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

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前田哲男 著,王希亮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战略轰炸
  • 重庆
  • 伦敦
  • 东京
  • 广岛
  • 军事史
  • 航空史
  • 战争史
  • 太平洋战争
  • 中国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94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3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通过研究日军无差别轰炸的行动决策、实施过程、作战特点、灾难后果等问题,揭示了日军犯下的严重战争罪行。

内容简介

  《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系“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由“走向轰炸重庆的道路”、“无差别轰炸的开始”、“百一号作战——井上成美的又一副面孔”、“走向珍珠港的道路”、“空袭下的周恩来与他的同志们”和“从重庆到广岛”六部分组成。前田哲男先生大范围地搜集中日双方档案、地方史志、报刊时论等原始资料,明确指出了重庆大轰炸作为无差别轰炸典型的个案意义。

作者简介

  前田哲男,是日本著名自由撰稿人、军事评论家,现为东京国际大学教授。著有《自卫队的历史》、《战争与和平》等多部有影响的著作。

  王希亮,黑龙江省社科院的中日关系研究员。

目录

总序 章开沅
前言
致中国读者

时代背景与主要人物
第一章 走向轰炸重庆的道路(1931—1937年)
抗日首都的诞生
战略轰炸的诞生
石原莞尔的锦州轰炸
越过大洋轰炸南京
大武汉保卫战
建设武汉W基地
重庆轰炸
第二章 无差别轰炸的开始(1939年)
五月的新首都
中型轰炸机的改进
“5.3”轰炸
“5.4”轰炸
记录轰炸的人们
斯诺的预告
雾季的庇护
第三章 百一号作战(1940年)——井上成美的又一副面孔
无差别轰炸的策划
日本海军航空队
“百一号作战”的开始
“帕内”号事件的噩梦
美国的警告
“重庆定期”轰炸
零式战斗机出阵
日美开战的预兆
第四章 走向珍珠港的道路(1941年)
日苏中立条约的废除
防空洞大惨案
地下的惨状
郭沫若的愤怒
突袭蒋的黄山官邸
恶化的日美关系
第五章 空袭下的周恩来与他的同志们
“蒋介石之都”
空袭下的白色恐怖
三种身份的男人
皖南事变的背后
五彩缤纷的抗日救国文学
郭沫若的《屈原》
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
第六章 从重庆到广岛
留在世界战争史上的新形式
日美开战与重庆
英德“报复轰炸”的往来
丘吉尔的轰炸理论
轰炸毁坏德国城市
B29从中国出动空袭日本
美国燃烧弹的集中轰炸
向广岛投下原子弹
尾声
参考资料
文献目录
采访调查人员表
译者的话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走向轰炸重庆的道路(1931—1937年)
  抗日首都的诞生
  又一次长征
  “到重庆去!到大后方去!”
  1938年末,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后的第二个冬天,中国民众的抗日意志通过这句话表现出来。当时,上海、南京已经沦于敌手,北平城内也住进了日本兵,中国大陆沿海的大半被敌人夺取,只剩下长江沿线的抗战之路。各色人物乘着大小各样的船只溯长江而上,他们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在放弃武汉三镇抗日据点之后,奔向正在建立中的抗战首都。如蚁队大移动般地行军,踏上了环绕在四川盆地的高峰上的羊肠古道,这是通往古代蜀国的唯一道路,当年是刘备和诸葛亮的领地,又被称做“天府之国”的四川省。李白曾形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而,不肯放弃抵抗的人们高唱着抗日歌曲终于集结在重庆。这是又一次长征,如同叙事诗般的壮举。初步推算,从武汉陷落到重庆抗日根据地建立,大约有1000万沿海及沿岸地区的人在战火中转移到西北或西南地区。其中有700万人进入四川,定居在面向长江、该省第二大城市重庆及其周边的人口有100万以上。
  古老的山城在春秋时期是巴子国的古都,秦时称巴,唐称渝州,宋代以后成为商都重庆。但是,突如其来的形势和任务使这里变成了抗战首都。重庆眺望着全中国,面向着日本军。几年前,毛泽东的红军曾徒步行军25000里,大西迁与之相比并不逊色。不同的是,长征的艰苦和严峻在这里化成了民族的热情和团结,男女老少、不同政党、各类企业在共同的救国意识下集结。他们在共同的意志下行动,抒发共同意志的事例,在世界史上也值得特书一笔。此后的抗日战争中,这些从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迁移到四川盆地大后方的人们同“平原地区的父老们”一道,拧成了一股绳而战斗着。
  退却作战的最后屏障
  另一方面,从战争的走向看,以重庆为抗战首都的抗战,贯穿在中日战争中的战术特点是“划江之战”,即以长江为舞台,引诱日军从沿江各城市向内地深入、再深入,牵扯其机动性和集中力,这是退却作战的最后屏障。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华北日军的“膺惩一击”中失败,日军放弃不扩大方针,寻找蒋介石军的主力,以进攻长江为主要目标。经过三个月的激战,占据了长江岸边的大城市上海(1937年11月),然后进入距上海江面392公里的南京(1937年12月),再溯江而上,经安庆、九江,攻占距上海1125公里的武汉三镇(1938年10月),这样,日本的大部兵力被中国最大的长江水系所吞没。如果从日本陆军攻占的武汉溯江而上,江面距离1370公里,飞行距离780公里,重庆把长江一分为二,傲然屹立在云雾之中。在这里,以蒋介石为领袖的国民党和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向全国发号施令,于是“划江之战”得以确立。以上海为起点,距离重庆2500公里。所以能否攻克重庆,或者能否守住重庆,中日战争都集中在这一点上。
  日本军队主张速战速决,蒋介石的战法却是“以牺牲空间赢得时间”,这是一场让日军捉不住、摸不到、心焦意乱的战斗。以中国而言,利用沿长江退却的战术同以往也有别。历史上汉民族传统的国防战略是防备北部的外患,所以要守河(黄河、淮河)、护江(长江),以东西贯穿中国的三条大河为防线,在从北向南的退却中击退侵略,失去第一线后撤到下一条大河,称之为“衣冠南渡”,待入侵势力向南、再向南疲于奔命时聚而歼灭之,这是汉民族历代王朝得心应手的战术。但因为日军不仅从华北,而且把华中也设置为沿长江入侵的进攻线,国民党主力的抗战据点不断向西转移,形成“衣冠西进”,只给日军留下了一条路。
  这样,一面是沿长江流域进攻,一面是依靠长江的水运进入上游。到1938年末,南京和武汉攻略战实现“重庆迁都”后,双方的位置固定下来。日本陆军进击到武汉后停下脚步,没有提出继续前进的方案。在距武汉西270公里的宜昌,前面是广阔的峨眉山脉,其间是极难行进的“蜀栈道”,不适合正规军作战。所以,陆军的作战到宜昌后中止。另外,如果利用海军从宜昌逆流而上,面对著名“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带,波涛汹涌,海军作战根本没有价值,所以,海军方面也在武汉构筑据点,窥视重庆。武汉与重庆以江相连,但被大巴山脉相隔。这样,作为中日战争的特征之一的战略轰炸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而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地理因素。
  长江和嘉陵江交汇的半岛——龙之首
  从地图上看重庆的地形,如同一匹将头伸进湖中吸水的恐龙,长江和嘉陵江两条大河交汇处形成一个半岛,就像恐龙头部到颈部的曲线。实际上,四川盆地及周边的确出土过许多恐龙化石,在今天重庆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复原的巨大恐龙。地名上如龙门浩、化龙桥、望龙门等带“龙”字的称谓立刻可以查找出来。在中国带有“龙”字的地名有499处,河流超过40条,重庆是“龙”的中心地之一。在“龙”的颈部,重庆的市街如同鳞片一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龙”的头部,即半岛上有一块巨大的山岩在中央部隆起,然后逐渐延伸到尾部,山顶高370米,平均高240米。人们在长江航船时从远处就可以看到重庆的山崖,屹立在长江和嘉陵江的汇合处,使人强烈地感到即便倒海翻江也不能动摇那座山崖。所以行船的人把重庆称做山城恰如其分。船停泊的码头叫朝天门,是古时的城门,下船后是望不到尽头的石阶,登上去才能看到重庆的市街。朝天门与市街连接的石阶是山城重庆的象征,在抗战期间来访的外国人回忆录里经常出现。据重庆轰炸目击者之一、作家韩素音的记载,石阶共有478蹬。英国科学家约瑟夫?尼达姆称有480蹬。战争后期来华的中国方面军司令官魏德迈中将数为366蹬。对于苦于攀登石阶的人有一种滑竿可提供使用(如今有缆车或旋转电梯)。山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1年,张仪奉秦始皇的命令在半岛筑城。重庆在秦时称巴都,隋唐时称渝州,宋以后改称重庆府,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的水运要冲,遏制通往武汉、上海的交易水路。作为西南重镇,重庆在悠久的历史风雨中长存。尤其是从1937年11月到1946年4月的八年多时间里,这里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只是,作为抗日战争司令部应有的精彩和生动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而是充满了死亡的气息和求生的欲望,不过,人们还是终于承受住了极限般的破坏。日本军队从空中开拓了“轰炸机的道路”,企图通过燃烧弹征服士气。张仪以来凭借天险和水运进行抵抗的人们忍受了这一切。“龙”自己医治了伤痛,依靠身后辽阔的“天府之国”的四川——这一强有力的“龙尾”抗拒着侵略者。抗日战争胜利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把重庆当作同侵略和殖民统治时代诀别的地方,顾名思义,的确是应该“重(新)庆(祝)”的城市。
  1938年武汉沦陷,四川省内地的一座城市成为抗日首都,全中国都把视线注视到这里。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对发生了什么并不是完全了解,对战争的准备也不尽充分。古老的山城先是断断续续地涌进大量的军人和要员,接着,敌机的轰炸以及战火在华北和上海燃起,从接近亚热带的中国西南部看,同从外国看这场战争没有什么两样,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会想象到,不久,悲惨的命运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中日战争初期的重庆虽然侧背遭袭却仍然处在睡眠之中。
  ……

前言/序言

  总序
  章开沅
  我对四川、对重庆常怀感恩之心,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从1937年冬到1946年夏前后将近9年的时间里,我在重庆江津国立九中学习5年,在铜梁201师603团当兵一年半,其间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远到过今天四川的泸州,而启程与陆上栖息地则是重庆的朝天门码头。
  回想在那国破家亡之际,是当地老百姓满腔热情接纳了我们这批流离失所的小难民,他们把最尊贵的宗祠建筑提供给我们作为校舍,他们从来没有与沦陷区学生争夺升学机会,并且把最优秀的教学骨干稳定在国立中学。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真挚的爱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后重访江津德感坝国立九中旧址,附近居民闻风聚集,纷纷前来看望我这个“安徽学生”(当年民间昵称),执手畅叙半个世纪以前往事情缘。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粮和四川、重庆老百姓大爱的哺育下长大的啊!这是我终生难忘的回忆。
  当然,这八九年更为重要的回忆是抗战,抗战是这个历史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抗战涵盖一切,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记得在重庆大轰炸最频繁的那些岁月,连许多餐馆都不失“川味幽默”,推出一道“炸弹汤”,即榨菜鸡蛋汤。……历史是记忆组成的,个人的记忆汇聚成为群体的记忆,群体的记忆汇聚成为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记忆。记忆不仅由文字语言承载,也保存于各种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之中。历史学者应该是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但这绝非是历史学者单独承担的责任,而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出版寄予厚望。
  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海外侨胞与华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自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是政府主导的片面战争,由于反动统治者的软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每次都惨遭失败的结局。只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由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长期内战的国共两大政党终于经由反复协商达成第二次合作,这才能够实现史无前例的全民抗战,既有正面战场的坚守严拒,又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英勇杀敌,经过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壮烈抗争,终于赢得近代中国第一次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我完全同意《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评价:“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抗战,不仅是反抗日本侵华战争,而且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在“脱亚入欧”方针的误导下,逐步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而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经过甲午战争,日本首先占领中国的台湾省,随后又于1931年根据其既定国策,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满蒙”为政治军事基地妄图灭亡中国,独霸亚洲,并且与德、意法西斯共同征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国家中最早在亚洲发起大规模侵略的战端,而中国则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先驱。及至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通过政变正式成为法西斯国家,两年以后更疯狂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日本已经与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中国的全面抗战实际上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并且曾经是亚洲主战场的唯一主力军。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致西班牙人民电》所说:“我们与你们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线上。”即使在“二战”全面爆发以后,反法西斯战争延展形成东西两大战场,中国依然是亚洲的主要战场,依然是长期有效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军之一,并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凯旋门正好碰见“二战”老兵举行盛大游行庆祝法国光复。经过接待人员介绍,他们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志愿从军,便热情邀请我与他们合影,因为大家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战士。我虽感光荣,但却受之有愧,因为作为现役军人,未能决胜于疆场,日本就宣布投降了。但是法国老兵非常尊重中国,这是由于他们曾经投降并且亡国,而中国则始终坚持英勇抗战,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最后胜利。尽管都是“二战”的主要战胜国,毕竟分量与地位有所区别,我们千万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战。
  重庆在抗战期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二战”全面爆发以后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与历史地位。然而由于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对于抗战期间重庆与大后方的历史研究长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至少是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当时完整的社会历史原貌。现在经由重庆学术界倡议,并且与全国各地学者密切合作,同时还有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外国学者的关怀与支持,共同编辑出版《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堪称学术研究与图书出版的盛事壮举。我为此感到极大欣慰,并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学者投入此项大型文化工程,以求无愧于当年的历史辉煌,也无愧于后世对于我们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卫战争期间,作为现役军人而未能亲赴战场,是我的终生遗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说曾经是抗战老兵。然而,我毕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仍愿追随众多中外才俊之士,为《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略尽绵薄并乐观其成。如果说当年守土有责未能如愿,而晚年却能躬逢抗战修史大成,岂非塞翁失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经是抗战胜利65周年,我仍然难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欢之夜,数十万人涌上街头,那鞭炮焰火,那欢声笑语,还有许多人心头默诵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以此为序。
  庚寅盛暑于实斋



绝望的火焰与不屈的意志:二战时期战略大轰炸的历史回响 本书并非详述从重庆、伦敦、东京到广岛特定战争路径的作战细节,而是深入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大轰炸作为一种战争形态,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破坏力,重塑了战争的进程、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走向,并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它旨在揭示这场战争背后更为宏大、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与政治思潮的碰撞,以及那些在绝望的火焰中挣扎求生、或为信念而战的个体命运。 第一章:战争之火的引燃——为何选择轰炸? 在硝烟弥漫的二战爆发前夕,航空技术经历了飞速发展,为战争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传统的陆海战术在面对快速发展的军事科技时显得力不从心。战略大轰炸的概念,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再仅仅是为前线部队提供支援的战术性空袭,而是将战争的目标直接指向敌国的工业心脏、交通枢纽、政治中心,乃至平民百姓,试图通过摧毁敌方的战争机器和打击其民众士气,来迅速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从而加速战争的结束。 本章将探讨早期关于战略轰炸的理论萌芽。诸如朱利奥·杜黑(Giulio Douhet)等军事思想家的著作,如《制空权》(The Command of the Air),便大胆预言了未来战争的形态将由空中力量主导,并强调通过对敌方后方的毁灭性打击来达成战争目的。这些理论为各国空军的建设和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我们将审视各国在二战前各自的军事战略思想和国家利益。为何一些国家会将战略大轰炸视为一种“捷径”,希望借此避免漫长而残酷的地面消耗战?国家在面对存亡危机时,其战略选择的逻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本章将从宏观层面,为读者理解为何战略大轰炸会成为二战中的一种重要军事手段奠定基础,而不会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战役或地点。 第二章:炼狱的翅膀——大轰炸的执行与演变 一旦战略大轰炸被确定为一种重要的军事行动,如何有效执行便成为关键。本章将聚焦于战略大轰炸在实践中的演变过程,以及其背后所依赖的技术、战术和组织变革。 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国家所采取的大轰炸策略。例如,盟军在欧洲战场上,一方面发展了远程重型轰炸机,如B-17“飞行堡垒”和B-29“超级空中堡垒”,其任务是进行高空、昼间精确轰炸,以摧毁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夜间大规模轰炸行动,如英国皇家空军的“区域轰炸”策略,则旨在通过火攻和大规模破坏,对德国城市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进而动摇德国民众的抵抗意志。 同时,我们将探讨大轰炸所依赖的技术进步。从轰炸机的航程、载弹量、防御武器,到导航系统、轰炸瞄准器,再到应对敌方防空武器的干扰和诱饵技术,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直接影响着大轰炸的效能和成本。而敌方为了抵抗轰炸所发展的防空体系,如高射炮、战斗机、雷达和探照灯,也构成了一场猫鼠游戏的残酷升级。 本章还将审视大轰炸的战术演变。从最初的零散攻击,到大规模的机群集结;从单一目标打击,到区域性目标破坏;从昼间精确轰炸,到夜间区域轰炸,战略大轰炸的战术一直在不断适应战场环境和技术发展。我们也会触及那些在炮火硝烟中闪耀的,或者被遗忘的,关于飞行员、领航员、投弹手以及地面维护人员的英勇故事和巨大牺牲,但重点在于他们在执行战略任务中的角色和遭遇,而非特定战役的胜利或失败。 第三章:文明的焦痕——大轰炸对社会的影响 战略大轰炸不仅是军事行动,它更是一场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冲击。本章将深入探讨战略大轰炸对参战各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民众心理造成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从社会层面,审视战略大轰炸如何改变了战争的地理边界,让战争直接降临在普通民众的头上。城市成为战场,住宅区、医院、学校、文化遗址等也成为轰炸的目标。本章将勾勒出城市在轰炸下的悲惨景象:熊熊燃烧的建筑、弥漫的烟尘、以及在废墟中寻找亲人的绝望身影。 经济方面,战略大轰炸旨在摧毁敌方的生产能力,从而瓦解其战争机器。本章将分析轰炸对各国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方面造成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对战争进程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同时,我们也会探讨战后各国如何进行经济重建,以及大轰炸的遗留问题如何影响着长期的经济发展。 心理层面,战略大轰炸对民众心理造成的创伤是难以估量的。本章将考察在持续的轰炸下,民众的恐惧、焦虑、麻木,以及在极端环境下迸发出的求生意志和团结互助。我们将关注那些在防空洞里度过漫漫长夜的人们,以及那些在失去家园后,依然努力维系生活的人们。轰炸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毁灭,更是对精神的无情摧残。 本章将避免直接描写某一次具体的轰炸事件,而是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共同经历和普遍性影响进行梳理,来呈现战略大轰炸作为一种战争形态,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全景式影响。 第四章:战后的回响——历史的审视与启示 战争的硝烟散去,但战略大轰炸留下的历史印记却历久弥新。本章将关注二战结束后,战略大轰炸所引发的历史反思、伦理争论,以及它对现代军事理论和国际法产生的持久影响。 我们将审视战后国际社会对战略大轰炸的道德评判。它是否是一种正义的战争手段?在追求军事目标的过程中,是否可以牺牲平民的生命和财产?这些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并对国际人道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本章将分析战略大轰炸的长期后果。它不仅改变了参战国的国力对比,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一些国家对大轰炸的记忆,成为其对外政策的重要考量。而那些遭受过毁灭性轰炸的地区,其历史的伤痕至今仍在。 我们也将探讨战略大轰炸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影响。在冷战时期,核武器的出现使得战略大轰炸的威慑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对战略大轰炸的经验教训,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避免战争的升级,以及如何通过外交和政治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本章将以历史学家的视角,审慎地回顾战略大轰炸这段沉重的历史,从战争的实践中提炼出深刻的教训。它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性不应被遗忘,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追求,才是永恒的主题。本书旨在通过对战略大轰炸这一战争形态的深入剖析,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本质、人类的生存以及历史的启示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而并非局限于对某个特定地点或某场具体战役的陈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个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我总是对那些能够跳出单一视角,将历史事件放置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解读的作品充满期待。这本书名中提到的“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跨越 continents 的战争图景。这不仅仅是几场孤立的轰炸,而似乎是某种看不见的线索,将这些遥远的城市和人民的命运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我猜想,作者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空战的细节,更是在探讨战略轰炸作为一种战争手段,是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政治格局、社会生活,乃至普通民众的心理状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重庆、伦敦、东京和广岛这四个在地理和文化上差异巨大的城市,以“道路”为线索串联起来的?这条“道路”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它是否会揭示出一些我们在学习二战历史时容易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联系?这本书,似乎在邀请我踏上一段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旅程,去重新审视二战时期的战略轰炸。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道路”这个词,给我一种非常奇特的联想。我通常会觉得,“道路”是连接、是沟通、是前进的方向。然而,当它被冠以“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这样沉重的背景时,这条“道路”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从重庆到伦敦,再到东京、广岛,这听起来像是一条充满矛盾的航线。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理解和阐释这条“道路”的含义。它是否是在描述一种军事上的策略,将远东和欧洲的战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战略格局?还是,它是在描绘一种人类命运的交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同一场席卷全球的灾难中,经历了怎样的相似或截然不同的命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于战略轰炸的刻板印象,不仅仅停留在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战争背后的人文关怀,去探讨轰炸对城市、对居民、对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并且思考这些影响是如何在地理上被连接起来的。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书名所暗示的叙事结构。“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这个标题就像一个充满悬念的谜语,它将三个地理上差异巨大的城市串联起来,并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战略大轰炸。这让我不禁思考,作者将如何描绘这条“道路”?它是否是一条军事上的补给线?还是文化上的交流?抑或是信息传播的路径?更或是,它象征着不同地区民众在面对同一场战争时,所经历的相似命运和心灵轨迹?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城市在战略轰炸中的具体情况,比如轰炸机的型号、航线、投弹目标,以及由此带来的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否会尝试去连接这些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故事,去挖掘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深层联系?或许,重庆的经历会影响到伦敦的防御策略,而伦敦的抵抗精神又会激励遥远的亚洲盟友。这本书,似乎在邀请我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去感受战争如何将世界编织成一个复杂的整体。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书写,尤其关于战争的历史,最打动人的往往是那些微观的视角,是那些普通人身处宏大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的书名——“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虽然听起来宏大,但“道路”这个词又带着一种隐喻,仿佛指引着我们去追寻那些在战火中交织的人性痕迹。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在重庆那遥远的山城,人们如何在防空洞里躲避日军的轰炸,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坚韧;而在伦敦,同样饱受纳粹空袭的市民,又会如何面对夜空中呼啸而过的德国战机,他们又如何在废墟中重建家园。更不用说东京和广岛,这两个在战争末期承受了毁灭性打击的城市,那里的故事,想必是沉重而令人心碎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融入宏大的战略叙事之中,让我们不仅仅看到战争机器的运转,更能感受到战争对每一个个体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在绝望中依然闪烁的人性光辉,这种光辉,或许就是连接这些看似遥远的“道路”上,最动人的注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叠加着几张模糊的地图,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书名更是直击人心——“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这本身就勾勒出了一条充满故事的线索。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空战和战略轰炸很感兴趣,但许多书籍往往侧重于某个战场或某场战役的细节,这本书的视角似乎更宏大,将战争的触角延伸到了不同的大陆,不同的人群。从重庆出发,一路向西,跨越欧亚大陆,最终抵达伦敦,再反向,飞向东方,笼罩在广岛和东京的上空。这样的叙事方式,预示着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描绘轰炸机的航线,更是在探讨战争如何连接了这些遥远的城市,又如何在它们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出这样一条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的“道路”的?它是否会涉及不同国家的民众在战争中的经历?是否会揭示出一些我们鲜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背后隐藏的故事?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并从中窥见二战全局的另一种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