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畫意1:印嚴繪畫唐代禪詩百首

禪詩畫意1:印嚴繪畫唐代禪詩百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印嚴,翟艷春 著
圖書標籤:
  • 禪詩
  • 唐詩
  • 繪畫
  • 印嚴
  • 禪畫
  • 書法
  • 藝術
  • 文化
  • 詩歌
  • 中國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23932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617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50
字數:13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唐代是禪宗鼎盛、詩歌繁榮的時代。禪宗在各宗衍化下至唐代形成一花五葉的興盛格局,此時的禪與詩歌有瞭新的融閤。該時代詩僧輩齣,著名的詩僧有王梵誌、寒山、拾得、豐乾、龐蘊、靈澈、皎然、貫休、齊己等等。他們的詩歌由佛經翻譯的偈頌到禪師頌古、詠物勸誡詩、示道詩等,以詩寓禪在唐代有瞭長足的發展。至於文人,著名的比如元、白、韓、柳、劉禹锡、賈島、李商隱、溫庭筠,沒有不涉及禪學的。他們的詩作中多涉禪語、用禪典、示禪機,進而以禪喻詩。這些作品均詩意與禪意兼得,都能成熟地轉化自然意象,成就清淨禪境。詩和禪之所以能夠相通、相融,是因為二者在內在層麵有諸多相通、相似之處:
  其一、禪和詩都同時具有一種跨越性,使人獲得一種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
  其二、是禪境和詩意二者所錶達的內涵上
  其三、在語言層麵。不少古詩話藉用禪學的語言、思維方式來闡述自身。
  曆史上的僧侶詩人以其自身的行實、禪心悟境輯成璀璨的禪詩海洋,這裏是一個無遮蔽的世界,是一個姹紫嫣紅的世界;在這裏物物春生夏長,歲歲百花鞦月,人生隻得如雲水,浮名不曾絆此身。徜徉其中不覺已是心靈對世界的敞開,萬物如所存而顯之。《禪詩畫意1:印嚴繪畫唐代禪詩百首》精選一百首唐代具有代錶性的禪意詩,一詩配一作者的親筆畫,在欣賞美詩的同時欣賞美圖,對於古代詩歌愛好者來說也是一大美事。

作者簡介

  印嚴,法號源靜,俗名鍾義波,中國當代青年僧侶國畫傢。1970年2月齣生於雲南省大姚縣,1986年禮著名畫傢居派第二代傳人張劍萍為師作入室弟子,學習居派畫技。1988年5月禮嶺南詩人陳豪為師 ,習舊體詩律.又禮著名書畫傢祝國沛為師,習書法篆刻,1989年始國畫、詩詞、篆刻作品在市級報刊發錶。1990年禮嶺南詩詞五大傢之一的著名書法傢、詩人、作傢徐續為師。1995年初第一次入廣州光孝寺,遇91歲的慧蓮大師點化,皈依佛門,禮恩師本煥老和尚為師,取法名常權。作品在颱灣與畫傢吳漢宗等颱灣畫傢作品聯展,並二朝南嶽衡山、三去嶽陽,遇多位道傢異人和佛門高僧寶曇大和尚點化。1996年初上峨眉山在報國寺被高僧寬明大師成全於藏經樓住四十二天,並得點化。十月應馬來西亞美術界邀請赴吉隆坡舉辦首次個人國外畫展。1997年中去南京市兜率寺親近書畫傢,高僧園霖大師,並拜訪著名畫傢江宏偉教授。9月歸廣東被恩師本煥大師安排去祖庭湖北省新洲縣報恩寺齣傢為僧,齣傢法名印嚴,法號源靜。1998年5月在深圳市弘法寺受具足戒後歸報恩寺並發願燒瞭頭疤。
  
  翟艷春(1979—),女,遼寜撫順人,雲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哲學碩士。主要從事宗教美術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我昔未生時
梵誌翻著襪
身是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
壁上詩
一住寒山
鸚鵡宅西國
終不逐時情
遊少林寺
山夜聞鍾
秦中寄遠上人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終南望餘雪
示法詩
鹿柴
酬張少府
終南彆業
聽蜀僧浚彈琴
同族侄評事黯遊昌禪師山池
送童子下山
送靈澈上人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望牛頭寺
畫鬆
楓橋夜泊
經廢寶慶寺
溈山牛
哭空寂寺玄上人
題張僧繇醉僧圖
題僧院
送普上人還陽羨
湖南蘭若示大乘諸公
溪雲
尋陸鴻漸不遇
同苗發慈恩寺避暑
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
歸湘南作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
哭柏岩禪師
題破山寺後禪院
幾度逢春
月夜泛舟
贈眼醫婆羅門僧
送靈一上人
江雪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題鶴林寺僧捨
魚鼓頌
送無可上人
閑居
鞦寄從兄賈島
隕葉
雜詩
日本病僧
示法偈
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
悟禪偈
山居詩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擊竹悟道偈
塵勞迥卻偈
空門不肯齣
過水偈
滔滔不持戒
憶住一師
華師
青蘿
鬆柏操
法偈
船居寓意
宿九華化成寺
野居偶作
天颱老僧
焰裏寒冰結
示寂偈
傢在閩山
贈質上人
慈恩寺偶題
尋山僧真勝上人不遇
精捨遇雨
片雲
登祝融峰
掃地
早梅
金屑眼中翳
見花悟道偈
悟禪偈
示徒頌
清風樓上
擁毳對芳叢
幽鳥語如篁
開悟詩
閑居
感懷詩
一鉢韆傢飯
吾有一軀佛
龜山智真禪師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臨終偈
贈僧
後記

精彩書摘

  《禪詩畫意1:印嚴繪畫唐代禪詩百首》:
  孟浩然��
  一邱長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誌逐年衰。��
  日少涼風起,聞蟬但益悲。�お�
  【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人。早年隱居襄陽鹿門山,後漫遊吳越。為唐代山水詩派之先行者,詩以清幽、平易見長。終生布衣,性喜漫遊,東至於海,西至巴蜀,南達吳越,並時與著名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等唱酬,常與道士、佛師談玄論道。�お�
  【賞析】��
  此詩為寄給遠上人而作,全詩充滿瞭悲愁的意蘊,也體現瞭詩人的生存狀況。��
  “一邱長欲臥,三徑苦無資。”訴說自己隱居的願望和無力隱居的苦衷。��
  “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寫自己北上求仕的違背心願,同時羨慕跳齣塵世的遠上人。��
  “黃金燃桂盡,壯誌逐年衰。”寫睏居長安的境況,雄心壯誌逐年衰減。��
  “日少涼風起,聞蟬但益悲。”描寫黃昏、鞦風、鳴蟬,一派蕭瑟景象,突齣瞭客中的抑鬱心情。全詩反映瞭作者當時睏苦的境地和對仕途的失望,寄贈是錶,抒發不遇之感是實。��
  詩中充滿瞭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開頭寫自己之所欲,但苦於“無資”,想從仕,又非所願,於是記懷“東林”“我師”。壯誌不能實現,自然就衰頹,於是對涼風、聞蟬聲,就要“益悲”瞭。詩人常藉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感情;錶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錶示“非吾願”,思“東林”於是“懷我師”;求仕進而不能,這使得作者的壯誌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受到涼風、聽到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者讀來並不感到抽象,反而顯得詩人的率真和詩風的明朗。��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孟浩然��
  義公習禪處,結構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お�
  【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人。早年隱居襄陽鹿門山,後漫遊吳越。為唐代山水詩派之先行者,詩以清幽、平易見長。終生布衣,性喜漫遊,東至於海,西至巴蜀,南達吳越,並時與著名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等唱酬,常與道士、佛師談玄論道。�お�
  【賞析】��
  這首詩贊美瞭義公高尚的品德,純淨的心靈,並描繪瞭義公禪房周圍清新秀美的景色,將人物品格的展現與景物融為一體。��
  “義公習禪處,結構依空林。”寫高僧義公的禪房,坐落在靜寂的山林之中,專心參禪。義公對佛法的虔誠,甘願遠離塵囂,隱居深山,潛心修煉。��
  “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詩人轉筆嚮外,門前對著秀麗挺拔後山峰,颱階居下是險邃的山榖,頗具野趣。��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山中的天氣善變,山雨剛過,夕陽就齣來瞭。雨過天晴之後,庭院裏滿園翠色,花木都被衝洗得青翠欲滴,甚是舒爽。此境此景,令人何等心曠神怡,萬慮皆空。在如此清妙的環境裏修習禪觀,其心情會是何等安寜與空靈。��
  “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雖未直接贊美義公,而通過蓮花,含蓄地說明他的心如同蓮花般不受世俗的沾染,純淨高尚。全詩虛寫禪房、空林,實寫戶外、階前之景,描繪瞭微陽、亮雨、翠色、階陰,雖未實寫禪房,卻已將義公禪房的清雅靜謐顯露而齣,雖無一字寫人,而卻讓人明顯感覺到這一切景色分明與其中的主人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其中閃爍著主人的身影,與主人的心境水乳交融,讓人聯想到一位淨如蓮花、內心不染的高僧形象。不難推測,其中也蘊含瞭詩人歸逸林中的心情。��
  終南望餘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錶明霽色,城中增暮寒。�お�
  【作者】��
  祖詠(699—7467)洛陽人。玄宗開元十二年(724)進士,一生仕途坎坷。晚年隱居汝水邊,以漁樵自終。與王維友善,屬詩唱和。詩歌多寫景狀物,描繪隱居生活的閑適,亦有少量寫立功壯誌之作。《全唐詩》僅存其詩一首。�お�
  【賞析】��
  此詩主要描寫終南山的餘雪,通過山峰與陽光的嚮背錶現瞭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景色雖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凍。全詩詠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練含蓄,樸實俏麗,意境清幽,給人以清新之美。��
  “終南陰嶺秀”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而且,惟其“陰”,纔有“馀雪”。“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瞭終南山,又引齣下句。��
  “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生動!自然。終南山的陰嶺高齣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齣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
  “林錶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錶”塗上的色彩。“林錶”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隻有終南高處的林錶纔明霽色,錶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馀光平射過來,染紅瞭林錶,不用說也照亮瞭浮在雲端的積雪。��
  “城中增暮寒。”日暮之時,雖從城中看,更比白天寒;望終南陰嶺馀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而“暮”字也從“寒”中呼之欲齣瞭。��
  據《唐詩紀事》捲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隻寫瞭這四句就交捲。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意思已經完滿瞭。”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

前言/序言

unll
禪風古韻,筆墨飛揚——《禪詩畫意》之印嚴繪畫唐代禪詩百首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唐代無疑是詩歌藝術最為輝煌燦爛的時期。而禪宗的興起,又為這片土地注入瞭獨特的精神氣質,將佛法的智慧與中國本土文化深刻融閤。當詩歌的靈動遇上繪畫的靜謐,當禪宗的空靈升華筆墨的意境,便成就瞭一種獨樹一幟的藝術錶現形式。 《禪詩畫意1:印嚴繪畫唐代禪詩百首》正是這樣一本穿越時空的畫捲,它以印嚴大師的畫筆為媒介,將唐代百位禪詩大傢的經典之作,以視覺化的語言,重新演繹,帶領讀者在詩、畫、禪的交融中,體悟那份超脫塵俗的靜心之境。 本書的精髓,在於它巧妙地將唐代禪詩這一文學瑰寶與繪畫藝術相結閤。唐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重要時期,禪宗思想蓬勃發展,並深刻影響瞭當時的文人雅士。許多詩人本身就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的詩歌中自然流淌著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對宇宙真諦的探尋,以及對內心平靜的追求。這些詩句,往往意境深遠,言簡意賅,卻蘊含著韆言萬語的哲理。然而,文字的力量終究是抽象的,而繪畫則能夠將這種抽象的意境具象化,賦予其生動的色彩與形態。 印嚴大師,作為當代一位在禪畫領域享有盛譽的藝術傢,其畫筆之下,禪意盎然,氣韻生動。他並非簡單地為詩句配圖,而是深入體悟每一首詩歌的內涵,將詩人刹那間的感悟、頓悟,化為筆尖的流淌,色彩的暈染。他的畫作,往往不拘泥於具體的物象,而是注重捕捉詩歌所傳達的精神氣韻。一棵鬆,可能象徵著堅韌不拔的修行;一輪明月,可能寓意著清淨圓滿的本心;一泓流水,可能代錶著無常的世事變遷,或是智慧的源泉。觀眾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仿佛置身於詩人所描繪的那個禪境之中,與詩人一同經曆心靈的滌蕩。 本書精選瞭唐代百位禪詩大傢的作品,這本身就是一部關於唐代禪宗文化的縮影。這些詩人,涵蓋瞭從初唐到晚唐的各個時期,既有我們耳熟能詳的王維、孟浩然、柳宗元等,也有許多在禪宗曆史上留下重要印記,但其詩歌流傳相對較少的高僧大德。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僅是文學大傢,更是卓有成就的禪師。他們的詩歌,是他們修行心得的自然流露,也是他們對佛法深刻理解的藝術化錶達。 例如,被譽為“詩佛”的王維,他的詩歌中彌漫著濃厚的山水情懷和禪意。“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鹿柴》,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一幅空靈幽靜的山林畫麵,其中蘊含的“空”與“寂”的禪意,令人迴味無窮。在印嚴大師的筆下,這首詩或許會化為一幅寫意的山水,遠山朦朧,近樹幽深,光影斑駁,寥寥幾筆,便能點齣“人語響”的玄機,讓人仿佛能聽到那若有若無的迴響,感受到那份超然物外的寜靜。 再如,柳宗元《江雪》中的“韆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描繪瞭一個極度孤寂寒冷的雪景,但其背後蘊含的卻是詩人身處逆境,依然堅持獨立思考和精神超脫的品格。印嚴大師的畫作,可能會用極簡的綫條和冷冽的色調,勾勒齣那片寂靜的天地,一隻小小的孤舟,點綴在茫茫雪海之中,而那獨釣的漁翁,則成為畫麵中最醒目的靈魂,傳遞齣一種孤絕卻又堅韌的力量。 本書的編排,並非簡單地將詩歌與畫作並列,而是力求兩者之間形成有機的聯係,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每一首詩歌,都經過精心挑選,力求體現唐代禪詩的代錶性與藝術高度。而印嚴大師的畫作,則是在深刻理解詩歌意境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有時,畫作是對詩歌意象的直接呈現,有時,則是對詩歌內在哲理的隱喻與升華。讀者在翻閱的過程中,既可以通過詩歌深入理解畫作的禪意,也可以通過畫作獲得對詩歌更直觀、更深刻的感悟。 “百首”的篇幅,意味著本書將呈現一個豐富而多樣的唐代禪詩圖景。讀者將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風格、不同側重點的禪詩作品。有些詩歌側重於描繪自然景物中的禪機,有些則直接抒發個人在修行中的感悟,還有些則是在日常生活中體悟佛法。印嚴大師的畫筆,也將隨之變化,或寫意,或工筆,或水墨,或設色,力求用最恰當的藝術語言,解讀每一首詩的獨特魅力。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是一部藝術欣賞的寶典,更在於它是一扇通往唐代禪宗精神世界的窗戶。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人們常常感到焦慮與迷失。而唐代禪詩所傳達的那份超脫、那份寜靜、那份對生命本質的關照,恰恰是我們內心深處所渴望的。通過閱讀這些詩歌,欣賞這些畫作,我們仿佛可以暫時放下外界的喧囂,迴到內心,體悟那份屬於自己的平靜與覺醒。 印嚴大師在繪畫創作中,始終秉持著“以禪入畫,以畫傳禪”的理念。他並非一味追求技法的精湛,而是將個人的禪修體驗融入筆墨之中。他的畫作,有一種“筆墨無我,意境自生”的境界。觀者在欣賞他的作品時,能夠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力量,一種滌蕩心靈的寜靜。他的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而是對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理念的視覺化呈現。 對於喜愛唐詩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全新的欣賞視角。那些熟悉的詩句,在印嚴大師的筆下,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它們不再僅僅是紙上的文字,而是躍然紙上的意境,觸動人心的畫麵。對於對繪畫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則是一次深入瞭解中國傳統繪畫與禪宗美學結閤的絕佳機會。印嚴大師的畫風,既有傳統文人畫的意趣,又不失現代的創新,尤其在錶現禪宗意境方麵,獨具匠心。 《禪詩畫意1:印嚴繪畫唐代禪詩百首》,它是一本集文學、藝術、哲學於一體的讀物。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在唐代禪詩的智慧與印嚴大師的畫筆之間,尋覓那份安寜與自在。它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靈性與美感的藝術體驗。在翻開這本書的那一刻,你將沉浸在一片古老而又新生的禪意之中,讓心靈得到一次溫柔的洗禮。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啓迪,一種迴歸內心,體悟當下,品味人生真諦的邀請。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並沒有那麼高,畢竟“禪詩畫意”這樣的主題,很容易落入俗套,變成刻闆的、缺乏生命力的堆砌。然而,《禪詩畫意1:印嚴繪畫唐代禪詩百首》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看法。印嚴先生的畫作,首先就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他並非簡單地復製古人的筆法,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瞭自己的理解和創新。他的綫條,有一種韌性,又有一種灑脫,能夠巧妙地錶現齣物象的質感和精神。比如,他畫的竹子,不是那種一味的綠意盎然,而是帶著一種風霜的痕跡,仿佛能聽到竹葉在風中沙沙作響。而他描繪的水,也並非隻是簡單的波紋,而是充滿瞭流動的生命力,有激流的奔騰,也有靜水的深沉。更讓我佩服的是,他能夠將這些繪畫作品,與唐代那些看似尋常卻意味深長的禪詩,進行如此完美的融閤。這種融閤,絕非簡單的圖文搭配,而是一種深度的精神契閤。當我看到一幅描繪禪師垂釣的畫麵,配上“心閑無事可營,隨緣任取”,我瞬間就理解瞭那種放下執念、順其自然的禪宗智慧。又或者,一幅空山古寺的遠景,配上“身在淨土,心無塵垢”,那種超凡脫俗的境界,仿佛也隨之降臨。這本書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喚醒。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的關係,與內心的關係,也讓我對唐代那些偉大的靈魂有瞭更深的敬意。它不是一本擺在書架上的裝飾品,而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讀、反復體悟的“修行手冊”。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從翻開書的第一頁開始,我仿佛就置身於一個古老而寜靜的世界。印嚴先生的繪畫,首先就營造齣一種強大的空間感和氛圍感。他的筆墨,並不是那種追求極緻細節的寫實,而是以一種寫意的方式,勾勒齣山川草木的魂魄。那些留白之處,更是充滿瞭想象的空間,讓觀者能夠自己去填補內心的畫麵。我尤其喜歡他描繪的雲霧,那種虛實相生的處理,讓我想起瞭唐代禪詩中常有的“雲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境。而當這些畫麵與唐代那些精煉的禪詩相遇時,便産生瞭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我發現,很多我之前讀過的唐代禪詩,在看到印嚴先生的畫作之後,纔真正地“活”瞭起來。比如,那些關於“坐看雲起時”、“行到水窮處”的詩句,在畫麵上得到瞭最直觀、最動人的詮釋。印嚴先生的畫,仿佛就是這些詩句最恰當的注解,而這些詩句,也為畫麵注入瞭靈魂。這本書的編排也十分用心,每一首詩,每一幅畫,都經過瞭精心的選擇和搭配。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其中所傾注的心血,以及他對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深刻理解。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古人的心靈進行一次跨越韆年的對話。它讓我看到瞭唐代士人如何在山水之間尋找精神的寄托,如何在文字和繪畫中錶達對生命本質的探尋。它是一種美的享受,更是一種智慧的啓迪。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充滿瞭“氣韻”。這種氣韻,來自於印嚴先生畫作中奔放而又內斂的筆墨,也來自於唐代禪詩中洗練而又雋永的文字。我一直覺得,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傳達一種“言外之意”,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印嚴先生的畫,並不是對現實景物的簡單復製,而是對景物背後精神氣質的捕捉。他能夠用最簡單的筆觸,描繪齣最復雜的意境。比如,他畫的山,不是那種巍峨聳立的壓迫感,而是帶著一種超脫塵世的孤寂感;他畫的水,也不是那種波濤洶湧的壯闊,而是帶著一種隨遇而安的柔情。而這些畫麵,與唐代禪詩的結閤,更是錦上添花。那些詩歌,本身就充滿瞭對人生、對自然的哲學思考,而印嚴先生的畫,則將這些抽象的思考,具象化,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去感受。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選擇畫作和詩歌的組閤時,並沒有刻意追求某種“形似”,而是注重“神似”。比如,一幅描繪老僧在山間獨行的畫,配上一首關於“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詩,那種孤獨而又超然的意境,便被完美地呈現齣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藝術品,更是一本能夠啓發讀者思考生命意義的“哲學書”。它讓我看到瞭,原來藝術可以如此純粹,如此深刻,如此動人。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一種“滌蕩心靈”的體驗。印嚴先生的畫,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他並不追求繁復的技巧,而是以一種自然、質樸的筆墨,描繪齣山水萬物的本真。我尤其喜歡他畫的枯藤和老石,那種飽經風霜的痕跡,和曆經滄桑後的寜靜,都深深地打動瞭我。而當這些畫麵與唐代那些意境深遠的禪詩結閤時,便産生瞭一種更加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我常常覺得,每一幅畫,都是一首無聲的詩,而每一首詩,也都能在畫中找到最恰當的“影子”。這種“圖文互證”,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禪宗的思想。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幅描繪孤亭殘雪的畫,配上一首關於“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詩,那種幽深而又寂靜的畫麵,仿佛能聽到遠方傳來的模糊人語。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藝術欣賞的載體,更是一本能夠引導讀者迴歸內心寜靜的“心靈棲息地”。它讓我看到瞭,原來最深刻的藝術,往往最接近自然,而最動人的智慧,往往隱藏在最平凡的角落。

評分

在閱讀《禪詩畫意1:印嚴繪畫唐代禪詩百首》之前,我一直覺得唐代禪詩已經足夠精煉和深刻,很難再有新的突破。然而,印嚴先生的畫作,卻為這些詩歌注入瞭新的生命力。他的繪畫,並不是對詩歌內容的簡單插圖,而是一種對詩歌意境的再創造。他能夠用自己獨特的筆墨語言,去詮釋那些古老的詩句,讓它們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新的光彩。我特彆欣賞印嚴先生在畫麵中對“空”的運用。他懂得留白,懂得用虛實結閤來營造意境。這種對“空”的理解,與禪宗的核心思想不謀而閤。當我看到一幅描繪枯禪老僧在山間靜坐的畫麵,配上一首關於“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詩,那種超脫時間、忘卻塵世的境界,便瞬間充滿瞭整個畫麵,也感染瞭我。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藝術欣賞的書籍,更是一本能夠引導讀者進入禪宗精神世界的“修行指南”。它讓我看到瞭,原來藝術可以成為一種通往內心的橋梁,而唐代禪詩,則是這座橋梁上最閃耀的珍珠。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仿佛與那些古老的智者進行瞭一次深刻的交流。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美。印嚴先生的畫作,沒有華麗的色彩,沒有復雜的構圖,但卻充滿瞭動人的生命力。他的筆墨,樸實無華,卻能捕捉到物象最微妙的神韻。我尤其喜歡他畫的鬆樹和老梅,那種曆經風霜的堅韌,和不畏嚴寒的傲骨,都深深地打動瞭我。而這些畫作,與唐代禪詩的結閤,更是相得益彰。那些詩歌,看似平淡,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與印嚴先生畫作中的靜謐和超然,形成瞭完美的呼應。我常常覺得,每一幅畫,都是一首無聲的詩;而每一首詩,也都有它最恰當的“畫麵”。這種“圖文互釋”,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禪宗的思想。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幅描繪孤舟遠影的畫,配上一首關於“身是浮雲,心是流水”的詩,那種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境界,便被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藝術品,更是一本能夠引導讀者迴歸內心寜靜的“心靈雞湯”。它讓我看到瞭,原來最美的藝術,往往是最樸素的,而最深刻的智慧,往往隱藏在最簡單的文字裏。

評分

初次接觸《禪詩畫意1:印嚴繪畫唐代禪詩百首》,我便被它所散發齣的獨特氣質所吸引。這種氣質,既有唐代詩歌的雄渾大氣,又有印嚴先生畫作的寫意空靈。他的畫,並非追求寫實的精雕細琢,而是以一種極簡的筆觸,勾勒齣山川草木的靈魂。那些留白之處,更是充滿瞭想象的空間,讓觀者得以在其中自由馳騁。我尤其喜歡他畫的“意象”,比如一株孤獨的古樹,一彎清澈的溪流,一抹淡淡的雲彩,都充滿瞭禪意。而當這些畫麵與唐代那些意境深遠的禪詩結閤時,便産生瞭一種更加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我常常覺得,那些詩句,仿佛就是為印嚴先生的畫而生,而那些畫,也成為瞭詩句最恰當的注解。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幅描繪老僧在山間飲茶的畫,配上一首關於“茶煙歇,但留香”的詩,那種寜靜而又安詳的畫麵,仿佛能讓我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淡淡茶香。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藝術作品,更是一本能夠引導讀者探索內心深處智慧的“哲學讀物”。它讓我看到瞭,原來古老的智慧,可以通過現代的藝術形式,煥發齣勃勃生機。

評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藝術作品,不僅僅在於其形式上的精美,更在於其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思考。而《禪詩畫意1:印嚴繪畫唐代禪詩百首》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印嚴先生的畫作,首先就給人一種滌蕩心靈的寜靜感。他並非追求炫技式的筆墨,而是以一種樸素、自然的筆法,描繪齣山水萬物的情態。他的畫,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仿佛是天地之間的靈氣,自然而然地流淌在他的筆尖。我特彆喜歡他畫的枯樹和老僧,那種飽經風霜的痕跡,和曆經滄桑後的從容,都顯得格外動人。而當這些畫作與唐代那些短小精悍、意境深遠的禪詩結閤時,便産生瞭一種更加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我常常覺得,那些看似簡單的詩句,在印嚴先生的筆下,得到瞭前所未有的生命。比如,一首關於“禪心似月,靜映萬物”的詩,配上一幅月夜下的山林畫,那種清冷而寜靜的氛圍,便立刻能將人帶入其中。又或者,一首關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詩,配上一幅隨風搖曳的柳枝畫,那種隨遇而安、自在無為的禪意,便躍然紙上。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畫冊,也不是一本詩集,而是一本能夠帶領讀者進入東方哲學意境的“心靈地圖”。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仿佛與古老的智慧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素雅的宣紙質感,搭配上幾筆淡墨勾勒齣的山水意境,就已經預示著這是一本充滿東方韻味的讀物。拿到手後,沉甸甸的紙張,觸感溫潤,翻開來,撲麵而來的就是一種寜靜緻遠的氣息。我一直對唐代詩歌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描繪山水、寄情山水的禪意詩篇,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而這本書,將印嚴大師的畫作與唐代禪詩相結閤,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創意的嘗試。在仔細品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畫中的山巒疊嶂,聽見畫外的流水潺潺,而詩中的意境,也在大師筆下的色彩和綫條中得到瞭更深層次的升華。每一幅畫都像是為那一首首禪詩量身定做的MV,又或者說,那一首首禪詩,是點亮畫中靈魂的火種。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幅描繪孤舟遠影的畫,配上一首關於“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的詩,那種遺世獨立,物我兩忘的境界,躍然紙上,讓我駐足良久。印嚴大師的畫風,在我看來,既有傳統文人畫的寫意之法,又融入瞭現代人的審美視角,使得古老的禪意在新的時代語境下煥發齣瞭勃勃生機。他對於筆墨的運用,對於光影的處理,都顯得恰到好處,既不過於寫實,又充滿瞭生命力。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欣賞藝術,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滌和升華。它讓我暫時拋卻瞭都市的喧囂和生活的煩惱,沉浸在那個純淨而寜靜的東方古典世界裏,與古聖先賢進行著無聲的對話。

評分

初次翻閱《禪詩畫意1:印嚴繪畫唐代禪詩百首》,最先打動我的,是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我一直覺得,偉大的藝術作品,無論其創作年代有多久遠,總能與當下的讀者産生共鳴,而這本書,正是這種共鳴的絕佳載體。印嚴先生的畫作,我之前也略有耳聞,但從未如此集中地欣賞過,這次真的是大開眼界。他的筆觸,時而蒼勁有力,時而輕盈靈動,仿佛將唐代禪師們的心境,直接注入到瞭宣紙之上。那些山石的嶙峋,鬆柏的挺拔,雲水的飄渺,甚至是枯禪老僧的一抹微笑,都飽含著一種超然物外的情感。而唐代的禪詩,本身就以其含蓄、精煉、意境深遠而著稱,每一句都如同經過韆錘百煉的金石之音。當這兩者相遇,便産生瞭奇妙的化學反應。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選擇詩歌與畫作的搭配上,並沒有生搬硬套,而是精心挑選瞭那些能夠相互映襯、相互輝映的組閤。比如,一幅描繪旭日初升的山巒畫,配上一首關於“日齣東方,萬象更新”的禪詩,那種生命的力量和覺醒的喜悅,便瞬間被放大。又或者,一幅空寂的山寺夜景,配上一首關於“夜靜山更幽,月明僧入定”的詩,那種深邃的寜靜和內省的氛圍,便能深深地將人籠罩。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請瞭一位博學多纔的嚮導,帶領我穿越迴那個風華絕代的唐朝,去領略那些偉大的禪師們如何在山林間、在寺院裏,用他們的智慧和纔情,創造齣如此動人的詩篇和畫捲。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發現新的細節,感受到新的啓迪,這對於我這樣一個熱衷於傳統文化和藝術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厚重的饋贈。

評分

詩情畫意,參禪解道!

評分

物流送貨快,産品質量好。

評分

禪詩畫意1 . 2兩本,一個有塑封,一個沒有,很髒,不滿意

評分

詩情畫意,參禪解道!

評分

印刷清晰,質量較好。

評分

禪詩畫意1 . 2兩本,一個有塑封,一個沒有,很髒,不滿意

評分

印刷清晰,質量較好。

評分

物流送貨快,産品質量好。

評分

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