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内容简介
叶剑英(1897—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广东省梅县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后曾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特别班学习。早年参加粤军回粤驱逐桂系军阀、讨伐陈炯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北伐之役,参与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领导广州起义。曾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中央苏区东南战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参谋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军陕甘支队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中央军委参谋长、军事学院副院长;军事调处部中共代表、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长、华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分局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军委军事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梅水之滨
第一节 童年在雁洋
第二节 丙村三堡学堂
第三节 剪辫子,打“潮勇”
第四节 就读东山中学,立志报国救民
第二章 漂泊南洋与习武云南
第一节 海外谋生
第二节 人云南讲武学校
第三节 与日本教官比武
第四节 质问唐都督
第五节 “把剑长歌气压轩”
第三章 追随孙中山革命
第一节 投奔“援闽粤军”
第二节 随孙中山出巡广西
第三节 护卫大总统脱险
第四节 香港筹款
第五节 参加讨陈战役
第四章 执教黄埔与练兵香洲
第一节 在黄埔军校筹备处
第二节 军校停办风波
第三节 教授部副主任
第四节 连平大捷
第五节 香洲独立营
第六节 参与平定商团叛乱
第五章 东征之役
第一节 淡水之战
第二节 白芒花的争论
第三节 进军潮梅
第四节 梅县县长
第五节 痛悼张民达师长
第六节 平息香洲兵变
第七节 二次东征
第六章 随师北伐与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在总预备队指挥部
第二节 参加南昌之役
第三节 新编第二师代师长
第四节 通电反蒋与吉安暴动
第五节 彷徨武汉
第六节 出任“铁军”参谋长
第七节 投入中国共产党的怀抱
第七章 策应南昌起义
第一节 密议甘棠湖
第二节 巧献“计中计”
第三节 保护“革命火种”
第四节 率教导团南下广东
第八章 到敌人心脏里准备暴动
第一节 留在张发奎身边
第二节 接受党的秘密使命
第三节 调虎离山
第四节 加强起义武装力量
第五节 设法稳住敌人
第九章 广州工农兵起义
第一节 “夜半枪声连角起”
第二节 城区鏖战
第三节 秘密转移到香港
第四节 在莫斯科劳动大学
第十章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第一节 前往江西苏区
第二节 闽西肃反的困惑
第三节 参与反“围剿”的作战指挥
第四节 红军参谋事业的奠基者
第十一章 在红军学校与东南前线
第一节 挑起办校和作战两副重担
第二节 严于治校
第三节 按实战要求教学
第四节 建立红色据点,开展游击战
第五节 在闽赣军区
第六节 关心战士疾苦
第十二章 万水千山长征路
第一节 保护革命骨干
第二节 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
第三节 在遵义会议的旗帜下
第四节 艰难的雪山行军
第十三章 与张国焘的斗争
第一节 北上与南下之争
第二节 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
第三节 过草地的开路先锋
第四节 挫败张国焘的阴谋
第五节 “吕端大事不糊涂”
第六节 北上到吴起
第十四章 初到陕北
第一节 东征战役中的中路指挥
第二节 参与筹划西征
第三节 争取东北军与十七路军
第四节 在安塞领导东线工委
第十五章 西安风云
第一节 和平密使
第二节 张公馆的“座上客”
第三节 广泛开展统战救亡工作
第四节 与张学良紧急会晤
第五节 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第六节 多方奔走,巩固和谈成果
第七节 主持西安红军联络处
第八节 营救西路军战友
第十六章 辗转奔波为抗战
第一节 在西安继续进行国共谈判
第二节 出席南京国防会议
第三节 营救“政治犯”
第四节 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
第五节 迁移武汉
第六节 华南之行
第七节 长沙大火中脱险
第十七章 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
第一节 训练班的副教育长
第二节 备受欢迎的“游击战争战略家”
第三节 “我来唱一个”
第四节 动员南岳佛道教界抗日救国
第五节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去”
第六节 团结桂系抗战
第十八章 战斗在重庆
第一节 痛斥“平江惨案”制造者的罪行
第二节 与何应钦的交锋
第三节 “叶剑公舌战群儒”
第四节 新四军北移的谈判
第五节 揭露“皖南事变”真相
第六节 身在虎穴,正气凛然
第十九章 延安岁月
第一节 重返军委参谋部
第二节 运筹谋划,持久抗战
第三节 科学预测苏德战争爆发后日军动向
第四节 打一场“政治宣传战”
第五节 同中外记者参观团的友好交往
第六节 与美军观察组谈判
第七节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第八节 参加党的“七大”
第二十章 在军调部的四百天(上)
第一节 停战令颁发前后
第二节 组建军调部中共机构
第三节 停战原则谈判的波折
第四节 执行小组的使命
第五节 东江纵队撤退与中原军区突围
第六节 恢复交通线之争
第七节 安平事件
第二十一章 在军调部的四百天(下)
第一节 坚守阵地,岿然不动
第二节 《解放》报事件
第三节 黑暗中的灯塔
第四节 “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第二十二章 领导中央后方委员会工作
第一节 从延安到临县三交镇
第二节 中央的“耳目”
第三节 城工部与外事组
第四节 出席全国土地会议
第五节 临县反“左”
第六节 与群众共甘苦
第二十三章 在华北军大的领导岗位上
第一节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第二节 统一思想,协调步伐
第三节 为贯彻党的方针而教学
第四节 “搬师请贤”
第五节 教学民主
第六节 物质保障
第七节 教学水平的新高度
第二十四章 新北平市长
第一节 从石家庄到北平
第二节 “联合办事处”主任
第三节 紧张接管
第四节 整顿秩序,恢复生产
第五节 发展科学教育事业
第六节 廉洁奉公
第七节 与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和谈
第二十五章 解放广东
第一节 “泉水”
第二节 赣州会议定大计
第三节 与林彪的分歧
第四节 组织解放海南岛战役
第五节 领导两广剿匪作战
第二十六章 开创广州工作局面
第一节 接管广州
第二节 “治安战役”
第三节 “把粮食运进来”
第四节 金融斗争
第五节 市政建设的起步
第二十七章 建设新华南(上)
第一节 确定大政方针
第二节 城市工作
第三节 农村建设
第四节 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第五节 经济领域的斗争
第二十八章 建设新华南(下)
第一节 为新中国的橡胶事业奠基
第二节 创办南方大学
第三节 发展统一战线
第四节 在“反地方主义”的漩涡中
第五节 巩固国防南大门
第二十九章 主持训练总监部工作
第一节 对现代战争的思考
第二节 主管全军的军事训练
第三节 辽东半岛军事演习
第四节 军队建设中的“八个关系”
第五节 发扬优良传统与学习外国经验
第六节 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
第三十章 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上)
第一节 创建军事科学院
第二节 确定科研方向
第三节 建立全军的科研机构和队伍
第四节 发扬“攻关”精神
第五节 群众冷暖挂心头
第三十一章 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下)
第一节 对现代战争特点的新认识
第二节 开展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
第三节 排除林彪的干扰
第四节 摸索符合科研规律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建立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
第六节 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先进军事科学
第七节 关注全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三十二章 全军教育训练的新阶段
第一节 突出军事训练的地位
第二节 军事训练的目标与途径
第三节 倡导和推广郭兴福教学法
第四节 领导全军院校工作
第五节 元帅余事付讴歌
第三十三章 在动乱中稳定军队
第一节 “天下不能乱,长城不能毁”
第二节 在两个“十万人大会”上
第三节 “串联炮打何时了”
第四节 保护老干部和知识分子
第五节 “内忧必然引起外患”
第三十四章 迎着逆流进击
第一节 “大闹京西”
第二节 下达军委八条命令和七项规定
第三节 “大闹怀仁堂”
第四节 主持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
第五节 忍辱负重,坚持斗争
第六节 “二月逆流”实为“二月正流”
第七节 到新华印刷厂“蹲点”
第八节 对国际新战略的建议
第九节 “流放”湖南
第十节 揭穿陈伯达的真面目
第三十五章 重新主持军委工作
第一节 受命于危难之际
第二节 筹备军委扩大会议
第三节 整顿军队领导班子
第四节 训练与战备
第五节 指挥西沙之战
第三十六章 军委扩大会议前后
第一节 中美会谈之后
第二节 苦撑军队危局
第三节 围绕筹备四届人大的较量
第四节 一次历史性的重要会议
第五节 在周恩来病重的日子里
第三十七章 粉碎“四人帮”
第一节 周恩来逝世和“四五”狂飙
第二节 酝酿除害良策
第三节 毛泽东的临终召唤
第四节 众志成城
第五节 “西山不可久留”
第六节 果断决策,“以快打慢”
第七节 惊心动魄的怀仁堂“会议”
第八节 山河重光,举国欢腾
第三十八章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第一节 拨乱反正,请邓小平复出
第二节 关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第三节 开创军队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节 在党和国家历史性的转折之际
第三十九章 担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二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三节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节 加速军队和国防现代化
第五节 发展国家对外友好关系
第六节 告台湾同胞书与“九条方针”
第七节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四十章 帅星永远闪耀
第一节 以己之退,促党的事业之进
第二节 同疾病顽强斗争
第三节 帅星陨落,功业永存
生平大事年表(1897-1986)
后记
精彩书摘
《叶剑英传(第3版)》:
第二节 丙村三堡学堂
1908年,11岁的叶剑英,已长成一个英俊少年。
这时,家境也稍微好转,父母决定送他到离雁洋10多 里路的丙村三堡学堂住校读书。
三堡学堂,是由金盘堡、锦州堡、雁洋堡联合创 办的一所公立高等小学。这所学堂的校长和教员大都 是不满清朝封建统治、主张“教育救国”的爱国青年 。当时学堂是四年制,设置甲、乙、丙、丁4个班次 ,叶剑英在甲班。据他当年的同学温日新、温瑶生、 廖光史回忆,叶剑英那时的学习成绩是几个班里最拔 尖的,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他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 各门课程外,还多方借阅许多课外书籍,尤其爱好写 诗作文。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去“贴堂”展览。
学校聘请的一位名叫李煮梦的老师,诗文极好, 才华出众,是柳亚子创立的“南社”的诗友。李老师 很欣赏叶剑英的诗文,经常亲加指点,使其习作大有 长进。叶剑英直到晚年还怀念这位启蒙老师,还能背 诵李诗“调高泣风雨,笔健走雷霆”,“剑气纵横盘 北斗,箫声凄咽拂南天”等佳句。1977年夏天,一次 偶然机会,叶剑英得到一部“南社”集刊,诵读之余 ,回忆起当年向李老师请教《诗经》的情景,在书的 封面上意味深长地写下这样两句诗:“说部我输李煮 梦,小戎离黍出诙谐。” 叶剑英自幼喜欢爬山和游泳,到了三堡学堂学习 国文、英文、地理、体操等课程后,对山山水水更加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到节假日,他常常约三五个要 好的同学去游玩。附近的名胜“三坎石”、“仙水塘 ”、“北帝宫”、“梅子坑”,还有阴那山的“灵光 寺”,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他随身带着小本子,每到 一处,凡是刻有楹联的地方,他都要停下脚步,留意 观看,一边吟诵,一边抄写。就这样,一句句妙语佳 联深深地印进了他的脑海,对他不断提高诗文写作水 平很有帮助。
当时,长夜如磐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 在发生剧烈的震颤。自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于 1905年在日本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以后,全国各地的革命党人 相继组织武装起义,向封建帝制王朝发起了猛烈冲击 。在这种革命形势下,参加同盟会的梅县籍留日学生 也创办了《梅州杂志》,宣传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同 时把大批革命宣传品寄回梅县。同盟会的《民报》, 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还有邹容的《革 命军》等,成了三堡学堂进步师生争相传阅的读物。
叶剑英读到这些革命书籍,常常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
三堡学堂的进步老师,也不断向学生们灌输新的 思想。校长谢鲁倩是一位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邦加岛的 华侨富商之子,他受到孙中山思想的影响,回国参加 同盟会,创办新学,利用各种场合,向学生宣讲孙中 山的学说。还有一位老师林修明,也是同盟会会员, 毕业于日本的体育学校,先后在松口体育学堂和三堡 学堂任教。他上体育课有个规矩,无论春夏秋冬,每 次排队,都要使队伍面向太阳。夏天学生们怕晒,请 求背阴站队,他不答应,并且说: “你们长大后, 应当准备投笔从戎,一个真正的军人是不怕太阳曝晒 的,怕晒就没有资格当军人!”他常常把体育课当成 政治课,借题发挥,向同学们讲了许多历史上官逼民 反的故事,从太平天国讲到义和团,从义和团讲到孙 中山。
叶剑英从这两位师长处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孙 中山这位革命先驱的高大形象,在他心灵上逐渐打下 了清晰的烙印。
第三节 剪辫子,打“潮勇” 有一次,林修明突然取下帽子,摘掉了头上的发 辫,学生们的几十双眼睛一下子都瞪大了。原来,林 老师早已剪掉辫子,戴的是一盘假发。林修明慷慨激 昂,向学生讲述清朝规定男人蓄发,留辫子,要革命 首先要剪掉头上的辫子,表示反抗清朝封建制度的道 理。叶剑英和同学们听了,十分佩服林老师的学识和 勇气。他和其他几个胆大的同学,也学着林老师的样 子,剪掉头上的辫子。这件事很快轰动了学堂和村镇 。顽固保守的乡绅骂他们“无法无天”,要校方严加 惩处。叶剑英等几位同学由于得到校长谢鲁倩和进步 教师的支持,胆量更大了。在他们的影响下,三堡学 堂又有些学生跟着造了自己头上辫子的“反”。那些 顽固保守的人见此情景,连声哀叹,徒唤奈何。
剪辫子的风潮过去不久,学堂里又发生了另一件 引起丙村轰动的事。
丙村是梅江边一个较大的镇子,也是一个比较热 闹的码头。东来西往的船只常常在这里停靠。当时, 潮州的知府时常派官船到松口、丙村、梅县县城运送 货物,押解案犯,办理公务。一些潮州府的清兵,头 戴红缨帽,身穿青马褂,胸前绣着一 、个“勇”字 ,人们称之为“潮勇”。他们每次坐船来到丙村,总 是为非作歹,勒索财物,闹得鸡犬不宁。百姓不堪其 苦,骂他们是“红头苍蝇”,告到官府,官府不但不 管,反诬之为刁民告恶状。“潮勇”得到官府庇护, 气焰更加嚣张。
“潮勇”明抢强夺的事,也惊扰了三堡学堂的校 长和教师们。那时,学堂的经费来源,很大一部分靠 镇上肉铺上缴的“牲口捐”。每逢肉铺被抢,官府不 管,总有肉铺老板跑到学校告状,要求减免捐税。学 堂师生们对“潮勇”的恶劣行径感到十分气愤。
一天下午,叶剑英和同学们看到镇上几家肉铺的 老板跑到学校告状说,“潮勇”又来抢肉了。叶剑英 和同学们义愤填膺,要求校方伸张正义。校长谢鲁倩 很赞赏同学们的胆量,率领叶剑英等十几个同学,带 着棍棒,向镇上奔去。
几个“潮勇”见校长带着学生来问罪,便强词夺 理,耍赖狡辩,还辱骂学生们是狗咬耗子——多管闲 事。谢校长和学生们寸步不让,要他们把抢来的东西 归还物主,叶剑英等几个大一点的学生上前动手与清 兵争夺,镇上的许多居民也纷纷围上来给学生们助威 。清兵见此情景,软了下来,被迫交出了所抢的牛肉 等财物。谢校长和学生们将他们带到学堂,教训了一 顿,然后又扭送到了官府处理。
三堡学堂师生打“潮勇”一事,有力地打击了“ 潮勇”的气焰。从此,潮州府的清兵再也不敢轻易到 丙村去骚扰了。
1911年春节刚过,三堡学堂校长谢鲁倩和教师林 修明忽然不辞而别。叶剑英和同学们见不到这两位受 尊敬的先生,都很纳闷,也很想念。原来,他们是秘 密地去广州参加了筹划已久的黄花岗起义。林修明在 战斗中壮烈牺牲。谢鲁倩于起义失败后,又去参加组 织光复军,继续进行起义的准备。
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爆发了, 武昌新军在同盟会的宣传鼓动下,首先起义。各省纷 纷响应,相继独立。梅县地区也沸腾起来了,起义军 于12月攻占了县城,民心大快。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宣告成 立。从此,2000多年封建帝王的统治宣告结束。三堡 学堂的师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贺革命政权的 诞生。教师们眉飞色舞地给学生讲辛亥革命、建立“ 中华民国”的详细经过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叶剑英 听得入了神。课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对同学 们说:“现在是民国了,我们的国家得救了。我们要 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使国家富强起来 ,再不受人欺侮。” 老师还要求学生们结合辛亥革命,写一篇以“论 兵”为题的作文。叶剑英在构思时,想到老师平素讲 的中国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和武昌起义的壮烈情景,顿 时思路大开。他开宗明义地写道: “兵之物,大矣 哉!”接着,在文中引经据典,讲述军队的重要作用 。这一篇作文,又被老师当作范文,拿去“贴堂”。
……
前言/序言
null
《元帅风云:叶剑英传(第3版)》图书简介 一、 历史洪流中的巍巍巨擘 在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中,叶剑英元帅无疑是一位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紧密相连,其身影几乎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关键节点。本书,作为《叶剑英传》的第三版,旨在以更加深入、全面、客观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位共和国元帅的传奇一生,勾勒出他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描绘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邃的政治智慧以及崇高的道德风范。 从他早年投身革命,到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浴血奋战;从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叶剑英元帅始终站在历史的前沿,以其坚定的信念、卓越的胆识和非凡的担当,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力量。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重温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感受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理解他所经历的挑战、做出的抉择,以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 烽火岁月的磨砺与成长 本书将首先追溯叶剑英元帅的革命起点。他早年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投身救国救民的洪流。在黄埔军校的峥嵘岁月,他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并开始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为他日后的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叶剑英元帅经历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关键性的历史事件,并以其军事才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与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并在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中,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和后勤保障能力,为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征,不仅是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严峻考验,更是对叶剑英元帅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极大磨砺。本书将详细展现他在长征中的一系列行动,包括他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以及如何克服极端艰苦的条件,保障部队的行军和作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剑英元帅又肩负起重要的军事领导职责。他参与领导了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组织指挥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战役,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复杂的敌我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解放战争时期,叶剑英元帅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担任野战军的领导职务,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几大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极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以及叶剑英元帅在其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展现其作为杰出军事战略家的风采。 三、 建设年代的智慧与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元帅并未停歇,而是将他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在军事国防建设、国家安全保卫、经济建设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军队现代化建设方面,叶剑英元帅高度重视军队的军事理论研究和现代化装备发展。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训练大纲,推动了军事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为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本书将着重介绍他在这一时期,如何借鉴国际先进军事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制定战略方向和具体措施。 在国家安全和政治建设方面,叶剑英元帅也展现了其深邃的政治智慧。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他始终坚持原则,维护党的团结,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保驾护航。特别是在国家面临重大政治风险和挑战的时期,他以其坚定的立场和高超的政治艺术,化解了一系列危机,维护了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四、 改革开放的拨乱反正与伟大先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叶剑英元帅再次以其非凡的魄力与担当,在拨乱反正、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与党内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起,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坚决拥护和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政治基础。 本书将重点阐述叶剑英元帅在这一关键历史转折点上的贡献。他以其崇高的威望和坚定的原则,有力地推动了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为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扫清了障碍。他坚信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并积极为改革开放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建言献策。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面对诸多新的挑战和困境,叶剑英元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战略眼光。他关注民生,心系发展,并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本书将通过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展现他如何以其高瞻远瞩的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蓝图。 五、 崇高品格与精神遗产 除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叶剑英元帅一生所展现出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更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一生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本书将深入挖掘叶剑英元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展现他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普通干部,以及一名卓越的领导者,是如何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融入到一言一行之中。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其崇高的道德情操,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元帅风云:叶剑英传(第3版)》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生动的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和新中国发展史的缩影。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考证、翔实的细节描述、客观的分析评价,全景式地再现叶剑英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深刻的元帅形象。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叶剑英元帅的伟大功绩,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本书的出版,也必将有助于当代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辛历程,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