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虚无的十字架》是《白夜行》后,东野圭吾刺痛人心的代表作。饱含了温情的爱与痛的悬疑小说,更扣人心弦!
★《虚无的十字架》以爱与痛之笔,将人生的无奈、温情、绝望等情绪做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东野圭吾不动声色的搅动人内心深处的情绪,让人思考并回味无穷。
★《虚无的十字架》充分展现了东野圭吾的创作才华。东野圭吾这次选择的,是社会道德议题上一个两难的选择:关于罪与罚,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用尽一生赎罪?这正是东野圭吾想要展现的力量:现代社会关于死刑是否应该被废除的一次深刻的思考和解读。
内容简介
《白夜行》后,东野圭吾刺痛人心的代表作!
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
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
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
爱女被杀害的道正与小夜子夫妻在凶手被宣判死刑后,感到人生失去目标,即使凶手伏法,女儿也无法再复活的痛苦,终使道正与小夜子分手。某日,道正接到刑警致电,带来令人震惊的消息──小夜子被杀了。虽然不久后凶手自首,但道正却在小夜子的遗物中有所发现,她的死因似乎并不单纯……
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
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
精彩书评
★《虚无的十字架》糅杂着深切的爱与痛,是东野奎吾罕见的包含了温情的小说。
——《每日新闻》
★东野圭吾正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其作品情节紧凑,故事展开快捷,逼人之气力透纸背。
——《读卖新闻》
★凭着超强的情节和超强的人气,东野圭吾将万千读者聚集在图书周围。
——《朝日新闻》
★东野圭吾对情感的刻画常常跟紧张的推理悬念扣在一起,处理得出人意料,不落俗套。
——《新民晚报》
★如今回顾写作过程,我发现自己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我希望读者能在掩卷时喃喃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
——东野圭吾
★我是为了打发时间才买这本书,但读着读着竟泪流不止。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奇迹的小说。
——50岁男性读者
★有时伤害,有时相助,人们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与他人的人生紧密相连。
——20岁女性读者
目录
序 幕
第一章 / 我很庆幸离婚了
第二章 / 仁科家的烦恼
第三章 / 富士宫,青木原
第四章 / 从那个夜晚开始
第五章 / 也算是件纪念品
精彩书摘
他再度发现,那起事件中,失去的不光是爱美的生命,同时还失去了很多东西。辛苦多年,好不容易买的房子也在审判期间出售了。因为小夜子说,住在那栋房子里很痛苦。中原也有同感。事件发生后,人际关系也变得很奇怪,许多人怕中原和小夜子触景伤情,不敢接近他们。中原已经无法从事创意工作,所以在公司里的工作内容也和以前不一样了。而且,中原再也看不到妻子发自内心的笑,小夜子也看不到丈夫由衷的笑容。
不久之后,小夜子说,她打算搬回娘家住一阵子。她娘家位于神奈川县的藤泽,那里靠海,所以爱美生前经常在夏天去玩。
“好啊。”中原回答,“也许可以转换一下心情,而且,这段时间也让你父母担心了,你可以回家好好陪陪他们。”
“嗯……阿道,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我吗?嗯,怎么办呢?”
他们的对话很奇妙,明明只是妻子回娘家住一段时间,却讨论起未来的规划。回想起来,也许当时就已经隐约觉得,两个人之间可能到此为止了。
小夜子回娘家后,他们两个月没有见面。虽然会打电话或是发短信,但也渐渐减少了。在完全没有联络的两个星期后,接到了小夜子发来的短信,短信上写着:“要不要见面?”
他们约在中原公司附近的咖啡店见面,他们已经很久没有一起走进咖啡店了。
小夜子似乎比之前有精神。以前总是低着头,但那天抬头看着中原。
“我打算去工作。”小夜子用宣布的语气说,“虽然还没有找到工作,但我打算回去上班,先踏出第一步。”
中原点了点头说:“我赞成。”小夜子会说英语,也有很多证照,年纪还轻,应该可以找到工作。她原本就打算爱美读小学高年级后重返职场。
“但是,”她皱起了眉头,“我也觉得一个人会比较好。”
“一个人?”中原一脸意外地看着妻子。
“对,一个人。”小夜子收起下巴,似乎已经下定了决心。
“你的意思是……离婚?”
“嗯……是啊。”
中原想不到该怎么回答,既觉得很意外,又隐约觉得在意料之中。
“对不起,”小夜子向他道歉,“这两个月来,我们不是有时候用电话或是短信联络吗?”
“是,怎么了?”
“我在这过程中发现,我很害怕打电话或是发短信给你。”
“害怕?为什么?”
小夜子痛苦地皱起眉头,微微偏着头。
“我也说不清楚,打电话时,想到不知道该说什么,就觉得心神不宁,发短信的时候又烦恼该怎么回你……而且会心跳加速。你不要误会,我并没有讨厌你,至少请你相信这件事。”
中原一语不发,抱着双臂。他似乎能够了解小夜子说的话,他每次打电话或发短信时,也觉得胸口隐隐作痛。
“也许不办离婚手续也没问题……”小夜子小声地说。
听到这句话,中原猛然惊醒。原来他忘了一件重要的事。
她未来的人生还很长。因为她还年轻,所以有机会再次生儿育女,但和自己之间应该不可能了。他们之间已经好几年没有性生活了,因为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愿。虽然有些人失去年幼的孩子后,为了走出悲伤,会很快再生孩子,但中原并不属于这种类型,他甚至觉得再也不想有孩子。
然而,他无法强迫小夜子也接受这种想法,他没有权利剥夺她再次当母亲的机会。
“可不可以让我考虑一下?我会尽快答复你。”中原说,但也许那个时候,就已经做出回答了。
……
前言/序言
井口沙织几乎没有关于母亲的记忆,因为母亲在她懂事之前,已经离开了人世。她记得上幼儿园时,每次看到其他小朋友的妈妈来接他们下课时就羡慕不已,忍不住纳闷为什么自己没有妈妈。上了小学后,终于知道母亲在她三岁时因病去世。五年级时,才得知母亲因罹患脑肿瘤去世。当时,母亲只有三十一岁。
“你妈妈很会做菜,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女人。她属于健康型,所以做梦都没有想到,竟然会生那种病。”父亲洋介经常这么对她说。
洋介是一家化工制品公司的技术人员,总公司在大阪,他任职的富士工厂位于邻町的富士宫市,所以每天早上都开车去上班。
小学四年级之前,沙织每天放学后,都去公立的托管班。洋介每天都在托管班下课后的六点半才急急忙忙来接她,一看到父亲出现,她总会松一口气。
升上五年级后,无法再去公立托管班,学校放学后,沙织就直接
回家。因为她不再觉得独自在家是一种痛苦——看看书,看看录像带,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虽然她不是没有朋友,但她很喜欢这样独自在家。洋介从那个时候开始晚归。在此之前,他每天都会为沙织做早餐和晚餐,但渐渐地,他越来越没有时间下厨。有时候洋介在下班时买便当回来当晚餐,有时候沙织叫了比萨,一边吃比萨,一边等父亲回家。
不久之后,她终于想到可以自己下厨。有一天,她去超市买了食材,看着从图书馆借来的食谱,做了洋芋炖肉和味噌汤,和刚煮好的饭一起端上了晚餐的餐桌。洋介那天难得早回家,看到桌上的菜,双眼发亮地连声称赞:“太厉害!太厉害了!”虽然洋芋炖肉太淡了,味噌汤也不太好喝,但沙织想到帮了父亲的忙,就觉得很高兴。
那天之后,井口家的早、晚餐都由沙织负责。当然,她不可能每天都下厨,所以,有时候会在洋介出门上班前对他说:“爸爸,对不起,今天晚餐请你在外面吃完再回家。我会去便利商店买三明治。”
除了下厨,打扫和洗衣服也都由沙织一手包办。她丝毫不以为苦,反而乐在其中,也许是因为她很喜欢做家务。
“沙织,你以后一定可以当一个好太太,等你出嫁后,爸爸也就放心了。”洋介经常心满意足地对她这么说,这几乎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但是,他每次都不忘再补充一句:“不过,你除了家务以外,还有很多该做的事。首先要好好读书,只要读好书,你就一定可以得到幸福。家里的事和爸爸可以摆在第二位。”
可能是因为洋介看到女儿学会做家务后放了心,他下班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也可能是因为工作越来越忙。即使回到家,仍然经常接到工作上的电话,假日加班的次数越来越多,也经常出差无法回家。
沙织上中学时,对洋介而言,家渐渐变成只是睡觉的地方而已,父女之间也很少有机会好好聊天。某个星期天,洋介又像往常一样出门上班。沙织去超市买晚餐的食材前,去了经常光顾的那家录像带出租店,她打算租一部之前一直很想看的电影。
她知道那部电影的录像带放在哪一个陈列架,就在挂着写有“科幻?惊悚”牌子的地方。当她走到那个架子前,却没有看到那部电影的录像带。即使被人租走了,盒子也应该还在架子上,如今架上连盒子也没有,未免太奇怪了。
这时,一名年轻的男店员刚好经过,她叫住了店员。“对不起,我记得《异形附身》之前放在这一区。”
“《异形附身》吗?对啊,就在这里啊。”店员看向架上,“咦?奇怪,怎么没有了。”
就在这时,旁边有人问:“呃,请问是这一部吗?”
沙织看向声音的方向,忍不住大吃一惊。因为一脸歉意地递上录像带盒的人竟然是仁科史也。
“啊!”沙织叫了一声,然后小声地回答:“对。”她的全身情不自禁地紧张起来。
“原来被人抢先借走了。”店员用轻松的语气说完,转身离开了,只剩下沙织和史也两个人留在那里。
“嗯,”史也看着录像带盒问,“这部片子好看吗?”
沙织微微偏着头:“不知道……”
“但你不是想借这部片子吗?应该觉得好看,才会想借吧?”
“是啊,但没有看之前,还是不知道……”沙织说话时的尾音微微颤抖。
《虚无的十字架》 一个关于存在、虚无与救赎的沉思录 《虚无的十字架》是一部深刻而引人入胜的作品,它以一种独特而宁静的笔触,引导读者探索人类存在的深层奥秘。本书并非简单地叙述一个故事,而是编织了一张由哲学思考、艺术感悟和个体体验交织而成的网,邀请读者一同进行一场关于生命意义、失落感以及最终寻求慰藉的旅程。 本书的核心,是“虚无”这一概念的多重维度。作者并非将虚无视为一种纯粹的否定或空洞,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潜藏于一切存在之下的基底,一种在失落、遗忘、破碎后显现的真实状态。这种虚无,可以是个体在喧嚣都市中感受到的疏离,是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角落,是艺术作品中欲言又止的留白,更是信仰在动摇后留下的空缺。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对虚无的描绘,而是着力于展现虚无之中孕育的另一种可能性——“十字架”所象征的救赎与超越。 “十字架”在这里,并非仅仅指向宗教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它可以是面对痛苦与绝望时的坚持,可以是失去之后重新寻找意义的勇气,可以是沉默中的理解,甚至是微小善举所凝聚的力量。作者认为,真正的救赎并非来自于外部的强加,而是源于个体在面对虚无时的深刻反思与自我接纳,以及通过某种形式的“承担”或“奉献”,在生命之网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本书的结构并非线性的叙事,而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片段、思绪和观察。作者以一种散文诗般的语言,在不同场景和主题之间自由穿梭。读者可能会跟随作者的目光,凝视一幅古老的画像,感受艺术家在画布上倾注的情感与时代印记;也可能置身于一个静谧的夜晚,倾听风声与内心的回响,体味存在的孤独与渺小;更可能在翻阅泛黄的书页时,与久远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书中的叙述者,与其说是一个故事的主角,不如说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与思考者。他(或她,书中并未明确界定)在世界的边缘行走,不张扬,不喧哗,只是静静地捕捉那些易被忽略的细节——一缕阳光穿过窗户洒下的光斑,一个陌生人眼中 fleeting 的忧伤,一首曲子中荡漾开的思绪。这些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如同细碎的星辰,汇聚成一片浩瀚的星空,折射出生命最本真的光辉。 《虚无的十字架》对“失落”的描绘尤为细腻。这种失落,可以是具体的,如失去亲人、失去故土、失去曾经的信念;也可以是抽象的,如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丢失的纯粹、在信息洪流中迷失的自我。作者并没有回避失落带来的痛苦与空虚,而是将其视为生命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她)描绘了在失落的深渊中,个体如何挣扎、如何迷茫,如何在一个看似无解的困境中寻找出路。 而“十字架”的意象,便是在这种失落的背景下,逐渐显现其力量。它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解脱,而是一种沉重的选择,一种必须付出的代价。作者暗示,或许只有真正触碰到虚无的冰冷,个体才能体会到温暖的意义;只有在绝望的边缘,才能看到微弱的希望之光。这种“承担”可以是为他人分担痛苦,可以是为某个理想付出努力,可以是守护一份珍贵的回忆,甚至仅仅是在沉默中保持一种不放弃的姿态。 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的文字,既有诗歌般的意境,又不失散文的疏朗。遣词造句精炼而富有张力,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筑的静谧空间,沉浸其中,与作者一同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这种语言上的雕琢,使得即便是探讨深刻而沉重的话题,也显得不那么压抑,反而带有一种超然的美感。 《虚无的十字架》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读者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渴望。它不强迫读者接受任何既定的观点,而是鼓励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解和答案。每一个读者,或许都会在书中找到与自己生命经历相呼应的片段,或许会在某个字句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迪。 本书也探讨了艺术在面对虚无时的作用。艺术,尤其是那些看似不完整、不完美的作品,往往能够触碰到虚无的本质,并从中生发出别样的生命力。留白、未完成、破碎的美感,这些元素在艺术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并非意味着结束,而是邀请观者参与到创作之中,去填补、去感受、去完成。这种与艺术的互动,也恰恰呼应了书中关于个体在虚无中寻找救赎的主题。 在《虚无的十字架》的世界里,时间似乎变得不再线性。过去、现在、未来,在作者的笔下交织融合。历史的碎片,个人的记忆,未来的憧憬,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越物质维度的存在空间。这种对时间的独特处理,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具有哲学深度,让读者得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意义的追寻。在充斥着消费主义和表面化信息的时代,《虚无的十字架》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关注那些更加本质、更加持久的东西。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中的细微之处,去理解那些不被言说却真实存在的情感,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审视过的命题。 最终,《虚无的十字架》所呈现的,并非一种消极的悲观,而是一种在深刻理解了虚无之后,所诞生的更为坚韧、更为成熟的希望。这种希望,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之上的,是经过痛苦与失落的洗礼后,愈发珍贵的慰藉。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深的虚无中,也存在着能够点亮前路的微光,即使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也终能抵达某种形式的安宁与超越。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图书。它适合那些不满足于表象,渴望深入探索生命真谛的读者。它将带领你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漫游,在那里,你将与“虚无”对话,与“十字架”同行,最终,或许能在迷失中找到方向,在破碎中获得完整,在虚无中,瞥见那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