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中學生 突破傳統構思 擁抱普世價值 建立精神故鄉
以著名作傢和語文教師雙重身份破解中學生寫作奧秘!
未讀這本書,你欠老師一篇好作文;讀瞭這本書,你隻欠動筆寫作文!
跟畏難情緒拜拜,讓寫作文變成一件樂事!
以名作為例,名傢寫作思路大揭秘!
續寫、改造已有文學作品,原來作文練習這麼有趣!
觀點多元化,議論文有理有據字字鏗鏘!
……
兩韆萬字的寫作實踐和豐富的語文教學經驗凝聚成書,梁曉聲老師要告訴你的真經太多!
內容簡介
作文是高考、中考等考試的必考內容,為瞭應付考試而學習寫作文,寫作文就成瞭一種令人頭疼的苦差。著名作傢、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梁曉聲先生根據自己多年寫作經驗,摒棄傳統作文書陳舊思維,結閤的中學語文課程大綱,為廣大中學生編寫瞭這本作文指導用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指導中學作文寫作,讓讀者在寫作文時如作傢創作一般文思泉湧。
作者簡介
梁曉聲,當代著名作傢,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1949年生於哈爾濱市,祖籍山東榮成。曾被評選為北京市師德標兵、師德標兵,被授予北京市“五一勞動奬章”。至今創作小說、散文、社會時評、電視劇本等兩韆餘萬字。其散文被廣泛收入大陸、香港中、小學語文課本和教學輔導教材,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國中、小學漢語教材及人文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說在前邊的話
第一章
愉悅的心情讓難事變易19
第二章
想寫好作文就不能重理輕文33
第三章
閤理上網,多讀好書55
第四章
中學生作文的意義叩問69
第五章
嚮名傢名作學習91
第六章
多種構思125
第七章
“改造”和續寫143
第八章
議論文怎樣議、怎樣論?165
第九章
“費腦筋”的議論文179
第十章
中學生應該懂得的道理與“道理”193
第十一章
好品德齣好作文203
第十二章
文字是文章的肌膚245
結束語
精彩書摘
從一篇習作看作文的文字
恰巧,我的一名研究生交來瞭她的幾篇習作。
我告訴她,我正在寫一本關於中學生作文的小冊子,請她允許我以她的習作為例來談中學生作文的文字問題。
她樂意地答應瞭,說如果以她的習作為例能對中學生作文寫作的提高有幫助的話,那實在是她的榮幸。
她第一篇習作的開頭是這樣的:
今天被迫作瞭一個自我介紹,後來結束以後,有人用稍帶吃驚又不敢太吃驚的語言問我,你怎麼會做瞭那麼多事情,同時?難道你用的是美國時間?我不知道怎麼迴答,覺得說來話長,又太短。
這一段開頭,值得指齣的“忌諱”有以下幾處:
一、作自我介紹應該用“次”,通常不說“個”。在這點上,其實日常口語習慣也有規範,違反會使讀者感到彆扭。
二、“後來結束以後”,這是日常口語講述可以忽略的重復,如“嗯嗯”“啊啊”一樣可以忽略,而一旦形成書麵語,這種重復是很難被忽略的。
三、不過就是作瞭一次自我介紹,彆人稍帶吃驚是可以理解的,“又不敢太吃驚”的“敢”字,卻是一個用得不恰當的字。
“我”隻不過是一名大學生,彆人已經對“我”的自我介紹“稍帶吃驚”瞭,又有什麼“不敢太吃驚”呢?
四、“你怎麼會做瞭那麼多事情,同時?”——嚴格地說,除瞭受過特殊訓練的人,一般人較難“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更彆說“那麼多事情”瞭。這句話中的“同時”,意指在同一時段內。“同一時段內”做瞭多少事,與“同時”做瞭多少事,意思是不相同的。我分明是在“挑字眼兒”。人在生活中對彆人的日常語言大挑字眼兒是不好的,但好的文字作品卻應該經得起挑字眼兒,寫作者應該在寫作時給自己挑字眼兒。我們說一篇文章文字好,正是指囉唆的、不恰當的、不精準的字眼兒被自行擯除瞭。
五、“難道你用的是美國時間?”——美國與中國之間固然有時差,但兩個國傢都是每天二十四小時,美國時間並不比中國時間長,所以這一句文字是經不起推敲的。
諸位你們看,這名研究生姐姐一篇習作的開頭,隻有短短的幾行字,若以好文字的標準來要求,竟也是那麼經不起挑字眼兒,是吧?
我希望你們以後寫作文時,要養成自己挑自己字眼兒的習慣。經常自己挑來挑去的,你們的文字錶現功力必有長足進步。
怎樣寫好開頭
寫作之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自己對開頭要求極嚴,定的標準也高,有股子“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勁兒。《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就是典型例子。
據說托爾斯泰為那一行字摺磨瞭自己一個來月。然而這樣的寫作,隻適於從前托爾斯泰那樣的人。今天絕大多數寫作者都不可能做到那樣。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的一切學生,更不可能做到那樣。也沒必要非那樣。好作品的好開頭,不是隻有那樣纔寫得齣來。
二、難以確定應該寫齣怎樣的開頭,但心中有某些好的感覺、體會,形成一股衝動,促使人立刻進入狀態。或者,其實知道應該寫齣怎樣的開頭,但在字詞的選用方麵,一時猶豫不決,頗費思量,而時間不從容,於是就隻有寫起來再說。那麼,“漸入佳境”便是此種情況下不錯的狀態瞭。
親愛的同學們,據我瞭解,除瞭假期,你們的作文基本上是在時間不從容的情況下寫齣來的。這是沒法子的事。能在此種情況下“漸入佳境”,已經是特彆良好的狀態瞭。尤其是在考場上,時間不等人,哪裏容人為瞭開頭久久地冥思苦想呢?
所以我給齣的建議是,若是平時完成作文作業,寫畢,應將自己不太滿意的開頭改一遍。自己明明不滿意,為什麼不改呢?
特彆是,如果自認為“漸入佳境”地寫齣瞭好內容,又為什麼不使一篇內容好的作文有一個好的開頭呢?須知,當你果真寫齣瞭好內容之後,你其實已經相當明瞭什麼樣的開頭適閤你那篇作文的內容瞭。起先在頭腦中“憋”不齣來的好字詞,那會兒往往油然齣現瞭。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做能培養一種對自己所做之事不湊閤、不馬馬虎虎交差瞭事的良好意識。同時,自我訓練瞭一種統籌兼顧的能力。這種能力,必定將使你們在以後的工作中受益匪淺。
若是在考場上寫作文呢?一旦被開頭卡住瞭,韆萬彆慌。
根本沒什麼可慌的。思考一下,將要寫的開頭大緻是怎樣的,估計多少字,空在那兒。待連結尾都寫罷,再補寫開頭。如前所述,補寫時,就會順利多瞭。
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據我所知,某些小說傢的作品的開頭,還有某些戲劇傢的作品的序幕乃至第一場戲,往往也是起先擱置著,後來纔補寫成功的。
……
《筆尖下的青春:讓思想閃光的作文之道》 第一章:作文的起點——理解與感知 作文,並非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思想的雛形,情感的載體,更是與世界對話的橋梁。對於廣大中學生而言,作文是錶達自我、抒發胸臆、展現纔華的重要途徑。然而,許多同學常常被“無話可說”的睏境所 D,或是覺得筆下的文字蒼白無力。究其原因,往往在於對“寫什麼”和“怎麼寫”這兩個核心問題理解不夠透徹,感知世界的能力有待提升。 本章將帶領大傢迴歸作文的本源,從“理解”與“感知”兩個維度,解鎖寫好作文的鑰匙。 1.1 傾聽內心的聲音:挖掘情感的寶藏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情感世界。喜悅、悲傷、憤怒、驚奇、感動、失落……這些情緒如同跳躍的音符,構成瞭我們生命的鏇律。作文,正是捕捉這些音符,將其轉化為文字的藝術。 擁抱真實的情感: 不要害怕錶達內心的真實感受。無論是初戀的甜蜜,考試失利的沮喪,友情破裂的痛苦,還是看到感人場景的動容,這些都是寶貴的寫作素材。嘗試記錄下讓你心頭一顫的瞬間,那些觸動你靈魂的畫麵。 細緻描摹情感的層次: 很多時候,我們的情感並非單一的。一次小小的誤會,可能引發從尷尬、委屈到理解、釋然的層層遞進。學會觀察和體味這些情感的細微變化,用更精準的詞語去捕捉它們,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 從生活細節中提煉情感: 父母的一句叮囑,同學的一個眼神,一次偶然的邂逅,都可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信息。例如,一次平凡的傢庭聚餐,可以寫齣長輩的關愛,對親情的珍視,或是對時間流逝的感慨。關鍵在於用心去觀察,去感受,去發現那些隱藏在生活錶象下的情感脈絡。 情感與理性的交織: 優秀的作文不僅有真摯的情感,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在錶達情感的同時,嘗試思考情感産生的根源,以及它對我們的影響。例如,在寫一次失敗的經曆時,除瞭抒發失落,還可以反思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從而展現齣成長的力量。 1.2 洞察世界的萬象:培養敏銳的觀察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素材的源泉,在於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觀察。一個善於觀察的人,能夠從平凡中發現不凡,從細微處洞察本質。 “眼睛”的訓練: 提高觀察力,首先要學會“看”。不僅僅是看到事物的輪廓,更要看到細節。觀察一朵花的顔色、形狀、紋理,觀察一個人的錶情、動作、衣著,觀察一個場景的光影、色彩、動態。用“照相機”式的思維去捕捉畫麵,用“錄音機”式的思維去記錄聲音,用“嗅覺”式的思維去感受氣味。 “多角度”的視角: 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發現。例如,觀察一棵樹,你可以從樹乾的粗壯、樹葉的繁茂、樹影的搖曳、或是與它一同生長的草木等不同角度切入。嘗試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場去觀察,能夠讓你的描寫更加立體生動。 “發現”的樂趣: 觀察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發現一棵樹的年輪記錄瞭歲月的滄桑,發現一個人不經意的動作泄露瞭他的心情,發現一個熟悉的環境在不同季節展現齣的不同風貌。將觀察的過程轉化為一種探索和尋寶的樂趣。 “記錄”的習慣: 觀察到的精彩瞬間,如果不能及時記錄下來,很容易隨風而逝。養成隨身攜帶筆記本或使用手機備忘錄的習慣,隨時記錄下讓你印象深刻的畫麵、對話、想法,甚至是那些轉瞬即逝的靈感。這些零散的素材,將成為你未來寫作的寶貴財富。 “想象”的翅膀: 觀察到的事物,還可以通過想象來拓展。一棵古老的榕樹,你可以想象它經曆瞭多少風雨,見證瞭多少故事。一隻孤單的流浪貓,你可以想象它的過往,它的渴望。想象力能夠賦予觀察到的事物更豐富的內涵和生命力。 1.3 勤於思考,善於聯想:讓思維的火花碰撞 光有觀察和感受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經過思考和聯想,纔能將這些零散的素材轉化為有深度的文章。 “為什麼”的力量: 麵對觀察到的現象,多問一個“為什麼”。為什麼這個人會這樣做?為什麼這個事物會呈現齣這樣的狀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感?追根溯源,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 “是什麼”的歸納: 通過觀察和思考,對事物進行歸納和概括。例如,觀察到同學之間因為小事而爭吵,可以歸納齣“溝通不暢是矛盾的根源”這一結論。 “如果……會怎樣”的假設: 運用假設性的思維,能夠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廣度。例如,如果人類沒有瞭語言,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如果我能迴到過去,我會做什麼? “類比”的智慧: 將相似的現象進行類比,能夠讓抽象的道理變得生動形象。例如,用“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來比喻人生的不同階段和經曆。 “對比”的張力: 通過對比,能夠凸顯事物的特點,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例如,對比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能夠展現齣奮鬥的意義;對比過去與現在的變化,能夠體現時代的進步。 “由點及麵”的聯想: 從一個小的觀察點齣發,觸類旁通,聯想到更廣泛的社會現象、人生哲理,甚至是曆史文化。例如,看到一片落葉,可以聯想到生命的循環,時間的流逝,人生的短暫。 1.4 學習語言,錘煉錶達:讓文字擁有靈魂 素材是血肉,而語言則是賦予其靈魂的衣裳。掌握豐富的詞匯,靈活的句式,以及恰當的修辭手法,能夠讓你的文章更具錶現力和感染力。 “詞語”的寶庫: 建立自己的詞匯本,積纍那些生動、形象、精準的詞語。注重詞語的積纍,不僅是數量的增加,更是對詞語含義、用法、色彩的深刻理解。例如,學習“跑”這個詞的不同錶達:飛奔、疾馳、逃竄、溜達、散步…… “句子”的韻律: 學習運用長短句結閤,以增強語言的節奏感。嘗試使用排比、比喻、擬人等句式,讓句子更富於變化和錶現力。 “修辭”的魔力: 熟練運用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設問、反問等修辭手法,能夠讓你的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例如,用“時間就像一位嚴厲的老師”來比喻時間的殘酷和價值。 “語境”的匹配: 瞭解不同語境下詞語和句子的使用規範。例如,在抒情散文中使用華麗的辭藻,在議論文中使用嚴謹的邏輯語言。 “模仿”與“創新”: 閱讀優秀範文,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模仿其錶達方式。但模仿並非照搬,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本章小結: “理解”與“感知”是寫作的基石。隻有真正理解瞭寫作的目的,用心去感知世界,纔能挖掘齣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本章通過引導大傢挖掘情感、培養觀察力、勤於思考、錘煉語言,為接下來的寫作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記住,寫作是一門“心”的學問,更是“眼”的藝術。 (本章內容為對“中學生如何寫好作文”這一主題進行的詳細闡述,不包含任何已齣版圖書的實際內容,旨在為讀者提供深入的寫作理論指導和實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