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归义军政权与中央关系研究:以入奏活动为中心 [The Relations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Guiyijun and Central Authorities During Late Tang and Five Dynnasties:Mainly Focused on Tributaries]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归义军政权与中央关系研究:以入奏活动为中心 [The Relations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Guiyijun and Central Authorities During Late Tang and Five Dynnasties:Mainly Focused on Tributar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宝玉,吴丽娱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考古
  • 唐朝
  • 五代
  • 归义军
  • 地方政权
  • 中央关系
  • 入奏
  • 政治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505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92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外文名称:The Relations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Guiyijun and Central Authorities During Late Tang and F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歸義軍政權是晚唐五代宋初活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地方政權,统轄中心為河西敦煌地區。由於地處邊陲,如何正確處理舆各時期不同中央政權之間的啊係,始终是主宰歸義軍政治路绕和统治方略的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政權的興衰,對周邊政權,乃至中原王朝也有一定影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归义军政权与中央关系研究:以入奏活动为中心》以不同時期歸義軍面向中原王朝的入奏活動為切入點,探討該地方政權舆中央政權的往來情形及歸義軍政治史諸問題,提出並論證了一些舆學界成說不同的新觀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归义军政权与中央关系研究:以入奏活动为中心》分上下两编。上鳊對張氏和曹氏時期歸義軍多次重要人奏活動作了詳细考察和具體論述,下编則對其他相關問題進行集中探討或專題研究,所涉時限起自歸義軍創建的唐宣宗大中初年,迄於五代後唐時期。

目录

引言
上編 歸義軍政權重要入奏活動探究
甲 張氏時期
一 大中二年張議潮首次遣使人奏活動再議
(一)重要相關史料校錄
(二)首次人奏活動分析
(三)結語
二 悟真於大中五年的奉使人奏及其對長安佛寺的巡禮
(一)悟真生平著述概略
(二)悟真於大中五年的赴京入奏
(三)悟真在長安期間的其他活動
(四)结語
三 P.3804成通七年願文舆張議潮人京前夕的慶寺法會
(一)P.3804願文校注
(二)P.3804願文中出現的敦煌人物與該次法會的政治背景
(三)結語
四 張氏歸義軍最後一次人奏及金山圃的建立
(一)《張保山邈真讚》所記讚主得授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的那次出使並非發生於唐朝末年
(二)張氏歸義軍最後一次人奏當發生於後梁開平二年前後
(三)金山國成立時間推論
乙 曹氏時期
一 P.2945書狀與曹氏歸義軍首次成功的入奏活動
(一)以往相關研究概述
(二)P.2945書狀校錄
(三)P.2945前七書結構為重疊别紙
(四)第一件大書狀的收書者是韓洙,狀中題署的節度留後為曹議金
(五)書狀中的“昆兄季弟”很可能指曹議金與慕容歸盈
(六)修狀及朝貢使團出發時間為923年七月或稍後
(七)923年至924年間歸義軍政權人奏活動分析
(八)曹氏歸義軍雖多次派出朝貢使團,但均未能成功朝梁更未能獲得節度使稱號
(九)後唐立國前夕李存勗的遣使朔方及其與歸義軍史的關係
(十)結語
二 S.4276《管内三軍百姓奏請表》索隱
(一)表文校绿與相關研究史回顧
(二)相關問題的討論
三 P.3016v《天成二年至三年慕容歸盈致曹議金書》與同光四年的瓜沙人奏
(一)P.3016v相關書狀校錄
(二)以往研究情況概述
(三)相關問題的討論
四 P.2992v書狀與長興元年歸義軍政權的人奏活動
(一)相關研究狀況概述
(二)三書狀校錄
(三)相關問題的討論
五 清泰元年曹氏歸義軍人奏活動考索
(一)使團離京時間應為清泰元年七月,至張掖前的各時間節點可大略考出
(二)回鹘因貪圖沙州使團攜帶的財物扣留了使人,但並未殺害梁幸德,梁的直接死因是疾病
(三)與三州使團一同西行的還有前來宣詔的後唐使臣,故曹元德修撰P.2992v第一通書狀以争取其西來
六 P.3197v《曹氏歸義軍時期甘州使人書啟》舆清泰二年的歸義軍答謝之旅
(一)P.3197v書啟校錄
(二)相關問題的討論

下編 歸義軍入奏史專題研究
一 張議潮束身歸闕後與沙州人士的往來及其對敦煌政局的影響——以P.3730v、S.6405v為中心,兼及P.328lv、S.2589
(一)P.3730v、S.6405v抄存書狀校注
(二)相關問題的討論
二 張氏歸義軍人朝使張球事迹及相關歸義軍史研究
(一)學界已有張球研究回顧
(二)S.2059《序》校錄
(三)張球郡望出生地及其對相關歸義軍史研究的啟示
(四)S 2059所記張球運糧事及其折射的當時歸義軍與唐廷關係
(五)張球署名文書繫年及相關歸義軍史辨析
三 歸義軍人朝使張保山生平考釋
(一)P.3518v張保山邈真讚校錄
(二)從《邈真讚》看張保山作為人朝使者的個人特質
(三)張保山始任新城鎮使時間
(四)張保山其他官職陞遷情況
(五)張保山是同光四年初到朝的人奏使團的正使,但並未參加梁幸德任正使的清泰元年朝貢
四 P.393l校注舆研究
(一)學界相關研究概述
(二)P. 393l校注解說
(三)P.393l表狀牒啟的組成、來源與年代
(四)靈武節度使對周邊少數部族政權的押領
(五)後唐在河西的運作與關内政治勢力的協從
(六)五臺山崇拜與後唐政權
(七)結語
五 五代梁唐政局舆歸義軍人奏關係研究
(一)後梁的建朝及關中形勢
(二)後唐的復國政策與外交努力
(三)關内世襲藩鎮的歸順及其共同立場
(四)結語
六 後唐明宗時代的國家政局與歸義軍及甘州回鹘的人貢中原
(一)明宗對莊宗政策的繼承
(二)明宗朝對關内諸鎮的治理
(三)明宗朝的蕃夷人貢
(四)明宗朝及稍後的歸義軍朝貢及其對西域人貢的輔助
(五)明宗時期甘州回鹘頻繁人貢及此後绝貢原因探析
(六)結語
七 同光年間甘州回鹘的可汗更替與人貢中原
(一)仁美實施的甘州回鹘對後唐的首次入貢
(二)狄銀實施的甘州回鹘對後唐的第二次人貢
(三)阿咄欲實施的甘州回鹘對後唐的第三次人貢
(四)安千箱被殺事件的追查及其反映的可汗更替與甘沙關係的新格局
(五)結語
八 歸義軍人奏活動中的貢品進奉與禮物馈赠
(一)貢奉皇帝與獲取回賜
(二)結交權要與互贈禮物

附錄
一 P.4640v《歸義軍軍資庫司布纸破用曆.布曆》年代推考與《新城鎮使張寶山上常侍狀》考釋
(一)P.4640v《歸義軍軍資庫司布紙破用曆.布曆》校注
(二)布紙曆中“助葬”一詞的含義
(三)P.4640v布曆年代上限推論
(四)《新城鎮使張寶山上常侍狀》考釋與張從武、張寶山替代時間考索
(五)P.4640v布曆年代下限推論
二 P.3727曹氏歸義軍時期書狀考釋
(一)圖版次序梳理與抄寫情況分析
(二)P.3727書狀校錄
(三)相關問題的討論
三 敦煌僧人書狀拾零
(一)P.3197v僧人屈客宴客書
(二)僧人獻物索物與謝物書
四 舊秩新解——轉型期歸義軍史研究瑣言
(一)對原有史料的新審視
(二)對研究方法的再探索
五 本書所引敦煌文書卷號索引
六 主要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丝路风云:归义军政权的崛起与中央王朝的角力》 本书深入探究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留下深刻印记,却又常被后世忽略的重要区域性政权——归义军。故事的开端,我们需将目光投向那片连接东西文明的辽阔土地,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河西走廊。在唐代后期,随着中央王朝的权力逐渐衰落,边疆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为地方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土壤。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归义军应运而生,逐渐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地方力量。 归义军的兴衰,是理解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民族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动态演变的一个绝佳窗口。它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更是当时庞大中华文明圈内一个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本书将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借助考古发现的宝贵证据,勾勒出归义军在唐末五代这一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如何从一个地方军阀势力,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权。 第一章:边疆裂痕与归义军的萌芽 唐朝盛世的荣光,终究难以抵挡历史的洪流。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出现裂痕,吐蕃趁虚而入,河西走廊一度陷入混乱。吐蕃的统治,并非完全的征服,而是一种复杂的共存与博弈。在此期间,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精英,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本书将追溯归义军前身的形成过程,分析其政治基因的来源,以及在吐蕃统治下,地方力量是如何孕育并准备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的。我们将关注那些关键的人物,那些在乱世中崭露头角的军事首领,他们如何整合资源,凝聚人心,为日后的归义军政权的建立奠定基础。 第二章:收复故土与政权的初步确立 吐蕃王朝自身的动荡,为河西走廊带来了新的转机。在吐蕃内部的衰落和分裂的背景下,一股强大的力量开始挑战其在当地的统治。张氏家族,作为归义军政权的奠基者,其家族史和个人经历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详细梳理张议潮等人如何组织力量,发动起义,并最终收复瓜、沙、甘、肃等失地,重建唐朝的安西都护府。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曲折,需要深刻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结构、民族构成以及军事实力对比。归义军政权的初步确立,标志着河西走廊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重新将这片战略要地纳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第三章:鼎盛时期:一个区域性强权的崛起 归义军政权建立后,并未止步于收复故土。在张氏家族的统治下,归义军进入了其鼎盛时期。其疆域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跃。本书将深入分析归义军政权的政治体制,其行政管理、军事组织、财政制度是如何运转的。我们还将关注归义军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包括与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以及与其保持着复杂关系的吐蕃残余势力。 更为重要的是,本章将详细阐述归义军在“入奏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入奏活动”,并非简单的朝贡,而是一种复杂的政治与外交策略。归义军通过向中央王朝“入奏”,既是表达其对中央王朝的效忠,获取政治上的合法性与支持,也是一种争取经济援助、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归义军“入奏”的内容、形式及其效果,揭示其在维护河西地区稳定、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 第四章:中央王朝的回应与角力 唐朝后期,中央王朝的力量已不如盛世。面对归义军这样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王朝的态度复杂而微妙。本书将聚焦于中央王朝(包括唐朝后期、五代诸朝)与归义军之间的互动。我们将分析中央王朝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归义军的,这种关系是如何随着中央王朝内部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变化的。 “入奏”是双方互动的重要纽带。中央王朝如何回应归义军的“入奏”,册封、赏赐、派遣使节等一系列活动,都反映了中央王朝的边疆政策和权力认知。有时,中央王朝出于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的需要,会给予归义军大力支持;有时,出于对地方势力坐大的担忧,也会采取一定的制衡措施。这种“入奏”活动,也常常成为双方权力博弈的场所,归义军试图通过“入奏”来强化自身在区域内的地位,而中央王朝则试图借此来维系其对边疆地区的宗主权。 第五章:多元文化交融与丝路精神的延续 归义军所处的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的交汇点。归义军政权的存在,进一步促进了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书将通过对当时出土文物、文献资料的分析,展现归义军统治下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风格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 佛教在归义军时期的发展,尤其值得关注。敦煌石窟群作为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的瑰宝,其内容和风格的演变,都与归义军政权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政策息息相关。本书将探讨归义军政权如何对待佛教,如何利用佛教来巩固统治、传播文化。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归义军的统治下,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信仰也得到了保留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多元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第六章:风云变幻:归义军政权的转型与演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政权都无法永远停滞。随着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中原王朝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度也相应减弱。归义军政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书将分析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归义军政权是如何适应变化的。 随着时间推移,归义军内部也出现了权力更迭和结构性的变化。例如,一些地方势力开始崛起,对张氏家族的统治构成挑战。同时,来自外部的压力也从未消失。我们将梳理归义军政权在这一时期的具体发展轨迹,分析其面临的内外困境,以及其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第七章:历史的回响:归义军研究的当代意义 归义军政权的兴衰,对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边疆史、民族史、区域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将探讨归义军研究的当代价值。 首先,归义军的历史,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演变的一个缩影。通过对归义军“入奏活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处理复杂地方事务的智慧与策略,以及中央王朝维护国家统一和地方治理的长期挑战。 其次,归义军的存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体现。它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性,能够吸纳和融合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精华,并不断发展壮大。 再者,归义军作为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其历史为我们研究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案例。研究归义军,有助于我们理解丝绸之路在促进文明互鉴、增进人类福祉方面的深远影响。 最后,本书也呼唤对被历史烟尘所掩埋的区域性政权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政权的兴衰,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丰富图景,它们的故事,值得被重新发掘和讲述。 《丝路风云:归义军政权的崛起与中央王朝的角力》将力求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解读和对历史情境的深入还原,为读者呈现一个生动、立体、充满细节的归义军故事。它不仅是对一段尘封历史的重现,更是对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智慧、民族融合路径以及多元文化交融活力的深刻探索。本书旨在通过对归义军历史的研究,引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的更深层次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着迷于那些在历史的边缘地带闪耀的政权。《归义军政权与中央关系研究:以入奏活动为中心》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神秘的邀请函,将我引向了唐末五代那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舞台。归义军,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边塞风情和历史厚重感,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其与中原王朝关系的复杂性。而“以入奏活动为中心”这一研究主线,则是一个极为精妙的切入点。我深信,一个政权的“入奏”,绝非简单的礼仪性行为,它背后往往是政治的考量、经济的诉求、文化的交流,甚至是军事的信号。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入奏”的细节,比如入奏的频率、内容、形式、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央回应,我们或许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归义军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中央王朝之间动态而微妙的关系。这本书的出现,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区域政治的运作方式,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一窥归义军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轨迹。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归义军政权与中央关系研究:以入奏活动为中心》。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让我对唐末五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了好奇。归义军,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丝边疆的苍凉和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历史上那些介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复杂关系很感兴趣,尤其是边疆政权的生存与发展,它们如何在中央王朝的辐射和影响下,又如何在自身区域内形成独特的政治生态。这本书聚焦于“入奏活动”,这无疑是切入点非常巧妙的。我能想象,入奏活动不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政治角力、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的集中体现。它会揭示出归义军如何向中央表达诉求、如何争取支持,以及中央又如何通过入奏来了解边疆、施加控制。这种细致的观察,远比宏观的叙述更能触及历史的肌理。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看到生动的史料细节,看到学者的严谨考证,更希望能读到对那个时代政治运作的深刻洞察。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考古领域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常常在翻阅史书时,对那些模糊不清的政治实体感到一丝遗憾。《归义军政权与中央关系研究:以入奏活动为中心》这个书名,立即点燃了我对填补这些历史空白的期待。归义军,这个在地缘上极其重要的政权,在唐末五代那个中央权力衰微、地方势力崛起的特殊时期,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是依附,是抗衡,还是某种更为复杂的共生?而“以入奏活动为中心”这一研究视角,更是提供了解开这一谜团的金钥匙。入奏,绝非简单的例行公事,它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寓意和策略考量。通过分析归义军的入奏内容、频率、形式,甚至措辞,我们或许能窥见其在中央权力格局中的战略定位,以及其对自身政治合法性的追求。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区域政治和中央地方互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价值的分析框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对这些入奏活动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从而勾勒出一幅更为清晰、更为立体的历史图景。

评分

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互动的好奇。《归义军政权与中央关系研究:以入奏活动为中心》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几个点。归义军,作为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边疆政权,其在唐末五代时期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而“入奏活动”这个研究视角,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总觉得,一个政权与中央的互动,最能反映其真实地位和发展策略。入奏,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效忠,更是文化上的认同,以及经济上的往来。通过对这些“入奏”的审视,我们或许能看到归义军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如何谋求生存,如何争取资源,甚至如何塑造自身的文化身份。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史料,细致分析这些入奏背后的逻辑,一定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这个时期复杂政治生态的全新视角。我渴望从中看到,边疆政权是如何在遥远的中心辐射下,既保持独立,又寻求联系,形成一种独特的政治景观。

评分

长期以来,我对唐末五代那个破碎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时期,中央政权动荡,地方势力纷纷崛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迷人的政治格局。《归义军政权与中央关系研究:以入奏活动为中心》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归义军,作为一个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形成的政权,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无疑是理解那个时代政治地理和文化交流的关键。而“以入奏活动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则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切入点。入奏,作为一种政治沟通的直接方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信息和战略考量。通过对归义军入奏活动的细致梳理和分析,我们或许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个边疆政权如何在中央政权衰落的背景下,既保持与中原的联系,又如何在地方权力体系中寻求自身的位置。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理解那个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边疆政权的生存策略,提供了一个独到而深刻的视角,我非常期待能在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解答。

评分

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你的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方法。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

评分

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评分

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

评分

评分

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变得温文尔雅,具有浓厚

评分

归义军史的又一里程碑之作

评分

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图

评分

归义军是晚唐五代宋初活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地方政权。由于地处偏隅,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中原地区的大动荡、大变乱对归义军政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处理好和中央政权的关系是关乎归义军生命的大事。敦煌文献留下了大量有关归义军与中央王朝关系的生动资料,本书对此作了细致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归义军由张议潮反抗吐蕃起兵后所建,一度统治了河西地区十一个州,后来收缩后则主要割据瓜州(今甘肃瓜州东南)、沙州两州,历经张氏、曹氏两个氏族统治时期。840年,回鹘汗国灭亡,有大批回鹘流落河西走廊[1] 。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收复瓜沙二州,三年收复甘肃二州,四年收复伊州,咸通二年(861年)收复凉州,“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节度押衙是归义军政权的中坚支柱和核心力量。节度使通过押衙,将各个阶层的官员都纳入归义军府的系统中,扩大了归义军政权的统治基础。咸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鹘入侵,於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的苏干湖)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所败,咸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为张淮深所败。唐末,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咸平五年(1002),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其弟曹延瑞其族子曹宗寿胁迫自杀。曹宗寿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朝以羁縻对待,依然以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也和辽朝开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灭于阗王国,寺院僧人闻讯,十分恐惧,将文物藏在隐蔽的洞窟中,这就是日後的敦煌遗书。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寿卒,其子曹贤顺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圣元年(1023),曹贤顺曾两次向宋廷进贡物品。景祐二年(1035年),归义军政权为李元昊所灭,第八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以千骑投降西夏。

评分

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使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