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一部优秀的艺术词典,其最终目的在于激活和推动该艺术门类的创新与发展,而非仅仅是固化历史。我期待《中国汉唐古典舞术语词典》能够成为一座坚实的学术基石,让后来的编创者和教育工作者能在此基础上,跳脱出对历史的机械模仿,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如果词典中包含对这些术语在不同历史时期流变、甚至在后世戏曲、武术中残留影响的考证,那就更具深度了。这不仅是一本舞蹈术语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典美学在时间长河中形体表达的演化史。我希望它能激发研究者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提炼出可以应用于当代舞台的新鲜表达。期待它能成为汉唐古典舞领域的一部“圣经式”的参考著作。
评分这部《中国汉唐古典舞术语词典》的书名本身就激发起我无限的好奇与期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的爱好者,我对汉唐时期那种雍容华贵、气韵生动的舞蹈艺术一直心驰神往。然而,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为那些古籍中零星记载的舞姿、手势、步法,往往只有寥寥数语,缺乏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梳理工具。这部词典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巨大的知识空白。光是想象它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已经失传的“云袖”、“盘龙”、“舒展”等意境,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术语和图解,我就感到无比振奋。我特别期待看到它对不同历史时期舞蹈风格的细微区分,比如汉代的古朴典雅与唐代的恢弘大气,是如何通过术语的演变来体现的。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搭建起一座连接古老舞谱与现代舞者之间的桥梁,那么它对传承和复兴汉唐舞蹈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我甚至已经开始设想,拿着这本书去研究那些出土的壁画和雕塑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
评分我一直对古典舞“形神兼备”的理念非常着迷,但“形”的层面,尤其是那些技术细节,往往是初学者最难掌握的关隘。很多舞蹈教材在讲述身法和手势时,常常使用一些模糊的描述,比如“要灵动”、“要沉稳”,这些要求对于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人来说,根本无从下手。我衷心希望这部词典能够为这些模糊的描述提供一个量化的、可操作的参照系。比如,对于“圆场”这一基本步法,是否能详细区分出汉代的平移式与唐代的流转式在重心转移和足底着力点的细微差异?我特别关注它对于“气韵”如何被肢体语言所承载的解读。如果它能将那些只存在于口传心授中的“诀窍”以清晰的术语形式固定下来,那么对于全球范围内渴望学习正宗汉唐舞蹈的专业人士来说,这套词典的价值就无可替代了。它必须是严谨到能经受住舞蹈大师推敲的。
评分坦白说,我对学术著作的耐心通常有限,很多专业工具书读起来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但《中国汉唐古典舞术语词典》这个名字,却透露出一种古典韵味和严谨并存的气质。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冷冰冰的术语汇编,而是一本具有温度的文化载体。我设想其中的术语解释,会不仅仅停留在动作的物理描述层面,更会深入到该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境。例如,一个简单的“提按”手位,背后可能蕴含着道家的阴阳平衡思想,或者儒家的中正平和观念。如果词典能做到这一点,将极大地提升学习和研究的深度。我期待它在排版和设计上也能体现出汉唐之美,或许采用一些仿古的字体,配上典雅的插图或线描,让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艺术享受,而不是简单的查阅任务。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决定了一本工具书的生命力。
评分阅读专业性极强的工具书时,最大的障碍往往在于索引和检索系统的友好性。我希望这部词典在结构编排上能够超越传统的A-Z排序,考虑到古典舞术语的复杂性——一个动作可能涉及到手、眼、身、法、步多个维度的协同。理想的结构或许是能够按照“部位分类”(如:手诀、脚法、身姿)、“意境分类”(如:刚健、柔美、飘逸)或者“乐舞场景分类”(如:宴会舞、祭祀舞)进行交叉检索。如果它还能提供一些现代舞蹈术语对照,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关联提示,对于跨学科的研究者来说,都会是莫大的便利。我非常关注它在处理那些可能存在争议或多重解释的术语时的态度,是选择一个权威定论,还是提供不同学派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分析?一个好的词典,应该展现出编纂者的学术勇气和包容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