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事跡讀本1

抗日英烈事跡讀本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嚮陽 編
圖書標籤:
  • 抗日戰爭
  • 烈士事跡
  • 曆史
  • 紅色經典
  • 愛國主義
  • 青少年讀物
  • 人物傳記
  • 戰爭迴憶錄
  • 教育
  • 中華民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8329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3177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1
字數:25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抗日英烈事跡讀本1》入選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點選題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幫.兩國有兩韆多年的交往史,睦鄰友好是主流,但19世紀後半葉,日本逐漸走上軍國王義道路,先後發動和參與一係列侵略戰爭其中大多數是侵華戰爭:1874午進犯颱灣;1894年桃起甲午戰爭並侵占颱灣;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侵犯中國東北領土和主權:1931年策動九一八事變並侵占中國東北三省;1935年製造華北事變,鯨吞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1937年7月7日炮轟宛平縣城、進攻盧溝橋,悍然發動瞭全麵侵華戰爭。在那些不堪迴首的歲月裏,在日本法西斯鐵蹄下,中國大地到赴是人間地獄。 日軍的野蠻侵略.激起瞭中國人民的奮勇抵抗。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瞭偉大的抗戰精神。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英烈,弘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視死如歸、寜死不屈、不畏強暴、百摺不撓、堅韌不拔等偉大的抗戰精神,也是本書齣版目的所在。

內容簡介

  

  艱辛的8年抗戰中,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是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誌,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閤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旅統一戰綫旗幟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國人民義無反顧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楊靖宇、趙尚誌、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走批抗日將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國民革命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傑齣代錶。為水遠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勛,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實現中華民鏇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於2014年9月1日公布瞭第1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知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在這300名知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中,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有國民黨將士,也有共産黨官兵……在眾多的抗日英烈中.有父子有夫妻有兄弟.還有叔侄……他們的英靈永在!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本套書選編的就是這300名知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的主要事跡。

目錄

孫銘武 遼東血盟抗日救國軍總司令

羅伯特·肖特 為中國抗日戰爭犧牲的首位美國飛行員

滕久壽 血灑吳淞,死勖所屬

劉三春 抗日遊擊隊裏的“蜂王子”

孟傑民 南滿遊擊隊創始人之一

鄧鐵梅 組織民眾自發抗日的滿族英雄

吉鴻昌 “恨不抗日死”的愛國將領

童長榮 抗日隊伍中的多麵手

孫永勤 “黑臉門神”

李紅光 英名寫入軍歌的抗聯名將

王德泰 “東滿一隻虎”

張敬文 印刷工人齣身的抗日英烈

李世超 自願脫離封建剝削傢庭的優秀地下黨領導者

李學忠 一腔熱血灑長白

趙一曼 甘將熱血沃中華

夏雲傑 鐵骨錚錚,抗日到底

王仁齋 戰鬥遍遼瀋,碧血灑清原

鄧玉琢 血濺失地,功獻中華

樂以琴“空中趙子龍”

硃赤 誓與陣地共存亡

佟麟閣 七七抗戰的直接指揮者

……

本書編委會

精彩書摘

  孫銘武 遼東血盟抗日救國軍總司令

  孫銘武(1889-1932),遼寜清原人。遼東血盟抗日救國軍總司令。1932年1月,被大漢奸於芷山以談判為名騙至柳河縣二源浦殺害。

  19世紀八九十年代,清原渾河南岸的一個村子裏,住著一傢殷實的大戶,他們的宅院人稱“孫傢大院”。大院裏住著孫銘武、孫銘久、孫銘宸三兄弟以及一傢三代大小30餘口。

  孫銘武原名孫述周。1908年考人興京縣警官教練所,畢業後任必京縣北四區區官兼地方保甲團團總。l916年,參加討袁革命軍。1919年,該軍改編為東北陸軍第16師,孫銘武曆任連長營長等職。1925年因不滿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現實而退役為民,在瀋陽開客棧維持生活。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瞭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當時正在瀋陽的孫銘武耳聞目睹瞭日軍的無恥侵略行徑和屠殺抗日軍民的血腥暴行以及東北軍執行蔣介石“不抵抗”命令匆忙撤退的情況,深感王國之痛切,責任之重大。於是,他懷著“國傢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責任感,去找正在瀋陽的同鄉好友張顯銘,談及救國圖存之舉,兩人極為投機。張顯銘悲憤萬分地說:“政府丟棄東三省大好河山和三韆萬同胞不管,我輩不能坐視王國滅種,無動於衷。”孫銘武當即錶示:“與其坐以待斃,倒不如起而殺敵。”隨後,他們相約迴原籍清原,聯絡同鄉、同學、舊僚等,組織抗日救國武裝,雪國恥,救危亡。

  孫銘武迴到原籍後,三兄弟醞釀組織抗日隊伍。孫銘宸願棄職投筆從戎協助孫銘武創建抗日救國軍;孫銘久決計捨棄傢業,憑自己熟練的槍法,跟隨孫銘武奔赴疆場殺敵,舉傢上下莫不贊許。同時,他們還動員鄉民親友舉旗抗日,一起痛擊倭賊,全村老幼無不稱頌。張顯鋁迴鄉後,集結瞭當地公安分隊部分成員,嚮與孫銘武議定的舉義地點大蘇河集中。

  孫銘武率部與張顯銘部會閤後,登颱嚮全體官兵講述瞭九一八事變的經過,指齣:“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而殺賊,民族興亡在此一舉。”言畢,使用刺刀割破中指,血書“血盟救國軍”5個大字於庭柱之上,並鄭重宣布瞭隊伍的4條紀律:一、叛國投敵者殺;二、臨陣脫逃者殺;三、奸汙婦女者殺;四、敢取民間一草一木者殺。全體官兵,無不為之感泣。大傢經過一番討淪,一緻同意這支軍隊由孫銘武、張顯銘、李棟材等人共同領導。

  1932年年初,血盟抗日救國軍迅速發展到乾餘人,與僞東邊道自治保安司令部總司令於芷山的僞軍多次激戰,最後轉戰到紅石鎮,建立瞭根據地,孫銘武任總司令,張顯銘任總參議。當時的血盟抗日救國軍聲勢浩大,威鎮八方,嚴重威脅著遼東地區的日僞政權,成為遼東地區最早崛起的一支抗日勁旅,使日僞軍和漢奸聞風喪膽,惶恐不安。

  1932年1月中旬,於芷山授意其子同孫銘武談判。孫銘武等血盟抗日救國軍領導知道於芷山凶狠毒辣,但想到於芷山投日之前亦有過觀望動搖,便想藉談判之機再次爭取於芷山,以便擴大抗日力量。正在猶豫不決之際,於芷山又派人送信給孫銘武,信中附有於芷山屬下幾十名軍官(包括孫銘武相識故友)聯名簽署的“保證書”,擔保談判人員人身安全,血盟抗日救國軍遂決定派人前往柳河縣二源浦與於芷山談判。

  1月l9日,孫銘武與張顯銘等20名血盟抗日救國軍軍官及護兵百人來到二源浦。於芷山並未齣麵會見,卻先大擺宴席款待,宴畢藉口天晚強留住宿。孫銘武覺察到這是於芷山設下的“鴻門宴”,已知虎口難逃,當即寫瞭遺書囑其子:“……餘本國傢軍人,必須與國同難,故奮然抗日,號召民眾救圍,但不幸中途慘遭挫摺。父今為國而死,吾子必繼父誌,為國努力。……再關於父之體骨,倘能迴籍,暫不入土,必俟國土收復,民眾免遭災難時,再為安葬。是餘所囑。”而後交舊部下劉锡九轉給傢中,劉锡九悲感交集涕淚而退。當晚半夜時分,於芷山派其子以重兵將血盟抗日救國軍談判人員包圍後,持槍入室,將孫銘武等20人一一捆綁。於芷山害怕真相敗露,競連夜將孫銘武等人拉往二源浦西門外殺害。

  1931年起義前夕,孫銘武等人曾創作瞭一首義勇軍抗日軍歌,這被普遍認為是我國最早的一首義勇軍軍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母本”,歌詞為:起來,不願當忘國奴的人們,用我們的血肉喚起全國民眾;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奮起殺敵。中華民族到瞭最危險的時候,起來!起來!全國人民團結一緻,戰鬥!戰鬥!戰鬥!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為褒揚先烈,慰問忠魂,政府為毀傢紓難、抗日救國的革命先烈孫銘武、孫銘宸,分彆頒發瞭烈士證明書和光榮紀念證。

  ……

前言/序言

  鐵骨錚錚赴國難,氣壯山河奏凱歌

  ——緻讀者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愛國王義詩人屈原在《國殤》中生動形象地描繪瞭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生為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精神!這種精神與氣概是中華民族精神中愛國主義精神的最集中體現,是團結和鼓舞中華兒女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前僕後繼萬死不辭的不竭動力,是激勵和凝聚炎黃子孫自強不息團結奮進共禦外侮保傢衛國的力量源泉!

  泱泱五韆年中華民族的曆史畫捲中,鐵骨錚錚赴國難、氣壯山河奏凱歌的將士們用熱血和生命鎸刻瞭最絢爛最華彩的篇章!人民不會忘記,祖國不會忘記,曆史更不會忘記!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幫.兩國有兩韆多年的交往史,睦鄰友好是主流,但19世紀後半葉,日本逐漸走上軍國王義道路,先後發動和參與一係列侵略戰爭其中大多數是侵華戰爭:1874午進犯颱灣;1894年桃起甲午戰爭並侵占颱灣;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侵犯中國東北領土和主權:1931年策動九一八事變並侵占中國東北三省;1935年製造華北事變,鯨吞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1937年7月7日炮轟宛平縣城、進攻盧溝橋,悍然發動瞭全麵侵華戰爭,日本軍國王義的野心就是要變中國為其獨占的殖民地,進而吞並亞洲,稱霸世界。日本軍國主義的這一瘋狂的侵略國策,給中國人民和亞洲其他國傢人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災難,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瞭極其黑暗極其卑劣的一頁、

  在那些不堪迴首的歲月裏,在日本法西斯鐵蹄下,中國大地到赴是人間地獄.城市遭到轟炸,村莊遭到焚燒,父老兄弟遭到屠殺,母親姐妹遭到蹂躪,大好河山慘遭踐踏,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傷亡多達3500萬人。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軍在南京對中國同胞實施瞭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浩浩長江滾動著鮮紅的血浪,這是人類文明史上駭人聽聞的暴行。日本侵略軍對中國人民發動瞭令人發指的細菌戰化學戰,進行瞭慘無人道的人體活體試驗。日本軍國王義發動戰爭造成的破壞緻其對中國資源和財富的大肆掠奪,按照1937年的比價.造成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

  日軍的野蠻侵略.激起瞭中國人民的奮勇抵抗。在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誌成城,經過長達8年艱苦卓絕的全國抗戰,打敗瞭日本侵略者,宣告瞭日本軍國主義的徹底失敗,取得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鏇解放戰爭,中國共産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二戰勝利後,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對納粹德國戰犯的審判,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及中國蘇聯等國傢的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使發動侵略戰爭雙手沾滿各國人民鮮血的罪魁禍首受到應有的懲處,把戰爭罪犯永遠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這一審判的正義性質是不可動搖、不容挑戰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曆史無法重來,未來可以開創,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一定要銘記曆史、警示未來!當然,我們強調銘記曆史並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麵嚮來來,大傢來共同珍愛和平、維護和平、捍衛和平,讓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讓各國人民水享太平。“解鈴還須係鈴人。’日本方麵應該本著對曆史、對人民、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從維護中日友好、維護亞洲地區穩定與發展的大局齣發,以慎重態度嚴肅對待和妥善處理曆史問題,認真汲取曆史教訓,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瞭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入民嚮世界展示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寜死不屈的民鏇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摺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艱辛的8年抗戰中,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是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誌,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閤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旅統一戰綫旗幟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國人民義無反顧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楊靖宇、趙尚誌、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走批抗日將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國民革命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傑齣代錶。為水遠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勛,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實現中華民鏇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民政部乾2014年9月1日公布瞭第一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在這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中,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有國民黨將士,也有共産黨官兵……在眾多的抗日英烈中.有父子有夫妻有兄弟.還有叔侄……他們的英靈永在!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本套書選編的就是這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的主要事跡。盡管我們為編寫本套書不遺餘力,但囿於水平和條件有限,可能還有定的錯訛之處,誠望各位專傢、學者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有機會再版時進步修訂完善。

  本書編委會

  2015午1月


《烽火邊疆:近代中國邊疆民族風雲錄》 導言:風雲際會,山河變色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晚清“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來,近代中國西部與北部邊疆地區所經曆的復雜動蕩與深刻變革。不同於以往側重於中心王朝敘事或單一民族衝突的傳統史學框架,《烽火邊疆》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邊疆圖景,聚焦於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夜,在帝國主義列強蠶食、沙俄滲透、內部民族關係緊張以及地方軍閥割據等多重壓力下,廣袤邊疆地帶的政治、經濟、文化與軍事角力。 全書以時間為軸,地域為綱,詳述瞭在國傢主權遭受嚴重挑戰的背景下,邊疆各族人民所展現齣的生存智慧、反抗意誌以及與中原地區的復雜互動關係。我們摒棄瞭將邊疆視為被動客體的觀念,力求還原邊疆社會作為曆史能動者,在風雲變幻中主動尋求齣路的曆史側麵。 第一部分:帝國的邊緣與崩塌的秩序(約1840s—1900s) 本部分著重探討晚清政府在邊疆治理上的睏境及其導緻的秩序失範。 第一章:西北邊陲的藩屬變遷 聚焦於新疆、濛古等地的權力真空與外部勢力的介入。詳細考察瞭浩罕汗國勢力對南疆的影響,以及俄國在塔城、伊犁地區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取的特權。重點分析瞭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軍事行動及其對當地民族結構和經濟模式的長遠影響。我們梳理瞭陝甘總督在穩定邊疆、調和迴漢矛盾方麵的政策得失,揭示瞭在中央權力衰弱時,地方精英如何利用民族宗教紐帶維係或重塑地方權力結構。 第二章:東北的“開發”與“邊防”悖論 對沙俄通過中東鐵路和“藉地建租”政策對東北亞地區帶來的結構性變化進行深度剖析。闡述瞭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來加強邊防、推行“官督商辦”政策,吸引關內移民進入黑龍江、吉林地區,試圖以“人”來固守“地”的復雜實踐。這一時期,滿洲貴族與新興漢族地主、士紳之間圍繞土地資源和資源開采權的衝突,構成瞭東北邊疆早期現代化的底色。 第三章:西南密林中的傳統與現代交鋒 以雲南、四川邊境地區為核心,探討西南少數民族(如彝、藏、傣等)部落聯盟與清政府“改土歸流”政策之間的長期張力。本書特彆關注瞭英國對緬甸的侵蝕如何間接影響瞭雲南邊境的安全與土司製度的瓦解速度。通過對地方誌、教案記錄和少量口述史料的交叉驗證,重構瞭土司在麵對朝廷更迭和西方傳教士滲透時的生存策略。 第二部分:民國的碎片與新的角力(約1912年—1930s) 進入民國時期,中央政府的權威性式微,邊疆地區成為軍閥、地方勢力乃至域外強權進行代理人戰爭的舞颱。 第四章:濛古自治的浪潮與中蘇關係的初期博弈 詳細梳理瞭外濛古在清末自治運動的興起,以及袁世凱政府力圖維持宗主權的艱難嘗試。重點分析瞭蘇俄革命後,其對內濛古和外濛古采取的不同策略——對內濛古的“模糊承認”與對自治政府的“扶植滲透”。本書通過對中俄雙方外交電報的對比,展現瞭民族自決思潮在邊疆地區如何被外部地緣政治所利用和扭麯。 第五章:西北“新軍閥”的崛起與“泛伊斯蘭”敘事的失效 聚焦於甘肅、寜夏、青海地區的馬傢軍閥集團的興起。探討瞭他們如何利用其特殊的宗教身份和軍事實力,在民國中央政府更迭中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並逐步將勢力範圍拓展至川、藏交界地區。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他們“忠於中央”與“維護地方特權”之間的矛盾,以及他們對“泛伊斯蘭主義”的實用性利用。 第六章:中日衝突前夕的東北邊境軍事化 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地區已成為多方軍事力量的混閤體。本書細緻描繪瞭張學良父子在應對日本關東軍步步緊逼時的猶豫與睏境,以及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形成過程。我們側重於分析東北三省內部的漢族、滿族、朝鮮族、濛古族居民如何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分彆組織起來進行局部抵抗,揭示瞭抗日鬥爭在邊疆地區呈現齣的分散性與民間性。 第三部分:在動蕩中尋求民族的未來(約1930s—1937年) 本部分關注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的背景下,中國共産黨與國民黨在邊疆地區進行的復雜社會動員工作。 第七章:延安路綫在西北的拓展 闡述瞭中國共産黨如何調整其民族政策,在陝甘寜邊區周邊地區,通過土地改革和宣傳爭取少數民族的支持。重點考察瞭紅軍長徵經過的少數民族地區(如彝區)的“彝海結盟”等事件,分析這些策略在短期內爭取民族團結的有效性,以及長期來看對邊疆治理模式的潛在影響。 第八章:邊疆知識分子的覺醒與地方自治的呼聲 通過對一批留學歸國或接受新式教育的邊疆精英(如雲南的王九齡、內濛的德王等)的考察,分析他們在“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對“現代國傢”與“民族特殊性”之間關係的反思。有些尋求更高程度的自治,有些則堅信融入中央政府的現代化進程是唯一的齣路。 結語:未竟的統一與長遠的遺産 全書最後總結瞭近代邊疆動蕩對中國現代國傢建構的深遠影響,特彆是其塑造瞭中國在處理民族關係、邊境安全以及資源開發上的長期戰略思維。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邊疆置於一個動態的、受多重外部力量塑造的曆史進程中,展現瞭那片廣袤土地上,不同群體為瞭生存、尊嚴與未來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抗爭與選擇。 關鍵詞: 近代邊疆史、晚清改製、沙俄滲透、軍閥割據、民族關係、西南土司、東北移民、延安民族政策。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抗日英烈事跡讀本1》,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敘述,而是用一種非常紮實、細緻的方式,把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重新帶迴我們的視野。我之前對一些曆史人物的瞭解,大多停留在標簽化的層麵,比如“英雄”、“烈士”,但這本書,它把這些標簽褪去,讓我們看到他們作為普通人的一麵,看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傢人的牽掛,有兒女的情長,有對未來的憧憬。正因為如此,當他們為瞭國傢、為瞭民族,義無反顧地走嚮戰場,甚至獻齣寶貴的生命時,那種震撼力纔更加深刻。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位女醫生的故事,她在戰火紛飛的前綫,冒著生命危險,救治瞭一個又一個傷員。她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慷慨激昂的宣言,隻是默默地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智慧,去對抗死亡。她的堅定和仁愛,在那個黑暗的年代,就像一束微弱卻溫暖的光。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英雄,不一定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更多的是那些在崗位上,在危難時刻,挺身而齣的普通人。他們的付齣,雖然平凡,但匯聚起來,就足以照亮整個民族前進的道路。

評分

我很少對一本“讀本”類書籍有過如此強烈的共鳴。這本《抗日英烈事跡讀本1》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曆史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書寫的。我平常對曆史的瞭解,大多是通過宏大的敘事,對個體命運的關注相對較少。但這本書,它就像一扇窗戶,讓我窺見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普通人。我被其中一位年輕女子的故事深深吸引,她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功勛,隻是在戰亂中,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為受傷的士兵包紮傷口,為流離失所的人們分發食物。她的善良和堅韌,在那個混亂的年代,顯得格外珍貴。書裏對她的描寫,沒有過度的渲染,卻充滿瞭溫暖的力量。我反復品讀她救助一位失去親人的孩子的片段,那種無私的關懷,讓我感到瞭人性的美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英雄的定義,並非隻有戰場上的勇猛,還有在平凡崗位上,用微小的力量,去溫暖和拯救他人的善良。它讓我重新思考,在任何時代,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己生活中的英雄。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許多史書那樣,堆砌大量的年代和事件,而是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去描繪那些抗日英烈的故事。我開始閱讀的時候,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畢竟“事跡讀本”聽起來可能會有點枯燥,但很快我就被吸引住瞭。作者在描寫人物時,非常注重細節,比如一個戰士在齣發前的最後一個微笑,一個母親在送彆兒子時的眼淚,一個受傷的戰士在昏迷中喃喃自語的夢話。這些細節,讓書中的人物立刻變得立體起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一位偵察兵的故事。他在敵後潛伏,經曆瞭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危險,但他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和冷靜。書裏描寫瞭他如何在飢餓和寒冷中堅持,如何在幾次與敵人的擦肩而過中化險為夷。讀到這裏,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險象環生的環境,心跳加速,屏住呼吸。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和平的取得,是多麼來之不易,又是多少人付齣瞭難以估量的代價。它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更是在喚醒我們對當下生活的珍惜。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想到它會帶給我如此深刻的情感觸動。它不是那種簡單的英雄主義的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細膩、真摯的筆觸,去挖掘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個體命運。我尤其被打動的是其中關於一位名叫“老李”的基層戰士的故事。他可能沒有顯赫的戰績,也沒有在戰役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他卻是那個年代無數普通士兵的縮影。書裏詳細描寫瞭他如何從一個懵懂的青年,一步步成長為一個堅定的戰士,如何在艱苦的訓練中磨礪自己,如何在生死考驗麵前,毫不退縮。我讀到他思念傢鄉的母親,讀到他在夜深人靜時,望著星空,默默許下的願望,那些細節,讓我感到無比的親切和真實。他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這本書讓我明白,正是因為有瞭無數像“老李”這樣的普通人,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纔換來瞭今天的和平。它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更是在提醒我們,要銘記曆史,珍惜當下。

評分

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沉甸甸的,不光是份量,更是裏麵承載的曆史。我平常對曆史題材的書籍算不上特彆狂熱,但總覺得有些東西是繞不開的。抗日戰爭,對我們這一代來說,可能更多的是課本上的名詞,是電影電視裏的片段,但這本書,它把那些冰冷的名詞,那些遙遠的畫麵,一點點地變成瞭鮮活的生命。我開始翻閱,沒有預想中的枯燥,反而像是走進瞭一個個塵封的故事。書裏的人物,他們有的來自我們熟悉的北方大地,有的則是在南方濕熱的土地上戰鬥。我看到瞭那個在敵機轟炸下,依然用血肉之軀築起工事的普通士兵;我看到瞭那個在寒風刺骨的山林裏,靠著野菜充飢,卻從未動搖過信念的遊擊隊長;我還看到瞭那些在後方,默默奉獻,用針綫縫補軍裝,用雙手支撐起傢庭的婦女。他們的名字,或許在曆史的長河中並不顯赫,但他們的事跡,卻像星辰一樣,點綴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我尤其被其中一個年輕戰士的故事所打動,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嘶吼著命令,還在保護著身邊的戰友。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激蕩,感受到那種超越生死的勇氣。讀這本書,真的不是在看故事,而是在感受一種精神,一種不屈不撓、前僕後繼的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