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评传

胡适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清 著
图书标签:
  • 胡适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历史
  • 传记
  • 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119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0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大师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探讨胡适的学术研究在思想启蒙的潮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澄清一向被视为“全盘西化”鼻祖和文化虚无主义代表人物的另一面。  着力去检讨胡适学术研究的内在限制。  《胡适评传》,使人们理解胡适思想的全面性,看到胡适一个更立体的形象。

内容简介

  《胡适评传》以胡适一生的重大学术活动为经,以其相关的个人生活为纬,纵论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之一的胡适的成就与失误。从胡适的求学生涯到首倡文学改良、促成新文化运动,从撰写《先秦名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到整理国故、探研禅学、重审《水经注》案……凡此种种,无不贯穿着胡适众生力倡的“科学治学方法”思想,无不表明胡适现在文史哲诸多领域内实际地发挥着总结既往开拓未来而成为开一代学术风气的新典范。本书持论公允,材料广博准确,文字平实流畅,实为近年来胡适研究的鲜有佳作。

作者简介

  章清,男,1964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出生于四川泸州,1982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1998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外现代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人员。

精彩书评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  ——张岱年

目录

总 序 张岱年/001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钱宏(执笔)/004序 姜义华/001英文提要/001引言 胡适的出现及其学术思想的背景/001第1章 渊源有自:传统与现代文明孕育的弄潮儿/0141.1 传统的乡村教育/0141.2 上海求“新学”/0211.3 思想与志业的定型/0301.4 青年时期逐渐领悟的“科学方法”/050第2章 筚路蓝缕:从文学革命到文艺复兴/0672.1 文学革命首举义旗/0672.2 “中国哲学史”的震撼/0832.3 输入学理 再造文明/0962.4 “重新评估一切价值”/120第3章 有容乃大: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1413.1 国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413.2 从哲学史到思想史/1573.3 小说考证与“新红学”的诞生/182第4章 海纳百川:“禅学案”与“传记热”/1994.1 禅学研究的毁与誉 /1994.2 传记文学的身体力行/2124.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晖/224第5章 慎终追远:晚年的思想与学术/2405.1 五十年代的胡适/2405.2 “《水经注》案”与学术研究的迷途/2505.3 最后的辉煌/262结语 但开风气不为师:现代学术的肇端及其内在的限制/285附录 胡适学术行年简表/299后 记/318再版后记/320总 序

精彩书摘

  胡适1910年9月到美国时,按照当时中国盛行的技艺是有用的而文学、哲学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观念,进了康乃尔大学农学院。他后来回忆说:“民国前二年,考取官费留美,家兄特从东三省赶到上海为我送行。以家道中落,要我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他认为学了这些回来,可以复兴家业,并替国家振兴实业。不要我学文学、哲学,也不要我学做官的政治法律,说这是没有用的。”①然而在学了三个学期的生物解剖学、植物生理学和果树学后,胡适不得不承认选择农科与他“自信有天分,有兴趣的各方面,也背道而驰”,于是毅然转到文理学院,改学哲学专业。②胡适后来曾为他的这一选择进行辩护说:     我初来此邦,所志在耕种。文章真小技,救国不中用。带来千卷书,一一尽分送。种菜与种树,往往来入梦。  忽忽复几时,忽大笑吾痴。救国千万事,何一不当为?而吾性所适,仅有一二宜。逆天而拂性,所得终希微。  从此改所业,讲学复议政。故国方新造,纷争久未定;学以济时难,要与时相应。文章盛世事,岂今所当问?③     胡适的改科,深得好友梅光迪的赞许,在1912年1月17日给胡适的一封信中,他就称许胡适“乃稼轩、同甫之流”,转学哲学实在是“吾国学术史上一大关键,不可不竭力赞成”。①就胡适本人来说,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以肯定的是,在美国所受的政治训练已经使他对解决中国国内的危机不再停留在技艺层次的理解;而不知祖国历史文化的耻辱感,又使他甚至在农学院读书时就不断私下自修中国哲学,继续其不可遏制的对文学、哲学的兴趣。胡适在1915年7月22日的一则札记中曾感慨地说:     我所遇欧洲学生,无论其为德人、法人、俄人、巴尔干诸国人,皆深知其国之历史政治,通晓其国之文学。其为学生而懵然于其祖国之文明历史政治者,独有二国之学生耳,中国与美国是已……吾国之学子有几人能道李、杜之诗,左、迁之史,韩、柳、欧、苏之文乎?可耻也。②     而且,这种耻辱感在胡适到美国不久之后便产生了。他在1911年6月记载参加中国基督教学生会夏令会举行的一个讨论会的情形时就说:“题为‘孔教之效果’,李佳白君(Dr。 Gilbert Reid)主讲,已为一耻矣,既终,有Dr。 Beach言,君等今日有大患,即无人研求旧学是也。此君乃大称朱子之功,余闻之,如芒在背焉。”③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适花了大量精力在私下不断自修中国旧学,甚至在他进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的第一年,他所点读的旧籍就包括了经、史、子、集各门类,如《左传》、《诗经》、《杜诗》、《说文》、《陶渊明诗》、《谢康乐诗》、《王临川集》、《荀子》、《颜习斋年谱》等,并在这一年完成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诗三百篇言字解》。值得注意的是,当胡适在美国表达他对中国传统社会及文化学术的见解时,相当长一段时间做着传统的维护者。例如在1912年听到美国同行演说日、中、印三国风俗,他颇觉“毫无真知灼见”,因而想著《中国社会风俗真诠》一书,取外人所著论中国风俗之书一一评论其言之得失,为传统社会制度辩护。①1914年1月演说中国婚制,更是公开指出中国“名分所造的”(duty-made)婚姻比西方“自造的”(self-made)婚姻在爱情方面更有保证。理由是:“吾国旧婚制实能尊重女子之人格。女子不必自己向择偶市场求炫卖,亦不必求工媚人悦人之术。其有天然缺陷不能取悦于人,或不甘媚人者,皆可有相当配偶……根于名分者,今为实际之需要,亦往往能长成为真实之爱情。”②自然,这些观点与他后来所主张的无疑大异其趣,但仍然可以说明的是,身在异国的胡适浸润于中国传统是多么的深厚。  也正是因为胡适的兴趣围绕着文学、哲学等领域展开,并持续不断地对中国传统思想学术进行严肃的思考,他对自己的个性秉赋与将来适于担当的角色实际上已了然于胸了。在1915年5月28日的日记中,胡适向我们展现了他的自省:     吾骛外太甚,其失在于肤浅,今当以专一矫正之。  吾生平大过,在于求博而不务精。盖吾返观国势,每以为今日祖国事事需人,吾不可不周知博览,以为他日为国人导师之预备。不知此谬想也。吾读书十余年,乃犹不明分功易事之义乎?吾生精力有限,不能万知而万能。吾所贡献于社会者,惟在吾所择业耳。吾之天职,吾对于社会之责任,惟在竭吾所能,为吾所能为。吾所不能,人其舍诸?  自今以往,当屏绝万事,专治哲学,中西兼治,此吾所择业也。③  ……

前言/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张岱年—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中国思想史新论:从先秦到近现代的演变与冲突》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提供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国思想史叙事,着重考察中国文化基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重塑与张力。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思想家罗列或学派分期,而是致力于揭示思想脉络背后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个体精神困境的深刻关联。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勃兴与奠基,深入剖析了中古时期佛、道、儒三教的鼎立与融合,继而探讨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对宇宙论和心性论的形塑,最终聚焦于晚清以降,面对西方现代性挑战时,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改革与革命之间的艰难抉择与思想突围。 第一部分:轴心时代的奠基——先秦思想的多元宇宙 (约 300 字) 本部分从“天命”观念的早期形态切入,考察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神学基础。重点分析了儒家思想的建构过程,不仅阐述了孔子对“仁”与“礼”的重新诠释,更深入探讨了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在人性论上的根本分歧及其社会政治含义。同时,本书对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将其置于与儒家积极入世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考察。法家的崛起被视为对周代分封制度瓦解后政治秩序重塑的理性回应,重点分析了商鞅的变法思想和韩非对集权专制理论的系统化构建。此外,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观念,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社会实践色彩的“平民哲学”,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也被充分评估。通过对这些相互竞争的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展现了先秦时期思想的极端活跃性和多元性,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文明的精神底色。 第二部分:中古的融合与重塑——释老入华与三教并流 (约 400 字) 进入秦汉,本书着重分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际操作及其带来的思想僵化趋势。然而,思想的生命力并未因此枯竭,反而孕育了魏晋玄学的兴起。我们细致梳理了王弼、何晏等人对《老子》的重新阐释,探究了“名教与自然”的张力如何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在动荡时局中的精神逃逸与自我调适。佛教自东汉传入,其对“缘起论”、“空性”和“轮回”的阐述,对原有的中国宇宙观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追溯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重点研究了鸠摩罗什的译介工作和慧远建立净土宗的实践意义。隋唐之际,天台宗、华严宗等本土化宗派的成熟,标志着印度佛教精神与中国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道教也在这一时期完成了理论体系的构建,特别是老庄思想与神仙方术的结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哲学体系。本书强调,中古思想史的主旋律,恰恰在于儒、释、道三家在形而上学、伦理实践和人生终极关怀三个层面上的相互渗透、借鉴与竞争,最终为宋明理学的诞生准备了理论资源。 第三部分:宋明理学的兴衰——天理、人心与实践理性 (约 450 字) 宋代理学的兴起,被视为中国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内在转向”。本书认为,理学是对唐代佛学渗透的反拨,旨在重新确立儒学在宇宙论和方法论上的主体地位。周敦颐的天地生成论,邵雍的宇宙时位图,张载的“为天地立心”的担当精神,构成了理学的初始框架。程颢、程颐兄弟在“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的阐述上,奠定了后世对理学的基本理解。本书对朱熹的集大成地位进行了全面评述,尤其是他将“理”视为客观实体,并建立了“四书”的解释体系,这套体系如何成为此后数百年科举和官方哲学的核心。 随后,本书转向对心学的探讨。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将探求的目光从外在世界拉回到个体主体性上。王阳明则将心学推向了实践的高峰,其“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思想,极大地张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展现出与朱子学截然不同的生命关怀和政治伦理指向。明末清初,儒学面临新的危机:一是如何回应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冲击,二是如何在王朝更迭的背景下,重建士人的精神价值。黄宗羲的“实学”思想,对君主专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强调“天下为主,君为主仆”,这标志着传统儒家政治哲学的最后一次重大突围与转型尝试。 第四部分:近代的冲击与思想的重建 (约 350 字)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带来的不仅是军事失败,更是传统中国思想体系的全面危机。本部分聚焦于“器物”与“制度”的争论如何演变为对文化本体论的深刻反思。从早期的洋务运动,到维新派对君主立宪的呼唤,再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孔教”维护运动,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在维护传统与拥抱西学之间的挣扎。严复对进化论和功利主义的译介,为中国思想界引入了全新的物竞天择的生存哲学。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两千年帝制的终结,但也留下了思想真空。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其核心诉求在于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追求,以及对传统“国民性”的批判。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对白话文、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倡导,是对传统儒家纲常伦理的彻底决裂。随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解释框架和社会改造蓝图,其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强调,深刻地影响了后续数十年的中国政治实践和知识分子选择。本书的结尾处,对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复杂性进行了总结:这是一部在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下,试图将数千年文明基因与现代世界范式进行痛苦、反复、持续对话的历史。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将思想史视为直线发展,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张力和选择的动态场域,致力于描摹出中国人在面对存亡危机时,心灵深处的挣扎与创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觉得,读人物传记,最吸引人的地方,并非一味地罗列生平事迹,而是要能体会作者笔下的那种“人味儿”,那种在历史洪流中鲜活跳动的个体生命。这本《胡适评传》给我的初步印象,似乎就抓住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伟大学者的记录,更像是通过作者的视角,与胡适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期待在字里行间,看到那个在学术上锐意创新、敢于挑战权威的胡适;也期待看到那个在生活中,有七情六欲、有爱恨情仇的胡适。是怎样的环境塑造了他?是怎样的经历磨砺了他?是怎样的思考引领了他?这些问题,常常在我脑海中盘旋。我相信,一本好的传记,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应该有温度,有情感,有洞察。它应该能够引领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坚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胡适先生一同呼吸,一同思考。

评分

一拿到《胡适评传》这本书,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从书名上看,“评传”二字就暗示了这不仅仅是一本流水账式的传记,而是在梳理人物生平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深刻见解与评价。这让我非常期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历史人物,光看他的事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观点是如何演变的,以及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的。而“评传”恰恰能满足我这种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比如他在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的贡献,更希望能够深入分析他思想的渊源和发展脉络。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在评价胡适先生的功过是非时,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用史实说话,用逻辑分析。

评分

对于《胡适评传》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非常好奇的态度。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人,尤其是像胡适这样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一位思想家。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研究方法,他的“人的文学”的倡导,他对白话文的推广,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而同时,他的政治立场,他的个人生活,也常常引发争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的视角,带领我深入了解胡适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他的治学态度,以及他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理解他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逻辑与考量。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加 nuanced 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盖棺论定。

评分

刚拿到这本《胡适评传》,还未深入翻阅,但从封面到装帧,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与学术气息。厚实的纸张,稳重的排版,都让人对内容的扎实程度有了初步的信心。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颇感兴趣,他们身上那种家国情怀、思想激荡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探索,总是能引起我的共鸣。而胡适先生,无疑是那个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他的学问,他的人生轨迹,都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后人不断去探究。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填补我对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的认知空白,让我有机会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形成过程,他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以及他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胡适先生的学术脉络,理解他的价值取向,甚至能从中窥见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缩影。单单这份期待,就足够我沉浸其中,细细品味了。

评分

我对《胡适评传》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聚焦于它可能展现出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胡适先生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复杂而又迷人的风景线。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选择,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担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生平叙述,能够深入挖掘胡适先生思想的内核,探讨他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是怎样的社会背景,怎样的个人经历,造就了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在面对历史的巨变时,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抉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启发,让我不仅仅是认识了一个历史人物,更能从他身上汲取智慧,理解那个时代,也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我希望这本书的笔触能够细腻而富有洞察力,能够让我感受到作者对胡适先生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

评分

非常好的书,发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凑单的吧

评分

《胡适评传》力求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公正地评述胡适,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对胡适这样一位“庞然大物”来说,一本二十多万字的书显然是不够的,只能择其要者,对胡适的一生作基本的、大概的介绍,并适当适量地作些评论。希望这能对今天的读者了解胡适有所帮助。

评分

这个系列的图书不错,详实

评分

好书推荐,一本好书,一种心情。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凑单的吧

评分

纸张需要好好改进

评分

在现代文化史上,胡适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和陈独秀等率先倡导文学革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辟了五四新文学整整一个历史时代。胡适也因而声名鹊起,此后几十年他一直活跃在文化教育和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备受海内外瞩目。

评分

综观对胡适的评价,存在两种偏向:一是全盘否定从政治上一棍子打死,并连带着对其学术和教育方面的业绩也一并抹杀;二是对胡适反共和支持国民党蒋介石的政治立场轻描淡写或视而不见,过分赞誉其学术成就以及所谓的“人格魅力”,甚至以胡(适)压鲁(迅)贬郭(沫若)。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