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過去瞭,歲月的風塵卻難掩她的風華。
現在,她是這個時代一個溫潤的慰藉,讓人感受到“活著真有希望,可以那麼好。”歡樂與傷悲來來往往,都成瞭過客,再已沒有什麼可以擾亂她平靜的心靈。
在她身上,人們往往忘掉時間的殘酷:一百年無情而漫長,而這位女性始終一如既往的柔韌、清朗、獨立,充滿力量,也給予溫暖。
有一位老人,穿越百年風雨,經曆坎坷洗禮,嚮世界昭示著溫柔寜靜之美。她是楊絳,是愛人心中完美的妻子、朋友、情人。
本書將帶你走進一代纔女楊絳的人生,學會如何守護內心無窮無盡的力量,如何在躁動的世界建造溫潤的生活,在繁雜的世事中鍛造超然心境。
第一章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第一節
生命開啓的地方
如果讓記憶恣意徜徉,有誰還能記得生命開啓的地方?也許從齣生的那一刻起,身體裏便播下瞭不同的花種,從此一生沿著花朵生長的軌跡,綻放齣或濃烈或優雅的個性。
如果說每個女人都是一朵花,那楊絳便若蘭花般嫻靜如水。素雅的蘭花從不與其他的花朵爭艷,隻安靜地做著自己,不爭不搶,卻悠悠地釋放齣淡雅的神韻。
斑斕時光,溫潤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命是一個圓的輪迴,從初始的一聲啼哭,到凋落的兩鬢斑白,我們的一生便沿著這個圓踽踽而行,尋找著生命最初的印記。歲月溫柔,一切安好,或許,聰慧的女人總能在童年裏找到信仰和溫暖。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其實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走過山河歲月,品過百味人生,在周而復始的忙碌間,楊絳也曾偶爾懷念起那無憂無慮的純粹童年。
楊絳的童年是在亂世中的北京城度過的。1911年7月,小楊絳在傢族的期盼中降生北京,小小的生命寫滿柔軟的底色。她的童年在這裏,記憶卻不都在這裏。小小的四閤院,古樸的巷子街,留下她童年的一串串足跡,卻又似乎離她的世界有些遙遠。
盡管記憶模糊,可那個動蕩年代的北京卻見證瞭一代纔女鉛華未涉的本真模樣。童年的北京之所以在她的腦海中隻留下淡淡的浮影,是因為江蘇無锡纔是她真正的祖籍。北京帶著微笑將她迎接到瞭這個世界,傢鄉無锡為她提供瞭成長的溫暖懷抱。
在那裏,她長成一位名副其實的江南女子,大氣磅礴的北京城並未改變她與生俱來的細膩婉約,但在她的性格中添上不同於一般女子的溫潤與堅強。
如果說童年是個夢,那麼楊絳的夢是美好的,那時的她有著傢人的陪伴,排行第四的她是傢中唯一一個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兒。種種的際遇,讓她的童年如乘著風,伴著雲般快樂,在如煙的歲月裏纏綿。
與同一年代大多數女孩相比,楊絳是幸運的。書香世傢的齣身,給瞭她舒適的生活環境;傢裏空氣中飄逸著的靈動書香,醞釀齣她優雅的性情,在舉手投足、一言一語間緩緩釋放。
父親楊蔭杭是位纔華橫溢的知識分子,既有著讀書人的儒雅,又有著一般讀書人難以企及的剛正耿介。他曾考入北洋大學堂、上海南洋公學,後又留學日本和美國,取得瞭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多年的留學生涯讓他比彆人見識瞭更多外麵的世界,他的眼界因此更加開闊。父親給瞭楊絳亦父亦友的情感,從父親那裏,她懂得瞭什麼纔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麼纔是自己要做的。
多年的遊曆讓父親對東西方的社會觀念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尤其精通政治法律。雖然學而優則仕,但這卻不曾影響父親成為一個熱心革命的新派人士。他創辦過無锡立誌學社、上海律師公會,擔任過上海《申報》編輯,還先後擔任過江蘇省、浙江省的高等審判廳廳長。
如果說是父親培養瞭楊絳不隨波逐流的個性,那母親則教會瞭楊絳溫婉賢惠的處事態度。母親唐須荌並不是一位普通的傢庭婦女,曾在上海女子中學務本女中上過學,在當時算是少有的知識女性。她是典型的南方女子,皮膚白皙,麵容姣好,並且性格溫雅,賢良淑德,做什麼事情都不急不躁、穩穩當當。
有人說孩子最好的傢教便是傢庭和睦,楊絳的父母則讓她看到瞭人世間最美好的愛情。雖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多年來,父母一直舉案齊眉,互敬互愛。傢庭氛圍對楊絳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楊絳一直記得母親倚著窗颱看書的嫻靜模樣,於是她也成瞭這樣的人,溫潤寜靜,如水般溫柔,利萬物而不爭。
後來,楊絳憶起童年,在滿滿的迴憶間,她微笑著寫下這樣的文字:“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們子女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舊式夫婦不吵架也常有,不過女方含有委屈悶在心裏,夫婦間的共同語言也不多。我父母卻無話不談。”
真味隻是淡,至人隻是常,因為有這樣的父母,因為有這樣的童年,她長成瞭錢鍾書喜歡的溫婉模樣。多年以後,錢鍾書曾經評價楊絳是“最賢的妻,最纔的女”,也曾盛贊她將妻子、情人、朋友融於一身。也許,對父母情感的耳濡目染,纔鍛造瞭楊絳後來的樣子。
兒時的點點滴滴早已成為塵封的記憶,可無論何時迴想起來,都如同歌聲般婉約動人。每個人的童年記憶裏,都有一片淨土,楊絳亦然。她的本名叫楊季康,傢人都親切地叫她阿季。在她的記憶裏,童年是幅畫,不僅有《綴白裘》、《石頭記》、《聊齋誌異》等故事,還有細聲慢語的江南歌謠,母親的聲音溫暖瞭模糊的記憶。
在傢人的陪伴下,小楊絳在安祥的四閤院快樂地成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琴瑟和鳴,注定瞭她們姐妹溫柔相持的美麗性子,詩人葉聖陶如是說:“九如巷張傢的四個纔女,誰娶瞭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一句預言成為楊絳一生幸福的縮影,她與錢鍾書相知相守一生,哪怕還有來世,他們也願意做彼此的那個唯一。可楊絳依然自謙,雖然她和姐妹們都用真心無微不至地照顧著身邊的愛人,可她卻認為,誰都沒有母親對父親那樣細緻耐心。
楊絳的童年如同多彩的氣泡般晶瑩璀璨。或許,越是對生命沒有過多苛求,越是容易得到命運的偏愛。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在恣意的玩耍中度過的,也隻有在玩耍間纔能毫無顧忌地體會那份不諳世事的單純快樂。雖然性格溫吞內嚮的楊絳並不喜歡瘋玩瘋跑,但她到底也是小女孩心性,因為三姑母楊蔭榆,她的童年也添瞭絢爛多姿的靈動記憶。
那年,她就讀於京都女高師附小,而她的三姑母楊蔭榆正好就在一牆之隔的女高師任教,偶爾也會來附小轉轉。我們都知道,民國有一位“奇怪”的楊蔭榆,她曾經被魯迅先生罵得狗血噴頭,而此楊蔭榆,正是楊絳的三姑母,隻是這時候,她還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女教師,頗受女學生們喜歡。
有一次,楊絳和同學們正在飯堂吃飯,這時楊蔭榆帶著幾個外賓進來參觀,這群古靈精怪的小鬼頭頓時沒瞭聲響,隻規規矩矩地埋頭扒飯。
她們隻是小學生,雖然煙火不識,卻也知道,在“大人物”麵前,不能似平時那般隨便。當時,小楊絳背門而坐,飯碗前還掉瞭些米粒兒,楊蔭榆見瞭,低頭在她耳邊輕輕說瞭一句“粒粒皆辛苦”。聰明乖巧的小姑娘趕緊把碗前的米粒吃瞭,彆的同學瞧見瞭,也紛紛將麵前零落的米粒塞進瞭嘴巴。
另外,因為受人愛戴的三姑母,聽話的小楊絳還多瞭一群獨特的玩伴,那便是女高師的大學生們,她的童年飛揚在女高師大學部的天空。
那時,常常有人帶她去女高的操場上蕩鞦韆。每一次,當鞦韆如張開翅膀的鳥兒飛嚮天空時,她的雙手緊緊抓著粗壯的繩子,但心卻是雀躍的,那時她還不知道,這種雀躍叫作自由。
有一次,女大學生們召開懇親會,要演三天的戲,而她成瞭戲裏的小小花神。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盤起、插滿鮮艷的花朵、穿著金花戲服翩翩起舞的小楊絳活脫脫就是花仙子下凡,驚羨旁人。
還有一次,女高師舉行運動會,一個跳繩的姐姐讓她扮演小衛星,圍著自己跳繩繞圈圈,並且專門為她準備瞭颱詞。於是,小小的楊絳便在廣袤的綠茵場上含羞帶怯地跳起瞭繩,隻是她在念颱詞時太過輕聲細語,惹得在場的一位老師忍不住逗她:“你說瞭什麼話呀?誰都沒有聽見。”
這便是她記憶中的北京,也是她記憶中的童年,溫柔的骨子裏包裹著不張揚的快樂,而這份快樂與她的三姑母楊蔭榆是分不開的。後來,她這樣寫道:“演戲藉我做‘花神’,運動會叫我和大學生一同錶演等等,準是看三姑母的麵子。那時候她在學校內有威信,學生也喜歡她。我決不信小學生裏隻我一個配做‘花神’,隻我一個靈活,會鑽在大學生身邊圍繞她跳繩。”
當時年少,天真爛漫,在這溫潤的時光裏,她有大把大把的快樂去珍惜。而剛剛對這個世界有瞭懵懂的印象,六歲的楊絳便因父親的憤然辭職而隨全傢遷迴瞭無锡。
一路的勞頓讓父親感染上瞭傷寒,連醫生都束手無策,她眼見著母親不離不棄地守護在父親旁邊,小小年紀的她便學會瞭什麼叫作不輕言放棄。傢鄉的法師讓女兒幫爸爸叫迴“靈魂”,三姐姐不好意思,楊絳就去叫,站在廚房的銅盆旁邊大聲高喊“爸爸!轉來吧!”一聲聲呼喚都是楊絳對父親稚嫩卻濃烈的愛,也許是這份愛感動瞭上蒼,在醫生的救治和母親的照顧下,父親漸漸好轉起來。經此一事,楊絳學會瞭感恩,對治好父親的醫生,她始終心存感激,銘記不忘。
童年是用來迴味的,因險些失去父親,她更加懂得瞭親情的珍貴。當要離傢獨自去上海求學時,楊絳隻有八歲,母親送給她一枚銀圓,這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擁有屬於自己的錢,大姐則送給她一方手絹。這兩樣東西都成瞭她的寶貝,從來捨不得用,一直藏在貼身的口袋裏,一同收藏的,還有爸爸媽媽對女兒無限的愛。
迴憶童年,人總是能輕易感到溫暖,仿佛一篇悠揚的樂章,為童年的快樂染上瞭獨特的色彩,讓人久久無法遺忘。
……
《我們仨》這本書,讀來就像是親身經曆瞭一場溫暖而又略帶傷感的旅程。楊絳先生的文字,樸實無華,卻有著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她筆下的錢锺書先生,纔情橫溢,又帶著點孩子氣的可愛,夫妻二人那種精神上的契閤,那種“我們仨”的溫馨小世界,讓人無比羨慕。而女兒圓圓,更是全書的情感核心,她的成長,她的離去,都讓楊絳先生的文字濛上瞭一層淡淡的憂傷。讀這本書,不僅僅是讀一個傢庭的故事,更是讀一種人生,一種堅韌,一種在變故麵前依舊保持的從容與愛。仿佛能聽到他們三人在那個簡陋的宿捨裏,圍坐一桌,暢談生活,享受著平凡而又珍貴的時光。字裏行間流淌齣的對親人的眷戀,對生命的感悟,都深深打動瞭我。我反復讀著書中的一些片段,仿佛能看見那個有著獨立靈魂的女人,如何在命運的波摺中,堅守內心的寜靜,如何用她獨特的方式,化解生活的苦澀,並將愛與智慧傳遞給後人。這不僅僅是一部迴憶錄,更像是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書,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評分《洗澡》這本書,初讀時或許會覺得它隻是一部描繪特定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生活的小說,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的社會洞察和人性剖析。小說中的人物,無論是正直的學者,還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隨波逐流的人,都栩栩如生,充滿瞭生命的張力。楊絳先生以一種冷靜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展現瞭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睏境與掙紮,他們在個人理想與時代要求之間的拉扯,在真誠與虛僞之間的徘徊,都寫得淋灕盡緻。小說中的“洗澡”既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隱喻,它象徵著思想的改造,是個人在集體主義思潮下,試圖與時代保持一緻,卻又難以擺脫內心堅持的寫照。讀這本書,讓我對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引發瞭我對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思考。同時,小說中人物之間微妙的情感互動,對人性的刻畫,也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反思。
評分《論語》這本書,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曆代無數人從中汲取智慧,滋養心靈。它以簡潔而又深刻的語言,記錄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勾勒齣瞭一個理想的君子形象,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人生哲學。讀《論語》,就像是在與一位韆年智者對話。孔子關於“仁”、“禮”、“智”、“信”等道德規範的闡述,時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關於學習、修身、治國的理念,更是曆久彌新。我常常在遇到睏惑時,翻開《論語》,總能在字裏行間找到啓發。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簡單的開場白,就蘊含著終身學習的樂趣和意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是普世的道德準則。每一次閱讀《論語》,都能有新的感悟,它教會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端正心態,如何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內心的純粹與堅持。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儒傢經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做人的教科書。
評分《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讓我深刻感受到瞭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探尋。楊絳先生與錢锺書先生,兩位偉大的學者,以一種輕鬆而又充滿智慧的方式,探討著人生的諸多謎題。他們的對話,沒有高深的理論,卻直指人心的根本,從哲學、曆史、文學、到人生經曆,無所不包。我尤其喜歡他們關於“生死”的討論,那種坦然與豁達,令人敬佩。他們並不迴避生命的終結,而是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去麵對,去理解。書中也探討瞭“愛”、“信仰”、“孤獨”等人生必經的課題,他們的見解,既有學者的深度,又不失人間的溫度。讀這本書,就像是與兩位長者促膝長談,他們用自己的智慧與閱曆,點亮瞭我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些睏惑。它不是一本能直接給齣答案的書,但它能引導你去思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字裏行間透露齣的對知識的尊重,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人生最後的安寜的期盼,都讓我深受感動。
評分《圍城》這本書,第一次讀的時候,我被它幽默的語言和辛辣的諷刺深深吸引,仿佛置身於一場盛大的諷刺劇。錢锺書先生的文筆,真是可以用“信手拈來,妙語連珠”來形容。他對人性的洞察,對社會現象的剖析,都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小說中的方鴻漸,就是一個典型的人物,他試圖在愛情、事業和婚姻中尋找齣路,卻總是陷入各種“圍城”之中,看似聰明,實則笨拙,令人啼笑皆非。而書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著各自的“圍城”,他們的命運,他們的選擇,都映射齣人生的無奈與荒誕。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愛情的小說,更是一部關於人生選擇的哲學書。它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所追求的,可能並非真正想要的,而一旦得到瞭,又會覺得不滿意,這就是所謂的“圍城”。讀完這本書,不禁讓人感嘆,人生真的就像一座圍城,外麵的人想進去,裏麵的人想齣來,而最終,我們都可能在某個地方,被自己設下的“圍城”睏住。
評分!n
評分楊絳的故事,文學者的敬仰。
評分書很好我很喜歡
評分滿意
評分發票齊全 是正版的 無破損 非常好
評分物流很快~
評分還是非常不錯的,五星好評
評分很好的書,值得推薦,好看~
評分???正品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