布兰登大学、埃尔伯塔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文明研究院院长,《古代文明》杂志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史学理论、比较文明史。著有《学史丛录》(中华书局)、《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文明史》(陕西师大出版社),主持翻译《全球文明史》(中华书局),及发表论文近80篇。
目录
序 言【赵轶峰】/1
明代皇帝的修省与罪己【李 媛】/1
明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天”
——一种政治文化视角的分析【李 媛】/19
土木之变中的士大夫政治价值观【李 佳】/36
明代群臣“伏阙”抗争现象的政治文化分析【李 佳】/51
明代官员“乞休”现象分析【王 伟】/64
王阳明与嘉靖帝关系研究【肖 金】/79
学术与政治——张居正思想演变的历程【梁曼容】/112
从《帝鉴图说》看张居正的圣王期待及政治追求【常文相】/137
黄宗羲君臣观的时代文化语境【姜佳曦】/182
明末政治乱局中的理学心学纠葛
——以张履祥与刘宗周学术思想关联为中心【武少民】/234
“祥瑞”与明代政治【刘 言】/267
明代的谣谚【王立娜】/295
关于王权主义与中国政治文化的对话【赵轶峰 等】/321
后 记/336
前言/序言
序 言
赵轶峰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些独特性。它是帝制时代末期的一个王朝,因而很能体现出中国帝制体制基础上的政治文化推演的极致状态,是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而且明代的中国,恰好处在地理“大发现”、东西方航路开通,世界各个大区域直接关联起来,从而形成了密切互动的全球史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使明代中国的演变趋势与后来中国命运的关联空前紧密,也使中国的政治文化状态不仅是一个理解中国自身情况的问题,而且也成为一个理解中国人的文化自我与他者关系的问题。此外,明代去今不远,许多制度、思想、方式对晚近社会形成较为直接的影响。这也使明代政治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
明史是一门国际化的学问。尤其是包括大陆、台湾、港澳地区的中国及美国、日本、韩国都有比较稳定的专业学术群体和学科领域传统。大致而言,政治史是世界各地明史研究者研究较多的领域,其次才是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以及人物、文献研究。但具体来说,明代政治史研究的传统领域,其实主要在于与政治联系的制度、人物、事件,对于政治文化的研究,却是非常薄弱的。推演至今,学者们对于明代政治制度、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的研究,已经将最基本即最重要层面的课题大致覆盖,如要进一步推进明代政治的研究,必须向政治文化领域推进了。
学术界对于政治文化现象的探索由来已久,但“政治文化”这个概念经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Gabriel Abraham Almond)在20世纪50年代加以界定之后,许多人认为政治文化研究在那以后方才兴起。这当然是个误解,但是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定义推进了相关研究的方法论自觉。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制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法律的反应”。这个定义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其一是政治文化以特定民族社会共同体为外部框架,即政治文化具有民族和文化的特异性,这是非常正确的。其二是将政治文化归结为制度、信仰、感情,这虽在揭示政治文化的“文化”性方向角度上不错,但却过度强调政治文化的心理状态性质,是需要修正的。其三是政治文化是在历史经验中推演形成的,这一点在阿尔蒙德的定义本身并未被表述得很明确,但可以通过对他的定义加以合乎逻辑的推论而形成。其四是政治文化影响该政治共同体内所有人的行为,这也是正确的。结合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定义与明代政治的实践情况,可以在考察明代政治文化时界定出四个研究的维度。
政治的本质是社会共同体内公共权力的设置与运作。公共权力的设置就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研究的第一个维度。明代政治制度有作为刚性事实的一面,如丞相、六部、《大明律》,都构成“事实”系列;同时又都是社会主导人群公共权力和社会秩序原理理解与诉求的体现,因而有文化状态和态度的一面。从后者角度说,政治制度是凝固为规则的政治倾向,因而是政治文化研究的范畴。政治文化对制度研究,在于剖析制度中蕴含的政治理念、原则、倾向、态度。政治伦理是政治文化研究的第二个维度,其内容是特定社会共同体内人们关于政治生活、政治现象之意义的界定、辨识、预设以及相关行为的准则和评价尺度,在研究中主要作为价值观念和“态度”来考察。第三个维度,政治思想,是特定社会共同体内人们政治倾向中以明晰语言表述的体现政治自觉和自我意识的主张,尤其是其中体现人们对于公共权力运行经验的解释、总结、反思、倡议的主张。社会共同体中人们政治倾向在实践中展开的格局、格调、状态是政治文化研究的第四个维度,即政治生态,所有的个别政治事件都在由传统和时局推演作用而形成的既有生态环境中发生,因而一定程度上为这种环境所制约,所以,每个人的政治态度与行为,都在其时代、社会传统、知识与现实问题一起构成的生态环境中,都是一定程度上被限定的。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政治思想、政治生态,透过这四个维度看到的公共权力运行中的总体精神倾向就是政治文化。
这种研究方式,与一般政治史研究的差别,主要在于透过公权力运作行为背后人们关于社会应然状态的理解来解读社会政治现象的精神纹理,而不是去分析政治现象中直接的得失、因果。这种关于公共权力之理解的精神纹理构成社会秩序的或隐或显而长久起作用的倾向与结构。一个社会共同体中那些比较具有自觉意识的人群——在明代主要是士大夫阶层,对于政治应然性的理解,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这就是儒家学说与几千年政治传统留至当时的经验一起构成的社会观念。所以这个阶层,比较其他人群,更倾向于把政治看作是有原则的事情,因此而成为保持社会公共性和稳定性的主导人群。然而,现实总是不断地推演出前所未有的局面,迫使这个人群不停地去思索,在理想、原则与现实问题所构成的复杂情况中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这就是明代政治中的文化张力。明代政治历史中所有复杂、重大的现象之内里,都有这种张力的作用。所以明代的政治,是生动活泼的。这种活泼,正是明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充满活性的体现。
这本文集中所收录的文章,是由多人在近年陆续撰写的。选择题目时各有因由,所以不能覆盖明代政治中所有的重要现象。但是其主导的问题却是清晰明确的,这就是结合具体的政治现象,对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参与者所遭遇、体验的政治文化张力尽量进行解析。书名中指出的权力、价值、思想、治道,是本书在政治文化研究的大范围内具体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权力,指社会共同体运行中构成社会生活秩序维系与调节力的基本公共权力,是一切政治的核心。这种权力主要体现在国家机关的设置与运行中。国家机关的权力,直接地由制度来界定,间接地由建构制度所凭依的价值观念、思想理论、治理策略来决定。后者虽然是间接的,并且一定要受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但却是基础性的,在公共社会的运行中持续发生导向作用的。本集收录的文章,各从不同的侧面,透过具体的人物、事件、现象、情境,剖析明代中国人关于公共权力运行的精神面貌,提出一些关于明代政治文化的基本看法。这当然不足以覆盖明代政治文化的全貌,也远未足够地深入透彻,所以还有许多相关的领域、问题,需要逐步深入地加以研究。
本集中,李媛所作《明代皇帝的修省与罪己》具体考察的是明代皇帝在发生一些特异情况时会公开举行的自我省察甚至自责现象。这种现象中最重要的含义是,明代的皇帝虽然被习惯地认为是现实的终极统治者、最高的政治权威,但是其权威是有条件的,是被衡量、评价的,因而在文化意义上——即在关于公共权力的理想世界中,不是为所欲为的,他们的行为并不总是被视为天然合理合法的。李媛的另一篇文章《明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天”——一种政治文化视角的分析》,分析了明朝祭祀体系中最重要的祭天礼仪活动的政治文化含义。其含义是多层面的。一是皇权的非绝对性和被赋予、有依托的性质;二是皇权假天威以演示和强化现实统治的性质;三是皇帝、士大夫、普通民众“天”信仰的一致性与差异并存的事实。
李佳的《土木之变中的士大夫政治价值观》考察了士大夫在1449年明朝英宗皇帝于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俘虏这场事变中背后的价值观念。当时,于谦等士大夫在危急情况下力主另立皇帝,使得瓦剌难以挟持皇帝要挟明朝,显示出士大夫以人民、社稷重于皇帝的价值观,这是帝制时代后期民本主义价值观的一次具体实践。李佳的另一篇文章《明代群臣“伏阙”抗争现象的政治文化分析》考察了在明代甚为凸显的士大夫群体“伏阙”以要求皇帝收回成命的现象。这种现象彰显出明代帝制框架内君、臣政治诉求的差异,以及士大夫政治的理性意味。王伟的《明代官员“乞休”现象分析》,考察了明代士大夫主动要求离开庙堂,回归家园的现象。文章认为明中期以后,士大夫“家”“族”观念比前浓重,士大夫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多元化,“家国同构”的观念有所动摇。
肖金的《王阳明与嘉靖帝关系研究》以王阳明在嘉靖朝的封爵、归越、起复、停爵经历为线索,考察王阳明与嘉靖帝关系的演变。文章认为嘉靖帝与王阳明关系合分的背后,是皇帝权威与王学体现的社会思想流变之间的矛盾与纠结。
学界关于张居正政事、人格的研究已有许多,但是对于张居正思想的渊源、演变、终极诉求的考察并未详明。本书中梁曼容的《学术与政治——张居正思想演变的历程》追问的是张居正学术思想与其政治立场之间的关系,认为张居正的学术经历了浸润佛学、倾心王学,与良知派若合若离,直到走向权力高端后与王学分道扬镳甚至与整个讲学界决裂的历程。常文相的《从〈帝鉴图说〉看张居正的圣王期待及政治追求》,通过解读张居正主持编辑的《帝鉴图说》来透视张居正本人的致君尧舜的圣王政治理想。这都是从士大夫政治语境中解读张居正与明中叶庙堂政治样貌的积极尝试。
刘言和王立娜的文章考察的都是明代政治语境中的心态性话题。刘言的《“祥瑞”与明代政治》梳理、分析了明代被视为“祥瑞”的现象之类目,以及明代诸帝及朝臣对待“祥瑞”的两种态度,即重灾抑祥、以祥为美。文章认为二者皆关照朝廷统治利益,但前者具有较强民本政治理念色彩,后者更偏于神本政治和君主神化色彩。“祥瑞”被作为君主治国的策略加以利用炒作,同时也构成士大夫风气的一个指向标。王立娜的《明代的谣谚》将存世明代谣谚加以分类梳理,从中解读民众看待庙堂政治的方式以及谣谚所折射的政治、军事问题,以及谣谚对政局产生影响的机制。
明亡之后,黄宗羲等思想家进行痛切反思,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强批判性的政治主张。姜佳曦的《黄宗羲君臣观的时代文化语境》认为,以往对黄宗羲国家政治观的解释基本是通过对《明夷待访录》等文本语词加以解析形成的,这就可能脱离黄宗羲本人学术与思想的具体语境而加入其原本不具备的含义。文章将黄宗羲的君臣观表述放到其本人思想历程中,用历史经验重建的方法进行追溯分析,指出了黄宗羲君臣观与明初以降不断推演的多种君臣关系说的渊源关系,比较了其间的差异,从而揭示出黄宗羲的君臣观是经历一个漫长的思想与实践历程而在明清政权易替的节点呈现出的,合乎中国政治文化历史逻辑的形态。武少民的文章《明末政治乱局中的理学心学纠葛——以张履祥与刘宗周学术思想关联为中心》针对以往在明代思想研究中将理学与心学过度夸大割裂的倾向,通过对晚明政治乱局中两位思想家——张履祥与其业师刘宗周之间的学术关联,透视明清之际中国学术、思想中理学与心学之间通融渗透、差异交融的复杂纠葛,呈现出比以前更为生动复杂的思想情状。
文集的最后,收录了以《关于王权主义与中国政治文化的对话》为题的一篇笔谈。这是根据东北师大明清史专业部分师生最近时期围绕政治文化前沿问题所进行的课堂讨论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参与讨论者结合对刘泽华先生和他培养的一批学者关于“王权主义”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评论,以及余英时等学者对政治文化所做研究的方法,对政治文化研究的基本理念、方法,切磋琢磨,提出了一些与未来的研究实践关系更为紧密的看法,作为日后回顾之资,也希望对于关心者的研究略有一些参考的意义。
明代政治文化的研究,虽然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但是毕竟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编辑这部文集,权作若干明代历史政治文化研究者勉力行进途中的相顾一笑,有何不可?
权力价值思想治道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权力价值思想治道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