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档案文献系列:《大南实录》中国西南边疆相关史料辑

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档案文献系列:《大南实录》中国西南边疆相关史料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柏中,等<辑录> 著
图书标签:
  • 西南边疆
  • 大南实录
  • 档案文献
  • 历史研究
  • 边疆史
  • 地方志
  • 史料辑
  • 越南历史
  • 清史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21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129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档案文献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4
字数:5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档案文献系列:<大南实录>中国西南边疆相关史料辑》在越南传世的汉文文献中卷帙最大,是研究越南后黎朝“中兴”,阮主、郑主与西山阮氏诸政权的相互关系,阮朝的建立与世袭统治的最重要史料。《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档案文献系列:<大南实录>中国西南边疆相关史料辑》所辑重点是有关中国西南边疆的史料,兼顾了中越两国关系史料和越南的海陆边疆及民族史料,特别注重辑录界临中国陆地边疆的越南北部省域的相关史料与居越华人、华侨的相关史料,以期能最大限度体现边疆研究的宏观视角。

作者简介

  王柏中,辽宁铁岭人,历史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少数民族史博士生导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承担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与《越南汉文文献导读与研究》。学术研究领域:东亚汉文化圈区域历史与文化,在古代国家宗教礼制史、中国南方民族历史文化、中国与东南亚区域交流史等方向有所心得和著述,学术理念:读人的历史,做人性解读;不泥于古贤,无幸乎今贵。

目录

前 言/1
第一册/1
第二册/22
第三册/33
第四册/59
第五册/89
第六册/101
第七册/112
第八册/135
第九册/155
第十册/200
第十一册/221
第十二册/239
第十三册/260
第十四册/277
第十五册/288
第十六册/335
第十七册/367
第十八册/440
第十九册/505
第二十册/529

附记/547

前言/序言

  一 《大南实录》简介

  《大南实录》是越南阮朝(1802~1945)官修史书,全书由《前编》与《正编》两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均有“帝纪”“列传”两种体裁的内容。

  《前编》有“帝纪”十二卷,记述从阮朝太祖嘉裕皇帝(阮潢)到睿宗孝定皇帝(阮福淳),这些阮氏广南国主——即阮朝追尊的历代先帝史事,为按年代先后叙事的编年体,绍治四年(1844)修成付梓。有“列传”六卷,分类记述广南阮主当政时期的后妃、王子、公主、尊室(即宗室)、诸臣、循吏、文学、忠义、隐逸、高僧、酷吏及逆臣等各色人物,据张登桂等史臣奏表,《大南列传前编》从绍治元年(1841)奉旨承修,至嗣德五年(1853)书成付梓。

  《正编》的“帝纪”记述的是世祖嘉隆皇帝(阮福映)以下历位皇帝的编年体实录史册。从嗣德元年(1848)至维新三年(1909),相继刊刻了《正编第一纪》(世祖实录)、《正编第二纪》(圣祖实录)直至《正编第六纪》(同庆帝实录),共计441卷;另附《大南正编列传》“初集”三十三卷及“二集”四十六卷。《列传》“初集”共有后妃、皇子、公主、诸臣、行义、列女、僭窃、外国八目,专记阮朝统一全国及嘉隆一朝期间的人与事,从嗣德五年筹备起修,至成泰元年(1889)由阮仲合等奏成;《列传》“二集”有后妃、皇子、公主、诸臣、忠义、行义、列女、隐逸、高僧与逆臣等十目,记述从明命朝到同庆朝期间的人物史事,从成泰元年筹划,七年(1895)下旨续修,至维新三年(1909)由高春育等奏上。

  《大南实录》原为阮朝宫廷典藏,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兴起,在打败清、俄,吞并朝鲜后,进一步觊觎周边亚洲国家的领土,也把扩张矛头指向了时为法属殖民地的越南,不断地派遣有着特殊背景的商人、学者及外交人员前往越南考察交流,正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日本学者也注意到了对越南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1933年日本学者松本信广赴越南调查旅行,在顺化访问了阮朝宫廷,向越南官员提出了翻印《大南实录》的要求,并在法国远东学院的人员帮助下于1935年重印了《大南实录》的主要部分,并将其分藏在日本的庆应义塾大学和东洋文库等研究机构。1971~1981年,庆应义塾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将庆应义塾图书馆所藏《大南实录》影印本分成二十册公开刊出。其所刊印的《大南实录》截止到《正编第六纪》的《同庆帝实录》,但阮朝《实录》续修并没止限于此,从成泰、维新至启定帝的三朝《实录》也后续修成。如北京大学的杨保筠先生提到,1983年他在法国远东学院图书馆看到了《大南实录正编第六纪附编》和《大南实录正编第七纪》的写本。《大南实录正编第六纪附编》成于启定七年(1922),由胡得忠、高春育主编,其中有《成泰废帝附编》十九卷,《维新废帝附编》十卷,分订成十三册;《大南实录正编第七纪》为《弘宗宣皇帝实录》(启定帝实录)十卷,分订为十册;这两编三部《实录》记录了从1889年初至1926年初整整37年间的越南历史,内容非常丰富。

  帝王“实录”是记述已故君主在位时编年大事的史书,唐代以前“实录”尚少,唐代以后,先君过世即修“实录”成为史官修史的惯例。阮朝设史馆、修“实录”的举措是对中国历代官修史书制度的沿袭,不过阮朝所修《大南实录》却有一定的体例创新。首先,《前编》与《正编》分列,是在明命十四年由皇帝所钦定,意在凸显其父嘉隆帝阮福映(庙号“世祖”)一统南国的宏伟功业,在体例上反映了阮朝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其次,《大南实录》不仅是皇帝的编年史,“列传”部分是阮朝各时期历史人物(含属藩与外国)的传记,集编年与纪传为一体,反映的历史维度更为宽广。在这一点上,不仅胜于中国明清两朝皇帝的“实录”,也较其本国的《大越史记全书》与《越史通鉴纲目》更为完善。

  《大南实录》在越南传世的汉文文献中卷帙最大,是研究越南后黎朝“中兴”,阮主、郑主与西山阮氏诸政权的相互关系,阮朝的建立与世袭统治的最重要史料。不仅如此,该书还对越南与中、老、柬、泰、缅甸等周边邻国的关系及法国在越南、英国在缅甸的殖民侵略均有具体反映,对于研究中国、法国及中南半岛其他国家的民族历史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 本书辑录立意

  《大南实录》除罕见的阮朝宫内刻本、写本外,流布较广的是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的影印本。《大南实录》在中国大陆虽没有出版的整书版本,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萧德浩等主编的《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均选编了《大南实录》与中国相关的部分内容,和田正彦、杨保筠、陈荆和、刘志强、刘玉珺等学者在相关文著中也对这一部史籍有不同程度的介绍,这些都使国内学界对《大南实录》一书有了更大范围的了解。特别是台湾学者许文堂、谢奇懿辑录的《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2000)出版后,对《大南实录》这部书的传布有了更大的影响。

  许文堂、谢奇懿两先生的《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是根据日本庆应义塾大学1961~1981年影印发行的《大南实录》为底本辑录而成的,庆应义塾大学影印版《大南实录》的版式,为汉字繁体,无标点,竖版,每页上下两栏,每栏十七格,每格正文为大字一行、本注为小字双行,中间一格有目录、汉字卷次及本卷页码;页眉有目录、汉字卷次序数、阿拉伯数字标注的整套书页码和本册页码,其中本册页码外加“[]”括号。《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全书将近50万字。该书所优之处在于编纂,对于所编史料,皆根据内容冠一小标题,并且在标题之下对应编排了原书卷数、帝王年号的纪年顺序(列传则为传称、人名或国名顺序)、相应的公元纪年、本书页码诸项标识,检索起来甚为方便。

  不过,《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一书的不尽完善之处也很明显:如该书系直接影印原书对版面加以剪切拼对而成,因此原书的刊印质量便影响了本书的阅读效果,由于底本的墨色浅浮,就造成此书存在相当多的文字漫漶之处,大字尚且不清晰,小字更是难以识读。该书所辑录为清越关系的史料,从逻辑上讲,并不完全覆盖有关中国西南边疆史料内容;从实际上看,《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也的确在这方面多有遗漏之处。正因为如此,才有本书的重新编排与辑录立意。

  本书在体例上与《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最大的差异,是适应大陆读者阅读习惯,将辑录的资料从原书的繁体汉字竖排版改成简体汉字横排版。在内容上,所辑重点是有关中国西南边疆的史料,同时也兼顾了中越两国关系史料和越南的海陆边疆及民族史料,特别注重辑录界临中国陆地边疆的越南北部省域的相关史料与居越华人、华侨的相关史料,以期能最大限度体现边疆研究的宏观视角。

  凡  例

  本书的辑录工作是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的《大南实录》(一至二十册)为资料底本进行的,为了便于征引,辑录时对史料的文字格式及内容作如下处理:

  (1)辑录时变繁体字为简体字,加标点,无简化字者仍用繁体,酌情保留一些俗体字、异体字、通假字及个别中文字书不见的越南汉字等;

  (2)按通行的书籍格式横版编排,正文用5号宋体,正文本注用5号楷体加黑,外加“【】”括注,本注内的双行小字的注文部分,用“()”括注;

  (3)每条史料,标注公元纪年或加注清朝纪年,外加“()”括注;

  (4)征引信息项为6号楷体字,并另起一行,前面加“——”破折号,后面用汉字序数标注《大南实录》编、纪(传)卷数,本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庆应义塾大学出版本的本册、全书页码,本册页码外加“[]”括注;

  (5)无法辨析的文字,用“□”标注;

  (6)脱字,外加“【】”补足;错字,外加“()”标注,并在其后以“【】”括注正字,皆以页下注其校勘征引文献;

  (7)本书在辑录史料的同时,针对史料背景和文字校订的具体情况,从有利于读者正确阅读的角度,做了少量的按语和简要注释;

  (8)如有需要补充说明的,用6号宋体字,以页下注方式标注。


历史的河流与边疆的脉动:西南边陲的千年回响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西南边疆历史变迁、民族关系演进及地缘政治格局动态的综合性研究著作。它立足于广阔的地理视野和深厚的史学积淀,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立体、复杂且充满张力的西南边疆历史画卷。全书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关键事件以及核心族群互动模式的精微剖析,力求揭示该区域在中华文明拓展与整合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及其面临的永恒挑战。 第一部分:远古的足迹与文明的熔炉(史前至秦汉) 本部分追溯了西南边陲地区人类活动的早期印迹,关注了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成果及其与周边文化圈的关联。重点探讨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前,该区域内已存在的复杂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态。着重分析了夜郎、滇国等早期区域性政权(或称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脉络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初次接触与冲突。 研究深入剖析了这些早期文明在地理环境的制约下,如何发展出独特的农耕、冶金和丧葬习俗。通过对出土文物,特别是青铜器艺术风格的细致考察,论证了西南地区在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上所占据的关键地位。本章着重厘清了“蛮夷”概念在早期文献中的流变,并尝试以更具文化人类学视角的视角来重构这些前秦汉时期的边疆社会图景。 第二部分:王朝的渗透与羁縻的艺术(汉唐至宋元) 随着中央集权王朝力量的延伸,本部分详细描绘了汉唐至宋元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实施的治理策略。重点分析了“郡县制”与“羁縻政策”的交替运用及其对边疆社会结构的长远影响。 在汉代,对“五尺道”的开辟及对地方豪强的拉拢策略被置于核心位置进行审视。唐代“安南都护府”的设立及其对西南夷诸部的辐射作用,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研究特别关注了吐蕃崛起后,对唐朝西南边防体系造成的冲击与重塑,以及西南各族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其自主性。 宋元时期,西南边疆迎来了剧烈的变动。蒙古西征及其建立的大理国新秩序,极大地改变了该地区的权力分配。本书对元代推行的“宣慰司”制度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在加强中央控制和维护地方相对稳定的双重目标下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并对比了其与前朝治理模式的异同。 第三部分:土司制度的兴衰与地缘政治的博弈(明清) 明清两代是西南边疆形成稳定(亦是充满张力)社会形态的关键时期。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土司制度的深入剖析。 作者不仅梳理了土司制度的起源、法律依据和行政结构,更细致地研究了其在不同族群(如彝、苗、藏、傣等)聚居区的具体运作模式及其对当地社会阶层固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响。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探讨了明代“改土归流”政策的酝酿、推行及其在西南地区的复杂后果,包括引发的局部叛乱与最终的行政整合。 清代对西南边陲的巩固,特别是在雍正年间对“改土归流”的彻底执行,被视为中央权力意志的一次重大胜利。本书审视了这一历史性转折如何为近代中国的边疆形态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指出了由此带来的文化认同与经济结构变迁的长期隐忧。 第四部分:近代化的冲击与边疆的重塑(晚清至民国) 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对原本相对封闭的西南边疆投下了长长的阴影。本部分关注外部世界如何重塑了西南的内部秩序。 重点分析了中法战争、中英滇缅交涉等重大外交事件对西南边疆区域划分和权益让渡的影响。研究探讨了在晚清“自强”与“救亡”的背景下,地方绅商阶层如何尝试引入近代技术(如铁路建设、矿产开发)来推动边疆现代化,以及这些尝试如何常常受制于中央政治的动荡和地方势力的掣肘。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与民族主义的兴起,使得西南边疆成为各方势力角力的战场。本书探讨了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后,如何运用“联省自治”的妥协方案来维系对云南、贵州等地的控制,以及在此期间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所经历的剧烈动荡与新的精英阶层的崛起。 第五部分:现代国家的构建与边疆的再认识(1949年至今)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西南边疆区域的治理与发展模式进行梳理和评估。 重点考察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南多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分析了其在维护国家统一与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之间的平衡努力。研究聚焦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工程、交通网络)如何改变了当地的地理面貌与经济联系,以及这些发展对传统社会形态造成的冲击。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当代中国在边疆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跨国河流治理以及与周边南亚东南亚国家关系构建中,西南边疆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战略角色。通过对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分析,展望了西南边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下的未来发展潜力与复杂性。 全书坚持以史为鉴,以问题为导向,力求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捕捉到边疆地区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细微之处,为理解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具深度的历史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让人有种翻阅珍贵古籍的错觉。从目录的设置就能看出编纂者的用心良苦,脉络清晰,层层递进,虽然涉及的史料浩如烟海,但整体结构却不显杂乱。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那些泛黄的文献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尤其是一些原本散落在各处的档案文献,经过系统性的梳理和汇编,极大地便利了后学者的研究,这本身就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程。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对历史原貌的尊重与呈现,没有过多矫饰,直接将读者带入到历史情境之中,让人感受到史料本身的张力和厚度。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丛书的编纂工作量之巨大,令人肃然起敬。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整理好的最终成果,背后却是无数次查阅、核对、考证的艰辛历程。在西南边疆这样复杂多变的历史区域,文献的真伪辨别、断代的考量,乃至地理方位的确认,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编纂者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学术严谨性,使得这套资料具有极高的可信度。这种“咬住青山不放松”的治学精神,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弹药库”,减少了基础性文献搜集的时间成本,让研究者能更专注于深层次的分析和论证。

评分

阅读这套丛书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历史文本的敏感度和耐心。对于非专业研究者而言,初次接触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和门槛较高,毕竟它忠实地保留了大量原始文献的风貌,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与现代文本存在显著差异。然而,一旦沉下心来,深入其中,那种逐字逐句挖掘历史真相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结论性的历史叙事,更是一套完整的、可供检验和再解读的基础材料。这种沉浸式的阅读过程,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专注力和对历史语境的理解力,但回报是丰厚的——你得以亲手触摸历史的肌理,而非仅仅依赖二手解读。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史料基座。

评分

从整体上看,这套资料的出版,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西南边疆的复杂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边疆史的研究,往往牵涉到民族、文化、政权更迭等多个维度,单一的官方史料往往难以勾勒出全貌。这套汇编通过纳入不同来源的档案文献,极大地丰富了研究的视角和材料的维度。它不再是单一视角的陈述,而是一个多声部、多层次的历史景观的呈现。这种广度和深度,使得任何试图探讨西南边疆问题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套资料的价值。它提供的材料视野,远超出了传统的地方志范畴,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

评分

我体验到的是一种知识的累积与迭代过程。每一次打开这套书,都会有新的发现,仿佛是在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中探寻未被注意的角落。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边角批注、冗长的官员往来信函,隐藏着关于边地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乃至民间信仰的生动细节。阅读它,与其说是学习历史知识,不如说是重塑历史认知模型。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被简化了的边疆叙事,迫使读者去正视历史的复杂性、矛盾性和流动性。对于任何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或研究者来说,它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是通往更深层次历史理解的必经之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