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器皿造型》是一部中國工藝美術之研究器皿造型的圖典,約10萬字,近5000幅例圖,所介紹的器皿造型涵蓋瞭曆代很具代錶性的作品,書中繪製的器皿圖錄堪稱迄今為止國內器皿造型規模很大、搜集很廣、內容很精。其研究體係也較為全麵,介紹瞭包括陶瓷器、青銅器、漆器、金銀器、木竹器、玉石器,還有少量的玻璃器和牙角器在內的器皿。該書對於中國工藝造型藝術研究及創作實踐、鑒賞都有深遠影響。
吳山,江蘇沙州人。擅長工藝美術理論。195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藝術係,同年考入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研究生班。曆任江蘇省美術館乾部,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論文及編著有《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中國紫砂辭典》、《中國曆代服裝、染納、刺綉辭典》、《無锡惠山彩塑》、《古代波斯圖案》等。1956 年,國畫《燕子磯》獲“江蘇省第一屆青年美展”大奬。
2005 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奬”。
2008 年,榮獲“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傢”奬。
自上世紀50 年代起,我就想對祖國曆代器皿的發生和演變,進行些研究,以期從中學習探索些規律。為此,從60 年代起即著手收集、整理材料,經幾十年的努力,進行分類排比,分析歸納,深深感到我們偉大祖國曆代的器皿,淵源流長,無比豐富,實用優美,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是科學技術與美學融洽的結閤,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地區特色和鮮明的時代性。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值得認真深入地總結、學習、研究和藉鑒,古為今用,目的為弘揚我國器皿造型的優良傳統,創造我國民族的新器皿。
我國曆代的器皿,萬萬韆韆,無比光輝燦爛。本書雖精選具有代錶性的圖例近萬幅,看來已十分豐富,但與曆史所遺留的大量實物相比,隻是滄海一粟。為此,本書對我國曆代器皿造型進行的研究,僅是開端,提供一些資料,提齣一些問題,起個鋪路的作用,認識是極其膚淺的。
再加限於水平和資料不足,錯誤和不當之處,希廣大讀者指正。
本書圖稿,主要來源於古籍文獻、名傢專著和考古報告等各個方麵,經匯集、分類、整理而成。為符閤本書編寫宗旨的要求,大部分圖稿均作瞭修正,有的進行瞭重繪。圖稿一般都注明齣處。
本書圖版按時代順序進行分類彆編排,這樣既可看清每一時代總的概貌,亦可顧及各類器皿自身發展的規律,同時亦可為讀者從縱橫兩方麵作深入研究,提供方便。
我國的器皿造型,上下近萬年,曆史之悠久,品種之豐富,技藝之精湛,風格之獨特,世界罕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黑陶器皿,商周的青銅器皿,戰國、秦漢的漆器皿,南北朝的青瓷器皿,唐、宋的金銀、陶瓷器皿,元、明、清的瓷器和金屬器皿,無不輝煌燦爛,閃耀著先民的智慧。
這些優秀的珍品和寶貴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對我們今天的器皿造型,仍然有現實的學習、參考和藉鑒的意義。
中國的陶瓷、青銅、漆器和金銀器,曆來著稱於世。
而在很大程度上,器皿造型起瞭很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器皿造型,以它的社會功能來分,大體可分為實用器皿和陳設器皿兩大類。前一類以實用為主,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十分密切,所以亦稱日用器皿。後一類主要供陳設觀賞之用。但有時某些器皿,兩者之間的界限亦難區分。當然,一件好的器皿,應該是實用、美觀兼備,是兩者的統一體。
從遠古的原始陶器來看,主要是實用器皿,進入階級社會以後,人們創造器皿,就不完全是為瞭實用。有少數已脫離實用,成為禮器。再以後,有的已完全脫開實用,純粹成為一種陳設的欣賞品,亦有的兩者兼而有之。
我國的器皿造型,從它的材料、質地來分,古代遺留下的,主要是陶瓷器、青銅器、漆器,其次是金銀器、木竹器、玉石器,少數是玻璃器和牙角器。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其對於“手工藝精神”的尊重和挖掘。在許多當代視角下,器物造型往往被簡化為幾何學或美學理論的産物,但翻開《中國曆代器皿造型》,你能真切感受到古代工匠在麵對材料限製和功能約束時所展現齣的非凡創造力。書中對某些特定工藝(比如鎏金工藝對器型轉角處理的影響,或者掐絲琺琅對器壁厚度的要求)與最終造型之間的內在邏輯鏈條的闡述,非常精闢。這讓我意識到,造型並非憑空想象,而是技術、材料、信仰、權力結構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隋唐時期外來文化影響下器型吸收與本土化的討論,作者沒有采取簡單的“模仿”論調,而是深入分析瞭如何將鬍風的飽滿圓潤融入中式的內斂含蓄之中,這種跨文化交流的造型學解讀,極具啓發性,遠超一般的藝術史概述。
評分這部《中國曆代器皿造型》簡直是文物愛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對於那些癡迷於古代工藝和審美變遷的人來說。光是翻閱其中的圖版,就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曆史時期器物造型演變的梳理,那種循序漸進的展示方式,讓人能清晰地捕捉到從商周的古樸雄渾到漢代的渾厚莊重,再到唐宋的細膩典雅,直至明清的繁縟精巧,每一步跨越的文化意蘊。書中對那些耳熟能詳的器型,比如鼎、簋、尊、壺的剖析,絕非簡單的圖文羅列,而是深入到形製背後的功能需求和社會地位象徵,比如對青銅器上紋飾布局與器型結構的相互依存關係的闡釋,非常到位。雖然我不是專業的考古學傢,但閱讀後對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審美取嚮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將藝術性與曆史性完美融閤的編排,讓冰冷的器物瞬間鮮活瞭起來,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對於想係統瞭解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脈絡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極其紮實的視覺和理論基礎。
評分說實話,我對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曆史通識”讀物已經不抱太大希望瞭,總覺得缺少一股銳氣和深耕的決心。《中國曆代器皿造型》則完全不同,它展現齣一種近乎偏執的專注,聚焦於“造型”這一核心命題,並將其作為解讀中國文明演進的獨特切口。全書的結構安排極其嚴謹,邏輯綫索清晰,從早期的實用性與神聖性並存的造型,到中期的世俗化與審美化趨勢,再到後期的程式化與裝飾化傾嚮,層層遞進,論證有力。它並非僅僅羅列“什麼形狀”的器皿,而是深入探究“為什麼是這種形狀”,並在文字中滲透著對形製演變背後社會動力學的深刻洞察。對於希望進行深度學術研究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參考資料和詳盡的器型對比分析,無疑是極為寶貴的起點,它提供的分析框架比單純的圖冊更具學術價值和長久的參考性,令人愛不釋手。
評分坦率地說,我對市麵上許多同類書籍都有點審美疲勞,它們要麼是圖片質量粗糙,要麼是文字堆砌概念。但是《中國曆代器皿造型》在裝幀和內容深度上都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印刷質量堪稱藝術品級彆,那些復雜的金屬光澤、陶瓷釉麵的細膩層次,在高清的圖片下得以完美重現,這對於研究器物的細節紋理和鑄造工藝來說至關重要。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對一些相對小眾但極具代錶性的器型也有所涉獵,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俑底座、以及明代特定時期的文房用具造型研究,這些細節的補充使得全書的體係更加完整和立體,不再是那種隻關注“明星文物”的淺薄之作。讀完整套書,你會産生一種強烈的滿足感,因為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像是一場穿越曆史的視覺盛宴,引導你用挑剔而專業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那些沉默的古代遺珍。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時,本來是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畢竟涉及“造型”的專業書籍往往晦澀難懂,充斥著術語。然而,《中國曆代器皿造型》的敘事方式齣乎意料地流暢和引人入勝。它沒有將自己局限在狹義的“器物”範疇內,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禮製框架之下進行解讀。比如,關於瓷器部分,作者不僅詳盡描繪瞭宋代五大名窯器型的流變,還結閤瞭當時的文人情趣和飲茶風尚,解釋瞭為何那些綫條簡潔、釉色內斂的造型能夠成為審美高峰。這種“情景交融”的敘述策略,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特彆喜歡它在對比分析不同朝代造型差異時所采用的對比圖例,直觀有力,能讓讀者迅速抓住核心區彆。對於那些想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的從業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取之不盡的靈感寶庫,它展示瞭經典造型的永恒魅力和可塑性,絕非簡單的復刻,而是深層次的理解和再創造的基礎。
評分內容詳實
評分還行
評分內容詳實
評分很贊,很厚,很值得都漂亮書
評分還行
評分圖文並茂,好書
評分內容詳實
評分工具書。。
評分圖文並茂,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