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风云:核武器的历史

叱咤风云:核武器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丙海 著
图书标签:
  • 核武器
  • 军事历史
  • 冷战
  • 战略
  • 国际关系
  • 历史
  • 战争
  • 武器
  • 政治
  • 科学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998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79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2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945年8月6日8点15分43秒,美国用8-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运载“小男孩”2万吨当量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城市中心12平方公里内的建筑物全部被毁,全市房屋毁坏率达70%以上。

内容简介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核武器的发展,往往首先应用于军事和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武器、核威胁一直存在着并发展着。《叱咤风云:核武器的历史》通过对核武器的出现、发展、以及危害的认识,告诫人们:我们需要和平与发展,我们也要认识核武器和核爆炸,了解怎样做好防护,减少核爆炸带来的灾难。同时,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防止核战争,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

目录

第一章 原子能的出现
发现原子能
伦琴的功勋
显赫的居里夫人
物理学之父——卢瑟福
伟大的物理学家——玻尔
捕捉中子的查德威克
惊人的发掘

第二章 核武器的问世
核裂变
曼哈顿工程
波茨坦协定
氢弹的研制

第三章 触摸核武器
核武器概述
研制过程
爆炸性能
第四代核武器
世界核武器现状

第四章 核武器家族九兄弟
原子弹
氢弹
中子弹
伽马射线弹
电磁脉冲弹
三相弹
感生辐射弹
冲击波弹
红汞核弹

第五章 通往原子弹之路
德国
美国
苏联
英国
法国
中 国
日本

第六章 危害·防护
第七章 现状·未来

精彩书摘

  《叱咤风云:核武器的历史》:
  哈塔克与霍特曼斯的研究
  1941年初,哈塔克在汉堡获悉,弗里希已发现的气体热扩散法不适用于同位素铀的分离。而此前德国的研究者一直对气体热扩散法具有很大的信心,以至他们不打算费事去发展其他的途径。现在他们不得不重新对分离问题加以研究,认为只有用强有力的方法才能使铀235和铀238分离开,而且费用极高。
  1941年3月,哈塔克在向陆军部汇报时强调,他们一致认为同位素分离“只对于那些费用是次要的考虑因素的特殊用途才是可行的”。德国物理学家把这个“特殊用途”(在这里指的是炸弹)放在清单上的第二位;他们建议第一件紧急的工作是重水的生产。跟费米与西拉德一样,他们选择了天然铀中的慢中子裂变作为开始的第一步。能使这种反应获得成功,“特殊用途”就可以跟上。他们所知道的只有这么多,所以他们选择的余地很小。
  1941年夏,一位名叫霍特曼斯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正在德国的一个物理研究机构工作。他的母亲是犹太人,他本人又是共产党员,因此不想真为希特勒卖命。当时他获得了邮政部的资助,独立于海森堡和陆军部进行铀的研究。邮政部长资助建造了一台100万伏的范德格拉夫起电机和两台回旋加速器。这些设备在1941年均在建造之中。在设备建成之前,霍特曼斯一直在进行理论研究。
  到了8月份,霍特曼斯已独立研究出制造一颗炸弹所需要的全部基本概念。他写成一份39页的报告,题为《关于释放出链式反应的问题》,其中考虑了快中子链式反应、临界质量、铀235、同位素分离和第94号元素。霍特曼斯特别强调第94号元素的生产:“每一粒不使铀235裂变的中子均为铀238所俘获,这样就产生一种可由热中子产生裂变的新核。”他把他的想法私下里同魏茨泽克和海森堡口头讨论过,但是他注意使邮政部将他的报告保存在保险箱里,不让陆军部看到。由于他个人对第94号元素的支持,海森堡与魏茨泽克也对这种由天然铀通过链式反应而嬗变成的新元素表示支持,这可能对德国人置同位素分离于不顾起了作用。在1941年夏季以后,德国的铀计划完全立足于天然铀和维莫克的重水。海森堡的疑惑
  1941年9月,在莱比锡,海森堡收到了从挪威诺斯克水电厂运来的第一批重水。他立即着手进行试验。这是一次同上一年在达雷姆的“病毒室”那次未成功的努力类似的链式反应实验。他用一个直径76厘米的铝球,球中心处放置中子源,再把一层重水隔一层氧化铀交替放入球内包住中子源,共用了130多千克氧化铀,最后将球体放入充满水的水箱里。这次海森堡发现中子数量有所增加,足以推论出链式反应可以实现。海森堡测算,如果把这个反应堆的尺寸放大约15倍,就可以建成世界上第一座临界的链式反应。这时海森堡已从霍特曼斯的研究中得知,在天然铀中持续链式反应将繁殖出第94号元素。这些研究成果使海森堡大吃一惊:原子弹的研究将取得成功!他后来说:“从1941年9月开始,我们看到了一条畅通的路通向原子弹。”
  海森堡对自己的结论感到不安。他深知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利用到哥本哈根开科学会议之机拜访导师玻尔。
  ……
好的,以下是一部符合您要求的图书简介,它聚焦于气候变化与全球生态转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叱咤风云:核武器的历史”这一主题。 --- 蓝图之外的呼唤:地球系统重塑与人类的未来抉择 一本深度剖析当代地球生态危机、追溯工业文明转型轨迹,并描摹后碳时代生存哲学的里程碑式著作。 在人类文明步入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时,我们所依赖的这个稳定、宜居的地球系统——那个在过去一万年间孕育了农业革命与工业文明的“大同温室”——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偏离其既有轨道。这不是一次渐进的调整,而是一场由人类活动驱动的、涉及冰盖消融、洋流重组、生物多样性崩塌的系统性重塑。 本书《蓝图之外的呼唤》拒绝停留在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简单报道,而是深入探讨驱动这些变化的核心地质动力学、生态反馈回路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失灵。 第一部分:失衡的齿轮——气候机制的非线性反馈 本书伊始,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地球自身的复杂性。我们不再将气候视为一个线性的、可预测的工程问题,而是理解为一个充满临界点和不可逆转反馈机制的动态系统。 冰冻圈的脆弱性与海洋热力学: 详细解析了格陵兰和南极冰盖崩塌的临界阈值,特别是“海洋热含量(OHC)”如何成为衡量气候系统惯性的关键指标。我们审视了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减弱,它不仅是区域性气候的调节器,更是全球热量再分配的主动脉。通过对深海钻探数据和卫星遥感的交叉分析,本书揭示了过去五十年间,海洋吸收的人类排放热量的总量已远超陆地生态系统所能缓冲的极限。 生物圈的沉默与加速器: 深入探讨了森林退化、土壤碳释放与冻土融化这三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加速器”。亚马逊雨林的“萨凡纳化”风险、西伯利亚永久冻土释放的甲烷当量,以及海洋酸化对钙化生物(如珊瑚礁和浮游生物)的结构性破坏,被置于一个宏观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框架内进行考察。我们强调,这些生物圈的变化,正在通过降低地球反射率(反照率)和释放被封存的碳,形成自我强化的变暖循环。 第二部分:文明的惯性——技术、资本与地缘政治的纠葛 气候危机并非纯粹的自然现象,它是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外溢效应。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工业文明的“惯性”及其对绿色转型的阻碍。 “能源-财富”的锁定: 剖析了自18世纪以来,化石燃料所构建的全球供应链、金融工具和地缘政治联盟的深度锁定效应。我们考察了“搁浅资产”的概念,不仅指煤矿或油井,更指代那些在低碳未来中将失去经济基础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投资。本书挑战了“技术救赎论”的简单叙事,指出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若缺乏与之匹配的社会和制度变革,高效率的资源利用只会导致更大的消费规模(即“杰文斯悖论”的当代体现)。 全球治理的碎片化: 评估了国际气候谈判机制(如《巴黎协定》框架)的局限性。重点分析了发达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上面临的历史债务与实际减排行动之间的巨大鸿沟。此外,本书还细致考察了“气候移民”问题的兴起,探讨了在资源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南北全球内部的社会公平与冲突风险。 第三部分:重塑的必要性——后碳时代的生存哲学与新地方主义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未来的审视——如何在承认系统性危机的基础上,构建具有韧性的、以生态健康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韧性与去增长的辩证法: 本章节引入了超越传统GDP增长范式的经济理论,探讨了“稳态经济学”和“生态现代化”的差异。我们关注于如何构建“去中心化”的、更具适应性的地方能源系统和食物生产网络。通过对芬兰、哥斯达黎加以及印度一些地方性社区的案例研究,本书展示了如何在保障基本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系统性地降低能源和物质输入的需求。 从“适应”到“准备”的思维转换: 气候变化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提倡的不是被动地“适应”——即修筑更高堤坝,而是主动的“准备”——即重构社会结构以应对长期、多重且相互关联的危机。这包括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软化”(引入自然系统服务,如湿地缓冲带而非硬化海岸线),以及重建社区层面的互助网络,以抵御供应链中断和极端灾害。 新的时间观与伦理维度: 最后,本书探讨了气候危机对人类时间观的挑战。我们必须从关注季度财报和选举周期的短期思维,转向关注代际责任的“深时”视角。作者呼吁重建一种与非人类世界共存的伦理基础,承认地球系统作为整体的内在价值,而非仅仅将其视为可供榨取的资源库。 《蓝图之外的呼唤》是一部面向政策制定者、生态学家、城市规划师以及所有对人类共同未来抱有责任感的读者的深度指南。它不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必要的、痛苦的但至关重要的认知框架:地球系统正在以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方式重写规则,我们的生存取决于能否更快地理解并尊重这些新规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颇为可观,但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拖沓之感,反而有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过渡上的处理手法,他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将上一章节留下的悬念自然地引向下一段历史进程,使得整本书的结构紧凑且富有节奏感。有时候读到一个关键转折点,会忍不住放下书本,仔细回味一下刚刚读到的信息,思考人物在当时情境下的两难处境。这种强迫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写作方式,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和建构。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侧重于个人的功过,而是将事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织,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富有层次感的知识体系,让人读完后感觉收获颇丰,不仅仅是获取了信息,更像是理解了某种运作的底层逻辑。

评分

就内容组织而言,作者显然是下了极大的功夫进行了资料搜集和交叉验证。书中引用的许多史料和细节描写,都透露出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我注意到,在描述某些关键的秘密会议或幕后谈判时,作者采用了多方信源进行侧面印证,使得最终呈现的画面显得异常真实可信,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可信度。它没有简单地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力求还原事件发生的真实脉络,展现历史决策者的复杂动机与时代局限性。这种不偏不倚,只忠于历史事实的写作立场,在处理敏感题材时尤其重要,它让读者能够以更成熟和审慎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简化或过度渲染的历史瞬间,构建起一个更立体、更接近真相的认知模型,这对于任何追求深度了解历史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先关注的是作者的叙事口吻。坦白说,我原本担心这是一本充斥着枯燥术语和冰冷数据的学术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极其老练且富有张力。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宏大叙事下的复杂事件,拆解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微观故事。阅读过程中,那种历史的洪流仿佛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决策串联起来的动态过程。作者的叙述流畅自然,逻辑衔接得天衣无缝,即便是对某些复杂的政治博弈和科学原理的描述,也能做到通俗易懂而不失深度。这种叙事能力的把握,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平易近人,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朋友也能轻松跟上思路,这绝对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是下了番功夫的,封面那种深邃的藏蓝底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乍一看就透着一股厚重感,让人感觉捧着的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认真对待的历史卷宗。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没有廉价书籍那种刺鼻的油墨味,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疲劳。特别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照片和手绘图,排版布局极为考究,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更有效地将读者带入到那个特定年代的氛围之中。有时候翻阅时,甚至能从那些泛黄的图片中感受到历史的呼吸。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足见出版方在制作工艺上的用心良苦,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更高的期待。这种对物理实体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让人愿意将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种可以在睡前随便翻翻的消遣读物。每一次打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有些复杂的概念和人物关系网,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消化吸收。但正是这种需要“用力”去阅读的感觉,让我倍感充实。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让我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阅读。这种被一本书“带着走”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快餐式作品无法比拟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真相的勇气,让人在合上书本时,依然能感受到思维的余热未散,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历史著作应有的价值体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