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今天的大多数读者,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多来自于《三国演义》《三国志》,以演义的观点看待古人、评述历史。而吕先生用通俗浅显的语言,纠正了读者来自于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还原了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
内容简介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著作中颇为少见的文史普及读物,《三国史话》这本小书完全面向大众读者,每篇文章仅几千字,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吕思勉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可信的证据,不仅分析了三国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对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目录
三国史话
3楔子
6宦官
14外戚
21黄巾
30历史和文学
33后汉的地理
39董卓的扰乱
48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59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65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75赤壁之战的真相
85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96替魏武帝辩诬
105从曹操到司马懿
111替魏延辩诬
119姜维和钟会
三国史话之余
129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132司马懿如何人
138司马氏之兴亡
143晋代豪门斗富
附录
149后汉乱源与三国始末
164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
精彩书摘
楔子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他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事办好了,我们就当取以为法,摹仿他;一件事办坏了,我们就当引以为戒,不可再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实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别的事情姑弗论,在欧人东来之初,我们所以对付他的,何尝不根据旧有的知识?所谓旧有的知识,何尝不是从历史经验而来?其结果却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学问的荒疏,见解的浅陋,自不免为大方所笑,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亦希望人们就我所说的赐与教正。
宦官
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汉。后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了。
然则后汉的祸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则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机会,和诸君谈谈。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汉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利害,所以写《后汉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做了一篇传,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做《礼记》。《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曲礼》里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就是进学校,宦是什么呢?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现代全然不同。现代的学校,必须要传授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无此事。古代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谓小学,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间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根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浓厚的。《礼记》里又有一篇,唤做《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中所教的,是诗、书、礼、乐。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为深。当时的人对于一切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世,学术和宗教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教会之中,而教育权也操在教会手里。
古代教会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然总不能全脱离宗教的意味。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的,学校里并不传授。所谓诗、书、礼、乐:礼即宗教中所行的礼,乐即宗教中所用的乐,诗就是乐的歌辞,书大约是宗教中的记录。在古代,历史和宗教中的经典,也是分不开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学校中有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非常隆重。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了,还要自己斟酒,给他漱口,就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中的长老,与不带迷信色彩的师长不同。《礼记》上还有一篇,唤做《王制》。《王制》里有一句说:"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释奠是一种祭祀之名。发兵出去,打了胜仗,回来却在学校里去举行祭礼,就可见古代学校不是一个学术机关,而其宗教意味极为浓厚了。古书上说学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说他是子虚乌有,然而从没见古书上记载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就是为此。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吕思勉(1884—1957),出生于清代光绪年间,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吕思勉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之后亦成为历史学大师的钱穆就曾受业于吕思勉。
吕思勉一生著述浩繁,涉猎颇广,仅史学代表作就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等等,堪称学界泰斗。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著作中颇为少见的文史普及读物,这本小书完全面向大众读者,每篇文章仅几千字,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吕思勉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可信的证据,不仅分析了三国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对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今天的大多数读者,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多来自于《三国演义》《三国志》,以演义的观点看待古人、评述历史。而吕先生用通俗浅显的语言,纠正了读者来自于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还原了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
本书主要包含1943年由开明书店印行的吕思勉先生《三国史话》十六篇,以及1947年吕先生发表在其他报刊的“三国史话之余”四篇。在编辑过程中,本版《三国史话》参考了2001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版、2009年中华书局以及2012年三联书店多个权威版本,精心校勘,略作注释,如有疏漏之处,请读者不吝指正。
《长夜灯影》 内容梗概: 《长夜灯影》并非历史的陈迹,也不是英雄的颂歌。它是一本关于时间与记忆的私人史诗,记录了一个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灵魂的细微波动与挣扎。故事围绕着主角“阿泽”展开,一个在平凡家庭中长大的青年,他的生活轨迹似乎注定要被淹没在寻常百姓家的烟火之中。然而,命运的刻痕,如同在古老墙壁上留下的划痕,无声无息却深刻地改变着他的人生。 故事的起点,设定在某个被遗忘的年代,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被刻意模糊。这并非为了营造悬疑,而是为了凸显一种普遍性:在任何时代,任何角落,都可能孕育出这样关于个体生命的故事。阿泽的童年,是笼罩在温情与淡淡忧伤之中的。他常常独自一人,在老宅的庭院里,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山,听着蝉鸣在夏日午后拉长。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却播下了关于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种子。 他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父亲勤恳朴实,母亲温柔操劳,妹妹活泼可爱。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冲突。然而,正是这种“不寻常”的平凡,构成了阿泽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他目睹了父亲如何在辛勤劳作中渐渐老去,听到了母亲在夜晚缝补衣物时哼唱的摇篮曲,感受到了与妹妹嬉戏打闹时的纯粹快乐。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如同散落在记忆长河中的珍珠,在阿泽的脑海中,被时光打磨得愈发温润。 转折点,悄然来临。一次意外的疾病,让阿泽的父亲撒手人寰。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同夜空中的一道闪电,瞬间撕裂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年轻的阿泽,第一次直面死亡的冷酷与无情,第一次感受到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的巨大空虚。他不得不提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懵懂与迷茫中,学着像一个男人一样去支撑。 这段经历,成为阿泽人生中一道深刻的烙印。他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审视时间。他发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日常,此刻都显得弥足珍贵。父亲留下的工具,母亲泛黄的围裙,妹妹早已褪色的布娃娃,都成了他怀念亲人的寄托。他开始喜欢上阅读,在书本的世界里,他寻找慰藉,寻找答案。他读历史,读哲学,读那些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书本中的智慧,如同黑暗中的灯火,为他在迷茫中指引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泽逐渐成长。他不再是那个青涩的少年,却也未曾沾染世俗的圆滑。他选择了一条相对安静的道路,从事一份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他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小心翼翼地倾注于笔尖。他开始写日记,写随笔,记录下自己对生活、对人性、对时间的感悟。这些文字,成为了他与自己的对话,与过去的和解,与未来的期许。 《长夜灯影》的叙事,并非线性推进。它更像是一幅泼墨的山水画,通过零散的片段,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阿泽的回忆,如同潮水般涌来,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他会想起童年时在雨中奔跑的畅快,想起少年时第一次收到心仪女孩的回信时的忐忑,想起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想起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带来的短暂温暖。 书中对情感的描绘,细致入微。阿泽对家人的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困惑的迷茫,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并非一个完美的人物,他会有脆弱,会有犹豫,会有犯错。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真诚的心,在生活的泥沼中,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 《长夜灯影》中,也触及到了时代的印记。并非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那些细微的社会变迁,如何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可能是某种新技术的出现,可能是某种思潮的涌动,也可能是某些社会习俗的淡化或改变。阿泽的观察,如同放大镜,将这些微小的变化放大,呈现出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浮沉。 然而,整本书的核心,始终围绕着“时间”与“记忆”。时间如同看不见的河流,不疾不徐地向前流淌,带走了青春,带走了容颜,也带走了生命。而记忆,则是人们对抗时间最有效的武器。阿泽试图通过文字,留住那些曾经的美好,那些深刻的经历,那些无法忘却的面孔。他知道,时间最终会将一切归于尘土,但只要记忆尚存,那些生命的光辉,便不会真正熄灭。 《长夜灯影》并非一个有着明确结局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段未完待续的生命旅程。阿泽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思考,还在深化。他对生活的探索,还在继续。这本书,更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点亮一盏灯,照亮的是前人走过的路,是当下正在经历的时刻,也是未来可能抵达的方向。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阿泽的世界,感受生命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微感动,思考那些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存在的永恒命题。它没有答案,只有陪伴;它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对个体生命最真挚的关怀。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长夜灯影》提供了一片可以栖息心灵的宁静之地,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