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发展受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组织建设影响,其中,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建设、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是尤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政府应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在建立健全“合规性监管”体制的同时,逐步完善培育和扶持政策,建立社会组织协商民主制度。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上,政府应加快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在实现政社分开的基础上,与社会组织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加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是重构政社关系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自身也应以实现依法自治为目标,从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不断加强组织能力建设。
周俊,1977年生,湖北鄂州人,哲学博士、公共管理学科博士后。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其间赴德国基尔大学任访问学者。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等。已出版专著《全球公民社会引论》和教材《城市管理学导论》,合作出版A Path for Chinese Civil Society、《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基于浙江温州商会的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等著作。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得民政部社会组织理论研究课题一等奖。
3.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监督权在社会组织中具有不可或缺性。社会组织可以根据组织规模设立监事或监事会。监事应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以使其获得与理事会相平等的权力,在社会团体中可以设立独立监事,以加强监督权的独立性。为保护监督权的公正行使,应建立监事资格认定制度,监事应具有足够的能力、专业水平和经验。理事、理事的亲属、秘书长不得兼任监事,监事的报酬应由会员(代表)大会而非秘书处决定,非专职监事不领取报酬。监事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理事和管理人员有违反法律法规和组织章程的情况,检查组织业务、财务状况和查阅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负责核查理事会提交给会员(代表)大会的财务资料和工作报告,协助政府和审计机构对组织的检查工作等。
……
这本书对于提升组织内部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留下很多醒目笔记,但却能深植于心底,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调用其理念的读物。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更系统地去审视我们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例如,书中对非营利组织薪酬体系公平性和激励机制的讨论,非常细致入微,它平衡了社会情怀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提供了一套既能留住人才又不至于过度商业化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对社会组织法律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措施的阐述,措辞严谨,警示性强,让人意识到合规经营是组织长久发展的生命线。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面向未来的、且具有高度实操价值的组织管理框架,读完后感觉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未来工作的信心也增强了不少。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比起很多学术著作来要“接地气”得多,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理论框架的同时,总能穿插一些鲜活的、来自基层实践的“小故事”或“行业观察”。比如,在讲到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时,作者就提到了一个地方性社区服务中心,他们是如何通过引入专业化的理事会制度,成功地化解了创始人权力过于集中的风险,从而保证了服务质量的持续稳定。这种细节的引入,让抽象的“治理”概念瞬间变得可触摸、可学习。此外,书中对于新媒体时代社会组织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和危机管理的探讨也颇具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而是直接给出了针对不同社交平台传播特点的策略建议,这对于当前许多努力拥抱数字化的社会组织管理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般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逻辑性,层层递进,读起来非常顺畅。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而是通过一个清晰的脉络,将社会组织的诞生、发展、规范、合作以及未来趋势紧密地串联起来。尤其是在谈及社会组织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时,作者展示了一种非常成熟的战略思维。书中对于“韧性组织”(Resilient Organization)的构建提出了系统性的建议,涵盖了财务多元化、人才梯队建设和跨界合作网络构建等多个方面。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联盟建设”的论述,它并非简单地鼓励抱团取暖,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组织间在资源、能力和目标上的互补性,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制度设计,实现共赢而非零和博弈。对于正处于发展瓶颈期的中小型组织而言,这部分的指导性意义极其重大,让人茅塞顿开。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视角是相当开阔的,它似乎不太满足于仅仅教你“怎么做管理”,而是着力于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么管理”。在讨论社会组织评估体系构建的那一章,我深感震撼。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西方成熟的评估模型,而是基于我国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质,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动态调整的本土化评估框架。这个框架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价值产出”而非仅仅是“数量指标”,这对于长期以来容易陷入“唯KPI论”的行业弊病是一个有力的纠偏。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在组织工作中是否过于注重了流程的完美,而忽略了服务对象最真实的需求反馈。这种哲学层面的引导,是很多管理类书籍所欠缺的,它促使人从一个更深层次的价值判断上去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和组织使命。
评分我最近一口气读完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型政府大视野丛书)》,老实说,这本书的内容广度着实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社会组织日常运营的浅尝辄止,而是试图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大背景下来审视和定位社会组织的作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论述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放权”给社会组织,同时又确保这些组织能够健康、合规地发展。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公私伙伴关系”(PPP)模式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分析,那部分文字深入浅出,将复杂的政策语言转化成了清晰的操作指南,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投身于非营利领域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本实操手册。尤其是对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如基金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时的资质要求和评估标准,描述得非常详尽,读完后感觉对整个行业生态有了更立体、更具层次感的理解,不再是过去那种模糊的认知了。
评分可以参考
评分给单位买的书~能开发票真方便~
评分给单位买的书~能开发票真方便~
评分书不错,已学习。
评分书不错,已学习。
评分可以参考
评分可以参考
评分可以参考
评分给单位买的书~能开发票真方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