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历史上功勋卓著的老校长,蔡元培的思想为他继承,因为他发扬光大。蒋梦麟让北大成为“北大”;
★ 亲身经历的历史变幻,每一句都包含深情,可闻可感,读来津津有味,绝无传统历史书的枯燥之感;
★ 文字内容根据台湾鲁南出版社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版精心编校而成,保证文字原汁原味;
★ 全新的装帧设计和内文排版,完美契合文字的内容和节奏,塑造纸质书阅读的不可取代之地位。
海报
在《西潮》的开篇章节中,作者蒋梦麟写道:
“我所写下的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不管它像什么,它记录了我心目中不可磨灭的景象,这些景象历历如绘地浮现在我的脑际,一如隔昨才发生的经历。在急遽递嬗的历史中,我自觉只是时代巨轮上一颗小轮齿而已。”
童年生活、参加科举、留学美国、回国任职,北京大学的学生运动是怎么回事?民国初年的风云变幻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著名的西南联大有什么前世今生?蒋梦麟以学者的冷静、赤子的热情,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长达数十年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在五十年代初版后,引发惊人热潮,成为青年学生人手一册的“人生教科书”。
《西潮》同时是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的指定参考书。
蒋梦麟(1886-1964)
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
曾参加科举考试,后赴美留学,
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曾任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
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很长的校长。
病逝于台北。
★ 《西潮》这本书里每一片段都含有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透视。古人所谓“小中见大”正可于此中求之。其将东西文化相提并论之处,尤其可以发人深省。——罗家伦
★他是一个理想的校长,有魄力、有担当,他对我们三个院长说:辞去旧人,我去做;选聘新人,你们去做。
——胡适
★ 蒋梦麟先生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行政的长才。三十出头就代理蔡元培先生为北大校长,后来真除,又在政府担任过教育部长等职。茫茫中国,何去何从?他是有相当的感慨的。——沈君山 (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 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傅斯年
★ 本书是一位饱经世故的中国智者的自述。他叙述他的不平凡的时代和他自己的不平凡的阅历,而以极其平易近人的口吻道出。书中的每一页都闪耀着他的晶莹的智慧,缀以隽永的妙语和幽默的讽刺,佳趣洋溢,而且发人深省。——王德昭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蒋梦麟先生在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蔡元培。——吴湘相
★ 眼下,中国的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的事业已经广为人们称道了。——《南方人物周刊》
★ 孟邻先生去世了,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哀思,更是一个典范,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典范。——台湾《中央日报》
★ 蒋梦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从1919年到1945年,一直服务于北京大学,主持校政达17年之久。——《江淮时报》
前言:边城昆明
第一部:满清末年--西风东渐、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部:留美时期--负笈西行,美国华埠,纽约生活
第三部: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知识分子的觉醒,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
第四部:国家统一--宪政的试验,中山先生之逝世,国民党之出掌政权
第五部:中国生活面面观--陋规制度,迷人的北京,杭州、南京、上海、北京
第六部:抗战时期--东北与朝鲜,战云密布,日军入侵前夕之越南与缅甸,大学逃难
第七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中国与日本-谈敌我之短长,敌机轰炸中谈中国文化
前言:边城昆明
炸弹像冰雹一样从天空掉下,在我们周围爆炸,处身在这样的一次世界大动乱中,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可怕的事情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呢?
过去几十年内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自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任何事情有它的起因。本书的大部分是二次大战将结束时在昆明写的,当我暂时忘掉现实环境而陷入沉思时,我常常发现一件事情如何导致另一件事情,以及相伴而生的政治、社会变化。
我们且把近代历史暂时搁在一边,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看看能否从历史中找出一点教训。
北京大学与学生运动
蔡校长和胡适之他们料得不错,学生们在"五四"胜利之后,果然为成功之酒陶醉了。这不是蔡校长等的力量,或者国内的任何力量所能阻止的,因为不满的情绪已经在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知识的土壤上长得根深蒂固。学校里的学生竟然取代了学校当局聘请或解聘教员的权力。如果所求不遂,他们就罢课闹事。教员如果考试严格或者赞成严格一点的纪律,学生就马上罢课反对他们。他们要求学校津贴春假中的旅行费用,要求津贴学生活动的经费,要求免费发给讲义。总之,他们向学校予取予求,但是从来不考虑对学校的义务。他们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有人一提到"校规"他们就会瞪起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齿,随时预备揍人。
有一次,北大的评议会通过一项办法,规定学生必须缴讲义费。这可威胁到他们的荷包了。数百学生马上集合示威,反对此项规定。蔡校长赶到现场,告诉他们,必须服从学校规则。学生们却把他的话当耳边风。群众涌进教室和办公室,要找主张这条"可恶的"规定的人算账。蔡校长告诉他们,讲义费的规定应由他单独负责。
"你们这班懦夫!"他很气愤地喊道,袖子高高地卷到肘子以上,两只拳头不断在空中摇晃。"有胆的就请站出来与我决斗。如果你们哪一个敢碰一碰教员,我就揍他。"
群众在他面前围了个半圆形。蔡校长向他们逼近几步,他们就往后退几步,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这位平常驯如绵羊、静如处子的学者,忽然之间变为正义之狮了。
群众渐渐散去,他也回到了办公室。门外仍旧聚着五十名左右的学生,要求取消讲义费的规定。走廊上挤满了好奇的围观者。事情成了僵局。后来教务长顾孟余先生答应考虑延期收费,才算把事情解决。所谓延期,自然是无限延搁。这就是当时全国所知的北大讲义风潮。
作者自序
《西潮》里所谈的是中国过去一百年间所发生的故事,从一八四二年香港割让起,到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变止,尤其着重后五十年间的事。
一个世纪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在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里,却只是短暂的一个片段,几乎不到四十分之一。不过中国在这段短短的时间内所经历的变迁,在她悠久的生命史上却是空前的,而且更大规模的变化还正在酝酿中。
中国既不是一个天神般万能的国家,也不是一个低能的毫无作为的国家。她是由一群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结合而成的国家。他们有爱、有恨;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成就、有失败;有时充满希望,有时陷于绝望。他们只是一群平平常常的人,世界人士不能对他们有分外的要求和期望。中国没有解决一切困难的万应灵丹,也没有随心所欲脱胎换骨的魔术。如果她已经有所成就的话,那也是平时以汗、战时以血换来的。
如果有人问:“中国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作者只能答复:中国正有无数的问题等待四亿五千万人民去解决,而且不是任何短时间内所能解决。有些问题是企图征服她的敌人造成的,有些则是蜕变过程中她本身所制造的;另有一些问题是客观环境引起的,也有一些问题则是历史的包袱,有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已经在战前几年内解决,或者局部解决,更有许多问题则尚待分别缓急,逐一解决。
回顾作者身经目睹的过去五十年,以及作者所熟悉的过去一百年,甚至追溯到作者所研习过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作者已经就其所知探求出若干问题的线索,有些问题深深植根于过去,有些则由急剧的变化所引起。作者已经力求平直客观地陈述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变迁,尤其是过去五十年内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愿意与中国合作,共同解决妨碍持久和平的若干问题的国际友人,本书或可提供一点资料,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与问题。合作是勉强不来的,必须彼此相互了解,然后才能合作。欲谋持久的合作,必须先对一国的真实背景有所了解,包括心理、情感,以及道德等各方面。
因此,作者对于日常琐事也往往不厌其详地加以描写,希望借此使读者对中国人民在战时与平时所反映的心理、情感和道德等,能有比较亲切的认识,日常琐事往往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重大变迁,希望读者多少能从作者所记述的身边琐事中,发现重大史实的意义。
《西潮》,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无比震撼的书。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远不止于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了某个重要时期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看到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听到了他们的声音,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尤其喜欢它在叙事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既不回避历史的黑暗面,也不吝于赞美那些闪光的时刻。这种平衡感,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情景与现实进行对比,思考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与过去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获得新的思考。
评分《西潮》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很久,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迷路,每个书架都摆满了厚重的经典,而我,只是一个好奇的探险者,小心翼翼地拨开尘封的书页,试图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些隐藏的智慧和故事。初读时,我被它那种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看着那些或辉煌、或衰败的文明在眼前缓缓展开。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那种严谨而又充满画面感的叙述,总能轻易地将我拉入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的奋斗与挣扎。这本书并非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耐心去消化,去理解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去梳理那些相互交织的历史事件。有时,我会因为某个情节的震撼而久久不能平静,有时,又会因为某个哲思的深邃而陷入沉思。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的各个侧面,有光明,也有阴影,有进步,也有反复。读完一章,我常常会合上书本,久久地望着窗外,回味书中描绘的场景,思考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这种感觉,就像是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虽无声,却意味深长。
评分《西潮》这本书,我第一次接触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只是随手翻了翻,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遥远而又熟悉的世界里漫游,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的乐趣。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早已被时间遗忘的事物重新唤醒,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在讲述历史的同时,又能触及到当下的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读着读着,我就会发现,原来几百年前的人们,也面临着类似的困惑和挑战。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深刻探讨。我喜欢它那种宏大的视角,能够将个体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同时又不失对细节的关注。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些生动的情节描写,都让我觉得,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切。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使得它成为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西潮》,坦白说,我是在某个下午,被朋友强烈推荐之下才开始翻阅的。刚拿到手,那沉甸甸的质感,以及封面那种古朴而又充满力量的设计,就已经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开第一页,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便迎面而来。我喜欢这种能够将我瞬间带入另一个时空的文学作品,仿佛我不再是身处现代社会的凡夫俗子,而是那个时代里一个渺小却又充满好奇的观察者。作者的文字,在我看来,是一种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饱含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它在描绘宏大叙事的同时,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那些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坚韧与脆弱,他们的智慧与愚昧,都仿佛历历在目,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有时,我会因为某个角色的遭遇而替他感到不值,有时,又会因为他们的坚持而感到由衷的钦佩。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人性的百科全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以及那些永恒不变的追求和困境。
评分不得不说,《西潮》这本书,的确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那些过于晦涩或者情节过于平淡的书籍,但这本书却成功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种独特的叙事节奏,仿佛是在演奏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曲,有高潮,有低谷,有激昂,有沉静,始终牵引着读者的情绪。我喜欢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的深邃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灵魂,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思想情感,都显得那样真实可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思考书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和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车轮是如何滚滚向前,又是在怎样的力量驱动下不断发展。
评分还没看到书 先好评 相信京东
评分挺好的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元旦促销存书,真是物有所值
评分很好的!!!!!!!!!!!!!!
评分不错的书 可以看看
评分蒋梦麟西潮物流很快服务周到满分好评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