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皮书:回忆与研究》对当代文化史上的“灰皮书”来源、过程及影响均有全面的介绍,由“灰皮书”工作而产生的研究与认识成果也有编入。书内文章均来源于当事人的撰述,较为真实详细,包含大量一手资料,对中国出版史上独特的“灰皮书”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回顾研究,在立意、材料、方法和结论上都严格依据学术标准,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灰皮书”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出版了一大批外国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著作作为配合“反修”斗争的重要参考资料,这批书被称为“灰皮书”,实际上是供少数人阅读和使用的“禁书”。后来,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流入社会,成为有关研究的重要资料和青年人的启蒙读物。《灰皮书:回忆与研究》所收录的文章对“灰皮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等作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介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也是对中国出版史相关研究的重要补充,值得相关研究者参考、借鉴。
郑异凡,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全国资深翻译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国际共运史研究所苏东处处长,长期从事苏联史的研究。曾参加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灰皮书”的编译工作。主要著作有:《布哈林论》《天鹅之歌——关于列宁后期思想的对话》《不惑集》《史海探索》《新经济政策的俄国》(《苏联史》第3卷)等。编译《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
前言
回忆篇
郑异凡 从“灰皮书”到“人民文库”——“灰皮书”的来龙去脉
张惠卿 “灰皮书”的由来和发展
冯修蕙 我与《外国政治学术书籍编译工作简报》
沈昌文 《也无风雨也无晴》(选录)
陈慧生 中央编译局如何组织“灰皮书”的编译
殷叙彝 关于“灰皮书”和国际室的回忆
胡文建 “灰皮书”的二十年与我和同事们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
郑异凡 “灰皮书”中的重头项目——托洛茨基言论
李兴耕 从“灰皮书”到对国际共运史若干问题的重新思考
郑异凡 布哈林著作的“变色”与研究
蔡恺民 我对布哈林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资料的翻译和研究
周懋庸 与鹰结缘——忆对罗·卢森堡思想全国学术研讨会
顾家庆 别样的窗口
于沪生 我与“灰皮书”的结缘
耿睿勤 从编译“灰皮书”到改行编译马恩著作
王学东 “灰皮书”进入“人民文库”始末
研究篇
郑异凡 重评布哈林的“阶级斗争熄灭论”
郑异凡 有关布哈林的若干问题
郑异凡 列宁和布哈林在国家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消除
郑异凡 论布哈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蔡恺民 布哈林的经济平衡发展观点初探
蔡恺民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布哈林关于过渡时期经济规律的争论
杨彦君 关于“左派共产主义者”企图逮捕和杀害列宁的问题
李兴耕 关于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对第二国际的评价
殷叙彝 第二国际史研究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殷叙彝 关于伯恩施坦的评价问题
殷叙彝 伯恩施坦研究总的几个问题
郑异凡 由“先知”引起的话题
李兴耕 饶勒斯的社会主义思想评析
李宗禹 卢森堡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观点——读《论俄国革命》
李宗禹 关于卢森堡的两篇文章引起的争论
殷叙彝 一本有争议的著作——评卢森堡《论俄国革命》
周懋庸 卢森堡的《俄国革命》手稿的写作和出版及其影响
周懋庸 不必再回避
遗存篇
《外国政治学术书籍编译工作简报》评介文章选刊
伯恩施坦的一本宣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书——《什么是社会主义?》
美国资产阶级学者谈南斯拉夫农业:《南斯拉夫的经济改革》
郑异凡 托洛茨基主要著作的原本、译本和在我国的翻译出版情况
郑异凡 苏现代修正主义者对斯大林的攻击很多地方同托洛茨基的论调一模一样——托著《斯大林。对此人及其影响的评价》简介
郑异凡 托著《被出卖的革命——苏联的现状及其前途》一书简介
沈昌文、史枚 人民出版社出版工作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摘录)(1960—1966)
郑异凡 中央编译局国际室编译托洛茨基材料大事记
郑异凡 康生对编译托洛茨基材料的指示
有关著作目录
作者简介
这本书散发出的那种低调的专业性,让我联想到那些需要一定知识背景才能完全领会的佳作。我并不是说它晦涩难懂,而是它似乎设定了一个门槛,邀请那些真正对这个领域有深入探究欲望的读者进入。我观察到封面封底的文字介绍非常克制,没有使用任何浮夸的形容词,比如“震撼”、“必读”之类的。这种克制本身,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极大的自信。它在告诉我:“我在这里,内容经得起推敲,你是否准备好深入了?” 我期待的不是快餐式的知识获取,而是一次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智力探险。这种需要读者付出努力才能完全消化的书籍,往往留存的价值最高,因为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带来新的感悟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说实话,非常古典,甚至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感。纸张的纹理偏粗粝,墨迹的扩散度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既有纸质书特有的摩擦感,又不至于因为过度做旧而影响视力。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段落的引文处理上,作者采用了非常特殊的字体或缩进格式,这显示出编辑或作者对细节的极致把控。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厚重。在当今这个电子阅读主导的时代,能够出版这样一本在物质形态上如此“讲究”的书,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过程的致敬。我甚至有些舍不得快速翻阅,总想放慢速度,去感受每一页纸张和油墨带来的信息承载力,这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作者心血的体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抓人眼球,那种略显陈旧的灰褐色调,配上那种仿佛刻在时间里的字体,立刻就让人联想到某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厚重的研究气息。我是在一家老旧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它静静地躺在一堆发黄的旧书中间,那种独特的质感和低调的风格,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扉页时感受到的那种严谨与内敛,就足以让我对它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这种“不事张扬”的设计语言,反而透露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自信——它不需要花哨的包装来吸引眼球,它相信文字的力量会自己说话。我甚至想象着,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那种极其内敛,但一旦动笔便能直击要害的学者或亲历者,他/她选择用这种沉稳的色调来包裹自己的思绪与发现,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姿态宣言。
评分从我阅读过的几本具有类似气质的书籍经验来看,这类标题往往蕴含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不只是对过去的简单复盘,更像是一种与自身、与时代精神的严肃对谈。我推测,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可能不是完全线性的,它或许会以某个关键的“回忆”事件为切入点,然后层层剥开,用“研究”的工具去佐证、去深化,最终形成一个多维度的认知框架。我特别留意到,这类书籍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们往往能揭示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灰色地带”,那些既非绝对黑白,又充满人性挣扎的复杂地带。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那种清晰地看到历史脉络中隐藏的因果链条的满足感,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度剖析,希望能找到那种既有坚实史料支撑,又不失个人温度叙事的作品。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读起来像是在啃干巴巴的教科书,要么就是过于煽情,让事实的重量打了折扣。我希望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够兼顾严谨的考据和鲜活的记忆碎片。这本书的标题和装帧给我提供了这种微妙的暗示,它不像那种纯粹的“史学巨著”那样咄咄逼人,但“研究”二字又保证了其学术底色;而“回忆”的加入,则让人嗅到了一丝温度和第一人称的洞察力。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穿越迷雾,不仅看到宏大的历史图景,更能体会到身处其中的人们,那些细微的、只有亲历者才能捕捉到的真实感受,那种夹杂着无奈、挣扎与希望的复杂心绪。
评分还可以的还可以的还可以的
评分郑异凡,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全国资深翻译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国际共运史研究所苏东处处长,长期从事苏联史的研究。曾参加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灰皮书”的编译工作。主要著作有:《布哈林论》《天鹅之歌——关于列宁后期思想的对话》《不惑集》《史海探索》《新经济政策的俄国》(《苏联史》第3卷)等。编译《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本书对当代文化史上的“灰皮书”来源、过程及影响均有全面的介绍,由“灰皮书”工作而产生的研究与认识成果也有编入。书内文章均来源于当事人的撰述,较为真实详细,包含大量一手资料,对中国出版史上独特的“灰皮书”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回顾研究,在立意、材料、方法和结论上都严格依据学术标准,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评分包装很好,送货速度也快!
评分灰皮书,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只是价格略有些高……
评分不错,好书
评分书做得质量不错,内容只看了几页,感兴趣的可以买来看看。
评分东西不错,快递也不错。。
评分灰皮书,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只是价格略有些高……
评分东西不错,快递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