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琳琅:上海博物館藏珍品導覽》全麵介紹上海博物館六百件精品。本書作者都是上海博物館相關研究人員,書中有六百多件文物的精彩圖片。
內容簡介
《琳琅:上海博物館藏珍品導覽》全麵係統地介紹瞭上海博物館的收藏精品。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14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本書分門彆類,重點介紹瞭六百餘件館藏珍品文物,從中可以看齣,該館館藏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是一流的;該館的展覽陳列方式、公眾服務意識,也是國內引領潮流的。本書以“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為主題,將讀者與中華文明緊密聯係起來。
《琳琅:上海博物館藏珍品導覽》共分19篇,由上海博物館相關研究人員撰寫。
目錄
中國古代青銅器 周亞
中國古代甲骨 濮茅左
中國古代竹簡 濮茅左
中國曆代錢幣 周祥
絲綢之路古代國傢錢幣 王樾
中國古代雕塑 李柏華
中國曆代璽印篆刻 孫慰祖
中國古代陶瓷 陸明華
中國曆代繪畫 李維琨
中國曆代書法 劉一聞
中國曆代善本圖書 唐友波
中國古代玉器 張尉
中國明清傢具 劉剛
中國古代文房四寶 華慈祥
中國古代漆器 包燕麗
中國古代竹木牙角雕刻 施遠
中國古代織綉畫 包燕麗
中國少數民族工藝品 包燕麗
歐洲玻璃器和陶瓷器 劉剛
精彩書摘
上海博物館藏中國曆代繪畫
“中國繪畫有著深厚的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它是以毛筆、墨、絹紙為主要工具,以點綫結構為主要錶現手段的造型藝術。早在戰國時代,已經齣現瞭人物畫,戰國至秦漢是繪畫的成長期;魏晉南北朝時代,人物畫臻於成熟。唐宋時代,人物、山水畫全麵興盛,在注重寫實的基礎上,創造齣工筆重彩、水墨單色,潑墨、沒骨等錶現技法,並演繹成各種具有典範意義的風格樣式。”
以上扼要地介紹瞭中國繪畫,也是上海博物館常規展覽所呈現的中國古代繪畫史綫索。一方麵,中國畫和西洋畫有何區彆,中國畫如何從無到有,如何在曆代流變,值得探究。另一方麵,時代發展與藝術發展並不同步。中國藝術的高峰未必在盛唐,明清以後也並非隨著社會衰落而破敗,這些都可從文物本身看到,因為文物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譬如,元代異族統治取消科舉,切斷瞭讀書人的仕途,經濟也不發達,加之苛捐雜稅,無锡、蘇州等江南富裕人傢紛紛背井離鄉。文人隱居,卻促使藝術發展,發端於宋代的文人畫在元代迎來高峰。又如,明清繪畫流派紛呈,藝術最為豐富,並非如人們想象藝術隨封建社會衰敗而衰敗。伴隨利瑪竇等傳教士一同進入帝國宮廷的,還有郎世寜等洋人畫傢,他們對於中西繪畫交流與結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的陳列力圖讓觀眾瞭解中國繪畫的完整麵貌。
上海博物館作為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主要展齣的是中國古代的即1840年之前的藝術。書法、繪畫與陶瓷、青銅不同,所謂“紙壽韆年,絹壽八百”,展品保存時間非常有限,再加上展齣全是真跡,沒有復製品,所以采取幾套藏品輪換的辦法,每年定期更換三至四批文物,每期展示約140餘件。
唐代以前的繪畫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弱項,隻有些冊頁,多與佛教有關。盡管繪畫有手捲、立軸、冊頁等多樣形製。不過,由於曆代戰亂,流傳下來的大型作品畢竟有限,冊頁因便於攜帶、保存,流傳較多。尤其是到兩宋又齣現瞭幾位酷愛藝術的君王,他們扶植藝術,建立翰林圖畫院,如宋徽宗為瞭便於禦覽將圖裝成冊,每十幾件為一冊,大量冊頁因此流傳,兩宋畫風得以展現在今人麵前。
這一時期的繪畫種類主要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等。宋代山水畫有北方(中原)畫、江南畫(董巨)之分;花鳥畫,尤其是宣和畫院的畫作是繪畫史上的明珠。
《高逸圖》是孫位存世的唯一真跡。據研究得知,此捲為《竹林七賢圖》殘捲,原作當比現存畫幅大一倍,所畫主題為“竹林七賢”。“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的七位名士,此捲僅剩其中四人,經考證,從右至左分彆為浩然灑脫的山濤、手持如意的王戎、捧杯迴首的劉伶和揮動麈尾的阮籍。
人物席地而坐,每個人物之間以湖石、樹木、童僕做隔斷,這種圖式可追溯至南京齣土的南朝畫像磚。換言之,此種竹林七賢的構圖並非孫位獨創,畫傢的獨到之處在於對七位高士之“魏晉風度”的把握和呈現。整個絹本以工筆重彩繪成,人物以粗細一緻的鐵綫描描繪,根據人物動態形成洗練概括的形象,隨後又敷染以白粉,以塑造服裝絲綢的質感,從比較厚的粉質慢慢舒展開來,隨著人物動態形成凹凸感和運動感。畫麵色彩異常豐富,曆經韆年,依舊鮮艷燦爛。
中國畫最早成熟是人物畫,唐代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中所摘錄的“謝赫六法”本是專講畫人物的,“氣韻生動”、“骨法用筆”、“轉移摹寫”、“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骨法以下都是具體的方法,皆由氣韻生動為統領。
所謂山水畫是從人物故事畫的背景中跳到前颱,後來纔慢慢成熟的畫種。此畫中的湖石不是寫實而是有裝飾意味的。從湖石的勾勒形式來看,並非簡單的勾綫而是皴擦,有陰暗麵、有轉摺,說明當時晚唐描繪石頭的筆墨皴法已相當成熟,生動再現瞭太湖石玲瓏通透的質感和孔洞的各異形態,為瞭防止重復和雷同,用筆變化萬端。這種奇石在當時的賞石文化中,屬於上檔次,值得欣賞的。如果我們仔細揣摩湖石的外形及其內在質量,會發現藝術傢為瞭刻畫好這種山石,所花功夫並不亞於勾勒人物形象特徵和麵貌。《高逸圖》帶給我們的啓示是,勾畫山石、樹木的技法在唐代已經達到瞭相當成熟的境地。
……
前言/序言
寰宇瑰寶:世界博物館鎮館之寶巡禮 引言 人類文明的演進,如同浩瀚星河中閃爍的無數星辰,每一種文化、每一個時代都留下瞭獨特的印記。博物館,作為曆史的守望者和文明的寶庫,以其無與倫比的館藏,為我們架起瞭通往過去的橋梁。本書《寰宇瑰寶:世界博物館鎮館之寶巡禮》,旨在帶領讀者跨越地理的界限,深入全球最負盛名的十餘座頂級博物館的心髒地帶,探尋那些定義瞭人類藝術、科學與曆史的“鎮館之寶”。我們相信,每一件傑作背後,都蘊含著一個民族的靈魂、一段麯摺的曆史,以及人類共同的審美追求。 第一章:西方文明的搖籃——雅典衛城博物館與盧浮宮的古典輝煌 本章聚焦於西方古典文明的源頭。我們將首先抵達希臘,探訪雅典衛城博物館。這座現代建築奇跡不僅是帕特農神廟的守護者,更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集散地。重點介紹的藏品包括: 《科林斯式女像柱》的精妙絕倫: 細緻剖析其渦捲的裝飾藝術,以及其在建築美學中的地位。 帕特農神廟壁飾殘片(尤其是“人馬之戰”主題): 探討其所蘊含的古典英雄主義精神和高度成熟的寫實主義雕刻技法。 《科瑞斯》(Kore)與《科羅斯》(Kouros)雕像的並置研究: 通過對比這兩類早期希臘人像雕塑,揭示古希臘藝術從僵硬古拙嚮自然主義過渡的關鍵階段。 隨後,旅程轉嚮法國巴黎,深入探尋盧浮宮的經典館藏。盧浮宮不僅僅是一座宮殿,更是世界藝術史的縮影。我們將重點解讀三件標誌性作品: 《濛娜麗莎》的謎團與技巧: 側重於達·芬奇革命性的“暈染法”(Sfumato)如何賦予畫中人物難以捉摸的生命力,並分析其在文藝復興肖像畫中的裏程碑意義。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的動態美學: 分析其在無頭、無臂的情況下,依然展現齣的無與倫比的動感和空氣感,特彆是對其衣紋處理的細緻入微的解讀。 《米洛的維納斯》的殘缺與永恒: 探討其在 Hellenistic 時期雕塑中體現的理想化美感,以及其雙臂缺失後反而增強的神秘魅力。 第二章:帝國的記憶與文藝復興的曙光——大英博物館與烏菲齊美術館 本章將穿越時空,探索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歐洲藝術的巔峰。 大英博物館以其包羅萬象的全球收藏而聞名。我們將聚焦於那些見證瞭人類文明重要轉摺點的文物: 羅塞塔石碑: 詳述此碑如何成為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鑰匙”,並分析其上鎸刻的三種文字(聖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對埃及學研究的奠基性意義。 帕特農神廟雕塑群(Elgin Marbles): 盡管其收藏引發爭議,但其藝術價值無可置疑。重點分析其展現的古希臘宗教儀式和神祇的宏大敘事。 亞述獵獅浮雕: 展現瞭古代近東帝國威嚴的權力象徵,解析其敘事風格和對戰爭場麵的戲劇化處理。 轉至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烏菲齊美術館,我們步入文藝復興的心髒。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與《春》: 深入剖析這兩幅作品如何將古典神話與人文主義思想完美融閤,探討其對中世紀神學束縛的突破,以及對綫性透視法和色彩運用的革新。 達·芬奇的早期作品: 考察藝術傢如何在早年作品中開始探索光影、解剖學和構圖的復雜性。 第三章:拜占庭的榮光與伊斯蘭的幾何之美——聖索菲亞大教堂(曆史迴顧)與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本章將目光轉嚮歐亞大陸的交匯點,探索不同信仰體係下的藝術錶達。 聖索菲亞大教堂(側重其藝術演變): 雖然它更多是建築實例,但其內部遺存的馬賽剋壁畫是理解拜占庭藝術的關鍵。分析其對“神性光輝”的追求,金色背景的使用,以及人物形象程式化的特徵,對比其在東西方藝術史中的獨特地位。 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MIA): 聚焦於伊斯蘭文明在數學、幾何和裝飾藝術上的登峰造極。重點介紹: 復雜的幾何圖案和阿拉伯書法藝術: 探討這些元素如何超越瞭具象描繪的限製,錶達瞭對“獨一性”(Tawhid)的哲學思考。 精美的金屬工藝品與陶瓷: 分析伊斯蘭工匠如何利用釉彩技術和打磨工藝,創造齣如夢似幻的視覺效果,以及這些工藝品在貿易路綫中的流通意義。 第四章:東方哲思與創新——故宮博物院與東京國立博物館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聚焦於亞洲文明的深厚積澱,特彆是中國和日本的藝術成就。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藏,是理解中華帝國數韆年製度與審美的百科全書。我們將精選介紹: 宋代山水畫的典範: 以《韆裏江山圖》為例,探討“巨製”山水畫如何體現“臥遊”的審美情趣,分析其“青綠山水”技法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其中蘊含的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 明清官窯瓷器的巔峰之作: 重點解析“鬥彩”和“粉彩”等釉上彩技術的復雜性,探討這些器物在宮廷禮製中的象徵意義。 清宮帝後肖像與典章文物: 揭示帝王權力的視覺構建,以及服飾、禮器等所承載的政治符號。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收藏,則展現瞭日本文化吸收外來影響並內化創新的過程。 《鳥獸戲畫》(部分捲軸): 分析其以簡潔的白描勾勒齣幽默、諷刺的動物擬人化場景,體現瞭平安末期貴族階層的閑適心態和草體繪畫的成熟。 日本佛教雕塑的“入念”之美: 考察從奈良時代到鐮倉時代的佛像演變,特彆是“寫實”風格的興起,對比其與中國早期佛像在錶情處理上的差異。 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精品: 以葛飾北齋或歌川廣重的作品為例,探討浮世繪如何作為“市民藝術”反映江戶時代的世俗生活,並分析其對西方印象派藝術的間接影響。 結論:跨越藩籬的對話 《寰宇瑰寶》並非簡單羅列清單,而是一場跨越時間、文化和地域的對話。從雅典的理性光輝到佛羅倫薩的人文復興,再到東方哲思的內斂沉靜,這些鎮館之寶共同繪製瞭一幅宏大的人類文明圖景。它們提醒我們,無論藝術形式如何變遷,對美的追求、對曆史的記錄、對生命意義的探尋,是全人類共通的情感基石。通過對這些凝固瞬間的細緻觀照,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己身處的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