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慶通往倫敦、東京、廣島的道路:二戰時期的戰略大轟炸

從重慶通往倫敦、東京、廣島的道路:二戰時期的戰略大轟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前田哲男 著,王希亮 譯
圖書標籤:
  • 二戰史
  • 戰略轟炸
  • 重慶
  • 倫敦
  • 東京
  • 廣島
  • 軍事史
  • 航空史
  • 戰爭史
  • 太平洋戰爭
  • 中國戰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
ISBN:9787229094065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23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從重慶通往倫敦、東京、廣島的道路:二戰時期的戰略大轟炸》通過研究日軍無差彆轟炸的行動決策、實施過程、作戰特點、災難後果等問題,揭示瞭日軍犯下的嚴重戰爭罪行。

內容簡介

  《從重慶通往倫敦、東京、廣島的道路:二戰時期的戰略大轟炸》係“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之一,由“走嚮轟炸重慶的道路”、“無差彆轟炸的開始”、“百一號作戰——井上成美的又一副麵孔”、“走嚮珍珠港的道路”、“空襲下的周恩來與他的同誌們”和“從重慶到廣島”六部分組成。前田哲男先生大範圍地搜集中日雙方檔案、地方史誌、報刊時論等原始資料,明確指齣瞭重慶大轟炸作為無差彆轟炸典型的個案意義。

作者簡介

  前田哲男,是日本著名自由撰稿人、軍事評論傢,現為東京國際大學教授。著有《自衛隊的曆史》、《戰爭與和平》等多部有影響的著作。

  王希亮,黑龍江省社科院的中日關係研究員。

目錄

總序 章開沅
前言
緻中國讀者

時代背景與主要人物
第一章 走嚮轟炸重慶的道路(1931—1937年)
抗日首都的誕生
戰略轟炸的誕生
石原莞爾的錦州轟炸
越過大洋轟炸南京
大武漢保衛戰
建設武漢W基地
重慶轟炸
第二章 無差彆轟炸的開始(1939年)
五月的新首都
中型轟炸機的改進
“5.3”轟炸
“5.4”轟炸
記錄轟炸的人們
斯諾的預告
霧季的庇護
第三章 百一號作戰(1940年)——井上成美的又一副麵孔
無差彆轟炸的策劃
日本海軍航空隊
“百一號作戰”的開始
“帕內”號事件的噩夢
美國的警告
“重慶定期”轟炸
零式戰鬥機齣陣
日美開戰的預兆
第四章 走嚮珍珠港的道路(1941年)
日蘇中立條約的廢除
防空洞大慘案
地下的慘狀
郭沫若的憤怒
突襲蔣的黃山官邸
惡化的日美關係
第五章 空襲下的周恩來與他的同誌們
“蔣介石之都”
空襲下的白色恐怖
三種身份的男人
皖南事變的背後
五彩繽紛的抗日救國文學
郭沫若的《屈原》
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
第六章 從重慶到廣島
留在世界戰爭史上的新形式
日美開戰與重慶
英德“報復轟炸”的往來
丘吉爾的轟炸理論
轟炸毀壞德國城市
B29從中國齣動空襲日本
美國燃燒彈的集中轟炸
嚮廣島投下原子彈
尾聲
參考資料
文獻目錄
采訪調查人員錶
譯者的話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走嚮轟炸重慶的道路(1931—1937年)
  抗日首都的誕生
  又一次長徵
  “到重慶去!到大後方去!”
  1938年末,盧溝橋的槍聲響起後的第二個鼕天,中國民眾的抗日意誌通過這句話錶現齣來。當時,上海、南京已經淪於敵手,北平城內也住進瞭日本兵,中國大陸沿海的大半被敵人奪取,隻剩下長江沿綫的抗戰之路。各色人物乘著大小各樣的船隻溯長江而上,他們冒著日軍飛機的轟炸,在放棄武漢三鎮抗日據點之後,奔嚮正在建立中的抗戰首都。如蟻隊大移動般地行軍,踏上瞭環繞在四川盆地的高峰上的羊腸古道,這是通往古代蜀國的唯一道路,當年是劉備和諸葛亮的領地,又被稱做“天府之國”的四川省。李白曾形容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然而,不肯放棄抵抗的人們高唱著抗日歌麯終於集結在重慶。這是又一次長徵,如同敘事詩般的壯舉。初步推算,從武漢陷落到重慶抗日根據地建立,大約有1000萬沿海及沿岸地區的人在戰火中轉移到西北或西南地區。其中有700萬人進入四川,定居在麵嚮長江、該省第二大城市重慶及其周邊的人口有100萬以上。
  古老的山城在春鞦時期是巴子國的古都,秦時稱巴,唐稱渝州,宋代以後成為商都重慶。但是,突如其來的形勢和任務使這裏變成瞭抗戰首都。重慶眺望著全中國,麵嚮著日本軍。幾年前,毛澤東的紅軍曾徒步行軍25000裏,大西遷與之相比並不遜色。不同的是,長徵的艱苦和嚴峻在這裏化成瞭民族的熱情和團結,男女老少、不同政黨、各類企業在共同的救國意識下集結。他們在共同的意誌下行動,抒發共同意誌的事例,在世界史上也值得特書一筆。此後的抗日戰爭中,這些從北京、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遷移到四川盆地大後方的人們同“平原地區的父老們”一道,擰成瞭一股繩而戰鬥著。
  退卻作戰的最後屏障
  另一方麵,從戰爭的走嚮看,以重慶為抗戰首都的抗戰,貫穿在中日戰爭中的戰術特點是“劃江之戰”,即以長江為舞颱,引誘日軍從沿江各城市嚮內地深入、再深入,牽扯其機動性和集中力,這是退卻作戰的最後屏障。盧溝橋事變後,中國軍隊在華北日軍的“膺懲一擊”中失敗,日軍放棄不擴大方針,尋找蔣介石軍的主力,以進攻長江為主要目標。經過三個月的激戰,占據瞭長江岸邊的大城市上海(1937年11月),然後進入距上海江麵392公裏的南京(1937年12月),再溯江而上,經安慶、九江,攻占距上海1125公裏的武漢三鎮(1938年10月),這樣,日本的大部兵力被中國最大的長江水係所吞沒。如果從日本陸軍攻占的武漢溯江而上,江麵距離1370公裏,飛行距離780公裏,重慶把長江一分為二,傲然屹立在雲霧之中。在這裏,以蔣介石為領袖的國民黨和周恩來率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嚮全國發號施令,於是“劃江之戰”得以確立。以上海為起點,距離重慶2500公裏。所以能否攻剋重慶,或者能否守住重慶,中日戰爭都集中在這一點上。
  日本軍隊主張速戰速決,蔣介石的戰法卻是“以犧牲空間贏得時間”,這是一場讓日軍捉不住、摸不到、心焦意亂的戰鬥。以中國而言,利用沿長江退卻的戰術同以往也有彆。曆史上漢民族傳統的國防戰略是防備北部的外患,所以要守河(黃河、淮河)、護江(長江),以東西貫穿中國的三條大河為防綫,在從北嚮南的退卻中擊退侵略,失去第一綫後撤到下一條大河,稱之為“衣冠南渡”,待入侵勢力嚮南、再嚮南疲於奔命時聚而殲滅之,這是漢民族曆代王朝得心應手的戰術。但因為日軍不僅從華北,而且把華中也設置為沿長江入侵的進攻綫,國民黨主力的抗戰據點不斷嚮西轉移,形成“衣冠西進”,隻給日軍留下瞭一條路。
  這樣,一麵是沿長江流域進攻,一麵是依靠長江的水運進入上遊。到1938年末,南京和武漢攻略戰實現“重慶遷都”後,雙方的位置固定下來。日本陸軍進擊到武漢後停下腳步,沒有提齣繼續前進的方案。在距武漢西270公裏的宜昌,前麵是廣闊的峨眉山脈,其間是極難行進的“蜀棧道”,不適閤正規軍作戰。所以,陸軍的作戰到宜昌後中止。另外,如果利用海軍從宜昌逆流而上,麵對著名“長江三峽”的峽榖地帶,波濤洶湧,海軍作戰根本沒有價值,所以,海軍方麵也在武漢構築據點,窺視重慶。武漢與重慶以江相連,但被大巴山脈相隔。這樣,作為中日戰爭的特徵之一的戰略轟炸的重要性就凸顯齣來,而其最大的原因在於地理因素。
  長江和嘉陵江交匯的半島——龍之首
  從地圖上看重慶的地形,如同一匹將頭伸進湖中吸水的恐龍,長江和嘉陵江兩條大河交匯處形成一個半島,就像恐龍頭部到頸部的麯綫。實際上,四川盆地及周邊的確齣土過許多恐龍化石,在今天重慶博物館裏可以看到復原的巨大恐龍。地名上如龍門浩、化龍橋、望龍門等帶“龍”字的稱謂立刻可以查找齣來。在中國帶有“龍”字的地名有499處,河流超過40條,重慶是“龍”的中心地之一。在“龍”的頸部,重慶的市街如同鱗片一般密密麻麻地排列著。“龍”的頭部,即半島上有一塊巨大的山岩在中央部隆起,然後逐漸延伸到尾部,山頂高370米,平均高240米。人們在長江航船時從遠處就可以看到重慶的山崖,屹立在長江和嘉陵江的匯閤處,使人強烈地感到即便倒海翻江也不能動搖那座山崖。所以行船的人把重慶稱做山城恰如其分。船停泊的碼頭叫朝天門,是古時的城門,下船後是望不到盡頭的石階,登上去纔能看到重慶的市街。朝天門與市街連接的石階是山城重慶的象徵,在抗戰期間來訪的外國人迴憶錄裏經常齣現。據重慶轟炸目擊者之一、作傢韓素音的記載,石階共有478蹬。英國科學傢約瑟夫?尼達姆稱有480蹬。戰爭後期來華的中國方麵軍司令官魏德邁中將數為366蹬。對於苦於攀登石階的人有一種滑竿可提供使用(如今有纜車或鏇轉電梯)。山城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1年,張儀奉秦始皇的命令在半島築城。重慶在秦時稱巴都,隋唐時稱渝州,宋以後改稱重慶府,位於四川盆地東南的水運要衝,遏製通往武漢、上海的交易水路。作為西南重鎮,重慶在悠久的曆史風雨中長存。尤其是從1937年11月到1946年4月的八年多時間裏,這裏是國民政府的首都。隻是,作為抗日戰爭司令部應有的精彩和生動並沒有完全體現齣來,而是充滿瞭死亡的氣息和求生的欲望,不過,人們還是終於承受住瞭極限般的破壞。日本軍隊從空中開拓瞭“轟炸機的道路”,企圖通過燃燒彈徵服士氣。張儀以來憑藉天險和水運進行抵抗的人們忍受瞭這一切。“龍”自己醫治瞭傷痛,依靠身後遼闊的“天府之國”的四川——這一強有力的“龍尾”抗拒著侵略者。抗日戰爭勝利後,居住在這裏的人們把重慶當作同侵略和殖民統治時代訣彆的地方,顧名思義,的確是應該“重(新)慶(祝)”的城市。
  1938年武漢淪陷,四川省內地的一座城市成為抗日首都,全中國都把視綫注視到這裏。但居住在這裏的人們對發生瞭什麼並不是完全瞭解,對戰爭的準備也不盡充分。古老的山城先是斷斷續續地湧進大量的軍人和要員,接著,敵機的轟炸以及戰火在華北和上海燃起,從接近亞熱帶的中國西南部看,同從外國看這場戰爭沒有什麼兩樣,居住在這裏的人們不會想象到,不久,悲慘的命運也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中日戰爭初期的重慶雖然側背遭襲卻仍然處在睡眠之中。
  ……

前言/序言

  總序
  章開沅
  我對四川、對重慶常懷感恩之心,那裏是我的第二故鄉。因為從1937年鼕到1946年夏前後將近9年的時間裏,我在重慶江津國立九中學習5年,在銅梁201師603團當兵一年半,其間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遠到過今天四川的濾州,而啓程與陸上棲息地則是重慶的朝天門碼頭。
  迴想在那國破傢亡之際,是當地老百姓滿腔熱情接納瞭我們這批流離失所的小難民,他們把最尊貴的宗祠建築提供給我們作為校捨,他們從來沒有與淪陷區學生爭奪升學機會,並且把最優秀的教學骨乾穩定在國立中學。這是多麼寬闊的胸懷,多麼真摯的愛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後重訪江津德感壩國立九中舊址,附近居民聞風聚集,紛紛前來看望我這個“安徽學生”(當年民間昵稱),執手暢敘半個世紀以前往事情緣。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糧和四川、重慶老百姓大愛的哺育下長大的啊!這是我終生難忘的迴憶。
  當然,這八九年更為重要的迴憶是抗戰,抗戰是這個曆史時期齣現頻率最高的詞語。抗戰涵蓋一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記得在重慶大轟炸最頻繁的那些歲月,連許多餐館都不失“川味幽默”,推齣一道“炸彈湯”,即榨菜雞蛋湯。……曆史是記憶組成的,個人的記憶匯聚成為群體的記憶,群體的記憶匯聚成為民族的乃至人類的記憶。記憶不僅由文字語言承載,也保存於各種有形的與無形的、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産之中。曆史學者應該是文化遺産的守望者,但這絕非是曆史學者單獨承擔的責任,而應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我對《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編纂齣版寄予厚望。
  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包括海外僑胞與華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自從19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曆次反侵略戰爭都是政府主導的片麵戰爭,由於反動統治者的軟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所以每次都慘遭失敗的結局。隻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由於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旗幟下,長期內戰的國共兩大政黨終於經由反復協商達成第二次閤作,這纔能夠實現史無前例的全民抗戰,既有正麵戰場的堅守嚴拒,又有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英勇殺敵,經過長達8年艱苦卓絕的壯烈抗爭,終於贏得近代中國第一次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我完全同意《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評價:“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瞭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嚮振興的重大轉摺點,為國傢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瞭基礎。”
  中國的抗戰,不僅是反抗日本侵華戰爭,而且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在“脫亞入歐”方針的誤導下,逐步走上軍國主義侵略道路,而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經過甲午戰爭,日本首先占領中國的颱灣省,隨後又於1931年根據其既定國策,侵占中國東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滿濛”為政治軍事基地妄圖滅亡中國,獨霸亞洲,並且與德、意法西斯共同徵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國傢中最早在亞洲發起大規模侵略的戰端,而中國則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的先驅。及至1935年日本軍國主義通過政變正式成為法西斯國傢,兩年以後更瘋狂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由於日本已經與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所以中國的全麵抗戰實際上揭開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並且曾經是亞洲主戰場的唯一主力軍。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緻西班牙人民電》所說:“我們與你們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綫上。”即使在“二戰”全麵爆發以後,反法西斯戰爭延展形成東西兩大戰場,中國依然是亞洲的主要戰場,依然是長期有效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力軍之一,並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齣極其重要的貢獻。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凱鏇門正好碰見“二戰”老兵舉行盛大遊行慶祝法國光復。經過接待人員介紹,他們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誌願從軍,便熱情邀請我與他們閤影,因為大傢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戰士。我雖感光榮,但卻受之有愧,因為作為現役軍人,未能決勝於疆場,日本就宣布投降瞭。但是法國老兵非常尊重中國,這是由於他們曾經投降並且亡國,而中國則始終堅持英勇抗戰,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贏得最後勝利。盡管都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畢竟分量與地位有所區彆,我們韆萬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戰。
  重慶在抗戰期間是中國的戰時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與第二次國共閤作的所在地,“二戰”全麵爆發以後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麵的重要貢獻與曆史地位。然而由於大傢都能理解的原因,對於抗戰期間重慶與大後方的曆史研究長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至少是難以客觀公正地反映當時完整的社會曆史原貌。現在經由重慶學術界倡議,並且與全國各地學者密切閤作,同時還有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外國學者的關懷與支持,共同編輯齣版《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堪稱學術研究與圖書齣版的盛事壯舉。我為此感到極大欣慰,並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學者投入此項大型文化工程,以求無愧於當年的曆史輝煌,也無愧於後世對於我們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衛戰爭期間,作為現役軍人而未能親赴戰場,是我的終生遺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說曾經是抗戰老兵。然而,我畢竟是這段曆史的參與者、親曆者、見證者,仍願追隨眾多中外纔俊之士,為《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編纂略盡綿薄並樂觀其成。如果說當年守土有責未能如願,而晚年卻能躬逢抗戰修史大成,豈非塞翁失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經是抗戰勝利65周年,我仍然難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歡之夜,數十萬人湧上街頭,那鞭炮焰火,那歡聲笑語,還有許多人心頭默誦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嚮洛陽。”
  即以此為序。
  庚寅盛暑於實齋



絕望的火焰與不屈的意誌:二戰時期戰略大轟炸的曆史迴響 本書並非詳述從重慶、倫敦、東京到廣島特定戰爭路徑的作戰細節,而是深入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略大轟炸作為一種戰爭形態,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破壞力,重塑瞭戰爭的進程、影響瞭人類文明的走嚮,並留下瞭深刻的曆史印記。它旨在揭示這場戰爭背後更為宏大、更為復雜的人類社會與政治思潮的碰撞,以及那些在絕望的火焰中掙紮求生、或為信念而戰的個體命運。 第一章:戰爭之火的引燃——為何選擇轟炸? 在硝煙彌漫的二戰爆發前夕,航空技術經曆瞭飛速發展,為戰爭帶來瞭全新的可能性。傳統的陸海戰術在麵對快速發展的軍事科技時顯得力不從心。戰略大轟炸的概念,便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它不再僅僅是為前綫部隊提供支援的戰術性空襲,而是將戰爭的目標直接指嚮敵國的工業心髒、交通樞紐、政治中心,乃至平民百姓,試圖通過摧毀敵方的戰爭機器和打擊其民眾士氣,來迅速瓦解對手的抵抗意誌,從而加速戰爭的結束。 本章將探討早期關於戰略轟炸的理論萌芽。諸如硃利奧·杜黑(Giulio Douhet)等軍事思想傢的著作,如《製空權》(The Command of the Air),便大膽預言瞭未來戰爭的形態將由空中力量主導,並強調通過對敵方後方的毀滅性打擊來達成戰爭目的。這些理論為各國空軍的建設和戰略規劃提供瞭重要的指導。 同時,我們將審視各國在二戰前各自的軍事戰略思想和國傢利益。為何一些國傢會將戰略大轟炸視為一種“捷徑”,希望藉此避免漫長而殘酷的地麵消耗戰?國傢在麵對存亡危機時,其戰略選擇的邏輯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本章將從宏觀層麵,為讀者理解為何戰略大轟炸會成為二戰中的一種重要軍事手段奠定基礎,而不會局限於某一個具體的戰役或地點。 第二章:煉獄的翅膀——大轟炸的執行與演變 一旦戰略大轟炸被確定為一種重要的軍事行動,如何有效執行便成為關鍵。本章將聚焦於戰略大轟炸在實踐中的演變過程,以及其背後所依賴的技術、戰術和組織變革。 我們將深入分析不同國傢所采取的大轟炸策略。例如,盟軍在歐洲戰場上,一方麵發展瞭遠程重型轟炸機,如B-17“飛行堡壘”和B-29“超級空中堡壘”,其任務是進行高空、晝間精確轟炸,以摧毀德國的工業生産能力。另一方麵,夜間大規模轟炸行動,如英國皇傢空軍的“區域轟炸”策略,則旨在通過火攻和大規模破壞,對德國城市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進而動搖德國民眾的抵抗意誌。 同時,我們將探討大轟炸所依賴的技術進步。從轟炸機的航程、載彈量、防禦武器,到導航係統、轟炸瞄準器,再到應對敵方防空武器的乾擾和誘餌技術,每一項技術的進步都直接影響著大轟炸的效能和成本。而敵方為瞭抵抗轟炸所發展的防空體係,如高射炮、戰鬥機、雷達和探照燈,也構成瞭一場貓鼠遊戲的殘酷升級。 本章還將審視大轟炸的戰術演變。從最初的零散攻擊,到大規模的機群集結;從單一目標打擊,到區域性目標破壞;從晝間精確轟炸,到夜間區域轟炸,戰略大轟炸的戰術一直在不斷適應戰場環境和技術發展。我們也會觸及那些在炮火硝煙中閃耀的,或者被遺忘的,關於飛行員、領航員、投彈手以及地麵維護人員的英勇故事和巨大犧牲,但重點在於他們在執行戰略任務中的角色和遭遇,而非特定戰役的勝利或失敗。 第三章:文明的焦痕——大轟炸對社會的影響 戰略大轟炸不僅是軍事行動,它更是一場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衝擊。本章將深入探討戰略大轟炸對參戰各國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民眾心理造成的深遠影響。 我們將從社會層麵,審視戰略大轟炸如何改變瞭戰爭的地理邊界,讓戰爭直接降臨在普通民眾的頭上。城市成為戰場,住宅區、醫院、學校、文化遺址等也成為轟炸的目標。本章將勾勒齣城市在轟炸下的悲慘景象:熊熊燃燒的建築、彌漫的煙塵、以及在廢墟中尋找親人的絕望身影。 經濟方麵,戰略大轟炸旨在摧毀敵方的生産能力,從而瓦解其戰爭機器。本章將分析轟炸對各國工業生産、交通運輸、能源供應等方麵造成的破壞,以及這種破壞對戰爭進程産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同時,我們也會探討戰後各國如何進行經濟重建,以及大轟炸的遺留問題如何影響著長期的經濟發展。 心理層麵,戰略大轟炸對民眾心理造成的創傷是難以估量的。本章將考察在持續的轟炸下,民眾的恐懼、焦慮、麻木,以及在極端環境下迸發齣的求生意誌和團結互助。我們將關注那些在防空洞裏度過漫漫長夜的人們,以及那些在失去傢園後,依然努力維係生活的人們。轟炸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毀滅,更是對精神的無情摧殘。 本章將避免直接描寫某一次具體的轟炸事件,而是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共同經曆和普遍性影響進行梳理,來呈現戰略大轟炸作為一種戰爭形態,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全景式影響。 第四章:戰後的迴響——曆史的審視與啓示 戰爭的硝煙散去,但戰略大轟炸留下的曆史印記卻曆久彌新。本章將關注二戰結束後,戰略大轟炸所引發的曆史反思、倫理爭論,以及它對現代軍事理論和國際法産生的持久影響。 我們將審視戰後國際社會對戰略大轟炸的道德評判。它是否是一種正義的戰爭手段?在追求軍事目標的過程中,是否可以犧牲平民的生命和財産?這些問題引發瞭激烈的辯論,並對國際人道法的發展産生瞭重要影響。 同時,本章將分析戰略大轟炸的長期後果。它不僅改變瞭參戰國的國力對比,也深刻地影響瞭戰後國際格局的形成。一些國傢對大轟炸的記憶,成為其對外政策的重要考量。而那些遭受過毀滅性轟炸的地區,其曆史的傷痕至今仍在。 我們也將探討戰略大轟炸對後世軍事思想的影響。在冷戰時期,核武器的齣現使得戰略大轟炸的威懾力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對戰略大轟炸的經驗教訓,也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避免戰爭的升級,以及如何通過外交和政治手段來解決國際爭端。 本章將以曆史學傢的視角,審慎地迴顧戰略大轟炸這段沉重的曆史,從戰爭的實踐中提煉齣深刻的教訓。它提醒著我們,戰爭的殘酷性不應被遺忘,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追求,纔是永恒的主題。本書旨在通過對戰略大轟炸這一戰爭形態的深入剖析,引發讀者對戰爭的本質、人類的生存以及曆史的啓示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思考,而並非局限於對某個特定地點或某場具體戰役的陳述。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獨特的書名所暗示的敘事結構。“從重慶通往倫敦、東京、廣島的道路:二戰時期的戰略大轟炸”,這個標題就像一個充滿懸念的謎語,它將三個地理上差異巨大的城市串聯起來,並指嚮瞭一個共同的主題——戰略大轟炸。這讓我不禁思考,作者將如何描繪這條“道路”?它是否是一條軍事上的補給綫?還是文化上的交流?抑或是信息傳播的路徑?更或是,它象徵著不同地區民眾在麵對同一場戰爭時,所經曆的相似命運和心靈軌跡?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城市在戰略轟炸中的具體情況,比如轟炸機的型號、航綫、投彈目標,以及由此帶來的破壞程度和人員傷亡?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否會嘗試去連接這些發生在不同時空的故事,去挖掘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深層聯係?或許,重慶的經曆會影響到倫敦的防禦策略,而倫敦的抵抗精神又會激勵遙遠的亞洲盟友。這本書,似乎在邀請我踏上一段跨越時空的旅程,去感受戰爭如何將世界編織成一個復雜的整體。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道路”這個詞,給我一種非常奇特的聯想。我通常會覺得,“道路”是連接、是溝通、是前進的方嚮。然而,當它被冠以“二戰時期的戰略大轟炸”這樣沉重的背景時,這條“道路”似乎濛上瞭一層陰影。從重慶到倫敦,再到東京、廣島,這聽起來像是一條充滿矛盾的航綫。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理解和闡釋這條“道路”的含義。它是否是在描述一種軍事上的策略,將遠東和歐洲的戰場聯係起來,形成一個相互呼應的戰略格局?還是,它是在描繪一種人類命運的交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同一場席捲全球的災難中,經曆瞭怎樣的相似或截然不同的命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我對於戰略轟炸的刻闆印象,不僅僅停留在軍事技術和戰術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戰爭背後的人文關懷,去探討轟炸對城市、對居民、對文化帶來的深遠影響,並且思考這些影響是如何在地理上被連接起來的。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引人入勝瞭,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疊加著幾張模糊的地圖,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書名更是直擊人心——“從重慶通往倫敦、東京、廣島的道路”,這本身就勾勒齣瞭一條充滿故事的綫索。我一直對二戰時期的空戰和戰略轟炸很感興趣,但許多書籍往往側重於某個戰場或某場戰役的細節,這本書的視角似乎更宏大,將戰爭的觸角延伸到瞭不同的大陸,不同的人群。從重慶齣發,一路嚮西,跨越歐亞大陸,最終抵達倫敦,再反嚮,飛嚮東方,籠罩在廣島和東京的上空。這樣的敘事方式,預示著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在描繪轟炸機的航綫,更是在探討戰爭如何連接瞭這些遙遠的城市,又如何在它們身上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印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構建齣這樣一條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的“道路”的?它是否會涉及不同國傢的民眾在戰爭中的經曆?是否會揭示齣一些我們鮮為人知、卻又至關重要的戰略決策背後隱藏的故事?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並從中窺見二戰全局的另一種可能。

評分

這個書名本身就構成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敘事框架。我總是對那些能夠跳齣單一視角,將曆史事件放置在更廣闊的時空背景下進行解讀的作品充滿期待。這本書名中提到的“從重慶通往倫敦、東京、廣島的道路”,立刻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跨越 continents 的戰爭圖景。這不僅僅是幾場孤立的轟炸,而似乎是某種看不見的綫索,將這些遙遠的城市和人民的命運巧妙地聯係在瞭一起。我猜想,作者可能不僅僅是在講述空戰的細節,更是在探討戰略轟炸作為一種戰爭手段,是如何影響不同地區的政治格局、社會生活,乃至普通民眾的心理狀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重慶、倫敦、東京和廣島這四個在地理和文化上差異巨大的城市,以“道路”為綫索串聯起來的?這條“道路”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它是否會揭示齣一些我們在學習二戰曆史時容易忽略的、卻又至關重要的聯係?這本書,似乎在邀請我踏上一段充滿探索和發現的旅程,去重新審視二戰時期的戰略轟炸。

評分

我一直覺得,曆史的書寫,尤其關於戰爭的曆史,最打動人的往往是那些微觀的視角,是那些普通人身處宏大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這本書的書名——“從重慶通往倫敦、東京、廣島的道路:二戰時期的戰略大轟炸”,雖然聽起來宏大,但“道路”這個詞又帶著一種隱喻,仿佛指引著我們去追尋那些在戰火中交織的人性痕跡。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在重慶那遙遠的山城,人們如何在防空洞裏躲避日軍的轟炸,他們的眼神中充滿瞭恐懼與堅韌;而在倫敦,同樣飽受納粹空襲的市民,又會如何麵對夜空中呼嘯而過的德國戰機,他們又如何在廢墟中重建傢園。更不用說東京和廣島,這兩個在戰爭末期承受瞭毀滅性打擊的城市,那裏的故事,想必是沉重而令人心碎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將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融入宏大的戰略敘事之中,讓我們不僅僅看到戰爭機器的運轉,更能感受到戰爭對每一個個體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在絕望中依然閃爍的人性光輝,這種光輝,或許就是連接這些看似遙遠的“道路”上,最動人的注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