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字419部队的老兵

藏字419部队的老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鹏遥,陈万木,苗珍 编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谍战
  • 历史
  • 回忆录
  • 军人
  • 秘密战线
  • 藏字
  • 419部队
  • 老兵
  • 红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ISBN:9787509832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66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5
字数:4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藏字419部队的老兵》收录了十位老西藏(魏克、李传恩、张君福、许甫、曹从连、李廷山、张广礼、孙光明、胡玉泉、焦东海)的口述实录,讲述了他们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动人故事,由原西藏军区政委、中共西藏自治区委书记阴法唐作序。

目录

魏克
情凝雪域
李传恩
三十二年西藏情
张君福钟淑琼
这就是西藏军人
许甫
战斗英雄许甫
曹从连
以身许国酬壮志
李廷山
屡立战功的指导员李廷山
张广礼刘淑琴
进藏早不怕苦的张广礼
孙光明
大胡子孙老虎
胡玉泉
我们对西藏的感情
焦东海
军中秀才焦东海
张鹏遥
附:重走18军进藏路
后记

精彩书摘

  《藏字419部队的老兵》:
  爬海子山有窍门,停下休息时回过头,脸朝下喘气,一会儿就好了。我们文工队走在前头贴些“是英雄是好汉山顶上见”等标语,还在路边打快板鼓动。
  那个山很陡,路又窄,掉下去就完了。爬到山顶我写了个打油诗:“一步三喘登高山,救民水火上西天,负重跋涉五千里,各个练成铁罗汉”。
  衣食住行都要自己背,每人背7至10天的粮食,皮袄,皮裤,皮鞋,皮大衣都要自己背,战士平均背60多斤,每个人都像一头小毛驴。从甘孜出发的时候,第一天从早晨走到晚上才走了30里路,东西重,海拔高,走不动。有的人想办法,背一半东西到前边放下,再回来背另一半。这样来回倒,实际上走的距离是60里路。后来开会商量怎么办,因为部队连不成连,排不成排,都乱了套了‘研究决定,先吃体弱战士身上背的粮食,减轻他的负重。大家互相帮助,身体好的背双枪,背双背包,这样第二天就好一些,以后慢慢的好了。
  团以上干部每人一匹“骑马”,一匹驮马,驮马要驮三个人的东西,马夫,通信员加上自己的东西就差不多了。实际上“骑马”自己也不能骑,“骑马”在路上给病号骑,小同志骑。马尾巴也不浪费,身体弱的拉着马尾巴走,文工团里有十一二岁的小战士,尤其是上山的时候,5000多米的山拉着马尾巴上。
  进军路上遇到大雪,米袋子不小心掉到地下,一会儿就找不到了’让雪埋了。昌都战役爬雪山,40%多得了雪盲,下了雪一出太阳,反光刺激就得了雪盲。部队发的镜子不防雪盲,是防风的,没有办法,战士头发长的绺下来盖住眼睛,有的用帽子向前盖一盖。
  昌都战役有个故事,德格的一个大土司头人夏戈刀登,他派了两个人给我们带路,一个叫翁扎,一个叫阿多。两个向导给我们一边带路,一边向沿途群众宣传解放军,还帮助我们侦察,这两个人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过了金沙江以后,要走雪山,走小路,有时一天要过十几条河,河水刺骨的冷,那是雪山上的雪水,底下都是鹅卵石,鹅卵石上还有青苔,人踩上去容易滑倒。他们侦察到藏军的一个据点,大概有一个连的人,他俩带着我们晚上袭击这个连打了胜仗。再往前走有藏军最强的一个代本(团),我们在那里把藏军截住,藏兵在河对岸打我们,藏兵的叉子枪前边有个叉子,支在地上打得很准,我们伤亡了十几个人。
  我们过河进攻,河水不很深,涉水过河,石头滑,因为背的东西重,有两个战士滑倒起不来就牺牲了c第二天,即10月14日,155团过江,我们又进攻,小河水更深了,想了个办法,几个人先扶着过去,带着绳子拴在对岸,后续部队抓着绳子过河。部队过河后敌人跑了。后来到了洞洞竹卡,那两个人说送我们到昌都,我说不用了,两个人恋恋不舍。
  昌都战役时我跟着155团3营,昌都战役以后在昌都住了_一年,和平解放协议定了以后,从昌都去拉萨,我跟着155团1营,我一直在部队的基层,所以对部队情况了解比较清楚,干部战士的思想情况随时掌握。
  进军路上主要食物是蛋黄腊和代食粉,蛋黄腊是像火腿肠一样,一根一根,好吃。蛋黄腊主要是蛋黄,还有一些别的成分,规定每人每次只能吃一根,因为吃得多了胀肚子,实际上有的战士吃了不是一根是几根,也没事。代食粉像面粉一样,但不像面粉那么细,里面还有黄豆等杂粮磨在一起。
  到西藏主要吃糌粑,喝酥油茶。开始喝酥油茶,战士闻这个味儿受不了,呕吐,部队动员要过这个关,生活高原化,战士捏着鼻子喝下去,后来战士们觉得喝了酥油茶身体好了,有营养。
  陈荣林插话讲述:1950年进藏,我生小孩走不了,要不就跟f电1门一起走了。进军西藏我们还都年轻,没有什么想法,领导叫走就走。
  我是1952年进藏的,生完孩子人家催我进藏,不让在内地呆,雇了保姆让你走。生完小孩三个月就要归队,孩子我放在成都了,就是刘文辉的那个院子,我们征用了,公家给雇了个保姆带着,我就走了。
  ……
《岁月之痕:共和国边疆的耕耘者》 这是一部关于奉献与坚守的史诗,它并非聚焦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也非描绘权谋斗争的惊心动魄,而是将目光投向一群默默无闻的共和国边疆建设者。他们,是历史洪流中微小的个体,却以血汗和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播撒下希望的种子,铸就了边疆地区如今的繁荣景象。 故事的开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国家号召的号角声中,一群热血青年,响应祖国的召唤,告别家乡的温暖,踏上了前往边疆的征程。他们的目的地,是中国广袤而艰苦的边疆地带——那里,有崎岖的山峦,辽阔的草原,还有难以想象的恶劣自然环境。他们的使命,是屯垦戍边,是“屯垦于边,戍卫于疆”,是用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开辟出新的天地,用汗水浇灌出生命之花。 书中,我们跟随主人公们,一步步深入到那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他们初来乍到,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现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只有简陋的工具;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搭建的帐篷和窑洞。风沙肆虐,寒冷刺骨,与家乡的舒适生活判若云泥。然而,正是这份艰苦,磨砺了他们的意志,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牺牲与担当。 主人公们的经历,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年代无数边疆建设者的缩影。他们有的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有的是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将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有的是朴实的农民,用最真诚的劳动诠释着勤劳的意义。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的方言,却因为同一个目标而紧密团结在一起。 书中,我们看到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荒野变成良田。他们开荒、耕种、灌溉,用勤劳的双手,一点点地将土地的潜力挖掘出来。当第一缕麦浪在边疆上翻滚时,当第一批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时,那份成就感,足以抵消所有的辛劳与汗水。他们不仅在种植粮食,更在种植希望,种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除了农业生产,这些建设者们还肩负着其他的重任。他们参与修建道路,连接起被群山阻隔的村落;他们兴建学校,为边疆的孩子们点亮知识的明灯;他们建立医院,为当地的居民提供医疗保障。他们是边疆的拓荒者,也是边疆的守护者。在和平年代,他们的“战斗”,体现在与自然的抗争,体现在与贫困的搏斗,体现在为国家边疆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 书中,着重描绘了他们生活中那些鲜活的细节。早晨,伴随着鸡鸣和炊烟,他们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中午,在简陋的食堂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简单的饭菜,谈论着未来的规划。傍晚,当夕阳染红天边,他们也许会聚在一起,唱着熟悉的歌曲,或是围着篝火,诉说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些平凡的场景,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生活的质感。 主人公们的情感世界,也得到了细腻的刻画。他们中有青春的懵懂,初尝爱情的甜蜜,也有为国奉献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经历了离别,感受了相思,也懂得了何为责任与承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的爱情,如同边疆的春风,虽然短暂,却弥足珍贵;他们的友情,如同边疆的岩石,坚固而深厚。 在书中,我们还会看到他们如何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和谐相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他们尊重彼此的文化,分享彼此的喜悦,共同建设着这片属于大家的土地。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是边疆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岁月流转,斗转星移。当故事进入尾声,当初的青年已经两鬓斑白,当年的艰辛已成为美好的回忆。他们亲手创造的成果,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他们见证了边疆从贫瘠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繁荣。然而,即使年华老去,他们的心中依然燃烧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国家发展的自豪。 《岁月之痕:共和国边疆的耕耘者》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有着深刻的情感;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书写了共和国边疆发展的壮丽篇章。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更是共和国最可敬的建设者。这本书,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的致敬,也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它提醒我们,那些看似平凡的付出,往往蕴含着最伟大的力量,铸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是一部属于所有为国家边疆建设默默付出过的人们的颂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藏字419部队的老兵》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有故事”。“419部队”本身就带有一点神秘感,不是那种大众熟知的番号,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或者是一些特殊的军事行动。“藏字”更是给这个部队蒙上了一层迷雾,似乎暗示着他们的行动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隐秘性,或者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藏匿”。而“老兵”这两个字,则让我对这本书的基调有了一定的预设:它很可能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牺牲、关于岁月沉淀的深刻叙事。我想,这本书不会是一部单纯的流水账式的回忆录,它更倾向于挖掘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个人命运,以及那些在特殊年代里,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的老兵们的故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去了解那些曾经为我们今天的安宁付出过巨大努力的普通人。

评分

《藏字419部队的老兵》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立刻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扇门,推开它,便能窥探到一段尘封的历史,触碰到一群曾经鲜活的生命。419部队,这个数字组合在军事题材中并不常见,自然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是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样的任务,让这样一个部队得以存在?而“藏字”二字,更是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段需要被发掘的真相。再结合“老兵”这个词,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些饱经风霜、满脸皱纹却眼神坚毅的军人形象。我想,这本书一定是在讲述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一群在历史的某个角落默默耕耘,甚至可能不为人知的英雄群体。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了解他们的使命,他们的挑战,他们的牺牲,以及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支部队,更是关于那些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我们铺就今天道路的老兵们,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传承。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藏字419部队的老兵》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那些尘封的历史片段和曾经默默奉献过的人们充满好奇。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一段可能不为人知,甚至带有些神秘色彩的经历。419这个数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许有着不同的含义,与“藏字”结合,更增添了一份探寻的欲望。我脑海中开始浮现出一些画面:也许是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群人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聚集在一起,执行着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任务。他们是老兵,这本身就意味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以及那些在战争或特殊时期磨砺出的坚韧和智慧。我想知道,他们所藏的“字”究竟是什么?是某种暗号,某种秘密,还是某种不为人道的牺牲?是关于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战斗,还是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我迫切地想要打开它,去窥探那段被岁月掩埋的故事,去感受那些老兵们曾经的荣光与沧桑。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预示着一段值得被讲述,也值得被倾听的集体回忆。

评分

当我翻开《藏字419部队的老兵》,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书名就如同一个引子,勾起了我对于“419部队”这个词的无限遐想。究竟是什么样的部队,又为何需要“藏字”?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许多历史事件中那些隐秘战线上的英雄,他们或许没有在正面战场上留下赫赫威名,但他们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这本书,我想它一定描绘了一群曾经在特殊时期,肩负着特殊使命的普通人。他们或许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或许做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牺牲。我想知道,在那个特定的年代,419部队是如何诞生的?他们的任务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使命的?而“老兵”这两个字,更是让我肃然起敬。他们是岁月的见证者,是历史的活化石。书中是否会展现他们退伍后的生活,以及那些埋藏在心底,不曾对人言说的往事?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选择,感受他们的付出,并从中汲取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

评分

《藏字419部队的老兵》这个书名,绝对是点睛之笔,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开篇就给我一种探险寻宝的感觉,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个充满悬念和故事的画面。419部队,这个数字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色彩,再配上“藏字”二字,无疑是在暗示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段或许被刻意淡忘,或者因为其特殊性而无法公开的往事。而“老兵”,则将我们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硝烟与艰辛的年代。我想,这本书一定不是简单的军事回忆录,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一群特殊群体,在特殊时期,从事着特殊任务的史诗。我很好奇,他们所“藏”的“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加密的指令,是牺牲的证明,还是某种精神的传承?这本书,我想它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部队的番号,更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个体的命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老兵们,他们的人生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所经历的辉煌与坎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