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学生                                   突破传统构思  拥抱普世价值  建立精神故乡
  以著名作家和语文教师双重身份破解中学生写作奥秘!
  未读这本书,你欠老师一篇好作文;读了这本书,你只欠动笔写作文!
  跟畏难情绪拜拜,让写作文变成一件乐事!
  以名作为例,名家写作思路大揭秘!
  续写、改造已有文学作品,原来作文练习这么有趣!
  观点多元化,议论文有理有据字字铿锵!
  ……
  两千万字的写作实践和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凝聚成书,梁晓声老师要告诉你的真经太多!      
内容简介
     作文是高考、中考等考试的必考内容,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写作文,写作文就成了一种令人头疼的苦差。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梁晓声先生根据自己多年写作经验,摒弃传统作文书陈旧思维,结合的中学语文课程大纲,为广大中学生编写了这本作文指导用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指导中学作文写作,让读者在写作文时如作家创作一般文思泉涌。     
作者简介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曾被评选为北京市师德标兵、师德标兵,被授予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至今创作小说、散文、社会时评、电视剧本等两千余万字。其散文被广泛收入大陆、香港中、小学语文课本和教学辅导教材,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国中、小学汉语教材及人文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说在前边的话
第一章
愉悦的心情让难事变易19
第二章
想写好作文就不能重理轻文33
第三章
合理上网,多读好书55
第四章
中学生作文的意义叩问69
第五章
向名家名作学习91
第六章
多种构思125
第七章
“改造”和续写143
第八章
议论文怎样议、怎样论?165
第九章
“费脑筋”的议论文179
第十章
中学生应该懂得的道理与“道理”193
第十一章
好品德出好作文203
第十二章
文字是文章的肌肤245
结束语      
精彩书摘
     从一篇习作看作文的文字
  恰巧,我的一名研究生交来了她的几篇习作。
  我告诉她,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中学生作文的小册子,请她允许我以她的习作为例来谈中学生作文的文字问题。
  她乐意地答应了,说如果以她的习作为例能对中学生作文写作的提高有帮助的话,那实在是她的荣幸。
  她第一篇习作的开头是这样的:
  今天被迫作了一个自我介绍,后来结束以后,有人用稍带吃惊又不敢太吃惊的语言问我,你怎么会做了那么多事情,同时?难道你用的是美国时间?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觉得说来话长,又太短。
  这一段开头,值得指出的“忌讳”有以下几处:
  一、作自我介绍应该用“次”,通常不说“个”。在这点上,其实日常口语习惯也有规范,违反会使读者感到别扭。
  二、“后来结束以后”,这是日常口语讲述可以忽略的重复,如“嗯嗯”“啊啊”一样可以忽略,而一旦形成书面语,这种重复是很难被忽略的。
  三、不过就是作了一次自我介绍,别人稍带吃惊是可以理解的,“又不敢太吃惊”的“敢”字,却是一个用得不恰当的字。
  “我”只不过是一名大学生,别人已经对“我”的自我介绍“稍带吃惊”了,又有什么“不敢太吃惊”呢?
  四、“你怎么会做了那么多事情,同时?”——严格地说,除了受过特殊训练的人,一般人较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更别说“那么多事情”了。这句话中的“同时”,意指在同一时段内。“同一时段内”做了多少事,与“同时”做了多少事,意思是不相同的。我分明是在“挑字眼儿”。人在生活中对别人的日常语言大挑字眼儿是不好的,但好的文字作品却应该经得起挑字眼儿,写作者应该在写作时给自己挑字眼儿。我们说一篇文章文字好,正是指啰唆的、不恰当的、不精准的字眼儿被自行摈除了。
  五、“难道你用的是美国时间?”——美国与中国之间固然有时差,但两个国家都是每天二十四小时,美国时间并不比中国时间长,所以这一句文字是经不起推敲的。
  诸位你们看,这名研究生姐姐一篇习作的开头,只有短短的几行字,若以好文字的标准来要求,竟也是那么经不起挑字眼儿,是吧?
  我希望你们以后写作文时,要养成自己挑自己字眼儿的习惯。经常自己挑来挑去的,你们的文字表现功力必有长足进步。
  怎样写好开头
  写作之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自己对开头要求极严,定的标准也高,有股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儿。《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就是典型例子。
  据说托尔斯泰为那一行字折磨了自己一个来月。然而这样的写作,只适于从前托尔斯泰那样的人。今天绝大多数写作者都不可能做到那样。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一切学生,更不可能做到那样。也没必要非那样。好作品的好开头,不是只有那样才写得出来。
  二、难以确定应该写出怎样的开头,但心中有某些好的感觉、体会,形成一股冲动,促使人立刻进入状态。或者,其实知道应该写出怎样的开头,但在字词的选用方面,一时犹豫不决,颇费思量,而时间不从容,于是就只有写起来再说。那么,“渐入佳境”便是此种情况下不错的状态了。
  亲爱的同学们,据我了解,除了假期,你们的作文基本上是在时间不从容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这是没法子的事。能在此种情况下“渐入佳境”,已经是特别良好的状态了。尤其是在考场上,时间不等人,哪里容人为了开头久久地冥思苦想呢?
  所以我给出的建议是,若是平时完成作文作业,写毕,应将自己不太满意的开头改一遍。自己明明不满意,为什么不改呢?
  特别是,如果自认为“渐入佳境”地写出了好内容,又为什么不使一篇内容好的作文有一个好的开头呢?须知,当你果真写出了好内容之后,你其实已经相当明了什么样的开头适合你那篇作文的内容了。起先在头脑中“憋”不出来的好字词,那会儿往往油然出现了。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能培养一种对自己所做之事不凑合、不马马虎虎交差了事的良好意识。同时,自我训练了一种统筹兼顾的能力。这种能力,必定将使你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若是在考场上写作文呢?一旦被开头卡住了,千万别慌。
  根本没什么可慌的。思考一下,将要写的开头大致是怎样的,估计多少字,空在那儿。待连结尾都写罢,再补写开头。如前所述,补写时,就会顺利多了。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据我所知,某些小说家的作品的开头,还有某些戏剧家的作品的序幕乃至第一场戏,往往也是起先搁置着,后来才补写成功的。
  ……    
				
 
				
				
					《笔尖下的青春:让思想闪光的作文之道》  第一章:作文的起点——理解与感知  作文,并非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思想的雏形,情感的载体,更是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作文是表达自我、抒发胸臆、展现才华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同学常常被“无话可说”的困境所 D,或是觉得笔下的文字苍白无力。究其原因,往往在于对“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核心问题理解不够透彻,感知世界的能力有待提升。  本章将带领大家回归作文的本源,从“理解”与“感知”两个维度,解锁写好作文的钥匙。  1.1 倾听内心的声音:挖掘情感的宝藏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世界。喜悦、悲伤、愤怒、惊奇、感动、失落……这些情绪如同跳跃的音符,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旋律。作文,正是捕捉这些音符,将其转化为文字的艺术。     拥抱真实的情感: 不要害怕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无论是初恋的甜蜜,考试失利的沮丧,友情破裂的痛苦,还是看到感人场景的动容,这些都是宝贵的写作素材。尝试记录下让你心头一颤的瞬间,那些触动你灵魂的画面。    细致描摹情感的层次: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感并非单一的。一次小小的误会,可能引发从尴尬、委屈到理解、释然的层层递进。学会观察和体味这些情感的细微变化,用更精准的词语去捕捉它们,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从生活细节中提炼情感: 父母的一句叮嘱,同学的一个眼神,一次偶然的邂逅,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例如,一次平凡的家庭聚餐,可以写出长辈的关爱,对亲情的珍视,或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关键在于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下的情感脉络。    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优秀的作文不仅有真挚的情感,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尝试思考情感产生的根源,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例如,在写一次失败的经历时,除了抒发失落,还可以反思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展现出成长的力量。  1.2 洞察世界的万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文素材的源泉,在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从细微处洞察本质。     “眼睛”的训练: 提高观察力,首先要学会“看”。不仅仅是看到事物的轮廓,更要看到细节。观察一朵花的颜色、形状、纹理,观察一个人的表情、动作、衣着,观察一个场景的光影、色彩、动态。用“照相机”式的思维去捕捉画面,用“录音机”式的思维去记录声音,用“嗅觉”式的思维去感受气味。    “多角度”的视角: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发现。例如,观察一棵树,你可以从树干的粗壮、树叶的繁茂、树影的摇曳、或是与它一同生长的草木等不同角度切入。尝试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去观察,能够让你的描写更加立体生动。    “发现”的乐趣: 观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发现一棵树的年轮记录了岁月的沧桑,发现一个人不经意的动作泄露了他的心情,发现一个熟悉的环境在不同季节展现出的不同风貌。将观察的过程转化为一种探索和寻宝的乐趣。    “记录”的习惯: 观察到的精彩瞬间,如果不能及时记录下来,很容易随风而逝。养成随身携带笔记本或使用手机备忘录的习惯,随时记录下让你印象深刻的画面、对话、想法,甚至是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这些零散的素材,将成为你未来写作的宝贵财富。    “想象”的翅膀: 观察到的事物,还可以通过想象来拓展。一棵古老的榕树,你可以想象它经历了多少风雨,见证了多少故事。一只孤单的流浪猫,你可以想象它的过往,它的渴望。想象力能够赋予观察到的事物更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  1.3 勤于思考,善于联想:让思维的火花碰撞  光有观察和感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经过思考和联想,才能将这些零散的素材转化为有深度的文章。     “为什么”的力量: 面对观察到的现象,多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人会这样做?为什么这个事物会呈现出这样的状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追根溯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    “是什么”的归纳: 通过观察和思考,对事物进行归纳和概括。例如,观察到同学之间因为小事而争吵,可以归纳出“沟通不畅是矛盾的根源”这一结论。    “如果……会怎样”的假设: 运用假设性的思维,能够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如果人类没有了语言,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我能回到过去,我会做什么?    “类比”的智慧: 将相似的现象进行类比,能够让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例如,用“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来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和经历。    “对比”的张力: 通过对比,能够凸显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能够展现出奋斗的意义;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能够体现时代的进步。    “由点及面”的联想: 从一个小的观察点出发,触类旁通,联想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甚至是历史文化。例如,看到一片落叶,可以联想到生命的循环,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  1.4 学习语言,锤炼表达:让文字拥有灵魂  素材是血肉,而语言则是赋予其灵魂的衣裳。掌握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以及恰当的修辞手法,能够让你的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词语”的宝库: 建立自己的词汇本,积累那些生动、形象、精准的词语。注重词语的积累,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对词语含义、用法、色彩的深刻理解。例如,学习“跑”这个词的不同表达:飞奔、疾驰、逃窜、溜达、散步……    “句子”的韵律: 学习运用长短句结合,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尝试使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句式,让句子更富于变化和表现力。    “修辞”的魔力: 熟练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能够让你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例如,用“时间就像一位严厉的老师”来比喻时间的残酷和价值。    “语境”的匹配: 了解不同语境下词语和句子的使用规范。例如,在抒情散文中使用华丽的辞藻,在议论文中使用严谨的逻辑语言。    “模仿”与“创新”: 阅读优秀范文,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模仿其表达方式。但模仿并非照搬,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本章小结:  “理解”与“感知”是写作的基石。只有真正理解了写作的目的,用心去感知世界,才能挖掘出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本章通过引导大家挖掘情感、培养观察力、勤于思考、锤炼语言,为接下来的写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记住,写作是一门“心”的学问,更是“眼”的艺术。  (本章内容为对“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这一主题进行的详细阐述,不包含任何已出版图书的实际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入的写作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