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阳明 著,张靖杰 译,张靖杰 注
图书标签:
  • 明代文献
  • 黄宗羲
  • 传习录
  • 理学
  • 程朱理学
  • 家族伦理
  • 地方社会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832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487
品牌:读客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阳明心学读本!

◆逐字逐句校对尘封400余年的善刻本,纠正现存版本21处文字与体例错误!

◆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完备而可靠”的《传习录》版本。

◆首次附录并译注王阳明亲自编定的《朱子晚年定论》。

◆注释中浓缩汇集陈荣捷先生、邓艾民先生等著名哲学家近几十年来的《传习录》研究成果。

◆全译全注、简体横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原汁原味的阳明心学。

◆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人的力量源泉。

◆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将《传习录》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内容简介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因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专业性和珍藏价值,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完备而可靠”的版本,是阳明心学的先选读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心即理: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知行合一: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兴首名臣曾国藩、终结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孙中山、戊戌变法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梁启超、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其学术思想更是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对后世影响巨大。

目录

前言
传习录序
传习录上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王阳明简明年谱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一】 [1]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 [2] 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3] ,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4] ,‘敬敷五教’ [5] ,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 [6] ,‘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 [7] ,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注释】
[1] 自此条起至第一四条为徐爱所录。前后分别为徐爱所作的序和跋。
[2] 邓艾民先生认为,此处“亲”当作“新”,译文从此说。
[3] 上述引文皆出自《大学》。
[4] 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契,商朝始祖,帝喾之子,帝尧之弟,曾助大禹治水有功,
被舜封为司徒,掌教化之职。
[5] “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
敷:布、施义。
[6] “明明德”:前一个“明”字为动词,是彰明、发扬的意思;后一个“明”字是形容
词,即光明、高大的意思,形容德性。“明明德”即发扬高尚的德性。
[7] 《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
邦。”“俊”通“峻”,高大的意思。
【译文】
徐爱问:“‘在亲民’,朱熹认为应当写作‘新民’,后面一章有‘作新民’的文字似乎可以作为依据。先生认为应当按照旧本写作‘亲民’,有什么根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字,是自新之民的意思,与‘在新民’的‘新’字含义不同,这怎么能作为依据呢!‘作’字与‘亲’字相对应,但却不是‘新’的意思。下面‘治国平天下’等处,对于‘新’字均未阐发。例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的话,都是‘亲’的意思。‘亲民’就如同是《孟子》所谓‘亲亲仁民’,‘亲之’就是爱他的意思。百姓不仁爱,舜就让契任司徒之职,恭敬地施行五种伦理规范,让百姓互相亲爱。《尧典》中说的‘克明俊德’即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像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到‘亲民’,便是兼有了养育教化百姓的意思,说‘新民’就有偏颇了。”

【二】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1] ,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2] 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3] 者得之。”
【注释】
[1] “知止而后有定”出自《大学》,意为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做到志向坚定,而朱熹在
《大学章句》中用“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来解释这句话。
[2] 《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
也。’”孟子则反对告子“仁内义外”之说,认为仁义的根本在于心中。
[3] 语出朱熹《大学章句》第一章注。“天理”即大自然最根本的规律,犹言“天道”。
【译文】
徐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这句话讲的是‘万事万物都有确定的道理’,似乎与先生您的说法相悖。”
先生说:“如果在万事万物上追求至善,就是把义视作外在的东西了。至善只是心的本然面貌,只要通过‘明明德’的功夫达到‘精深专一’的境界便是至善了。不过,至善也从未脱离具体的事物。朱熹《大学章句》中说‘穷尽天理而使得心中无一丝一毫人欲私心’的说法就颇为在理。”

【三】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1] 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释】
[1]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即冬天温被,夏
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此处“清”当作
“凊”(qìng),后文误作“温清”“夏清”处皆保留,不另注。
【译文】
徐爱问:“如果至善只向心中去求,恐怕天底下那么多事物的道理没法穷尽吧?”
先生说:“心即是理。天底下何来心外的事物、心外的道理呢?”
徐爱说:“譬如说侍奉父亲的孝、辅佐君主的忠、与朋友交往的信、治理百姓的仁,这些具体的事里有许多道理,恐怕不能不去仔细研究。”
先生感慨道:“这一说法已蒙蔽世人很久了,一句话怎么能说明白呢?现在姑且就你所问的来讨论一下。比如说侍奉父亲,不能从父亲身上去探求个孝的道理;辅佐君主,不能去君主身上探求个忠的道理;与朋友交往、治理百姓等事,也不能去朋友、百姓这些人身上求个信与仁的道理。这些道理全都在心里,心即是理。如果这个心没有被私欲阻隔,便是天理,不需要再从外面添加一分。凭借此纯粹都是天理的心,作用在侍奉父亲上便是孝,作用在辅佐君主上便是忠,作用在交友、治民上便是信与仁。只要在心中努力摒弃人欲、存养天理即可。”
徐爱说:“听闻先生这么说,我好像有所觉悟了。但以前那套说辞缠绕于胸中,尚有不解之处。以侍奉父亲来说,例如使父亲冬暖夏凉、早晚请安等细节,不还是需要讲求的吗?”
先生说:“怎么能不讲求呢?只是要先有一个宗旨。只要一心在摒弃人欲、存养天理上讲求即可。例如讲求冬天保暖,也仅仅是要尽孝心,唯恐有一丝一毫的人欲夹杂其间;讲求夏天纳凉,也仅仅是要尽孝心,唯恐有一丝一毫人欲夹杂其间,仅仅是讲求这个心而已。这个心若是没有人欲,纯粹都是天理,是一颗诚敬于孝亲的心,那么一到冬天,自然会想到父母是否会冷,便去考虑给父母保暖的事;一到夏天自然会想到父母是否会热,便会去考虑给父母纳凉的事。这些全都是那颗诚敬于孝亲的心自然生发出来的具体行动。只要有这颗诚敬于孝的心,自然而然会考虑到这些具体的事。用树木来打比方,这诚敬于孝的心便是树根,许多具体行动便是枝叶,需要先有个根然后才会有枝叶,而不是先去寻求枝叶,然后再考虑种这个根。《礼记》说道:‘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切的感情,那么对待父母必然很和气;而有和气的态度,则必然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必定会有让父母高兴安心的仪容。”而所有这些,必须有颗真诚的心来作为根,然后自然而然就能如此。”
……

前言/序言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 一部思想巨著的源头与风貌 这部《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并非一本泛泛的著作,它所承载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思想史,是“心学”宗师王阳明(王守仁)思想体系的精粹展现。隆庆六年(1572年),距离阳明先生辞世已近半个世纪,此初刻版不仅是其思想流传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我们窥探明代中期思想演变,理解中国哲学发展脉络的宝贵窗口。 时代背景:士人心灵的呼唤与重塑 隆庆年间,明朝国力渐显颓势,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与此同时,自北宋以来,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僵化教条,在官方的推崇下,一度成为士大夫奉行的圭臬。然而,这种脱离实际、过分强调格物致知而忽视内心体悟的学说,逐渐引发了部分士人的反思与不满。他们渴望一种能够回应时代挑战、重塑个体精神、赋予人生以实际意义的哲学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阳明的“心学”应运而生,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当时士人心灵的浮躁与迷茫。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不仅是对传统儒学发展的一种继承与扬弃,更是对个体主体性的一种强力张扬。阳明先生的学说,强调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道德的本源,只需通过内省和实践,便能抵达圣贤的境界,从而实现个体的精神解放与道德完善。这对于在压抑环境中渴望突破的士人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传习录》的成书与初刻意义 《传习录》并非由王阳明本人亲笔撰写成册,而是其弟子们在不同时期,记录、整理、汇编的关于阳明先生的语录、问答、论辩等内容。其形式上的特点,便是带有鲜明的口语化、即时性和互动性。这使得《传习录》在传达阳明思想时,更具亲切感和现场感,仿佛读者置身于阳明先生讲学论道的场景之中。 明隆庆六年(1572年)的初刻版,其历史意义尤为突出。首先,它标志着王阳明思想的系统化整理与广泛传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此之前,阳明先生的言行可能以零散的笔记、口头流传为主,初刻版的出现,使得他的思想得以更便捷、更可靠地传播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这对于巩固和扩大阳明心学的影响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初刻版保留了最接近原始记录的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刻本可能会在文字、校对、编排上有所改动或增删。《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作为最早的定本之一,其文字的精准度、思想的原始状态,对于后来的学术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研究者可以通过比对不同版本,深入探究阳明思想的演变,辨析早期记录的真实性,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内容精要:心学的核心要义 《传习录》的内容博大精深,但其核心思想高度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即理: 这是阳明心学最 fundamental 的命题。阳明先生认为,天地万物都离不开“心”,而“心”本身就是道理的根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即是说,我们要认识事物,不必向外寻求,而是应该回归内心,体悟“心”所包含的普遍理性。这与程朱理学强调的“格物致知”,即通过考察外在事物来穷究事物的道理,有着本质的区别。阳明心学主张“心”是所有道理的本体,认识“心”也就等于认识了天下的道理。这种思想,极大地强调了个体的精神自主性和内在力量。 致良知: “良知”是阳明心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心固有的、能够分辨善恶是非的道德知觉。这种知觉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性。然而,由于人受到物欲的蒙蔽,良知常常被遮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致良知”便是要通过“格物”——即去除私欲,廓清蒙蔽,使人心恢复其本来面目,让良知充分显现,并将其运用于实际行动中。阳明先生将“致良知”视为达到圣贤境界的根本途径,它既是一种认识论,也是一种实践论。 知行合一: 这是阳明心学最为人所熟知,也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知行合一”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知”与“行”关系的深刻反思。阳明先生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则是“知”的实现和检验。“知”若不能落实到“行”,“知”便不是真知;“行”若缺乏“知”的指导,便会变得盲目和无的放矢。他批评了那种“知”与“行”相分离的观点,主张将认识与实践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例如,学习孝道,仅仅知道孝顺的道理是不够的,必须真正去实践孝顺的行为,才能称得上是“知”。这种思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也赋予了知识以实际的意义。 事上磨练: 阳明先生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强调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磨练心性。“事上磨练”意味着将“致良知”的功夫,运用到处理具体事务,面对各种境遇的过程中。人之所以会有烦恼和困惑,往往是因为在具体的事情上,自己的私欲、偏见干扰了良知的自然流露。通过在“事上”不断地体悟、反省,去除私欲,坚守良知,才能真正地达到道德的提升。这是一种将哲学理论融入日常生活,实现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 《传习录》的影响与价值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作为阳明心学的重要载体,其影响深远。 对明代思想史的影响: 阳明心学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士人阶层。它挑战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激发了人们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无数士人受到阳明思想的启发,在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阳明心学不仅影响了明代,其思想的种子也传播到朝鲜、日本,甚至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等,也产生了一定的间接影响。它所强调的个体主体性、内在精神力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以其年代的久远和文本的原始性,成为研究阳明生平、思想发展、心学传播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部刻版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阳明先生思想的轮廓,更准确地理解其学说的精髓,同时也为我们审视明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点。 总而言之,《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不仅仅是一本古籍,它是一部凝聚着伟大思想家生命体验与智慧结晶的著作。它所蕴含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人性的本质、认识道德的根源、以及如何安顿个体生命,至今仍具有不朽的价值。细读这部初刻版,我们仿佛能听到阳明先生在历史长河中回响的教诲,感受到那股冲破束缚、追求真理的强大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明朝哲学世界的大门,而《传习录》的初刻版,更是这扇门上最古老、最珍贵的钥匙。初见此书,那纸张的温润触感,那古朴的印刷痕迹,都仿佛在低语着它所经历的漫长岁月。想象一下,在几百年前的隆庆年间,正是这般的模样,被无数双手摩挲、研读,承载着王阳明先生那“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深刻思想。对于我这个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行为,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先贤智慧的致敬。我需要放下浮躁,找个宁静的午后,沏一壶茶,让自己的心绪也一同沉淀下来,才能真正进入书中的世界。我期待着,通过这本初刻版的文字,能够感受到王阳明先生讲学时的那种精神力量,领悟到他思想的精髓,并从中找到对当下人生的启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也是对自身内心的一次深度挖掘。

评分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书页泛黄,带着历史的痕迹,封面上的“传习录”三个字,仿佛穿越了时空,在眼前郑重地展开。拿到它,一种莫名的敬畏感便油然而生。我知道,这并非寻常的读物,它承载着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精髓,是那个遥远时代的智慧结晶。初刻版,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想象着当年王先生讲学时,弟子们认真抄录,然后印刷成册的场景,不禁让人心潮澎湃。翻开书页,古朴的字体,繁复的笔画,都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它不像现代的快餐文化,可以随意翻阅,它要求的是一种虔诚,一种对先贤思想的尊重。我需要准备好一杯清茶,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才能真正沉浸其中,去感受那跨越时代的思想碰撞。对于这本书,我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等待我去探索的宝藏。我渴望从中汲取智慧,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朝圣,是对过往智慧的追寻,也是对自身内心的一次深刻探寻。

评分

拿到这本《传习录》初刻版,第一感觉就是厚重。那种纸张的质感,触摸上去带着一种温润而粗糙的触感,是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封面上的文字,虽然年代久远,却依然清晰可见,散发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魅力。我并没有急于翻阅,而是先仔细地端详了这本书,仿佛在与一位久远的前辈对话。我试图想象,在明朝隆庆六年那个时代,这本《传习录》是如何被印刷出来的,又是如何被一代代人传阅的。它承载着王阳明先生的思想,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能够拥有一本初刻版,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拥有一本书,更是拥有一种历史的见证。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王阳明先生的思想,理解他所倡导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念。我知道,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这场思想的洗礼。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文化的追溯,一次精神的探索。

评分

当我捧起这本《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这泛黄的纸页,古朴的字体,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王阳明先生思想的直接载体,是那个遥远时代留下的珍贵遗产。能够拥有一本初刻版,对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我能想象到,当年在明朝隆庆年间,这本著作是如何被人们珍视和传阅的。它记录了王阳明先生讲学时的思想火花,凝聚了他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刻洞见。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跨越时空的智慧碰撞。我知道,阅读这本初刻版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因为它并非易于理解的现代文字。但我愿意沉下心来,去体会那些古老的词句,去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是一种精神的旅程,一次与先贤的思想对话,我期待着它能为我带来怎样的启迪。

评分

我一直对明朝的哲学思潮很感兴趣,而王阳明的《传习录》自然是绕不开的巅峰之作。拿到这本隆庆六年初刻版,我感到无比的幸运和激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历史的活化石,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翻开书页,古老的印刷字体和纸张的特有气味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能想象到,当年王阳明先生在讲学时,那些弟子们是如何虔诚地聆听,如何认真地记录,最终才有了这本宝贵的著作。对于我这个读者而言,这本初刻版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历史的见证。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感受他那“致良知”的启示。我知道,这需要我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去研读,但我坚信,这份付出是值得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思想边界,获得更深刻的人生体悟。

评分

书还好,字迹清晰是正版。不知道能不能看懂,慢慢研究

评分

618活动大促买的,非常实惠,力度很大,而且物流速度也比往年快很多,希望这样的活动多搞一些

评分

还没看,买了很多书,够看很长时间了。

评分

心即理,心外无物,世间万物就这么简单,只是在其“炼心”炼心的过程中会遇到人性外的东西

评分

需要一分底蕴 阅读一分古文

评分

◆首次附录并译注王阳明亲自编定的《朱子晚年定论》。

评分

王阳明确实是值得学习的人物??研究一个人,还是喜欢集中买来一批书,系统的学习

评分

这本书久负盛名,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很好,满意,99十本,很喜欢,包装没话说,慢慢看!谢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