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評分編輯
評分編輯
評分石窟寺修建年代不見史書記載。第4窟外119號龕唐龍朔(661~663)年間刻有“後魏孝文帝故希玄寺碑”。碑文稱北魏孝文帝時(471~499)此處已建寺,時稱希玄寺。唐更名為淨土寺,宋明皆稱大力山石窟十方淨土禪寺,今簡稱石窟寺。造窟記載最早見於明弘治重修石窟寺碑記:“……自後魏宣帝景明之間鑿石為窟,刻佛韆萬像,世無能燭其數者……”,但其依據不詳。據推測石窟大規模開鑿約在北魏後期熙平(516—518)至永熙(532~534)年間。窟內外小龕紀年最早為北魏普泰元年(531),此外,有東魏、西魏、北齊直至唐宋各代年號。
評分編輯
評分中國的佛教石窟。鞏縣石窟位於河南省鞏縣縣城西北2.5公裏的洛河北岸,石窟開鑿在邙山(當地稱大力山)岩層上。現存大窟5個,摩崖大像3尊,佛龕約1000個,摩崖造像龕238個,造像7700餘身,銘刻186方。鞏縣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佛教石窟,位於河南鞏義市(原鞏縣)城西北2.5韆米的洛河北岸,開鑿於邙山岩麵上。始建於北魏晚期,原名希玄寺。現存大窟5個,摩崖大像3尊,佛龕約1000個,摩崖造像龕238個,總計造像7700餘尊,銘刻186方。曆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至唐宋。總體風格與龍門石窟相近,但規模小,整體造像藝術水平也不如龍門石窟,但其中也不乏精品。題材除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還有禮佛圖、神王、怪獸、伎樂等。
評分鞏縣石窟
評分石窟分東西兩區,第1、2窟在西區,第3、4、5窟在東區。第1、3、4窟均為方形中心柱窟。其中第1窟最大,窟內長寬各6.5米,高6米,中心柱長寬各2.8米,基座長寬各3.5米。窟門外兩側各雕一力士,高約 3
評分石窟寺修建年代不見史書記載。第4窟外119號龕唐龍朔(661~663)年間刻有“後魏孝文帝故希玄寺碑”。碑文稱北魏孝文帝時(471~499)此處已建寺,時稱希玄寺。唐更名為淨土寺,宋明皆稱大力山石窟十方淨土禪寺,今簡稱石窟寺。造窟記載最早見於明弘治重修石窟寺碑記:“……自後魏宣帝景明之間鑿石為窟,刻佛韆萬像,世無能燭其數者……”,但其依據不詳。據推測石窟大規模開鑿約在北魏後期熙平(516—518)至永熙(532~534)年間。窟內外小龕紀年最早為北魏普泰元年(531),此外,有東魏、西魏、北齊直至唐宋各代年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