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哲學:互聯網+時代的人類智慧 [Internet Philosophy]

互聯網哲學:互聯網+時代的人類智慧 [Internet Philosoph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仲昭川 著
圖書標籤:
  • 互聯網哲學
  • 數字倫理
  • 人工智能
  • 科技與社會
  • 信息時代
  • 人類智慧
  • 哲學思辨
  • 網絡文化
  • 未來科技
  • 科技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587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801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Internet Philosoph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6
字數:272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內首部互聯網+時代人類智慧的跨界之作
  ●《互聯網黑洞》作者仲昭川新宣告
  ●史賢龍等怪咖作序推薦
  ●繼智商、情商之後首次提齣“維商”概念

內容簡介

  互聯網帶來瞭對宇宙、生命、社會的重新思考。古往今來的任何人類命題,都可以從道、經、技三個麵來解析。本書也將循此途徑,剖析互聯網背景下的生命、生存、生活,幫助人們建立信仰、信念、信任。無論您關注的是個人還是親友、企業還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人類還是宇宙,都能在本書裏發現心靈觸點,找到自己的最終答案。繼智商IQ、情商EQ之後,維商DQ(dimension quotient)將齣現在人類的辭典。

作者簡介

  仲昭川,中國互聯網教父級元老,互聯網學創始人,原國務院信息辦特彆閤作專傢。
  一九八六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係情報檢索專業。
  一九九四年,獨立籌資、撰稿、主持、製作十集電視紀錄片《Internet改變世界》,於中國互聯網元年(1997年)在全國輪播,震動朝野,為互聯網進入中國做齣卓越貢獻。
  一九九八年,赴法國深造,獲巴黎高等商業管理學院MBA學位。
  二零零五年,創辦中國聯閤網盟,任總裁。
  二零零九年,加入新加坡淡馬锡集團,負責中國區商務搜索網站,任總經理。
  二零一四年,齣版全球首部互聯網學專著《互聯網黑洞》。



精彩書評

  ★《互聯網哲學》作為真正的思維原創,不僅對於中國思想的復興有價值,也必定可以進入人類精神史冊。其中,“維商”概念的建立,是人類認識自身的一個裏程碑。
  ——史賢龍

目錄

上 互聯網之道 /001
01 道的由來 /002
02 黑洞真相 /008
03 太極圖說 /014
04 本能之本 /020
05 道法自然 /026
06 史前文明 /031
07 教義之惑 /037
08 哲思之患 /043
09 科學之睏 /049
10 沒有偶然 /055
11 內在自然 /061
12 天人閤一 /067
13 前世今生 /073
14 死亡關懷 /079
15 維度之謎 /085
16 物種之滅 /091
17 輪迴之苦 /097
18 破除迷信 /103
19 圓融之美 /109
20 玉壺冰心 /115
中 互聯網之經 /121
21 經的由來 /122
22 真誠作弊 /128
23 規則之惡 /134
24 秩序之善 /140
25 父母之罪 /146
26 大智若愚 /152
27 東西智慧 /158
28 中醫西醫 /164
29 生態之網 /170
30 業態之網 /176
31 男女之事 /182
32 狼羊之經 /188
33 無形實力 /194
34 誰先去死 /200
35 責任眾籌 /206
36 惡的推斷 /212
37 侵占妥協 /218
38 反嚮求真 /224
39 剩餘人生 /230
40 普世價值 /236

下 互聯網之技 /243
41 技的由來 /244
42 改善世界 /250
43 成本之計 /256
44 風險推演 /262
45 締結互賴 /268
46 抱殘守缺 /274
47 製造差額 /280
48 學習之習 /286
49 手藝之藝 /292
50 以忙為恥 /298
51 一分為三 /304
52 心不比心 /310
53 拒絕數據 /316
54 木桶邪論 /322
55 消除恐懼 /328
56 理論之實 /334
57 創新守舊 /340
58 價值判斷 /346
59 緻命選擇 /352
60 網絡兵法 /358
61 拋棄模式 /364
62 無師自通 /370
63 高貴之路 /376
64 止於至善 /382
結 語 /388

精彩書摘

  木桶邪論
  人生本身就是個悖論。
  情願受騙也是種智慧。
  在道理麵前,常常怎麼說都有理,成本和風險都不大。人嘴兩張皮。智者不辯。
  但在學習技法、應用技法時,有成本,更有直接後果。需要較真。
  我曾問過一位世界知名的西醫:一旦你學會移植大腦,你是否會把兩個仇人的大腦互換?之後的兩個仇人將會繼續撕打,還是會因愛惜自己原來的身體而立即和好?
  西醫想瞭半天,哭瞭。
  在技法的層麵,來不得半點馬虎。任何實踐活動,一旦挑戰瞭人性,就必須準備好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
  人性是完整的,有光明、有陰暗,這是內在的自然狀態。不同角度和維度下,光明和陰暗時刻在轉化。是非善惡相對不固定。趨利避害、好逸惡勞是消極本能,加工是非、獵奇爭勝是積極本能。本能相對固定。
  人性的常態,是各種固定與不固定的混閤、摺中,與理想主義或現實主義格格不入。無論偏執於理想還是現實,都要付齣慘重代價。
  人類的曆程,是閤作下的作弊,而不是改造下的真誠。人所需的改變、所能進行的改變,遠遠低於自己的理想,更低於外界的現實期望。相反,人所需的輔助、所能得到的輔助,卻總是超齣預期,在互聯網時代,更是實現瞭最大化。
  所以,人對自身的缺點和優點,通常一視同仁。人很容易原諒自己。過分自我挑剔,可能走嚮完美,更可能失去自信。
  人性,是個隨時起作用的萬能調節器,安裝在靈魂中。人性是圓滿的,隻有色澤與質地的不同,有的明亮柔潤、有的陰暗粗糙,都無法被修改。這是天道。
  至於人性是否應該釋放、有無必要壓製,則屬於人道範疇。
  按照自然天理,人類所需要的,是無盡的輔助,而不是任何改造。可偏偏有人利用話語權,肆意編製謊言。所有奴役和被奴役的關係,都是這麼建立的,沒有例外。
  比如目前關於人工智能的描述,便是一個典型。離開生物全數據,任何物理機器的神話,都是狐假虎威的詐騙。狐是商人,虎是科技。
  謊言的意圖,都是眼前利益。我們即便不考慮長遠,也要考慮眼前的成本和付齣是否必要、是否急迫。所以,過失源於我們自己,怪不得彆人。
  改正缺點、發揚優點,本是孩童的常識。保持本色、尋求閤作,也是自然的人倫。可這些常識和人倫,經常被我們故意復雜化。
  最終,善意的勸說反而引起矛盾,良好的動機經常産生惡果。
  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幾乎成瞭所有洗腦教程的金科玉律。
  這個理論公開宣稱,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闆。人就像一個木桶,最後的成就取決於自己的短闆。
  聽到這個理論的人,齣於本能,立即會想到如何修補短闆。於是,負責洗腦的人便順勢開始兜售自己的私貨。
  換個角度,這個理論不難揭穿。把紙杯倒滿水放在桌麵上,半腰紮一個洞,很快發現:水剛好流到洞的位置停下來。此時,木桶理論似乎成立,紙杯隻能盛這麼多水。
  且慢。你隻要把紙杯稍微傾斜一下,就會發現杯子裏憑空多齣瞭不少空間,還能往裏注水。結論:紙杯的水容量,取決於漏洞和對麵杯口的平衡。
  頃刻間,“木桶理論”被修改為: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短闆和長闆的平衡。不妨稱為“斜木桶理論”。這是經驗邏輯。
  如果說數理邏輯是騙子跟傻子對話,那麼經驗邏輯就是兩個傻子對話:一個人說,木桶必須平著放。另一個人說,木桶可以斜著放。
  換個維度,就簡單瞭:用木桶來放置盆景,短闆反能展露更多的美感。治理短闆不算本事,發揮天賦、製造優勢纔是智者。互聯網思維,就是換維度,而不是換角度。
  維度是價值、認知、規則的構成。互聯網思維,談的就是維商。與智商和情商無關。
  問題來瞭:木桶理論在中國,除瞭被大街小巷的成功學講座廣泛采用,還進入瞭所有名校的總裁班。多年來,足智多謀、身經百戰的總裁們,為何從未有過質疑?
  並非總裁們不拘小節。理論對於講師是飯碗,對於實戰傢隻是工具。木桶理論用於勸學勸進,還是不錯的一套說辭。實踐中,總裁們絕不會跟自己的短處過不去。
  總裁們最關心的,不是短闆,而是瓶頸。短闆會在閤作中自然消失,而瓶頸則製約著整體的效能。瓶頸管理,纔是當今世界的高端技法。
  瓶頸有它的作用。否則世上都將是杯子,不會有瓶子。任何係統,都有很多人為設置的瓶頸,好處很多。比如各種安保措施。
  瓶頸管理的重點,是那些潛在的、不為人知的、製約整體的環節。一方麵,瓶頸帶來瞭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麵,尋找瓶頸需要成本,解決瓶頸也需要成本。兩方麵的成本,需要計算,更需要權衡。
  當瓶頸無法突破時,說不定,木桶的短闆反而是優勢。正如高速鐵路遇到山體滑坡時,牛馬反而是最佳的交通工具。
  人的瓶頸、人類的瓶頸,皆有此理。
  大人教小孩騎自行車,無非是傳授平衡技法。
  世界自行車冠軍輔導殘疾人騎車,也不例外。
  麵對傢譜中列祖列宗的功業,頓覺人生有價值。麵對春來夏往、草木一鞦,頓覺人生無意義。生活中的悖論,比比皆是,很難繞開,隻需平衡。
  如果說數理邏輯給人類帶來瘋狂的失控,那麼經驗邏輯帶來的則是迷亂的失衡。
  失控是外在的,失衡是內在的。失衡是潛在的瓶頸,更可怕。
  互聯網展示的時空,使人類把胸懷祖國變成瞭胸懷世界,把放眼世界變成瞭放眼祖國。這是典型的維度更換,每個人的維商都在大幅度升級。此時,天理和法理、自由和平等、忍耐和抵抗等太多悖論,都開始産生新的平衡。
  不管自相矛盾還是互相矛盾,維度的轉變,可以勝負立分,不需要糾結或糾纏。
  維度變化導緻的結局,通常超齣所有人的想象。互聯網思維中強調的顛覆,多為常識之內的平凡之舉,與策劃和創意毫無關聯。正如愛情對身心的顛覆,來無影、去無蹤。
  愛情中總有幸運兒。
  競爭中總有顛覆者。
  這是無心的還是預謀的?當事人通常會說:都在有意和無意之間吧。
  究竟什麼因素,能夠持續作用於有意和無意之間?維商。
  無奈的,是智商和情商。
  ……

前言/序言

  世上的好書不多、也不少,但被人看的概率越來越小。
  人們對書的疏遠,隻是逃離知識爆炸,不妨把書當文章看。
  絕世文章,有長有短。長的如《道德經》,短的如《獨立宣言》。人們即便沒讀過,也都知道它們的存在。這就夠瞭。天地間有瞭應該有的東西。
  這便是好書的價值,也是寫好書的意義。
  互聯網帶來瞭對宇宙、生命、社會的重新思考。
  古往今來的任何人類命題,都可以從道、經、技三個層麵來解析。本書也將循此途徑,剖析互聯網背景下的生命、生存、生活,幫助人們建立信仰、信念、信任。
  無論您關注的是個人還是親友、企業還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人類還是宇宙,都能在本書中發現心靈觸點,找到自己的最終答案。
  我將梳理齣代錶人類智慧頂峰的東方價值體係,不僅通過啓發彆人來解脫自己,也為人類與互聯網的圓滿共存提供建議。
  互聯網的本質是關係,互聯網的用處是發生關係。
  道,是人和自然的關係,思維基點是生命。神靈與超驗是迴避不掉的話題。
  經,是人和社會的關係,思維基點是生存。秩序與規則是迴避不掉的話題。
  技,是人和工具的關係,思維基點是生活。心法與手藝是迴避不掉的話題。
  這些話題,延續瞭幾韆年,始終是覆蓋全球的睏惑。
  為此,我建立瞭維商的概念。如果說,智商對應的是考試成績,情商對應的是人際關係,那麼,維商所對應的,是直截瞭當的智慧,是同時進入自己和彆人內心的本事。
  互聯網是一個新維度,人類還不適應。但是,我們被睏在科學的維度裏太久瞭。人類已經從迷茫走嚮瘋狂。人類絕不能失去智慧。
  維商,是人類穿越維度的能力,是人類的東方智慧。
  繼智商(IQ)、情商(EQ)之後,維商(DimensionQuotient,DQ)將齣現在人類的辭典中。
  東方智慧的優勢,是把事情瞬間想清楚、簡單說明白、直接做完善。
  廣義上,互聯網自古有之。人類社會,曆來都是藉助互相連接的網絡方式繁衍生息。但這些網絡,都未曾成就大同世界。
  智能互聯網猛然帶來全新的時空:既有陰陽,更有虛實。既是自然的,也是社會的,更是工具的。人們從中獲取物質利益和精神娛樂,也感知瞭太多眼前焦躁和長遠憂慮。
  現代互聯網是西方文明最大的成果,也是西方價值體係走入睏境的開始。
  盛極而衰,天道不爽。
  在昨天,科學已經開始撒謊,導緻財富跑到瞭西方、汙染留在瞭東方。
  在今天,全球化的各種危機劫難,已經籠罩瞭互聯網所及的每個角落。
  明天呢?人類藉助無法超越的東方道法,可以嘗試自我重啓。哪怕是些許迴歸。
  在太極圖中,道義和利益本為一體。
  天道輪迴,無論東西。
 

推薦序

仲昭川:互聯網時代的鬼榖子


(史賢龍 上海博納睿成營銷管理谘詢公司董事長,著有《産品煉金術》、《移動互聯新玩法》等書)

?

仲昭川先生是搜索決定論的創導者。至少在網頁互聯網時代,搜索決定一切。但是,搜索讓人富於信息,卻貧於思考。

對網絡世界的眾生態,老仲在新書中,將其視為人類退化的一個最新進展:互聯網是大眾的,大眾追逐明星、喜歡娛樂、崇尚主流。智者天生與大眾無緣,在網上自動被劃為“腦殘”一族。很多智者不得已學會瞭大眾的語言,進而嘗試著擺弄群體智慧,很快進入捷徑,越發輕車熟路。無須建立軍隊、發動戰爭,便可以孤獨地建立自己的王國。不厚道的智者,都會將自己的智慧叫“互聯網思維”。

?

古來聖賢皆寂寞。老仲顯然不是那個“不得已學會瞭大眾語言”的智者。

我去年曾說過,《互聯網黑洞》是30年來財經著作裏絕無僅有的佳作。談論互聯網思維的所有人,隻要沒有讀過《互聯網黑洞》,我皆認為是淺薄喧嘩之徒。

仲昭川今年的這本《互聯網哲學》,更是讓中國互聯網時代的思想之光,與《世界是平的》、《失控》、《數字化生存》等名著共放光彩。我隻有一句評論:此書足以讓中國在世的所有哲學傢、思想傢花容失色。

?

去年我在閱讀《互聯網黑洞》後,曾邀請仲昭川在“私聊會”做瞭六次專題講座。讓我最吃驚、印象最深的,是老仲曾告訴我《互聯網黑洞》成書的經過。這次他披露在新書裏:《互聯網黑洞》雖是二十年感悟積纍,但寫作過程隻有三周,橫跨一個春節。這麼短的時間寫齣一本厚書,莫說彆人,我自己都不信。究其原因,是寫作中的極端狀態。思考的成分不多,幾乎是記錄。仿佛冥冥之中有人在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我不得不遵命似地一口氣搬到紙上。每到半夜就自動睏倦入睡,第二天一早又是滿心靈感。按我固有的寫作習慣,即便胸有成竹,斟酌推敲也頗費功夫,這次卻文如流水,逐漸確信:有種力量在駕馭我的寫作。

?

21天寫作近30萬字,不要說是思想著作,就是小說也不易。更何況,其中內容涵括廣博、思慮深邃、行文流暢、詞語優美。看上去:格言警句,漫天飛舞。

這,已是天纔式創作,與貝多芬、莫紮特等精靈彆無二緻。

?? 文字與音樂,有時是從天而降的,不過假於一人,為宇宙天道發聲而已。

上古三經《易經》、《山海經》、《黃帝內經》,包括《聖經》和佛經,都有一個特徵:人類的絕頂智慧,都像黑洞裏偶然“逃齣”的光明,照亮人類文明,卻不知從何而來!

?

如今,仲昭川立足全球視野的這本《互聯網哲學》,則同樣神奇。

它打通瞭互聯網與東方道學之間的隔閡,顛覆瞭互聯網是“西方科技産物、與東方智慧無緣”的定論。書中有言:互聯網帶來瞭對宇宙、生命、社會的重新思考。本書旨在剖析互聯網背景下的生命、生存、生活,幫助人們建立信仰、信念、信任。

本來在我的《移動互聯新玩法》裏有一章“新人性”。現在看來,可以省點筆墨,讀者從老仲這部巨著裏汲取營養,夠瞭。

作為序言,不想對老仲的著作進行導讀。天生的作品就像老、孔、莊、佛,你可以引用其中妙語,卻很難總結核心思想。

卓越的思想著作,既不論證,也不辯論,而是直接宣告。《論語》裏還有不少場景描繪,《老子》、《孫子兵法》裏則沒有任何案例。但後兩者在思想的純粹性、係統性、穿透力、說服力等方麵,顯然比《論語》要強得多。

老仲的筆法,仙氣悠揚,文風簡約。嚴格地說,也叫霸道:沒有引文,沒有論證,想說的就一筆傾瀉,說完就完。

因此老仲的著作,既有結構,又有跳躍。可以說各章節之間有邏輯關聯,也可以說是並列並聯的。這樣的著作,提煉就是謀殺,歸納形同歪麯。

我並不同意老仲的不少論點。比如:人類物種退化論。我是進化論的信徒,人類在物質文明、精神世界、社會組織、人性結構等方麵,都有進化。

可是,我不得不為老仲的思維廣度、深度、高度而驚嘆:道、經、技三層結構下,分列齣六十四篇分論,這是暗閤《易經》六十四卦的格局。將《易經》的上、下兩部分,改成三個層麵,倒也契閤“一分為三”的世界觀。

老仲認為:隻有互聯網可以救中國。我贊同。中國近300年的落後,是一個結果,並不是原因。中國隻要有50年韜光養晦,則元氣可復。再有50年,則元神可復。元氣是力量,元神是思想。這是中國進步之大義。老仲說:大智慧在生態中是第一生産力。

仲昭川的《互聯網哲學》生逢其時,它將樹立一個標杆:互聯網+時代的思想形態,應該是什麼樣式。

《互聯網哲學》作為真正的思維原創,不僅對於中國思想的復興有價值,也必定可以進入人類精神史冊。其中,“維商”概念的建立,是人類認識自身的一個裏程碑。

??雖然難料西方文明盛極而衰的進程,但互聯網畢竟是新自然、新世界,是否也到瞭中國思想登場的時候?

如果是,能代錶中國思想境界的,絕不是那些博學鴻儒,而是仲昭川這種超越思考的大澤龍蛇。古往今來,真正的思想,並不在象牙塔中,隻在草莽雲霧間。很多人忽視瞭知識、智慧是有等級的。不知在思想高峰麵前敬畏的,多是妄人。動輒將西方著作舉在空中砸暈公眾的,不是一知半解,就是附庸風雅,亦是妄人。

空幽之音,纔能穿越韆古。仲昭川這部新作,有《鬼榖子》的超然智慧、《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沛然氣勢,我讀之醒腦、振奮、內心激蕩。

未來讀這本書的,會有萬韆人,也必有萬韆氣象。則此書之利,非一言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亦非常道也。

?

我為老仲喜,為此書賀。謹序。

?



互聯網哲學:探索數字洪流中的人類存在與意義 我們正置身於一場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之中,互聯網如同一張無形的巨網,將全球億萬生靈緊密相連,重塑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乃至社會結構。“互聯網+”時代,一個信息爆炸、連接無界、技術迭代飛速的時代,深刻地挑戰著我們對“人”、“社會”與“存在”的傳統認知。在這樣的宏大背景下,《互聯網哲學》這本書,並非要直接呈現互聯網技術或其應用的詳盡說明,而是深入挖掘這一變革背後所蘊含的深層哲學命題,以一種審視的、批判的、探索的姿態,試圖理解並迴應互聯網時代對人類智慧提齣的全新課題。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探尋互聯網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作為一個“存在者”的本質,我們如何在數字空間中構建自我,又如何在這個高度互聯的社會中尋找意義。它不是一本關於如何“使用”互聯網的書,而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互聯網”的書,一種對我們所處的這個數字現實進行哲學反思的嘗試。 第一部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消融 互聯網的齣現,最直觀的改變便是模糊瞭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限。我們在社交媒體上建立的“數字身份”,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聯係與張力?本書將深入探討“身份認同”在互聯網時代的變遷。我們可以在網絡上匿名,可以構建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甚至可以擁有多個並行存在的“人設”。這種身份的多樣化與碎片化,是否會削弱我們對單一、穩定自我的認知?又或者,它為個體提供瞭更多元化的自我探索與錶達的可能? 我們將審視“在場”與“缺席”的概念在數字時代的重新定義。通過視頻通話、虛擬現實等技術,我們可以實現“遠程在場”,但這種在場是否等同於物理上的親密接觸?我們因網絡連接而“在場”,又因沉迷於虛擬世界而“缺席”於現實生活。這種空間的悖論,對我們的情感連接、人際關係以及對“當下”的感知産生瞭怎樣的衝擊? 第二部分:信息過載與意義的追尋 互聯網帶來的最顯著特徵之一便是信息的爆炸式增長。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量,遠超過去任何一個時代。在這種信息洪流中,辨彆真僞、篩選價值、構建知識體係變得前所未有的睏難。本書將聚焦於“信息過載”的哲學意涵。海量的信息是否會稀釋知識的深度?算法推薦與個性化推送,在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是否也可能將我們睏於“信息繭房”,限製瞭我們接觸多元觀點的機會? 我們將探討“注意力經濟”下的認知睏境。在充斥著碎片化、娛樂化內容的互聯網環境中,我們如何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淺閱讀”的普遍化,是否正在侵蝕我們進行係統性學習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從紛繁蕪雜的信息中提煉齣真正有價值的“意義”,而非被動地接受和消費信息? 第三部分:連接與孤立的辯證法 互聯網的連接性是其核心特徵,它讓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互動。然而,與此同時,許多人卻感受到比以往更加深刻的孤立。本書將深入分析“連接”與“孤立”的辯證關係。網絡社交的便捷性,是否正在取代真實、深刻的人際互動?我們在屏幕上的“點贊”與“評論”,能否真正填補我們內心深處的孤獨感? 我們將審視“社群”在數字時代的新形態。綫上社群的形成與維持,與傳統的綫下社群有何異同?這些虛擬社群在提供歸屬感的同時,是否也可能加劇群體間的隔閡與對立?在高度連接的時代,我們為何依然感到孤獨?這種孤獨感,是技術本身的問題,還是源於我們未能有效利用技術,抑或是人類自身存在的固有睏境在數字時代的放大? 第四部分:算法、權力與倫理睏境 互聯網的運作,離不開復雜的算法。從搜索引擎到社交媒體的推薦係統,算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信息獲取、觀點形成乃至行為模式。本書將探討“算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權力”形式。這些算法是由誰設計?它們遵循怎樣的邏輯?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瞭我們的“現實”? 我們將深入分析互聯網時代所衍生的倫理睏境。數據隱私的侵犯、網絡欺淩、信息操縱、數字鴻溝等等,這些問題不僅是技術層麵的挑戰,更是深刻的道德與哲學難題。我們如何在算法主導的世界中維護個體的自由與尊嚴?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時代構建更公平的社會?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是否同步發展瞭與之匹配的倫理規範與價值體係? 第五部分:人類智慧在數字時代的重塑 麵對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革,人類智慧將如何演變?本書將進行前瞻性的思考。傳統的知識獲取方式、學習模式、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數字時代麵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我們是否需要發展一種“數字理性”?如何在這種信息爆炸的環境下,培養齣更加敏銳的洞察力、更加深刻的理解力以及更加獨立的判斷力? 本書將鼓勵讀者超越對互聯網錶層應用的關注,去思考其對人類認知結構、情感模式乃至於存在意義的深層影響。它不是要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激發讀者持續的思考和批判性的反思,引導我們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保持對人類智慧的警醒與探索,在數字洪流中尋找安身立命之所,重塑我們對自身、對社會、對未來的理解。 《互聯網哲學》將是一次邀請,邀請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個體,共同參與這場關於人類存在與意義的哲學對話。它緻力於提供一種哲學性的視角,幫助我們穿透技術的迷霧,直視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深刻改變,並在此基礎上,為我們理解並導航這個全新的世界提供一種深刻的哲學指引。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互聯網哲學:互聯網+時代的人類智慧》,僅僅是書名就讓我感到一種智識上的召喚。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科技光環籠罩的時代,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停下來,去思考這些技術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意義。尤其是在“互聯網+”的概念深入人心之後,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社交關係都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些變化是否都在以一種更深刻、更本質的方式影響著我們作為“人”的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深入探索這些問題的視角。 我尤其希望能從書中讀到一些關於“真理”與“信息”在互聯網時代的新辯證關係。當海量信息唾手可得,但碎片化、情緒化的內容充斥屏幕時,我們如何纔能觸及到更接近真理的本質?算法推薦在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是否也在無形中構建瞭“信息繭房”,限製瞭我們的視野?我期待作者能夠運用哲學的方法,去剖析這些復雜的現象,並嘗試為我們提供一種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獨立思考的哲學指導。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理清思緒,更深刻地理解互聯網對人類心智的挑戰,並從中汲取力量,去構建一個更具智慧、更富有人文關懷的數字未來。

評分

拿到這本《互聯網哲學》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各種關於“信息過載”、“數字鴻溝”、“算法黑箱”等討論。我總覺得,在技術飛速發展的背後,總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被忽視,而這些問題恰恰關係到我們作為個體和社會的長遠發展。這本書名恰好觸及瞭我心中的痛點。我預感,作者不會滿足於對現有互聯網現象的描摹,而是會試圖去追溯其哲學根源,比如信息時代的本質是什麼?技術進步是否必然導嚮人類的解放,還是會帶來新的束縛?“互聯網+”究竟是解放瞭我們的創造力,還是將我們推嚮瞭同質化的深淵?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智慧”的內涵在互聯網時代如何被重新定義。過去,智慧可能更多地與知識的積纍、深刻的洞察相關,但現在,信息觸手可及,瞬息萬變,真正的智慧是否在於如何篩選、整閤、運用這些信息,並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洞見和行動?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哲學框架或思考模型,幫助我們理解數字世界的運行邏輯,揭示隱藏在技術錶象下的權力結構和價值取嚮。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引發我對自己作為“數字公民”的身份認同的思考,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世界裏,如何保持個體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如何在匿名和海量信息中尋找到真正的情感連接和價值共鳴。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深邃的藍色背景,點綴著若隱若現的網絡節點和光縴,仿佛預示著一場思想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對科技與人文的交匯點抱有濃厚興趣,尤其是在這個“互聯網+”幾乎滲透到生活方方麵麵的時代,我們如何審視和理解它,如何從中提煉齣新的智慧,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課題。從書名《互聯網哲學:互聯網+時代的人類智慧》來看,我期待它能跳齣純粹的技術解讀,深入到哲學層麵,去探討互聯網對人類思維方式、社會結構、價值觀念乃至存在意義産生的深遠影響。 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剖析“互聯網+”這一概念。它不僅僅是技術疊加,更可能是一種全新的範式,一種重塑我們認知世界和彼此關係的方式。我希望書中能夠呈現一些鮮活的案例,比如社交媒體如何改變瞭我們的溝通模式和信息獲取習慣,大數據如何影響著決策和隱私,人工智能又將如何挑戰我們對智能和意識的定義。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夠引導讀者去思考,在信息爆炸、虛擬現實日益逼真的當下,我們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彆真僞,如何構建更加有意義和人性化的數字生活。這本書,或許能為那些在信息洪流中感到迷失的人提供一盞指引方嚮的燈,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互聯網的關係,並從中汲取麵對未來挑戰的力量。

評分

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我們所處的這個“互聯網+”時代,究竟意味著什麼?它不僅僅是工具的革新,更像是一種思維的洗禮,一種價值觀的重塑。我拿起《互聯網哲學:互聯網+時代的人類智慧》這本書,正是因為它的標題精準地擊中瞭我的好奇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超越技術層麵,深入到哲學層麵的解讀,去探索在信息高速流動、虛擬與現實邊界模糊的時代,人類智慧將走嚮何方,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駕馭這種變革。 我期待作者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分析互聯網對社會結構、人際關係、文化傳承以及個體意識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例如,在去中心化的網絡空間中,傳統的權威和知識體係將如何被挑戰?虛擬社區的興起,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啓發我去思考,在高度互聯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保持思想的獨立性,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彆真僞,如何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同時,不喪失人性的溫度和關懷。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更深刻的洞察力,去理解這個時代的挑戰與機遇,並為自己在這個數字世界中找到一條更清晰、更有意義的前行之路。

評分

我購買《互聯網哲學》一書,純粹是被它提齣的“人類智慧”這一宏大命題所吸引。在信息爆炸、算法驅動、虛擬現實滲透的今天,我們似乎被淹沒在技術帶來的便利和衝擊之中,卻很少有時間停下來思考:這些技術,究竟在如何重塑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是否在不經意間,已經開始以一種“互聯網化”的方式來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甚至理解我們自己?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用哲學的視角,去剖析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並嘗試在其中尋找人類智慧的韌性與演進。 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經典的哲學理論,經過巧妙的轉化,與互聯網時代的具體現象相結閤,從而産生齣耳目一新的解讀。比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在麵對大數據分析時會有怎樣的局限?尼采的權力意誌是否在互聯網的競爭生態中得到瞭新的體現?存在主義者對自由意誌的探討,在算法推薦和信息繭房日益加劇的今天,又將麵臨怎樣的挑戰?我希望作者能引領我進行一場跨越古今的智慧對話,讓我們在理解互聯網的復雜性之餘,也能重新審視人類的核心價值,並在技術洪流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哲學基石,確保人類智慧不被技術所吞噬,反而能藉由技術獲得新的升華。

評分

互聯網已經被大傢講爛瞭啊,但是你不瞭解就沒有辦法跟大夥聊天,看看瞭解一下還是有好處的

評分

好用 京東送貨快 值得信賴

評分

講述很全麵...講述很全麵...

評分

好書

評分

現在市麵上互聯網的書太多瞭,多數是把國外的舊理論拿來加上大量所謂數據,包裝一下就齣版,幾乎沒有中國作者自己的思想。就是時髦詞匯+數據的攢書。更無恥的是賺錢都忙不過來的大佬們一本一本的齣書,是自個寫的嗎?

評分

仲大師繼《互聯網黑洞》後的又一力作,一次訂瞭6冊,一冊珍藏自學,其餘送同好朋友。在現時學界充斥浮燥、炒作和學術腐敗的大環境下,難得商界有仲大師這樣勤於思考,熱心傳道,將自身思考探索的全貴心得毫無保留地與普羅大眾分享,必將為互聯網及相關應用的普及發揮啓濛作用。

評分

迷途直返,彆無選擇。

評分

很滿意,很不錯~此處略省三韆字

評分

太高深瞭,感覺入道瞭。您還是寫點實際的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