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0名0]: | 係統架構:復雜係統的産[0品0]設計與開發|5043022 |
| 圖書定價: | 119元 |
| 圖書作者: | (美)愛德華·剋勞利(Edward Crawley)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7/1/1 0:00:00 |
| ISBN號: | 9787111551430 |
| 開本: | 16開 |
| 頁數: | 0 |
| 版次: | 1-1 |
| 作者簡介 |
| 作者:(美)愛德華·剋勞利 譯者:愛飛翔 作 者 介 紹Edward F. CrawleyEdward Crawley是俄羅斯莫斯科斯科爾科沃科[0學0]與技術[0學0]院的校長,也是MIT的航空航天[0學0]及工程係統[0學0]教授。他從MIT取得航空與航天專業的[0學0]士[0學0]位及碩士[0學0]位,並獲得航空航天結構專業的博士[0學0]位。 Crawley於1996~2003年擔任MIT航空航天[0學0]係的主管。他與其他人共同主導瞭一項[0國0]際協作,以推動工程[0學0]教育的改革。Crawley是《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DIO Approach》一書的作者。Crawley於2003~2006年擔任劍橋-MIT研究所(Cambridge-MIT Institute)的執行董事,這是由MIT與劍橋[0大0][0學0]閤辦的機構,受到英[0國0]政府及業界的資助。該機構的目標是瞭解[0大0][0學0]如何有效地發揮創新與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以及如何推廣這種效用。 Crawley博士創立瞭多傢公司,其中包括産[0品0]研發與生産公司ACX、生物分子探測器公司BioScale、互聯網廣告投放公司Dataxu,以及針對企業的能源投資組閤分析公司Ekotrope。2003~2012年,他任職於軌道科[0學0]公司(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的董事[0會0]。 Crawley教授是AIAA(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美[0國0]航天航空[0學0][0會0])及英[0國0]皇傢航空[0學0][0會0](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的[0會0]員,也是瑞典皇傢工程科[0學0]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英[0國0]皇傢工程[0學0]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中[0國0]工程院(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及美[0國0][0國0]傢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的成員。 Bruce G. CameronBruce Cameron是谘詢公司Tech[0no0]logy Strategy Partners(TSP)的創始人,也是MIT System Architecture Lab的董事。Cameron博士從多倫多[0大0][0學0](University of Toronto)取得[0學0]士[0學0]位,從MIT取得碩士[0學0]位。 身為TSP的閤夥人,Cameron博士為係統架構、産[0品0]研發、技術策略及投資[0評0]估提供谘詢服務。他曾在60多傢高科技、太空、運輸及消費[0品0]行業的財富500強企業任職,其中包括英[0國0]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戴爾(Dell)、諾基亞([0No0]kia)、卡特比勒(Caterpillar)、安進(AMGEN)、威瑞森(Verizon)及美[0國0][0國0]傢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 Cameron博士在MIT的斯隆管理[0學0]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及工程[0學0]院(School of Engineering)講授係統架構與技術策略課程。Cameron博士曾經開辦MIT Commonality Study,這是由30多傢公司所組成的研究項目,持續瞭8年。 Cameron博士原來曾經在高科技企業和銀行任職,並構建瞭用來管理復雜研發計劃的高級分析工具。在早期職業生涯中,他曾經是MDA Space Systems的係統工程師,並參與過一些航空設備的構建工作,這些設備目前還在軌道中運行。他是多倫多[0大0][0學0]董事[0會0]的前成員。 Daniel SelvaDaniel Selva是康奈爾[0大0][0學0](Cornell)機械與航天工程係(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的副教授。他從加泰羅尼亞[0大0][0學0](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Catalonia,UPC)、[0法0][0國0][0國0]立高等航空航天[0學0]院(Supaero)及MIT獲得電氣工程與航空工程[0學0]位。 Selva教授的研究重點是在設計活動的初期運用係統架構、[0知0]識工程(k[0no0]wledge engineering)與機器[0學0]習工具。他的研究成果運用於NASA的地球科[0學0]十年調查(Earth Science Decadal Survey)、Iridium GeoScan Program及NASA的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係統(Tracking and Data Relay Satellite System,TDRSS)等項目,在這些項目中,他利用架構分析技術來為係統架構師和管理者提供支持。他也是Best Paper及Hottest Article奬項的獲得者。 Selva在2004~2008年就職於[0法0]屬圭亞那(French Guiana)庫魯(Kourou)的阿利安太空公司(Arianespace),是阿麗亞娜5型火箭發射團隊(Ariane 5 Launch team)的成員,專門從事設備的數據處理與製導、導航及控製工作。他以前曾經在Cambrian In[0no0]vation公司研發供軌道衛星使用的新型生物機電係統,並在惠普公司從事銀行網絡的監控工作。他是財富管理公司NuOrion Partners的顧問團成員。 |
| 內容簡介 |
| 本書[0首0]先講解瞭什麼是係統,什麼是係統架構,並從形式和功能兩個方麵講解瞭如何分析係統。之後開始講解如何創建良好的係統架構。在將概念演化為架構的過程中,架構師需要對係統進行分解,以看清這些組件的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情況,因此需要根據一些衡量指標來構建[0權0]衡空間,以便使用[0優0]化算[0法0]找齣[0優0]勢較[0大0]的架構。 |
| 目錄 |
目錄 係統架構原則 譯者序 推薦序 前言 緻謝 作者介紹 部分係統思維 [0第0]1章 係統架構簡介 …… 2 1.1 復雜係統的架構 …… 2 1.2 良好架構的[0優0]勢 …… 2 1.3 [0學0]習目標 …… 5 1.4 本書結構 …… 6 1.5 參考資料 …… 7 [0第0]2章 係統思維 …… 8 2.1 簡介 …… 8 2.2 係統與湧現 …… 8 2.2.1 係統 …… 8 2.2.2 湧現 …… 10 2.3 任務一:確定係統及其形式與功能 …… 13 2.3.1 形式與功能 …… 13 2.3.2 工具-過程-操作數:這是人類的標準思維模式嗎 …… 16 2.4 任務二:確定係統中的實體及其形式與功能 …… 16 2.4.1 具備形式與功能的實體 …… 17 2.4.2 確定如何將係統初步分解為恰[0當0]的實體 …… 18 2.4.3 用整體思維找齣係統中的潛在實體 …… 19 2.4.4 集中注意力,找齣係統中的重要實體 …… 21 2.4.5 為實體創建抽象或從實體中發現抽象 …… 22 2.4.6 定義係統的邊界,並將其與外圍環境隔開 …… 24 2.5 任務三:確定實體之間的關係 …… 25 2.5.1 關係的形式與功能 …… 25 2.5.2 外部接口 …… 28 2.6 任務四:湧現 …… 28 2.6.1 湧現的重要性 …… 28 2.6.2 係統故障 …… 29 2.6.3 預測湧現物 …… 30 2.6.4 湧現物依賴於實體及其關係 …… 31 2.7 小結 …… 32 2.8 參考資料 …… 33 [0第0]3章 思考復雜的係統 …… 34 3.1 簡介 …… 34 3.2 係統中的復雜度 …… 34 3.2.1 復雜度 …… 34 3.2.2 引入Team XT這一範例係統 …… 35 3.3 係統的分解 …… 38 3.3.1 分解 …… 38 3.3.2 體係 …… 39 3.3.3 層級分解 …… 39 3.3.4 簡單的係統、復雜度適中的係統以及復雜的係統 …… 41 3.3.5 原子部件 …… 42 3.4 特殊的邏輯關係 …… 43 3.4.1 類/實例關係 …… 43 3.4.2 特化關係 …… 43 3.4.3 遞歸 …… 44 3.5 對復雜係統進行思索 …… 44 3.5.1 自[0頂0]嚮下及自底嚮上式的思考 …… 44 3.5.2 交替思考 …… 45 3.6 架構展示工具:SysML與OPM …… 45 3.6.1 視圖與投射 …… 45 3.6.2 SysML …… 46 3.6.3 OPM …… 46 3.7 小結 …… 49 3.8 參考資料 …… 50 [0第0]二部分 係統架構的分析 [0第0]4章 形式 …… 53 4.1 簡介 …… 53 4.2 架構中的形式 …… 53 4.2.1 形式 …… 53 4.2.2 用解析錶示[0法0]來錶現形式:對象 …… 56 4.2.3 形式的分解 …… 57 4.3 對架構中的形式進行分析 …… 58 4.3.1 定義係統 …… 58 4.3.2 確定形式實體 …… 59 4.3.3 把泵作為復雜度適中的係統來分析 …… 61 4.4 對架構中的形式關係進行分析 …… 63 4.4.1 形式關係 …… 63 4.4.2 空間/拓撲形式關係 …… 65 4.4.3 用圖和圖錶來展現形式關係:OPM …… 67 4.4.4 用錶格及類似矩陣的視圖來展現形式關係:DSM …… 70 4.4.5 連接性的形式關係 …… 71 4.4.6 其他的形式關係 …… 74 4.5 形式環境 …… 75 4.5.1 伴生係統、整個産[0品0]係統及係統邊界 …… 75 4.5.2 使用情境 …… 77 4.6 軟件係統中的形式 …… 77 4.6.1 軟件係統:信息形式及其二元性 …… 77 4.6.2 軟件中的形式實體與形式關係 …… 79 4.6.3 軟件係統所在的整個産[0品0]係統、軟件係統的邊界及使用情境 …… 81 4.7 小結 …… 82 4.8 參考資料 …… 82 [0第0]5章 功能 …… 83 5.1 簡介 …… 83 5.2 架構中的功能 …… 84 5.2.1 功能 …… 84 5.2.2 把功能視為過程加操作數 …… 84 5.2.3 用解析錶示[0法0]來展現功能 …… 85 5.3 分析對外展現的功能和價值 …… 89 5.3.1 對外界展現的主要功能 …… 89 5.3.2 與價值有關的操作數 …… 90 5.4 對內部功能進行分析 …… 93 5.4.1 內部功能 …… 93 5.4.2 確定內部功能 …… 94 5.5 分析功能交互及功能架構 …… 97 5.5.1 功能交互與功能架構 …… 97 5.5.2 確定功能交互 …… 98 5.5.3 價值通路 …… 100 5.5.4 湧現與細分 …… 101 5.5.5 軟件係統中的功能架構 …… 102 5.6 與價值相關的次要外部功能及內部功能 …… 105 5.7 小結 …… 106 5.8 參考資料 …… 107 [0第0]6章 係統架構 …… 108 6.1 簡介 …… 108 6.2 係統架構:形式與功能 …… 109 6.2.1 形式與功能之間的映射 …… 109 6.2.2 確定形式與過程之間的映射 …… 114 6.2.3 形式結構承載並展現功能交互 …… 116 6.2.4 確定形式結構是如何承載功能和性能的 …… 118 6.3 係統架構中的非理想因素、支持層及接口 …… 119 6.3.1 係統架構中的非理想因素 …… 119 6.3.2 係統架構中的支持功能及支持層 …… 120 6.3.3 形式與功能中的係統接口 …… 121 6.4 操作行為 …… 123 6.4.1 操作者 …… 124 6.4.2 行為 …… 124 6.4.3 操作成本 …… 126 6.5 用各種錶示[0法0]來推究係統架構 …… 127 6.5.1 能夠對係統架構進行簡化的幾種方式 …… 127 6.5.2 用投射[0法0]來錶示係統的架構 …… 128 6.5.3 把過程投射到對象 …… 129 6.5.4 把過程和操作數投射到形式 …… 130 6.6 小結 …… 133 6.7 參考資料 …… 134 [0第0]7章 與特定解決方案無關的功能和概念 …… 135 7.1 簡介 …… 135 7.1.1 正嚮工程與更加復雜的係統 …… 135 7.1.2 對與特定解決方案無關的功能和概念所做的介紹 …… 136 7.2 確定與特定解決方案無關的功能 …… 138 7.3 概念 …… 140 7.3.1 作為一種觀念的概念 …… 140 7.3.2 對概念構想有所幫助的框架 …… 142 7.3.3 構想概念時所應依循的步驟 …… 144 7.3.4 為概念命[0名0] …… 145 7.3.5 對候選的概念進行整理 …… 146 7.3.6 由更為廣闊的概念所形成的體係 …… 150 7.4 整體概念 …… 152 7.5 操作概念與服務概念 …… 156 7.6 小結 …… 158 7.7 參考資料 …… 159 [0第0]8章 從概念到架構 …… 160 8.1 簡介 …… 160 8.2 研發係統之下[0第0]1級的架構 …… 161 8.2.1 把概念擴展為功能架構 …… 161 8.2.2 定義形式 …… 162 8.2.3 把功能映射為形式 …… 164 8.3 研發係統之下[0第0]2級的架構 …… 166 8.3.1 [0第0]2級的功能意圖以及對[0第0]2級所做的遞歸思考 …… 166 8.3.2 研發[0第0]2級中的架構 …… 166 8.4 傢庭數據網絡係統的[0第0]2級架構 …… 170 8.5 為係統之下的[0第0]1級架構做模塊化處理 …… 173 8.6 小結 …… 176 8.7 參考資料 …… 177 [0第0]三部分 創建係統架構 [0第0]9章 架構師的角色 …… 180 9.1 簡介 …… 180 9.2 歧義與架構師的角色 …… 180 9.2.1 架構師的角色 …… 180 9.2.2 減少歧義 …… 182 9.2.3 架構師可以交付的成果 …… 185 9.3 産[0品0]開發過程 …… 186 9.3.1 各企業所使用的PDP之間的異同 …… 187 9.3.2 通用的産[0品0]開發過程 …… 191 9.4 小結 …… 195 9.5 參考資料 …… 199 [0第0]10章 上遊和下遊對係統架構的影響 …… 200 10.1 簡介 …… 200 10.2 上遊的影響因素:公司策略 …… 201 10.3 上遊的影響因素:營銷 …… 204 10.3.1 內嚮營銷 …… 205 10.4 上遊的影響因素:[0法0]規及類似[0法0]規的因素 …… 207 10.4.1 [0法0]規的來源 …… 208 10.4.2 與[0法0]規類似的因素:可能齣颱的[0法0]規、標準和[0法0]律責任 …… 209 10.5 上遊的影響因素:技術融閤 …… 210 10.6 下遊的影響因素:實現—編碼、製造及供應鏈管理 …… 212 10.7 下遊的影響因素:操作 …… 214 10.7.1 係統的登場與退場 …… 215 10.7.2 偶發操作、應急操作與[0獨0]立操作 …… 216 10.8 下遊的影響因素:Design for X …… 216 10.9 下遊的影響因素:産[0品0]與係統的演化、産[0品0]係列 …… 218 10.9.1 復用與遺留元素 …… 219 10.9.2 産[0品0]係列 …… 220 10.9.3 平颱與架構 …… 221 10.10 産[0品0]論證:架構[0商0]業論證決策框架(ABCD) …… 224 10.11 小結 …… 226 10.12 參考資料 …… 229 [0第0]11章 將需求轉換為目標 …… 231 11.1 簡介 …… 231 11.2 確定受益者和利益相關者 …… 232 11.2.1 受益者和利益相關者 …… 232 11.2.2 確定受益者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 235 11.2.3 從交換中確定利益相關者及其需求 …… 238 11.2.4 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分組 …… 240 11.3 描述需求的特徵 …… 242 11.3.1 從各種維度來描述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 242 11.3.2 將利益相關者作為係統:間接的價值交付及利益相關者關係圖 …… 244 11.3.3 在各個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之間排定[0優0]先次序 …… 247 11.3.4 對排列各需求的[0優0]先次序所做的小結 …… 251 11.4 把需求轉換為目標 …… 252 11.4.1 設定目標時所依據的標準 …… 253 11.4.2 人類可以解決的目標:係統問題陳述 …… 255 11.5 排列目標之間的[0優0]先次序 …… 259 11.5.1 具備一緻性與可達成性的目標 …… 262 11.6 小結 …… 263 11.7 參考資料 …… 270 附:對利益相關者提齣的係統需求所進行的特徵分析 …… 271 [0第0]12章 用創造力生成概念 …… 272 12.1 簡介 …… 272 12.2 對概念進行創新 …… 273 12.2.1 創新 …… 273 12.2.2 無結構的創新 …… 274 12.2.3 結構化的創新 …… 274 12.2.4 確定概念 …… 277 12.3 提齣概念 …… 278 12.4 擴充概念並提齣概念片段 …… 279 12.4.1 對推進功能進行擴充 …… 279 12.4.2 混閤動力車的另外7個內部功能所對應的概念片段 …… 282 12.5 演化並完善整體概念 …… 285 12.6 選齣幾個整體概念,做進一步的發展 …… 288 12.7 小結 …… 291 12.8 參考資料 …… 295 [0第0]13章 把分解作為復雜度管理工具來使用 …… 296 13.1 簡介 …… 296 13.2 理解復雜度 …… 296 13.2.1 復雜度 …… 296 13.2.2 復雜與難懂 …… 299 13.2.3 必要的復雜度 …… 301 13.3 管理復雜度 …… 305 13.3.1 選定分解方式 …… 305 13.3.2 模塊化程度與分解 …… 308 13.4 小結 …… 312 13.5 參考資料 …… 317 [0第0]四部分 作為決策的架構 [0第0]14章 作為決策製定過程的係統架構 …… 321 14.1 簡介 …… 321 14.2 對阿波羅計劃的架構決策問題進行公式化處理 …… 322 14.2.1 做決策時可以考慮的經驗[0法0]則 …… 322 14.2.2 阿波羅計劃的決策 …… 323 14.2.3 約束及衡量指標 …… 325 14.2.4 計算各種阿波羅架構的得分 …… 327 14.3 決策與決策支持 …… 328 14.4 決策支持係統的四項主要任務 …… 330 14.5 基本的決策支持工具 …… 331 14.5.1 形態矩陣 …… 332 14.5.2 設計結構矩陣 …… 332 14.5.3 決策樹 …… 334 14.6 為係統架構提供決策支持 …… 338 14.7 小結 …… 339 14.8 參考資料 …… 340 [0第0]15章 探求架構的[0權0]衡空間 …… 343 15.1 簡介 …… 343 15.2 [0權0]衡空間的基本[0知0]識 …… 344 15.3 帕纍托前沿 …… 347 15.3.1 帕纍托前沿與占[0優0] …… 347 15.3.2 GNC範例係統的帕纍托前沿 …… 348 15.3.3 模糊的帕纍托前沿及其好處 …… 351 15.3.4 在模糊的帕纍托前沿上挖掘數據 …… 352 15.3.5 帕纍托前沿的運用機理 …… 354 15.4 [0權0]衡空間的結構 …… 355 15.5 敏感度分析 …… 359 15.6 整理架構決策 …… 364 15.6.1 對其他決策的影響 …… 364 15.6.2 對衡量指標的影響 …… 366 15.6.3 決策空間視圖 …… 367 15.6.4 對決策進行排序 …… 368 15.6.5 對決策及其順序的總結 …… 370 15.7 小結 …… 371 15.8 參考資料 …… 372 [0第0]16章 係統架構[0優0]化問題的錶述與求解 …… 374 16.1 簡介 …… 374 16.2 對係統架構[0優0]化問題進行錶述 …… 375 16.3 NEOSS範例:NASA的地球觀測衛星係統 …… 379 16.4 係統架構決策中的模式 …… 381 16.4.1 從程序化的決策到模式 …… 382 16.4.2 DECISION-OPTION模式 …… 383 16.4.3 DOWN-SELECTING模式 …… 386 16.4.4 ASSIGNING模式 …… 389 16.4.5 PARTITIONING模式 …… 395 16.4.6 PERMUTING模式 …… 399 16.4.7 CONNECTING模式 …… 402 16.5 對[0大0]規模的係統架構問題進行錶述 …… 406 16.5.1 模式之間的重閤 …… 407 16.5.2 把問題分解為子問題 …… 409 16.6 解決係統架構[0優0]化問題 …… 410 16.6.1 介紹 …… 410 16.6.2 全因子排列 …… 411 16.6.3 啓發式的架構[0優0]化算[0法0] …… 412 16.6.4 基於種群的通用啓發式[0優0]化 …… 413 16.6.5 生成初始種群 …… 414 16.6.6 把某些固定的架構包含在初始種群中 …… 415 16.6.7 通用的啓發式和元啓發式高效搜索 …… 416 16.6.8 遺傳算[0法0]中的啓發式策略 …… 416 16.6.9 用更多的啓發式技術來強化遺傳算[0法0] …… 418 16.7 小結 …… 419 16.8 參考資料 …… 420 附錄A根據所選的架構集來計算衡量指標對決策的敏感度 …… 423 附錄B聚類算[0法0]及其在係統架構中的運用 …… 425 附錄C基於規則的係統及其在係統架構中的應用 …… 430 附錄D經典的組閤[0優0]化問題 …… 436 各章問題 …… 441 |
我是一名對技術充滿好奇的開發者,雖然目前還處於學習階段,但對於構建大型、健壯的係統有著濃厚的興趣。《係統架構:復雜係統的産品設計與開發》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扇通往更高層次技術殿堂的大門。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分布式係統和微服務的概念,但總感覺零散,缺乏係統性的梳理。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看到瞭希望,它承諾將“復雜係統”的設計與開發進行一個全麵的解讀。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一些核心的架構原則,比如“關注點分離”、“高內聚低耦閤”、“擁抱變化”等,並結閤實際案例來闡述這些原則如何在産品設計與開發過程中得到應用。同時,我也希望能從書中學習到如何設計一個具有良好“可擴展性”的係統,這對於應對未來不斷增長的用戶需求至關重要。例如,如何在數據存儲、計算能力、網絡帶寬等方麵預留足夠的增長空間。此外,對於“容錯性”和“彈性”的討論,也讓我充滿瞭期待,瞭解如何讓係統在麵對故障時能夠優雅地降級,而不是完全崩潰。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能夠循序漸進地引導我掌握係統架構的精髓。
評分這本《係統架構:復雜係統的産品設計與開發》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嚴謹的學術風格。它並非一本輕鬆易懂的入門讀物,而是更像一本深入探討係統設計原理的教科書。我注意到書中使用瞭大量的圖錶和概念模型,這對於理解復雜的架構模式和決策過程非常有幫助。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可觀測性”的章節,這在現代分布式係統中是至關重要的。當係統變得越來越龐大,分布在不同的服務和節點上時,如何及時發現問題、定位故障、監控性能,就成瞭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從日誌、指標、追蹤等多個維度來講解如何構建一個具備強大可觀測性的係統。此外,書中對“一緻性”的探討也引起瞭我的興趣。在分布式係統中,尤其是在處理高並發和大數據量時,如何在保證係統可用性的同時,實現不同數據副本之間的一緻性,是一個經典且棘手的難題。我期待書中能詳細介紹CAP定理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以及各種一緻性協議(如Paxos、Raft)的原理和優劣。對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個係統架構領域的“百科全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更加係統化、理論化的知識體係。
評分剛拿到這本《係統架構:復雜係統的産品設計與開發》,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但從目錄和一些零散翻閱的部分,已經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平常的工作就涉及很多軟件係統的設計,特彆是當項目規模越來越大,參與的團隊越來越多的時候,如何保證係統的穩定性、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就成瞭壓在肩上的重擔。市麵上關於架構的書籍不少,但大多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隻側重於某個特定技術棧,很難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從宏觀到微觀地講解復雜係統設計思想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提供一些切實可用的方法論和最佳實踐。比如,在係統拆分、服務間通信、數據一緻性等方麵,我一直希望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有效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副標題“復雜係統的産品設計與開發”也正是我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它暗示瞭本書不僅關注技術層麵的架構,還包含瞭對産品生命周期的考量,這對於將技術與業務緊密結閤,打造齣真正有價值的産品至關重要。期待書中能有章節詳細闡述如何從業務需求齣發,逐步演進齣健壯的係統架構,以及在不同發展階段如何應對技術債和性能瓶頸。
評分我是一位對軟件工程哲學和實踐充滿熱情的架構師。在多年的實踐中,我深切體會到,成功的係統設計並非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對工程化思維、權衡取捨和長遠規劃的綜閤體現。《係統架構:復雜係統的産品設計與開發》這本書所傳遞的理念,與我個人的追求不謀而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超越具體技術細節的、具有普適性的架構設計思想。例如,書中關於“權衡”的討論,對於架構師而言至關重要。任何一個架構決策都可能涉及多方麵的權衡,如何在性能、成本、復雜度、安全性、可維護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是每個架構師都需要麵對的課題。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思考框架和決策模型,幫助我更清晰地分析不同選項的優劣。此外,我對書中關於“領域驅動設計”(DDD)的解讀也充滿興趣。DDD作為一種將復雜業務邏輯映射到軟件設計的方法論,對於構建與業務緊密結閤、易於理解和演進的係統至關重要。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DDD的核心概念,並提供如何在實際項目中落地DDD的指導。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麵鏡子,幫助我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架構思維,塑造更加成熟和前瞻性的工程實踐。
評分我是一名資深的技術經理,手下帶領著一個龐大的開發團隊,負責公司核心業務係統的迭代與優化。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麵臨各種各樣的架構挑戰,比如如何設計一個能夠支撐指數級用戶增長的平颱,如何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係統的響應速度,以及如何在不同技術棧之間實現無縫集成。我對《係統架構:復雜係統的産品設計與開發》這本書的興趣,主要來源於其“産品設計與開發”這個核心理念。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純粹的技術層麵,而是能夠將技術架構與産品生命周期、業務目標以及用戶體驗深度融閤。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構建可伸縮、可容錯、易於維護的微服務架構的實用建議,以及在技術選型時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此外,書中對“演進式架構”的闡述也讓我眼前一亮。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僵化的架構往往難以適應新的業務需求。我希望能夠從書中學習到如何在不破壞現有係統穩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引入新技術、優化舊模塊,實現係統的持續演進。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戰略性的指南,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復雜的技術環境中,做齣更明智的架構決策,驅動産品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