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政治与法律:中国政治制度小史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政治与法律:中国政治制度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乃惪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史
  • 法律史
  • 中国政治
  • 中国法律
  • 学术著作
  • 近代史
  • 史学
  • 丛刊
  • 政治制度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87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34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政治与法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政治与法律:中国政治制度小史》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28年由爱文书局出版。全书分为13章,详细介绍了历史上政治权力的变迁及演进,中枢政权的推移,历代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地方自治、参政制度、监政制度的变迁,田赋、杂税、社会政策与民生等财政情况的演变,以及司法、教育、军事制度的演进等。《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政治与法律:中国政治制度小史》广泛涉及了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制度史逐渐成为一门学科之后所出现的重要专著。

目录


第一章 歷史上政治權力之變遷及其演進之
第一節 貴族政治或封建政治之盛衰
第二節 君主專制政治之初起
第三節 君主專制政治成熟時代
第四節 民主共和政治之阴始及其將來

第二章 中樞政權之推移
第一節 三代以前之公卿輔政
第二筋 秦漠之丞相制度
第三節 尚書,中書,門下之迭掌政務
第四節 三省之间掌玫權
第五節 中書省之獨掌政權
第六節 明清雨代内閣之產生
第七節 現今之責任内閣制度

第三章 歷代中央官制之變遷
第一節 上古之證官事神
第二節 為民設官之開始
第二節 秦漠以後之九卿制度
第四節 唐以後之六部制度
第五節 清末至民國之新官制

第四章 歷代地方制度之變遷
第一節 封建時代之地方制度
第二節 秦漠之郡縣雨級制度
第三節 自漠迄唐之虛三級地方制度
第四節 来代中央集權主義下之地方制度
第五節 元以後之行省制度
……

第五章 地方自治制度之變遷
第六章 理財參政制度之演進
第七章 理財監證制度之變遷
第八章 財政一——田賦
第九章 財政二——雜稅
第十章 財政三——社會政策與民生
第十一章 歷代司法制度之演進
第十二章 歷代教育制度之演進
第十三章 歷代軍制之演進

精彩书摘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政治与法律:中国政治制度小史》:
  商鞅治秦,令民为什五而相司,收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泰国以亦之强。秦统一天下之后,犹有亭长,三老等制,大率亦沿自商鞅之时也。漠高祖二年,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为众善,置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命丞尉以事相教,勿复繇戊,以十月赐酒肉。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掌巡游,禁盗贼。终前后汉,对于乡自治常三致意焉。
  第三节六朝至唐之地方自治制度
  吾国地方自治制度,莫善于周礼所载,秦汉之制,虽已带官治性质,然若三老等职,为地方所推举,其人率多资望甚高,足以代表民众与自治之意,未相悖也。自漠以后,法度破坏,地方之权日。杀虽村乡吏婿元名仍旧,然其职不过奉长官命令,催科应差而已。
  ……

前言/序言


《中国政治制度小史》 ——探寻制度流变,洞察权力运行 本书旨在梳理和剖析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脉络,从历史的长河中提炼出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与内在逻辑。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对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力图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制度变迁图景。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史实的梳理,更在于其对制度背后权力运作、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深刻揭示,为理解中国历史的深度和复杂性提供了重要视角。 第一章:早期政治形态的奠基与探索 中国政治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史前时代,本书将从氏族部落的早期组织形式出发,探讨早期权力结构萌芽的迹象。从夏商周时期的“家国同构”的封建制,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社会变革,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初步形成的趋势,以及礼乐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详细考察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会关注早期官僚体系的雏形,如“官”与“职”的区分,以及初步的官职选拔制度。此外,本书还将探讨这一时期不同学派(如儒家、法家、道家等)对政治制度的构想与争论,这些思想的碰撞为后来的制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第二章:秦汉大一统的制度构建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本书将深入分析秦朝在中央集权、郡县制、法律制度、度量衡以及文字统一等方面的创举。我们将重点阐述郡县制如何取代分封制,成为支撑大一统帝国的重要支柱,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长盛不衰的原因。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调整与发展,如“内外朝”制度的演变,察举制的兴起,以及儒家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确立。本书将详细解析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三公九卿制的运作、地方行政体系的构成、以及如何通过思想文化建设来巩固统治。我们将着重分析汉朝在民族政策、对外关系等方面所形成的制度规范,以及这些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动荡与制度重塑 这是一个政治分裂、民族融合的复杂时期。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衰,以及其对中央集权和官员选拔制度造成的冲击。我们将探讨胡汉杂居背景下,北方政权在吸收汉族政治文化的同时,所形成的独特制度模式。南方政权则在继承汉魏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良与调整。本书还将关注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兴盛及其对政治思想和制度产生的潜在影响。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并非简单的衰退,而是在剧烈的变革中孕育着新的制度因素,为隋唐的再度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隋唐帝国的辉煌与制度创新 隋唐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本书将重点分析隋朝在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将详细考察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解析其分权制衡的特点,以及如何有效提升行政效率。唐朝在继承和发展隋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系,形成了更加成熟的官僚制度。本书将深入探讨唐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荫袭制等)及其社会公平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监察制度来约束官员行为。此外,我们还将分析唐朝在法律、军事、财政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以及这些制度如何支撑起一个繁荣昌盛的帝国。 第五章:宋元的制度演变与民族交融 宋朝在强化中央集权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本书将分析宋代如何通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来平衡皇权与官僚,以及其在行政、财政、军事制度上的创新。我们将重点考察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解析其“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以及如何通过财政制度来支持其统治。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政治制度在继承汉族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蒙古的特色。本书将分析元朝在行省制度、民族等级制度、以及对地方的统治方式上的创新与挑战。我们将探讨元朝的集权体制如何运作,以及其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明清帝国的集权强化与制度僵化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集权强化的重要阶段。本书将深入分析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以及厂卫制度的设立,这些举措如何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我们将考察明代的政治运作特点,包括其官僚体系的特点、监察制度的变迁、以及皇权对地方的控制。清朝在继承明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如设立军机处,进一步精简和提高了决策效率。本书将分析清朝如何通过满汉一体、八旗制度、以及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来维护其统治。同时,本书也将审视明清时期政治制度中的僵化因素,如日益严重的官僚主义、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阻碍,为理解中国近代转型的挑战提供历史背景。 第七章:近代中国的制度转型与挑战 进入近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西方冲击。本书将系统梳理晚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转型历程,从洋务运动的器物变革,到戊戌变法的制度尝试,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我们将重点分析清末新政的制度改革,包括预备立宪的努力及其局限性。本书将深入考察中华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建设,包括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宪法草案,以及民国初年政局的动荡与权力结构的演变。我们将分析国民政府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其法治建设的努力、以及在国家统一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最后,本书将简要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探索和发展,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视角。 结论:制度流变中的中国智慧 在对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之后,本书将进行总结性的论述。我们将提炼出中国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例如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之间的张力,儒家思想对政治伦理的塑造,以及制度的适应性与僵化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本书强调,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在不断适应社会变迁、吸收外来文化、以及应对内部挑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重塑自身。最终,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深入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厚重,洞察中国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并为思考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学术资源,而这本《中国政治制度小史》恰好落入了我的视线。《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这个大名头本身就充满了学术价值和历史厚重感,而“政治与法律”分卷,更是直击我研究的核心。这本书以“小史”为名,我猜想它并非一部巨著,但往往正是这种精炼的篇幅,才能更加凸显作者的洞察力和概括能力。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封闭、研究条件艰苦的年代,学者们是如何接触、理解并评价当时的政治制度的。这本书是否会涉及西方政治思想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粹主义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的艰难过程?它又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政治探索和实验?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不同省份的自治尝试,或是不同政党在组织和运作上的异同。从“小史”这个词,我甚至联想到,作者可能尝试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中国政治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脉络,而非就某一个具体制度进行长篇大论。这种梳理与概括,对于建立起整体性的历史认知,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评分

这套《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实在太有意义了!我尤其惊喜于“政治与法律”这个分卷,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看到了中国近代思想界在那段跌宕起伏的时期,在政治学和法学领域所做的艰辛探索和宝贵贡献。拿到这本《中国政治制度小史》,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就足以激发我无限的想象。近代中国,在西学东渐的洪流中,旧有的政治秩序摇摇欲坠,新的思想、新的制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先贤们,他们或是亲历变革,或是苦心孤诣地研究,试图理解西方政治的精髓,并结合中国国情,为这个古老国度寻觅一条出路。这本“小史”,想必就是这样一位或几位前辈学者,用他们毕生的心血,梳理和描绘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变迁过程。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看到,在那个百家争鸣、观点碰撞的时代,关于君主制、共和制、代议制、革命、改革等种种政治议题,是如何被讨论、被辩驳、被实践的。或许,里面会有对清末立宪运动的深入剖析,对辛亥革命前后政治体制演变的细致记录,甚至是民国初期不同派别对国家结构的构想与争论。能够读到这些“散佚”的著作,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那些思想家们在字里行间流淌的忧国忧民情怀。

评分

这本《中国政治制度小史》是《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中我最感兴趣的一本。我一直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或者说是不那么为主流叙事所强调的观点和尝试。这本书以“散佚学术著作”的形式呈现,本身就充满了挖掘价值。我猜测,作者一定是一位深谙中国近代史,并且对政治学有独到见解的前辈学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同寻常的视角,比如,它是否会关注到民国时期一些地方性的政治实践,或是不同地域在政治体制上的差异化探索?又或者,它会如何评价当时的宪法制定与废止,以及在司法独立、权力制衡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挫败?我想象着,作者的笔触或许会带领我们深入到那些被遗忘的政治改革方案,或是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淹没的政治思想。这本书的“小史”命名,或许意味着它不是一份详尽的流水账,而是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梳理,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深刻的矛盾。

评分

拿到这套《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的“政治与法律”分卷,我最先翻阅的就是这本《中国政治制度小史》。虽然书页泛黄,但字迹清晰,可见出版方的用心。这本“小史”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使用过于宏大叙事的标题,反而以一种朴实的方式,邀请读者一同回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一窥究竟,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梳理出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的。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详细阐述晚清改革时期,那些“新政”和“宪政”的尝试,它们在理念上是如何借鉴西方,又在实践中遇到了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从帝制到共和,中国的政治主体是如何转型的,那些代表不同阶级、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力量,是如何博弈、妥协与斗争的。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看待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早期国家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未来政治制度的设想。这本书的“小”也许正意味着一种精炼的提炼,能帮助我快速抓住中国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几个关键节点和核心议题。

评分

这次《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政治与法律》的出版,无疑为学术界和社会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宝贵窗口,而这本《中国政治制度小史》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作为一名关注中国近代史的读者,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呈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政治思潮冲击时,所经历的思想挣扎与理论构建。书中是否会涉及关于“主权在民”的讨论,如何理解和实践“分权制衡”的原则,以及在国体、政体选择上所面临的抉择与争论?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民国初年,尤其是北洋军阀时期,政治制度的混乱与失序,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救亡图存的政治思潮。这本书的“小史”定位,似乎暗示着作者会着重于梳理出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过程中几个关键的脉络和转折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地罗列所有细节。我期待从中能够获得一种宏观的视角,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在近代转型时期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和深刻变革,以及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先行者们的智慧与局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